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潮落潮起:中国新能源汽车激荡十年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033131919971331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潮落潮起:中国新能源汽车激荡十年

未来汽车日报 · 1小时前
海阔凭鱼跃。
编者按:本文来自36氪「 未来汽车日报」,(微信公众号ID:auto-time),作者:秦章勇。

v2_c6c637db64ce4dd9a99c2c9badabfa32_img_png

来源:Pexels

作者 | 秦章勇

编辑 | 周   游

本文为36氪「氪约」栏目特约稿件

氪约栏目策划 | 刘   涵

1999年,十多名中国留德汽车工业博士工程师组成的代表团,受邀回国考察。

上个世纪末的中国汽车市场,几乎全被合资企业占据,大众的捷达、桑塔纳和雪铁龙的富康是街上最常见的“老三样”。

彼时,不少民营车企还被拦在造轿车的大门之外,即便有企业想要造车,也只能从东拼西凑开始。吉利成立初期,李书福买了两部奔驰车回来拆开研究,重新做了车身、装上别的车卸下来的底盘和发动机,就成了一部“新车”。

v2_a68d3298df6249dba6a5e142a43c57ae_img_000

来源:CCTV.com

在加入WTO的热潮中,国内还盛行一种“拿来主义”的声音,“中国人没必要自己造汽车嘛”。但见识到中国汽车工业的落后,代表团负责人万钢很是忧心,他明白再这样下去,中国汽车工业就不会再有出头之日了。

“中国汽车产业不能再走老路,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万钢向国务院撰文,提出中国汽车产业要跨跃式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切入口。“虽然传统燃油技术落后国际先进水平20多年,但新能源技术我们的差距没有那么大。发展新能源汽车既是中国汽车业战略发展的机遇,也是必须要抓住的机会。”

事实上,即便在当时,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技术已经领先了中国一大步。

通用汽车的首款电动车EV1在1996年就已推出;丰田的混动技术逐渐成熟,其混动车型第一代Prius(普锐斯)早已开到了北美洲和欧洲的大街上。此时大洋彼岸的福建宁德人曾毓群刚刚下海创业,而比亚迪主要的产品还是镍镉充电电池。

v2_73f5a11202504f32abbac0e47ad98864_img_000

通用EV1概念车 来源:网络

2006年,搭载磷酸铁电池的纯电动汽车比亚迪F3e研制成功。但对于当时的中国汽车市场来说,电动汽车一没需求,二没有基础设施,F3e甚至没有成功上市。国内其它民营车企也基本处于蹒跚学步阶段,根本无法腾出精力研究新能源汽车。

细小的火花未能燎原。在当时不少人看来,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仍然“时机未到”,不能头脑过热。

然而,也正因为有了前期的摸索和试探,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才迎来了激荡浮沉的十年。

2009年,《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正式发布,当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表示,着力突破新能源车关键技术,能让中国新能源汽车大显身手的时代终于来了。

以十城千辆工程启动为契机,接下来的十年里,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渐从荒芜走向热闹,虽然经历了一段野蛮生长的时期,但也在痛苦和迷茫中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道路。

2009年9月28日,海南清水湾,“2009年胡润百富榜”正式揭幕。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前一年排名还在103位的王传福,猛然蹿升至第一位,成为中国内地新首富。当人们还在诧异之际,1个月后发布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再次让王传福稳坐首富宝座。

拿下双料首富,让王传福成了当年汽车行业的风云人物。将比亚迪电动汽车开进以色列和不少欧洲国家,让王传福风光无两;此外,“股神”巴菲特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入股比亚迪,也成为王传福身价暴涨的重要原因。

2008年,巴菲特以18亿港元认购比亚迪10%的股份,这是华尔街次贷危机后,“股神”在海外进行的首笔重大投资。吸引巴菲特的,就是比亚迪电动汽车和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潜力。

当时,做电池发家的比亚迪,在电动汽车领域已经探索了多年,新能源汽车也逐渐进入中国顶层设计的视线,伴随着节能减排的呼声愈演愈烈,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始初具规模。

