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乎到底比B站差哪了?
source link: http://finance.sina.com.cn/tech/csj/2020-12-29/doc-iiznezxs9608125.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知乎创始人周源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贾琦
来源:财经琦观(ID:cjqiguan)
听说知乎要上市了。
近期据BT财经报道,知乎正在撰写IPO报告和上市申请书,目前已确定三家承销投行为高盛、摩根士丹利以及瑞信。
时间未定,地点未定,定价暂无。
赶鸭子上架。
创业已经十年了,知乎光融资就前后干了8轮。
科技圈里,融资频次到这个程度还没成功上市的企业,应该就只剩下它和滴滴了。
这样的神奇现象需要两个条件共同存在:
公认有价值;
上市有大隐患。
滴滴的问题在“隐患”。
原本是打算在2018年就顺利上市的,但接二连三的安全事件踢爆了那口钟。
直到今天,滴滴还在为相关问题努力,在最新的战略目标中(0188),也把“没有安全,一切归0”放在了首位。
相比之下,知乎的“隐患”看上去可能要小一点:“商业化”困难。
同样是在2018年,E轮融资后知乎大举加快了商业化步伐,盐选会员、广告、知识付费、短视频、电商、直播、出版、MCN等等等,凡是能试的,知乎都试过了。
整整两年过去了。
谈起知乎,人们最大的质疑还是在“商业化”这个点上。
包括其自家大V在内,每天有一万个知乎er在教周源(知乎创始人)怎么经营。
大家总觉得,知乎估值上不去是管理层能力不行,以至于这么好的一个社区,或者说,一个曾经那么好的社区,变现道路却走得如此泥泞。
近两年,媒体们习惯性从“头痛医头”的角度出发,围绕着商业化这一重大隐患,反复讨论。
却鲜有人再回到一切的出发点,重新琢磨:知乎的商业价值,到底在哪里?
投资人一直以来,理所当然地认为该平台“好”。
并在这一惯性认识下,一路陪跑了十年。
但数次商业化而不成之后,我们有必要重新反思两个问题:
知乎所具备的核心优势距离商业变现之间,到底有多远的距离?
知乎最初赢得众人认可的核心价值,现在还在不在?
01 初心
B站和知乎的成立时间,相差不到一年。
同样是社区,同样从小而美走向大而全,同样在2017年之后的关键词都是“破圈”,同样都被最初的用户诟病称“不像从前”。
然而,如今的“小破站”在纳斯达克拿到了将近300亿美元的市值。
而另一边,迟迟无法上市的知乎,在去年F轮融资后,据接近交易人士表示,当时知乎的估值在35亿美元左右。
知乎吉祥物“刘看山”
十倍的差距,到底差在哪?
三个不同。
内容载体不同;
凝聚内核不同;
用户画像不同。
众所周知,知乎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文字,而B站内容的主要表现形式则是视频。
关于这两点之间的差异,无论从各位的感性认识还是各种分析研报的数据表示,人们都清晰地看到了“信息接受门槛”低的内容载体,对“信息接受门槛”高的内容载体的冲击。
就信息门槛而言,长图文>段子>音频>视频>短视频。
而去年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发布的《2019互联网报告》也表示,从2017年4月,到2019年4月,中国短视频APP日均使用时长从不到1亿小时,增长到了6亿小时。
势不可挡。
但仅此一条,并不至于带来十倍的差距,这就要谈到两家社区的立身之本。
B站的创始人徐逸,是一个略带天真的二次元死忠。
2010年,徐逸每个月在B站上要赔几万块,多少有点撑不下去。
随后,A站老板陈少杰(后创立了斗鱼),提议出资200万合并B站。
前期的谈判很顺利。
但在谈判的最后阶段,陈少杰当时的助理表示,以后要将新网站做成视频版的猫扑,做视频版的二次元网站没前途。
徐逸直接发飙,撂下一句“看不起我们二次元,就不跟你们做生意。”
甩手而去。
随后,以天使投资人身份介入并最后全职加入B站的陈睿,也同样是从小看着七龙珠、圣斗士、城市猎人、乱马1/2的二次元爱好者。
另一边,知乎的创始人周源和张亮则是乔布斯的迷弟。
知乎的前身是一个名叫“Apple4us.com”的群体博客。
起初,Apple4us上只有几个爱好者在讨论苹果产品,但随着时间推移,张亮拉来了大量新作者,有软件工程师,产品设计师,乃至数学研究者,时尚人士以及几位作家。
所有人聚在一起,提出问题,经历激烈的脑力碰撞,进而提出更多新的问题。
基于该雏形,2010年知乎正式推出。
一开始,知乎实行的是邀请制。
最早的种子用户有200名。既有李开复、王兴、王小川、徐小平和马化腾等企业家,也有一批我们虽然没听过名字,但在各自领域中极为优秀的知识开拓者。
在知乎前40天,他们共同创造了8000个问题和2万个回答,也为知乎奠定了专业、认真、友善的社区氛围。
在周源的自传中,他将这200位种子用户描述为“无法忍受当时互联网上糟糕和不负责任的精神食粮的开拓者”。
2015年,陈睿指出:“B站是一个基于兴趣的社区,用户之所以聚在这里是因为周围的人和你有 相同的兴趣和文化共鸣 ,假如这种共鸣消退了,那就不是B站了。”
另一边,早在2010年10月,知乎团队的一封内部邮件就写着:“我们相信一点,在垃圾泛滥的互联网信息海洋中, 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是绝对的稀缺品 。知识—— 被系统化、组织化的高质量信息 ——都还存在于个体大脑中,远未得到有效地挖掘和利用。”
不知道比B站高到哪里去了。
02 基本盘
B站之所以成为B站,基本盘建立在二次元之上,年轻、有趣、好玩是它的核心价值;
知乎之所以成为知乎,基本盘建立在高阶优质内容创作者以及相应读者群中,认真、有料、高质量信息是它的核心价值。
在破圈过程中,B站遵循着这一内核逻辑,将泛二次元用户作为自己的的第一增长曲线。
随后,年轻、有趣、好玩的视频内容爱好者,被吸纳为B站的第二增长曲线。
而另一边,知乎想照搬这一套,则有诸多难点。
相比于“二次元群体”,“高质量内容爱好者”实在是一个太难统计,且过于模糊的“标签”。
据iresearch数据统计,2019年我国的泛二次元用户规模为3.9亿。
而这一数据几乎每年都会更新。
相比之下,我们从未听过“中国高质量内容爱好者”的人数是多少?
