5

人物 | 两个东升(生)一台戏,炮制了中国液晶面板产业的史诗性崛起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pintu360.com/a67982.html?s=0&o=0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人物 | 两个东升(生)一台戏,炮制了中国液晶面板产业的史诗性崛起

摘要:对压制最好的感谢,就是狠狠的成长。

b4b29bce-535e-451c-aa44-04d4f063ed19.jpg

如果没有王东升与李东生,中国大陆的液晶面板产业或许还会处在日韩与台湾企业的垄断之下,那么中国的消费电子企业将会在屏幕这个最重要的上游元器件领域长期受制于人。从这个角度看,京东方与华星光电虽然烧掉了无数纳税人的钱,但结果算是值得的。

胡八一 | 文

红钻财经 | 来源

2020年10月25日,韩国三星集团教父、一手把三星带到全球芯片产业最核心地位的会长李健熙因病逝世。消息一出,便惊动了整个商业世界。

而这样的影响力,是建立在过去几十年李健熙和三星半导体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之上。

2017年,三星终结了英特尔25年的霸主地位,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公司;同时,它还在当年击败苹果,成为全球最赚钱的企业。

现在,三星依旧是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商,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公司,在电视、存储器、显示面板等近20种产品上都是全球NO.1。

最逆天的是,它控制着全球手机产业链的命脉。手机三大件分别是CPU、存储器和OLED面板,后两项三星都是全球第一,芯片代工全球第二。

但对中国液晶面板产业的从业者来说,李健熙的名字让人爱恨交加,心情复杂。

有一位曾经在京东方和华星光电公关部都工作过的媒体同仁,在朋友圈这样表示:

“逝者已逝,惟愿李会长英灵安好。中国液晶面板产业20余年的发展,多受制于李会长的强权和压制。但我们也要感谢他,毕竟没有这样强大的外力,逼不出来当前中国双星闪耀的液晶面板产业格局。”

而一切的故事,要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三星电子LCD业务崛起讲起。

1984年,听从家族安排接班的李健熙,在其他领域的投资被打击的一塌糊涂。痛定思痛之下,他下定决心三星走一条技术为先的路。那一年,刚刚涉及半导体产业的三星电子,在李健熙的强势推动下,设立了TFT-LCD研究小组。

在CRT显示器刚起步的时候,这种看起来有点天方夜谭的技术研发,当时受到了家族老臣们的强力劝阻。

但李健熙坚持下来了,不光坚持下来了,而且每年拨给这个项目组的经费不减反增。

8f706d72-8e5a-481e-8a3b-42cd28538e8b.jpg

三星在韩国开发出第一台LCD显示器

1991年,三星设立TFT-LCD事业部,建成试生产线;1992年,生产出2片10.4英寸液晶显示器;1993年,开建TFT-LCD 2代生产线,1995年2月建成投产。

当然,这也是韩国的第一条液晶面板生产线。

有意思的是,就在三星1993年开建第2代LCD生产线的时候,在原来747厂也就是北京电子管厂基础上改制成立的东方电子,悄然在北京酒仙桥成立了。

这就是后世闻名的京东方,未来成为三星在液晶面板领域全球最大的竞争对手。

而在那个时候,作为747厂最后一任厂长和新公司改制操盘手的王东升,还顾不上液晶产业的发展局面,正带着员工自筹的650万人民币进行股份制改造,一心一意与银行之间进行债转股谈判。

历史是一个最好的悬疑制造者。

京东方成立两年后的1995年,正好赶上液晶面板的第一次行业衰退。李健熙在投资人都纷纷撤资的情况下,却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于是三星毅然逆势而动,全力扩大产能。

到了1998年韩国陷入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危机之时,三星LCD液晶面板出货量取得全球第一。当然这个全球第一的背后是没有底线的价格打压和技术垄断,而曾经占LCD液晶面板出货量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日本企业,被三星的这种野蛮操作搞得几乎破产倒闭。

李健熙为了赢几乎不择手段,据说当时三星LCD面板都是赔钱卖的,一直亏损了7年,干倒了其他竞争对手才罢休。

也许是命中注定的惺惺相惜,还在竭力清理公司债务的王东升,也看到了LCD产业的未来。于是他不惜代价说服各方股东,在当时的东方电子设立了LCD的研发小组。

在CRT技术还处于顶峰以及等离子显示技术日益成熟的背景下,王东升这种似乎是把手里的筹码一股脑地压上台面的方法,显得赌性颇重。

毕竟当时中国的面板产业有一种呼声,就是LCD不是中国人能玩得了的。

因为,就在三星LCD液晶面板出货全球第一的时候,1998年9月,吉林电子集团、中科院等单位从日本引进了一条1991年的一世代老线。而这条生产线最终无果而终的下场,成为支持CRT和等离子技术厂家最有力的证据。