事后,如巴菲特预料那般,比亚迪股价出现超常规暴涨,很快便超过60港元,巴菲特的投资收益率达到500%。2009年两人第一次见面时,王传福把一辆比亚迪F6DM双模电动汽车模型递到巴菲特手中,而巴菲特则回赠一个颇有寓意的见面礼——钱包。

v2_8ede11d4596740a2b5cf0919668c5eeb_img_000

王传福巴菲特互赠礼物 来源:网络

盯上新能源汽车的不止王传福,身为国企掌门人的徐和谊也嗅到了商机。

2009年10月12日,北汽集团新能源小组在北京市大兴区采育镇召开了筹备组第一次会议。一个月后,北京汽车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是中国首家独立运营并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当时,徐和谊凭借北京现代的合资项目,创造了“当年签约、当年建厂、当年投产”的业界奇迹,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其主导的北京汽车和戴姆勒的合资项目也为人称道。此时入局新能源汽车,北汽又成为国企中第一个吃螃蟹的。

事实证明,徐和谊赌对了,一直到2019年,北汽新能源连续7年保持国内纯电动市场销量第一。

几乎和北汽新能源一道,中国汽车品牌彻底刮起了新能源风。2009年的上海车展,自主品牌展台上的新能源车成为最大的兴奋点。众泰2008 EV、奇瑞瑞麒M1-EV,吉利高性能电动车EK-1纷纷登场,即便是在电气化面前被指后知后觉的长城汽车,也在那届上海车展拿出了纯电动概念车欧拉。

当时已经升任科技部部长的万钢,站在车展现场再次为国产新能源汽车代言,“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新能源技术领域的突破将扮演主要角色。”和十年前不同,这次万刚再次喊出发展新能源车的口号,已经有了产业和政策的支持。按照国家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计划在3年内每年发展10个城市,争取2012年全国新能源汽车的运营规模占到汽车市场份额的10%。

然而在行业振臂高呼之下,市场反响却非常冷清。2010年,中国电动汽车总产量仅为7181辆,即便是行业先锋比亚迪,电动汽车的实际销量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称只有417辆。

2010年的汽车市场,燃油车的主流地位毫无争议,市场甚至对纯电动汽车抱有巨大敌意。美国CNBC的主持人吉姆·克拉默,在《疯狂的金钱》节目中公开挑衅刚刚上市的特斯拉,“别买这只股票!这破玩意儿连租都不要租”。

这一年,36岁的李斌刚刚带领易车在纽交所上市,还没有“出行教父”的光环加身;即将30岁的李想还在为汽车之家上市紧密筹备,并在博客上敲出了“而立就是明白自己的价值所在”的30岁感言;而33岁的何小鹏此时还不是车圈人,他的优视科技刚刚获得诺基亚成长伙伴战略投资,在互联网圈崭露头角。

虽然能源清洁化是发展趋势,但站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头,谁也不知道新能源汽车将会驶向何方。

v2_b3bc0c2f3e1b45169a37b768dbd9b7ec_img_000

吉利熊猫EK-2电动车亮相2010年北京车展 来源:腾讯汽车

真正为新能源汽车市场添一把火的,是规模更大且指向更精准的补贴方案。

在总结了三年前的政策经验后,2012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出台,再次提出要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的长远规划。一年后,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发改委发布《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再次推出补贴政策。

2013年以前,每辆新能源汽车最高可享受中央和地方政府合计6.6万元补贴。虽然2013年定下了此后补贴逐年递减的主基调,但直到2016年,中央财政针对纯电动、续航里程在150公里至250公里之间汽车的补贴,每次降幅只有约5%,加上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续航里程小于150公里的微型车甚至还出现了增补。

真金白银的扶持下,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还只有1.76万辆;到了2014年,这个数字翻了几倍到7.47万辆;2015年,这个数字一下子蹿升至33万辆,和2年前相比激增几十倍,中国也一举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市场第一次真正火了起来。

