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那些被机器「取代」的人,去哪了?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geekpark.net/news/272050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你可能注意到,在商场、海底捞等场所逛街吃饭的时候,会碰到向导机器人、送餐机器人。

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正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武汉大学发布的一项调查预测,到 2025 年,机械和机器人将取代中国 5% 的工人,从而导致某些工作岗位的消失。实际上,从人工智能、机器人开始进入主流视野,人们就开始担心有朝一日被机器取代。

曾经,富士康这样的大型工厂可以解决很多就业问题。比如 2010 年,富士康落户郑州的时候,一年时间就招聘了 13 万员工,而富士康最多曾在中国大陆雇佣 120 万工人。

而现在,他们在深圳研发出了「无人工厂」,通过部署在生产线的机器人,即便在没有灯的环境里,也可以 24 小时不间断生产手机、电器等设备。

当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车进入某个领域后,原来的从业者,何去何从?

这个问题放在农业领域会更加特殊,因为至不需要机器来占领,农民自己本身就在渐渐退出这个行业。

一位长期观察农业的专业人士告诉极客公园(ID:geekpark),「目前中国农业从业人口的平均年龄在 60 岁左右。在江苏地区,农民普遍已经 70 岁了,北方可能在 50 多岁左右。人们宁可到城市打工、看大门,也不愿回去种地。老年人干不了,年轻人不愿干。」

因此,农业这个「内忧外患」的行业环境更能诠释,先进生产力与旧生产关系的矛盾:当无人机、无人车、无人农场的概念落地农村后,那些脱离了「土地」的人去哪了?

新职业的形成

根据十四五的规划,2035 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会达到 75%,而现在是 59.6%,也就是说还有 16% 的人口会从农村去到城市。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农村、离开农业的时候,谁来种地生产粮食?

「未来农业一定是无人化的。」农业科技公司极飞科技联合创始人龚槚钦认为。

前不久,他们发布了一系列无人车、无人机、自动驾驶仪等智能硬件,能够完成播撒种子、割草、喷洒农药等动作,操作人员只要按下按钮,几乎就不需要再参与,机器会全自动完成作业。

UzqAfyF.jpg!mobile

极飞研发的农业无人车,正在除草

「无人化」并不是真正的无人,而是人不再需要到农田里去,甚至转而坐到「办公室」里。53 岁的新疆农民老马,今年买了一架农业无人机,本来考虑过两年就不种地的,决心再干十年。无人机的自动化操作,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不再需要自己亲自走到地里去打药,让他可以相对轻松地管理 800 亩的棉花田。

根据公开数据,极飞在今年春耕作业量是过去 3 倍,大疆也比去年翻了两倍。但两者加在一起的作业覆盖面积,也只占现有耕地的 10%,这个市场依旧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未来的土地在种植过程中会越来越标准化,使用更多的科技工具来种地,这是一个趋势。」极飞科技创始人彭斌说。

因为无人机的应用,过去几年已经诞生了数十万的无人机飞手。虽然这是个新兴职业,但也正随着农业数字化的进程在完成自身的迭代。彭斌介绍,国内很多职业的飞手正在转型成为农业服务专家。「单纯购买一台无人机喷洒农药这项工作越来越难做了。随着无人机系统的迭代,它可以通过数据来帮助用户了解农田的长势情况与喷洒情况,节约农药使用量。」

「不应仅当个飞手,而是农业服务的专家,可以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带着农药、带着服务和技术帮助农民完成农田的喷洒。」彭斌透露,「保守地说,目前极飞有 3-5 成的飞手已经完成转型。」

nQz2uea.jpg!mobile

随着无人机智能化程度的提升,飞手这个新兴职业也面临转型

极飞成立了一个学院,专门帮助传统农业从业者或其他行业的人掌握农业知识、操作无人设备,目前已经培训了 10 万多人。

他觉得,随着人口的减少,每个人负责的种植面积会越来越大,职业农民必然会诞生。「同样,像现在的抖音、快手,很多人通过直播卖农产品,这个(新兴)群体也会越来越多。」

另一家农业科技创业公司丰疆智能的副总裁姚远告诉极客公园(id:geekpark),「未来的农民可能会使用耕、种、管、收全系列的机器,他们可以借助后台的数据来进行管理。操作者并不需要在农业领域很专业,会操作电脑、系统就行。」也就是说,未来农民的工作内容里可能包含「数据分析」,农民转型为农业工人。

而当农业「工业化」之后,会有更多的人才进入其中。姚远举例了个例子,一个北大的博士毕业后,做了一个农场,做大米品牌,做灌装礼品,后来又投资了灌装的生产线,他觉得未来会有越多越多这样的人加入农业创业。

「随着智能农机的发展,农机的经销商也会慢慢转型,将农事服务放到自己手上,形成新的模式,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服务公司就慢慢出来了。传统的农民可能会逐渐加入农业服务公司上班。」

新的财富分配规则

新职业诞生的背后,本质往往是财富链条的转移。

大学生毕业通常想去互联网、做电竞、做服务行业,但很少人愿意种地。龚槚钦认为,本质在于,过去的农业价值链分配不均,财富通常被渠道端和平台端获取了,但生产者却没赚到什么钱。

「前端种地的人没有办法真正跟消费者连接在一起。人们通常会相信一个品牌,去买它的东西,但没有办法单独相信一个农民,去买这个农民的东西。」

不过,更先进的数字化工具正在改写传统行业的旧规则——在电商、物流基础设施越来越发达的当下,农业从业者可以利用新的工具,让生产更加稳定、标准化,从而更容易地运营起自己的品牌。

BZjQBba.png!mobile

一辆自动驾驶的收割机正在作业,人通过 App 即可操控

「当农民有了数字化工具以后,他们反过来可以管理更多的地,并且通过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把他们的生产过程全部跟城市的消费者绑定。这个时候价值链就往上游转移了,农民自己的品牌便有了更多的溢价能力。这个时候他们发现一个农民可以管更多的地,比他在城市里面送快递、送外卖要赚钱了,而且收入更稳定了,更多的人也就回到了农业。」

除了农业科技创业公司在生产端的发力,电商平台也意识到生产端的价值。阿里、拼多多、京东等近些年都投入了大笔资金在农业流通、生产环节的改造上。

其中,重新建立新的产业平衡机制、新的财富分配机制,是这场农业变革的重要特征。

比如,有电商平台曾提出的「新农商」模式,是通过联合当地政府,打造以新农人为创业带头人,工厂、代运营公司提供第三方服务,政府监督、平台扶持的新农商发展模式,以确保农户的核心利益。

在这个机制当中,电商平台在项目初期提供产业扶持和营销扶持;中期形成较为稳定的第三方「代服务」机制;后期则逐渐退出,合作社全权掌控,并由当地政府确保利益分配依规进行。

总结一下就是,通过打造产、销、研、加工一体化的现代化农业产业链系统,诞生新的商业模式,让农民逐渐打造自己的品牌,形成有利于农户的利益分配的格局。

姚远预测,「农机真正的实现智能化起码还需要 5 到 10 年,因为农机的大数据是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它是一个生态的概念。」

而在农业智能化、价值链重构的过程中,龚槚钦认为,人们并不需要担心人被机器替代了怎么办。「我们真正要思考的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和社会组织体系,怎么去培养更多的人来填补新的岗位。」

责任编辑:靖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本文由极客公园 GeekPark 原创发布,转载请添加极客君微信 geekparker。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