但王东升一直不信邪。

王东升是一个特别善于利用规则的人。

1993年改制的时候,他抓住了国家债转股的政策红利期,通过紧抱银行的大腿,出人意料的就在改制转型当年让当时的东方电子获得了盈利。

三年后他要通过一系列的财务运作,把东方电子带上了B股的市场,并募集到3.5亿港币。

这其实是京东方和王东升后来被誉为资本运营高手的开端。

募集到资金后,王东升有了梦想,他要在2010年,收入达到200亿,还要用10-15年成为中国的三星。

要做就做最先进的,所以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LCD。但王东升那个时候遇到的阻力非常大。

一方面,当时中国主要的CRT企业为了进一步增强实力,大肆收购国外的CRT生产线,基本上世界7成的CRT产能逐渐在中国境内出现。另一方面,四川长虹虽然也做出了新的选择,却选择了等离子,放弃了LCD。

行业供应商和主流的家电厂商都不看好王东升押注的LCD技术,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毕竟不管是韩国公司还是日本公司,不可能所有的公司都像三星一样扛得住这么大的亏损。第1个倒下的是日本企业,第2个就是韩国的现代。

当时韩国现代公司拥有2代、3代、3.5代生产线各一条,年产能300万片,规模全球第9,LCD的技术储备也相当雄厚。但是由于内忧外患以及银行贷款的压力,现代不得不出售整体LCD部门求生。

王东升觉得机会来了,据说当时他找来北京城能找到的所有银行,挨个向他们进行美元借款筹集资金,收购现代的LCD生产线。

097e8f71-1a15-49a0-96c9-c9970d9eae59.jpg

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的LCD生产线

最终,到2003年1月22日,京东方宣布分两次完成现代全部面板业务的收购。LCD市场终于迎来中国的玩家。

这场收购战是一场惊天动地的较量,王东升的智慧在其中显露无疑。通过一系列的金融操作,京东方自己只出了1.5亿美元,另外约2.1亿美元是找韩国银行贷的款,还有3千万美元在最后获得了减免优惠。

而且王东升还在谈判条款里给现代公司埋了个雷。

合同规定,现代有义务在一年内帮助京东方在国内建立5代LCD生产线,并出资50%。现代觉得当时LCD市场一蹶不振,不是一年的时间能缓过来的,这个条款几乎不可能实现,于是就答应了。

由于谈判的时候正处于LCD市场低谷急于脱手,现代被王东升把价格压到了地板上。但没想到谈判成功合同签署之后不到两个月,国际LCD市场迎来复苏,京东方的生产线还没调试好,仅靠存货就获取了盈利。

京东方在一年之内建立北京的5代生产线,现代还不得不捏鼻子掏了一个多亿美元。

但也仅此而已。因为建立一条LCD生产线中间还有很多的技术问题,并不是仅仅依靠硬件就能实现的。

王东升很快就体会到了。他在薅现代羊毛的时候有多恐怖,向现代学习技术的时候就有多谦卑。

其实严格地说,这条生产线算中国国内第1条成规模的5代LCD生产线。之前在国内建立的5代生产线,要么亏损倒闭,要么属于台湾和日本企业。唯独深天马的小尺寸五代线保留了下来,但也是属于那种吃不饱的状态。

为了给5代线找到销路,2003年京东方花10.3亿港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监视器厂家台湾冠捷第一大股东。

另外,王东升又祭起资本的武器,打算让韩国公司去香港上市,用募集到的钱投入到5代线的生产和研发。

2004年下半年,不光上市计划被无限推迟,国际LCD面板市场又再次进入衰退期,京东方的工厂开始出现亏损。

紧接着京东方自主5代线量产。然而三星拉拢台湾厂商,早就等着京东方的产品下线,就在下线前一天他们集体调整了LCD面板的市场价格,几乎腰斩的状态让京东方卖一台亏半台。

年底,京东方的资金链几乎断掉。

9c839814-2728-4ed5-9439-073093337c58.jpg

后来在北京市政府和国开行的帮助下王东升渡过难关,也是在政府的背书下,多家银行又为京东方提供了7.4亿美元的贷款,北京市政府额外提供28亿人民币的借款,算是让京东方得到了补血。