市场火热的背后,是车型的捉襟见肘。当时新能源车基本以知豆、康迪等小微型电动车为主,消费者的选择并不多,而大洋彼岸的特斯拉Model S已经俘获美国上流社会的心。此时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被“外来者”盯上了。

互联网人来敲门

2014年4月25日,微软宣布完成了对诺基亚的收购,标志了一个时代的落幕——曾经的手机霸主由盛而衰,苹果开始大放异彩,手机行业的颠覆故事泛起圈圈涟漪,汽车产业变革也在暗中酝酿。

就在微软收购诺基亚3天前,特斯拉Model S正式进入中国,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专程飞到中国现身交车仪式现场,亲手把钥匙交到中国首批Model S车主的手上,其中不乏李想、俞永福等明星企业家。

看着造型酷炫的特斯拉Model S,他们隐隐觉得,一个新的时代就要来了。

马斯克的中国行,也让彼时还是乐视掌门人的贾跃亭非常触动,就像发现了新大陆,后者马不停蹄赶往美国试驾Model S。在考察了特斯拉之后,贾跃亭做了一个对他自己和一大票人都影响深远的决定——造车,“这就是我们要做的!”

彼时乐视网发展如日中天,大部分高管都坚决反对造车,但是疯狂且偏执的贾跃亭一句话表明了造车决心,“即使乐视造汽车会万劫不复,如果能点燃更多人的梦想,我也义无反顾。”

说干就干。2015年11月,乐视宣布其投资的创业公司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即FF)将投资10亿美元在美建厂,投产电动汽车,挑战特斯拉。2016年9月,乐视汽车正式宣布已完成10.8亿元首轮融资。

2017年1月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乐视超级汽车与FF在拉斯维加斯发布了旗下首款量产车FF 91,贾跃亭迎来高光时刻,他邀请所有见证者,一起“为梦想窒息”。

v2_a2f9137a42ef46319fd98b08ca236e1a_img_000

来源:网络

如果资金链没有断裂,多少人仍会相信贾跃亭的梦想,“下周回国”也不会成为一个老赖专用梗。

和贾跃亭相比,李斌的造车梦早已萌芽。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创始及管理合伙人龙宇,是最早知道李斌打算造车的人之一。2011年的一个冬夜,两人在一家小餐馆长聊,李斌突然说“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其实是造车”。后来龙宇回忆道:“那个冬天很冷,李斌的眼里放着光。”

用李斌自己的话说,这是一件“用生命在证明的事情”。2013年,小米的办公室内,李斌对自己的造车梦侃侃而谈,雷军忍不住发问:你都功成名就了为什么还会选择再次受罪?“我愿意个人投1.5亿美元来做这件事情。”这也促成了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你扣动扳机时,我会第一时间投资。”雷军说。

李斌是幸运的,他在投资和科技圈内有一众不缺钱的好友。马化腾、刘强东、沈南鹏以及张磊等顶级投资人纷纷站队蔚来。“他吸引到了中国最好的投资人、最大的私募基金、最大的B2C公司,连他最大的竞争对手都投了他。”本瓴财富CEO翟斌评价道。

李斌最初准备拉李想入伙,但李想早已有了自己的蓝图。据腾讯潜望报道,2015年的一天,李想约了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明明,两人在望京一家咖啡馆见了面,李想花了三个小时复盘汽车之家的创业经历,最终向黄明明坦白,打算辞掉在汽车之家的所有职位创业造车。黄明明当即拍板,不管你做什么,我们肯定第一个投资支持,而且是最主要的投资人。

同样是2015年,《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正式发布,鼓励业外资本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资本热潮开始和汽车业产生化学反应,互联网成为入局造车的关键标签,轰轰烈烈的新造车运动开始进入高潮。

何小鹏最早以投资人的身份入局造车。小鹏汽车2014年成立时,何小鹏把自己创办的UC卖给了阿里巴巴,37岁的他实现了财富自由。如果在这时创业造车,失败了就会“晚节不保”,对于是否要冲到台前,这位互联网老兵心里犯起了嘀咕。

2017年2月16日,何小鹏的儿子出生了,他抱着娃高兴地发了条朋友圈。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符绩勋的电话随后打了过来,对方单刀直入:“小鹏啊,出行行业升级已经大势所趋,你再不出来这个窗口期就没有了。”这一刻,何小鹏做父亲的责任感爆棚,他希望以后能够骄傲的对儿子说,看,这是爸爸做的汽车。

40岁的这年夏天,何小鹏从阿里离职,几天后便以董事长的身份入职小鹏汽车。在这个档口开始造车的,还有沈晖、沈海寅、毕福康、张海亮、付强以及黄修源等人,无一不觉得自己认出了风暴。

博世中国曾做过一个统计,截至2017年11月,中国造车新势力公司已经超过60家,第二年博世的执行副总裁徐大全再次接受采访时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近100家。资本和新势力车企互相借力,激发出无数个热血的故事和无数张光鲜的PPT。

新能源汽车的爆火,带动了上游电池供应商开始“闷声发大财”。

2018年,一个此前鲜为人知的名字闯入大众视野——曾毓群,他所创立的宁德时代在上市首日就上涨44%,从2011年创立到2017年成长为全球动力电池供货量第一名,再到2018年作为“超级独角兽”登陆创业板,宁德时代仅用了7年。

v2_c103fcda2a6e438ea3a7793e6fd41741_img_000

曾毓群(右一) 来源:网络

除了市场蓬勃发展,宁德时代迅速成长的另外一个强助攻是国家的扶持。2015年3月,工信部发布《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这份文件也被称为“动力电池白名单”。意思是新能源车要想获得补贴,必须要用白名单的企业所生产的电池,而名单上清一色都是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宁德时代赫然在列。

随后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系统销量逐年上涨,从2015年的2.19GWh一直涨到2017年的12GWh,出货量也超越了日本松下成为世界第一。2017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占有率达到17%,在中国市场更是攀升至27%。

宁德时代之外,也催生了一大批电池厂商,国轩高科、天津力神、亿纬锂能、北京国能、孚能科技等。这些电池厂商蓬勃发展的背景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不断扩张,201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总销量已经飙至77.7万辆。

骗补事发后的一地鸡毛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光环之下,暗斑不断滋长。

2015年下半年,国内新能源商用车的单月产量已经突破2万辆,但全球其它所有国家加起来总共才1万多辆。对于这样超常规的增长,时任科技部电动汽车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总感觉哪儿有问题,让人有点不踏实”

还有一个数据是,2015年1月至10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17.4万辆,对应的上牌量累计仅10.8万辆,近7万辆汽车“凭空消失”。

几个月后,央视一则“新能源汽车骗补调查”的报道,首次公开国家相关部门调查新能源汽车骗补事件现场,一批钻新能源补贴空子“发横财”的企业浮出水面。

一条简陋的组装线,通过向车身生产厂家购买车身,再外购电池装在车身上,一辆符合补贴的新能源车就“下线”了。根据财政部披露,包括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在内的5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意图骗补国家财政补贴超10亿元。

“只要打出合格证,一台车稳赚10万补贴。”经济观察报2016年初的文章《“消失”的新能源车:烫手的灰色骗补产业链》在汽车圈引起巨大反响。销量的飙升,让人们对新能源前景产生误解,但是在巨额的补贴面前,新能源汽车已然成为一些厂商攫取利益的工具。

2016年7月27日,江苏宿迁众泰经销商实名举报众泰涉嫌骗取新能源汽车补贴,众泰经销商称,由于车辆生产日期比全身玻璃生产日期提前了3-5个月,车管所拒绝车辆上牌。

之所以会出现“早产车”,大多是因为企业车还没生产出来,就拿着合格证就先去车管所上牌争取国家补贴。众泰回应称只是汽车玻璃供应商操作失误,导致生产日期标志混乱。但这个说法,宿迁交警部门并不认可。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补贴狂热的几年间,众泰汽车收益颇丰。众泰2014年和2015年分别获得新能源财政补贴4.43亿元和11.41亿元,但净利润分别仅为2亿元和9.68亿元,如果没有国家补贴,众泰这两年的亏损将达数亿元。