但失血一直存在,为了对付京东方,三星在背后不停地戳刀子,哪怕自己亏损也要拉京东方一起亏损。

京东方变成了*ST东方,冠捷的股份也卖掉了,从现代买的生产线也卖掉了,甚至一度为了弃车保帅要把5代线都剥离出去。

但王东升是一员福将。

就在京东方快支持不住的时候,2007年4月,LCD面板价格开始复苏,5月京东方就开始扭亏,当年年底京东方就已经实现了第1次的账面利润。

能做到这一点,王东升是下了大决心的。就在亏损期间,他还咬着牙提升产能、质量、管理水平,想尽办法降低面板成本。而等到面板价格回升,京东方5代线的开工率和良率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往的劣势反而成了优势。

而且李健熙也来了,毕竟行情来的时候没有人跟钱过不去。

因为三星产能有限,技术脱胎于韩国公司的京东方,于是成为三星对外供应产品最合适的代工厂商。巅峰时期三星有1/3的面板是代工生产,其中大部分的订单都给了京东方。

这也是很多京东方老人对三星又爱又恨的原因。

王东升拼命的利用为三星代工的机会,磨练自己的技术和产品。而且通过这一次京东方差点死掉的过程,他得到了一个结论。

那就是京东方的规模还不够大,还需要大力的投入,因为只有规模才能形成低价效应,才能应对产业的风浪。

然而他所不知道的是,三星已经给他和中国LCD面板厂商安排了一堵高墙。

为了应对中国逐渐崛起的自主LCD厂商,韩国三星挑头组织,包括LG、中国台湾地区奇美、友达、中华映管、瀚宇彩晶等六家国际大型液晶面板生产企业2001年至2006年间在境外共召开了53次私下会议,协商LCD面板产量、数量,以及对中国出售的价格和出售的相关技术信息。

那时候李健熙曾经有一句话非常狂妄,“我能让中国卖不出一张LCD面板。”

在他的直接指挥和间接影响下,当时国际上的LCD生产商对中国厂商进行了技术封锁和无孔不入的渗透,以及威逼利诱。

为了和他们竞争,王东升曾说过一条著名的王氏定律:“LCD面板标准产品价格每三年下降50%,那么产品的技术保有量必须每三年增加一倍。”

这意味着他必须投入巨资进行研发,推动更多生产线的建立。

正当京东方筹划着继续建厂的时候,深圳市政府找来了。2006年10月14日,中国国际显示大会在深圳召开,深圳平板显示产业发展计划——“聚龙计划”正式浮出水面。

该计划整合了TCL、创维、康佳、长虹4家电视企业和面板厂商京东方,希望以大量液晶面板采购合约,来换取夏普、三星等面板企业的技术支持,上马第六代大型液晶面板线,并争取2008年投产。

然而,这些面板企业担心“聚龙”会提高国内电视企业的议价能力,都不愿意支持“聚龙”,再加上参股企业众多,各自想法迥异,最终“聚龙计划”宣布破产。

马上成都市政府找来了。2008年3月,总投资34亿的京东方成都4.5代线正式开工,这意味着大西南有了第一条先进的LCD生产线。

紧接着,合肥知道京东方一直想在深圳建一条6代及以上的生产线,所以先下手为强,相关人员直接告诉京东方,地址我已经给你选好了,而且深圳给你啥条件,我就给你只多不少。

于是,王东升下了决心。2009年4月,京东方合肥6世代线开建,总投资175亿。

这条线意义重大,一旦建成就意味着中国的彩电第一次可以用上中国的最先进面板,也意味着京东方加入了面板的反周期操作,开始向巨头叫板。

当时金融危机叠加行业衰退期,让全球面板企业史无前例地全部亏损。这时候京东方大肆扩建,就仿佛是十年前的三星。

d48f4e76-7a9d-426f-9f8d-b5a22f6aa282.jpg

2009年8月26日,京东方确认上马8代线,五天后,8.5代线在北京亦庄奠基。消息传到日本、韩国和台湾,很多液晶面板生产企业管理者仰天长叹,认为末日即将来临。

也正因为京东方的惊天一击,彻底打破了三星主导的对中国LCD面板的垄断与封锁。

就在这条8.5代线奠基后不久,夏普与南京熊猫成立合资公司,向中方出售6代线并提供8代线技术支持;9月,台湾面板大厂友达背着台湾当局偷偷参与的昆山龙飞光电8.5代线奠基;同月,另一家台湾大厂奇美准备在佛山建设8代线;10月,三星宣布投资22亿美元在苏州建设7.5代线,甚至说不要政府补贴,再另外建设半导体厂。