彼时,在共享化的浪潮下,资本又开始追逐新生事物。从2015年开始的区域性试点,到之后的全国性迅速扩张,共享汽车成了风口。截至2019年2月,中国已经注册的共享汽车企业及单位已经超过1600家,而投入运营的汽车数量已经达到11万-13万辆。

v2_aab04bc456e9481e843d7e0fb249803c_img_000

共享汽车 来源:网络

在共享经济的鼓动下,布局共享出行又成了一些车企销库存、套补贴的渠道,他们通过“左右倒右手”的方式,将新能源车型销往关联的出行公司,但由于共享汽车因为本身成本居高和盈利模式问题,没有一家共享汽车公司实现全面盈利。随后友友租车、麻瓜出行、EZZY、途歌等共享汽车企业相继倒闭,在一些城市高举高打的品牌逐渐出现在荒郊野外的新能源汽车“坟场”,成为这场经济泡沫的牺牲品。

2015年的中国电动车百人会论坛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对新能源汽车骗补问题欲言又止,“出现骗补,这是政策制定之初始料未及的”。在他看来,一定要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决策者们也逐渐意识到,简单粗暴的补贴很难让中国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2016年起,补贴力度开始退坡,门槛逐渐提高,最明显的一个方向是鼓励车企提高续航里程,高续航车型仍能获得显著的补贴。

为了继续拿到补贴,车企们又开始琢磨动力电池路线变革。

v2_0e9571153db14953a871fe409525961d_img_000

磷酸铁锂(LPF)和三元锂(NCM)历年出货量 来源:川财证劵

三元锂电池因正极材料中的镍钴铝(NCA)或者镍钴锰(NCM)而得名“三元”,其特点是能量密度高,可以带来更高的续航,但相应的热稳定性就更差,磷酸铁锂则相反。这导致不少车企和动力电池企业选择三元锂电池。2015年,即便是一直坚守磷酸铁锂电池路线的比亚迪都妥协了。

但因此带来的安全问题又成了车企的心腹之患。据电动汽车百人会电动汽车安全报告统计,2015年中国发生电动汽车起火事故14起,2016年发生29起。2019年5-7月,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共发现79起新能源车起火事故,涉及车辆96辆,其中事故车辆使用三元锂离子电池的比例高达86%。

除了安全事故隐患,很多车主开始发现电动汽车并没有厂家宣传的那么好,单是续航问题就让人“累觉不爱”。很多车主表示在出门先看电池电量,里程焦虑使得他们在车内实现“空调自由”,这也让电动车获得“电动爹”的称号。尤其在北方的冬天,电动车续航缩水的情况更为严重。

在新能源技术不成熟、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备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了明显的“虚胖”体质。

2018年6月12日,补贴新政实施,对于新能源汽车市场来说像是一个分水岭。新政表示将逐步取消地方购置补贴,同时补贴力度大幅减少,续航里程300km以下车型的补贴从3.6万直接减少至1.5万,续航在150km以下的车型直接取消补贴资格。这几乎是给小微电动汽车下了最后通牒,以2017款知豆D2为例,续航仅为155km,补贴减少一半还多。

市场也随即给出反应,2018年5月知豆的销售量还是4368辆,6月公布的数据就骤降至27辆。如今这款曾经月销过千、风靡一时的电动小车企业官司缠身,停产成为其最终归宿。

不止知豆,补贴滑坡也让大批新能源车企销量出现同比下滑。2019年,中国虽然还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但也出现了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十年来的首次负增长。

补贴退坡后,强势增长的新能源市场就像失去了引擎,悲观情绪传导至整个资本市场。

资本寒冬,梦醒时分

2019年3月18日,基石资本发布了一篇董事长张维的署名文章。通过对比新势力和特斯拉的差距,张维认为新造车持续烧钱最终的结果将是一地鸡毛。他断定,“没有任何一家造车新势力值得投资。”

此时的何小鹏已经习惯了站在台前直面质疑,“做批评者容易,做建设者难。今天蔚来、小鹏等的困难和挑战,只是成长路上的一个坑。”何小鹏做了强势回应,并且一开始就回应说“无需您投资”。

他没有想到,小鹏汽车成立以来最大的挑战4个月后找上了门。

7月13日,小鹏汽车北京城市服务中心里,几十位2019款小鹏G3车主高举“欺诈销售”、“要求退车”等标语,对着工作人员齐声抗议。同一时间,距北京2000多公里外的广州小鹏汽车总部,同样有车主集结维权,齐呼“粉丝变狗”,要求退车。

事件起因源自2020款小鹏G3。7月10日,小鹏汽车推出2020款小鹏G3车型,和2019款相比,新款G3续航提升不少,但是价格没有相差很多,甚至更便宜。这样的举动彻底激怒了老用户,何小鹏宣传微博下方,点赞数最多的一条留言是“老用户不如狗”。

v2_060c16b79ff447caaa75acd82f9248a5_img_000

来源:网络

一贯拿粉丝以“鹏友”相称的何小鹏似乎慌了阵脚,微博发布长文道歉,也没有挽回老车主的心。这也成为小鹏汽车发展史上有着持续影响的负面典型。针对此事,快播的创始人王欣在朋友圈声援何小鹏,“新款车品质性能提升,价格却没涨,对消费者来说不是天大的好事吗?看到网上喷的人,真替小鹏叫屈。”

感到委屈的不止是何小鹏。

在新造车阵营中,理想汽车起步已经算晚了。2019年上半年,其它新造车企业已经开始交付首款车型,有些甚至准备交付第二款,但理想汽车的首款车仍迟迟没有交付。再加上理想汽车走的是增程式混动路线,和主流押注的纯电动路线有所偏离。于是,在理想ONE冲刺量产交付的关键期,融资却迟迟没有进展。

最难的时候,李想和CFO李铁见了100多家机构,都说挺不错,但没人拍板给钱,李想甚至为此病了三个月。不少投机机构推辞说,如果理想汽车做纯电动就会考虑投资,被李想一口回绝,“我这个车不是给投资人做的,凭什么要根据资本市场的喜好来做?”

理想汽车难融资的背景是,资本对于新造车的热情已经冷淡了不少。

一方面,补贴政策出现了明显滑坡,不断降价的特斯拉来势汹汹,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行业洗牌在所难免。另一方面,新造车势力不断亏损、持续烧钱,让地方政府和机构投资者们对前景的预判悲观了不少。

2019年10月,蔚来与浙江湖州市吴兴区洽谈超50亿元融资合作的消息在汽车圈内散开。与这笔融资对应的是,吴兴区将落地蔚来一个年产能20万辆的工厂。在外界认为蔚来即将熬出头的时候,吴兴区或是迫于舆论压力,随即回复,鉴于评估风险过大,已停止进一步洽谈。

这对于已经濒临崩溃的蔚来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当时的蔚来急需输血,2016年至2018年,蔚来分别亏损25.7亿元、50.2亿元、96.4亿元,加上2019年Q1和Q2的亏损数据,亏损规模达到了231亿元,甚至超越了李斌口中“200亿元造车门槛”。

整个2019年10月,蔚来的股价都在一块多美元的低点徘徊。10月底,一篇《蔚来李斌,2019年最惨的人》的自媒体文章刷屏,李斌“悲惨”的遭遇出了圈,不少人开始同情这位互联网老兵。竞争对手何小鹏也发文称,“挺你兄弟”。