另外,在京东方要建8代线的5天前,闻到风声的LG就与广州市政府签订备忘录,计划投资40亿美元建8代线。

在此之前,这些在国际LCD市场占据优势的厂商根本不来中国建厂。

京东方烧钱烧出的技术优势和对行业厂商的刺痛,可见一斑。

从成都的生产线开始,京东方正式开始了他让无数人痛骂的“圈钱”扩张模式。成都4.5代线开建的当年,京东方向成都市政府旗下的两家公司定增18亿。

之后,京东方定下来一个“规矩”:一个项目地方政府至少出资60%。

合肥项目的时候,合肥市政府承诺出资60亿,如果增发不成功,保底90亿。为此甚至把地铁项目都暂停了。最后计划总投资175亿的合肥项目,京东方定增120亿。

据历年财报截至目前,京东方累计募资额高达2038亿元。而截止目前,京东方A的总市值是1997亿元,融资额远超市值。

2019年,京东方获得政府补助约26亿元。2010-2019年,京东方收到的政府补助超110亿元,同期净利润约200亿元,政府补助合计占净利润比例高达54%。

这也是王东升被人诟病最多的地方,号称拿着地方政府的钱帮助京东方发展技术。

当然从另一方面讲,由于京东方LCD生产线对地方政府GDP的拉动效应比较明显,所以各地方政府依然是挥舞着支票,欢迎京东方前来设厂。

其中在合肥6代线建立完成之后,深圳就有点后悔,又想邀请京东方回来设厂,但王东升赌气不去。

当深圳市政府正考虑其他沟通方式的时候,一个人的出现让他们有了另一个选择。

在2009年聚龙计划失败的时候,当时参与计划的TCL董事长李东生很不甘心。他与深圳地方政府一拍即合,打算抛开京东方另起一摊,上马最新的8代LCD生产线。

同年双方成立合资公司,就是后来大大有名的华星光电。而这个高举高打的华星光电,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是深圳国资委真金白银支持的重点企业之一。

也许凡是成功者都会历经机遇与巧合,王东升的京东方起家的时候是这样,李东生的华星光电发展的时候也是这样。

就在华星光电紧锣密鼓筹备的时候,台湾两大液晶面板生产商群光与奇美合并,以便应对市场变局。但两大液晶巨头的合并,造成很多台湾工程师的失业,使得李东生一夜之间引进了近百名台湾液晶人才。

几乎也在同时,前LG显示业务副社长金旴植因跟高层的纠纷愤然离职,加盟华星光电并带来十几位LG液晶的高端人才。

据说李东生当时欣喜若狂,他认为有了这些人的加盟,再加上深圳市政府资金的支持,华星光电的8.5代线一定会正常上马。

果不其然。2010年1月,承载8.5代线液晶面板项目的主体华星光电开始动工,这是中国大陆在京东方之后第二条自主建设的8.5代液晶面板产线。

2011年8月,华星光电8.5代线建成点亮,这是深圳速度的又一次重现。投产后的华星光电,成为了TCL最大的利润来源。

通过华星光电项目的实施,TCL成为国内唯一一家打通彩电产业链的企业,从此中国彩电企业彻底摆脱以往电视成本受制于上游厂家的局面,从产业链上游层面掌控了电视市场价格的话语权。

接下来就是华星光电的快速发展期。

8b3696f6-6578-4aa3-ab67-82a73d3c85be.jpg

2014年,华星光电与湖北联合成立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建设第6代LTPSLCD/AMOLED面板生产线,投资总额160亿元;2015年,华星光电t1工厂最大产能达15万片玻璃基板/月,成为世界最大的G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t2工厂1期产线投产后,产能和良品率提升;2016年,华星光电第6代LTPS产线完成生产爬坡;全球最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第11代TFT-LCD及AMOLED生产线开工建设。

到了2017年,华星的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居全球第五位,其中32寸液晶面板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二,55寸液晶面板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三。

2018年,华星光电始终保持满销满产。2019年,TCL华星产能快速增长,市场份额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已跻身全球显示面板行业前列。

万丈高楼平地起,华星光电能成功很大程度要归功于旺盛的需求。

早在2011年,TCL已是全球第7大电视机厂商,液晶电视的全球份额也排在第7名,年销售平板电视近千万台,这样的市场规模,足以消化华星光电当时的产能。

因此,从2011年上马到2016年的5年之间,华星光电在全国建厂的速度不亚于京东方,而且还有所过之不及。

另外,为了应对面板行业的周期性波动,TCL还引进外援,李东生拍板和三星合作,在高世代液晶面板领域交叉持股。一开始三星持有华星光电15%的股权,而华星光电则持有三星苏州液晶面板项目10%的股权。