李斌还能博得同情,但律师出身的王晓麟就没有那么好的“人缘”了。

2019年7月20日晚,欢呼声和尖叫声响彻北京鸟巢上空,吴亦凡和杰森·斯坦森的表演引爆全场,这场声势浩大的发布会想让人们记住赛麟汽车这个陌生的汽车品牌。

发布会现场,头顶赛麟汽车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头衔的王晓麟表示要为中国人圆“超跑梦”。但货不对板,发布会上只有一款定位A00级别的纯电动产品赛麟迈迈上场亮相,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和世俗意义上的“跑车”没什么关系。此外,赛麟迈迈的定价为15.88万-16.88万元,几乎和同年量产的小鹏G3价格相当。

v2_6496af78280345d1b0dc3c220d15fd62_img_000

赛麟迈迈 来源:赛麟官方微博

事实证明,市场没有买单,2019年天猫“双十一”期间,迈迈在天猫开店销售,但实际销量只有个位数,到了2019年年底线上旗舰店也关闭了。

赛麟汽车的昙花一现是边缘新势力车企溃败的缩影,新能源汽车风口迎来梦醒时分。

洗牌、重生,下半场来了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跌入低谷的同时,一家起源于美国硅谷的企业开始大放光芒。

2020年1月6日晚,马斯克乘坐私人飞机湾流G650ER,一路超越了中国东方航空MU578航班,从洛杉矶飞抵上海。

马斯克满心牵挂的,是中国制造的Model 3终于交付,这一刻他等了6年。2014年,他首次来到中国,曾向万钢提议让特斯拉充电桩进入中国,并给特斯拉不同于燃油车的关税,最终这项提议不了了之。回到美国后的马斯克还感慨说,“在中国,我们就像一个匍匐前进的婴儿。”

2018年4月,工信部放宽外资汽车厂商在华运营生产合作企业的出资限制。1个月后,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当年7月,特斯拉获批建厂,10月拿地,2019年的1月超级工厂破土动工。直至2020年1月,仅仅一年的时间,特斯拉工厂便完成投产交付。

出现在交付仪式上时,马斯克第一句开场白就是:感谢中国政府。兴之所至,他难掩激动,在台上脱衣尬舞。

2020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攻势多凶猛, 国内新能源车企就有多煎熬。用李想的话说,特斯拉已经打到家门口了。尤其是国产Model 3价格不断下探,李想称之为“国产新能源汽车的灭顶之灾”。

v2_37784681deba466287818e7d04bbe456_img_000

来源:特斯拉官网

这一年,特斯拉Model 3的价格从30万元降到25万元以内,在一片“割韭菜”的质疑声中,销量不跌反涨。2019年,特斯拉在华销量约为4万辆,而2020年截至11月,销量已经超过了11万辆,平均月销量超过1万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少中国本土新能源车企的生存惨状。曾经连续蝉联7年新能源市场销冠的北汽新能源,2020年前11个月累计销量仅有24877辆,同比暴跌78.18%。按照目前销量趋势,北汽新能源全年销量或不足3万辆,仅能完成目标的5.4%。

曾经有多辉煌,如今就有多落寞。早年间主攻B端市场,北汽新能源短时间内迅速打开销路,但成也B端,败也B端。由于新冠疫情,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行产业的产值同比下降四成,网约车、租赁汽车等B端市场的需求被严重抑制。为了提升在C端市场的竞争力,北汽新能源发起了自救计划。

2020年北京车展现场,在ARCFOX首款车型αT还没有上市时,北汽新能源总经理刘宇就放言,ARCFOX αT将完爆40万元以内的汽油车。对于北汽集团来说,ARCFOX极狐品牌承担了北汽新能源向上突破的责任。

这么做的不止北汽新能源一家。

2020年7月,东风汽车集团正式发布岚图,原一汽轿车产品部部长、现岚图汽车CEO卢放喊出了冲向高端的宣言,同时称“岚图拥有50年的技术沉淀和30年高端制造技术积累”。

11月,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首度曝光消息,要联合华为、宁德时代,三方联合打造高端智能汽车品牌;几天后,上汽集团秘密筹备多时的“L汽车”项目正式定名“智己汽车”;12月,长城汽车独立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品牌“SL项目”也被曝光。

仅2020年,自主阵营就有至少5个全新纯电动品牌亮相或浮出水面。颇为矛盾的是,自主车企在轮番冲高的同时,也在押注下沉市场。

2020年7月,一则关于新能源汽车下乡的通知,点燃了不少车企的热情。北汽新能源、长城欧拉以及奇瑞新能源等十余家中国新能源车企立即投入到这场下沉之战中,参与车型基本是小微型电动车。

v2_c0b201db9f80443296217326b63e429a_img_000

来源:五菱宏光官网

事实证明,这片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在新能源汽车下乡仅4个月的时间,销量已经超过18万辆。其中更是跑出一匹黑马——五菱宏光MINI EV,这款售价不到3万元的小型电动车,自7月份上市以来就开启了“屠杀”新能源汽车榜单的节奏,11月销量更是超过3万辆,以1万多辆的优势再次超过特斯拉Model 3稳居销量冠军。

与此同时,蔚来、理想和小鹏都拿出了不错的交付量,甚至创下新记录,2019年遭遇至暗时刻的新势力们,2020年开始柳暗花明。

7月30日,理想汽车成为继蔚来之后,中国第二家赴美上市的新势力车企。彼时特斯拉的市值已经超越丰田,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车企,蔚来的股价也开始跟着交付量一起上涨。这也让资本市场重新开始看好新造车,理想上市当天,股价涨幅就达到50%,持股21%的李想,一夜之间身价涨超200亿元。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小鹏汽车身上。8月27日晚,广州瑰丽酒店,小鹏汽车举行了盛大的上市敲钟仪式。一向沉稳的何小鹏不再压抑神情,激动地喊出“人因梦想而伟大”,在兴头之上的他更是直接向太太献吻。

新造车“三兄弟”在美股成功会师后,股价就搭上顺风车,一路高歌。蔚来汽车的市值更是不断赶超福特、宝马、法拉利等传统车企,一度成为国内市值最高、全球排名第四大车企。

或是历史的轮回,在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造车势力们再次被资本推崇之际,丰田汽车的掌门人丰田章男选择直接开火。

他先是嘲讽特斯拉“没有制作出真正的菜肴”,而丰田目前生产和销售的汽车数量和种类都比特斯拉多得多;后又表示电动汽车已经被过度炒作,而草率地禁止燃油车在现阶段并不可行。

听了丰田章男一席话,何小鹏坐不住了,他暗戳戳地表示自己想起了诺基亚被微软收购的故事。但丰田真的会变成诺基亚吗?汽车业的苹果又是谁?

问题的答案,留待比赛的下半场揭晓。

在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所著《激荡十年》一书的序言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用“水大鱼大”四个字来形容过往十年。

这个词用在过去十年的新能源汽车行业里,同样合适。在政策和资本真金白银的支持下,即便有虚胖和泡沫,过去十年仍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最迅速的十年——几乎从零开始,到达成百万销量规模,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在燃油车时代,中国企业只是模仿者和追随者,与国外车企有着几乎半个世纪的差距。但到了眼下,全球汽车行业都处于一个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智能电动汽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赛道,诞生在中国本土的新能源汽车玩家正在补上历史落下的功课。

202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为下一个15年锚定了方向: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到203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质量品牌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

海阔凭鱼跃,崭新的十年、十五年就在眼前。

------参考资料-------

1、《王传福传》成杰

2、《激荡十年,水大鱼大》 吴晓波

3、《李书福 中国汽车人的梦想》李洪文

4、《市值超百度,造车新势力穿越生死线》腾讯科技 王潘

5、《龙宇:30亿美元基金掌门人和她的审美生产力》36氪 刘旌

6、《“消失”的新能源车:烫手的灰色骗补产业链》经济观察报 刘晓林 刘俊晶

7、《发现万钢》环球人物杂志 夏亚

v2_9928766f1a6b4060a4da8bb422320cf0_img_000

请关注未来汽车日报(ID:auto-time)

原创文章,作者:未来汽车日报。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寻求报道,请 点击这里 。

本文图片来自:Open Photo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