而且在三星还持有华星光电股份时期,华星光电借助三星的技术与市场,迅速完成了自己的技术与产能积累。

当然,这时候李东生还遇到了第3个重大的机遇,就是李健熙对于三星在线液晶显示面板方面的投资方向做了调整。李健熙认为LCD将变成一个巨头竞争的海洋,而OLED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三星将把自己LCD的产能逐渐淘汰,转移到更高维的一个市场上去。

但他又不想放任京东方的进一步发展,于是TCL建立起来的华星光电就成了三星下一个优选的合作伙伴。

因此,到三星正式退出中国LCD市场的时候,留下来的几条生产线,无一例外的都出售给了TCL建立的华星光电,奠定了华星光电在国内LCD市场排名第二的地位。

Omdia数据显示,2020年第二季度,京东方继续保持大尺寸液晶面板出货量的领先地位。京东方以28%的出货量和21%的出货面积份额领先,台湾群创光电以15%、TCL华星以13%的出货面积份额紧随其后。TCL华星在大尺寸液晶面板出货量排名中占据第五位,但在2020年第二季度的出货面积中占据第二位。

由于TCL华星T6的10.5代产线增加了液晶电视面板的产量,加之今年年底还将有一座T7的10.5代产线开始量产爬坡。

这表明华星光电的LCD产量与京东方的差距正逐渐缩小。而这个局面背后,是李东生不断坚持的大手笔投入。

实际上,自今年3月开始,TCL科技已先后投资230亿元,战略投资日本印刷OLED公司JOLED、受让中环集团100%股权、收购或增资旗下TCL华星……如今,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为加速扩张其显示行业市场版图,又开始新一轮大手笔投资。

8月28日晚,TCL科技发布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TCL华星将以10.80亿美元收购苏州三星电子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60%的股权、苏州三星显示有限公司100%的股权。

京东方原本就有4条8.5代线与两条10.5代线,而这次三星将8.5代线出售给TCL科技,TCL华星将有3条8.5代线与两条11代线,与京东方的差距缩小了。

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华星光电将成为与京东方规模相近的竞争对手。

现在已经退休的王东升,彻底放下了为了京东方发展紧绷的神经。但华星光电与京东方的竞争,才刚刚拉开高潮时段的大幕。

进入2020年以来,两家基本上是比拼着在投产和建设高等级的LCD大规模生产线。几乎是你投产一条,我就要投产一条半这样的速度。

在看似赌气的表现之间,两家已经把其他的厂商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现在正面临新一轮的液晶面板市场周期。由于全球彩电为代表的大尺寸显示面板需求市场“增长乏力”,扣除商显产品线外,最近三年还出现了一定的需求下滑。

这是因为消费者视听消费向智能投影、移动手机端、VR等新设备迁移了。这样的情况导致,能够消化液晶面板新增产能的方式主要是“更大的尺寸”。

但是,推动更大尺寸产品的普及,必然依赖于大尺寸产品价格下调。

这对于液晶面板厂商来说,意味着一个营销的悖论。

在价格大战的背景下,华星光电第二条11代线、惠科新线还在加紧建设,京东方甚至规划更多的大尺寸线,这必然让全球面板企业中处于成本高位的地区工厂“去产能”。

有评论家表示,京东方和华星光电目前为止国内的产能已经显示出过剩的趋势,华星光电相关高管也对外公然声称会优化部分生产线,减少产出以应对市场。

这是已经登顶的京东方和紧随其后的华星光电遇到的最新一轮挑战。

同时三星和LG这两个以往LCD市场的龙头老大,已经在向OLED技术转移。

0e5fb596-f849-4e2b-9f70-0df180097353.jpg

然而,现在从两家的相关动作可以看到,LCD占领了优势之后,他们也逐渐将产能延伸到OLED领域。

在宣布建设t7项目同时,TCL集团发布公告表示,此次t7项目同时规划了部分印刷OLED的产能,以实现国内大尺寸OLED产品的突破,引导行业新技术趋势。

公开资料显示,京东方成都OLED产线已经投产,绵阳产线也于2017年年底封顶,随后在2018年年初其又公布了重庆产线的投资计划。

IHS预计,到2022年,韩国面板制造商在全球OLED产能中所占的比重将从2017年的93%下降至71%,中国大陆面板制造商的市场份额则将从2017年的5%增至2022年的26%。

这说明,两家中国企业很可能又将复制LCD产业的逆势崛起之路。

关键,这样的“中国速度”,会再次震惊世界。

*参考资料:《京东方的发展史与转变》,电子发烧友,2019年《京东方:面板历史大底的前夜》,环球老虎财经,2020年9月《TCL科技:何以造就华星光电10年倒V型成长路》,和讯网,2020年4月《华星光电与京东方谁更赚钱?》,51Touch,2018年5月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