人人都爱高质量,但人人都刷短视频。
谁又愿承认自己的浅薄呢?
谁又知道,今天浅薄的人,明天不会深刻呢?
浅薄和深刻的边界在哪里呢?
更底层,更普世的价值导向,给知乎带来的却是更模糊,更巨大的不确定性。
2012年末,知乎团队明显感知到了邀请制的局限性,称“就像是一个人口基数停止增长的城市”。
当时知乎的注册用户数量为40万,就已经摸到了该社区第一增长曲线的天花板。
沿用最初逻辑,知乎的第二增长曲线应当来自吸引足够多的“高质量信息的读者用户”。
但彼时的知乎,在没有想清楚的情况下贸然转向了“全面开放注册”。
进而,在市场土壤的选择下,半推半就地将其第二增长曲线过渡在了“有趣”这一维度,开始了第一次下沉。
2017年末,知乎又开始第二次下沉
在那一年,知乎的注册用户从40万激增至400万。
同时,社区本身的知识浓度遭到稀释,原先的专业内容创作者的核心地位被逐渐取代,“认真你就赢了”的核心价值观受到冲击。
蹭热点、抖机灵、晒美照等手法,成了新一代的大V成长途径。
其中,“编故事”和“XXX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的句式兴起,成为知乎这一时期最为明显的两大特征。
人类有追求高质量信息的欲望,同时也有追求有趣的欲望。
但前者是神性,后者是人性(毛片是兽性,btw)。
挖掘神性,是教育、政治、宗教的任务,而迎合人性,正是商业价值的所在。
作为一家商业机构,知乎选择拥抱“有趣”而不是去教育市场,其实是十分理智的行为。
但与此同时,知乎又无法完全抛开“高质量信息”的标签——知乎之所以成为知乎,就是以该标签作为存在前提。
因此,这样二元并存的内在割裂,一直以来都伴随着知乎一同成长,并在知乎的每一次争议背后,若隐若现。
大V被头条成团挖走,为什么知乎高管表示不屑?
围剿大V张佳玮,为什么知乎接连永封六人?
故事其实挺好看的,为什么大家都嘲讽它是“编乎”?
人人都愿意讨论,怎么就成了“杠乎”?
......
一家之言:知乎无法切割过往,因此看不起后期的自家大V。
大量的用户受到标签感召,但够不到,因此只能踮起脚尖,装作理性,坚持“独立思辨”。
一个小故事。
2018年,知乎的联合创始人张亮在知乎的一条想法上写道:
“有个朋友说他们公司的HR哭着说不敢再招知乎大V了,华而不实且心态不好。这方面我相当赞同。”
此言一出,迅速在知乎内部引起了广大用户的不满。
事实上纵览整个中文互联网发展史,持股创始人亲自下场手撕自家大V的场景也是相当少见。
按理说,哪怕就是为了生意,那也该吹捧自家大V还来不及,岂有自毁长城的道理。
但张亮显然不认为眼下的知乎大V,可以代表该平台理想中的最高水平。
或许在其心中,也同样深切怀念着2012年之前的那个知识问答平台。
03 商业化
知乎的基调是A型血,但在成长过程中却一路奔着B型血去迎合。
当人们以“用户活跃数量”这一片面维度来衡量知乎的商业价值时,这样的割裂感尚且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而一旦面临商业化的综合大考,这种割裂感就会无限放大,最终成为横亘在知乎面前的一道巨大鸿沟。
价值观割裂,则用户画像不明。
用户画像不明,则无法清晰地镶嵌入商业世界的大齿轮里。
外部商业角色不知该如何利用,内部也无法凝结出明确的用户需求,则商业化屡战屡败。
还是以B站来对比。
招股书显示,B站82%的用户都是Z世代群体(出生于1995~2009年)。
近期在2020年B站营销伙伴面基大会上,B站副董事长李旎则进一步透露,每两个年轻人中就有一个在使用B站。
那么,作为品牌方,年轻人意味着你企业的可持续性,针对这一点,你会选择去哪里做推广?
于是,B站从头部到腰部的up主,都“恰饭”成功。
作为学者,年轻人的思想意味着着祖国的未来,针对这一点,你会去哪里传播理论?
于是,从罗翔到温铁军,都在B站安营扎寨。
而上述这两种优质内容创作者,又进一步构成了B站自己的护城河。
年轻即未来。年轻,就是B站的黄金优势。
另一边,趣味性导向的氛围,使得该平台用户对up主的“恰饭”行为并不会太反感。
只要不违背基本道德,粉丝甚至会为自己喜爱的KOL“恰上饭”而感到高兴。
在年轻和有趣的清晰定位下,B站做游戏,搞直播,乃至冲电商(二次元向),均无往而不利。
反观知乎,你说它的用户画像是怎样的?
从一开始,知乎的定位就更高级,更底层。
因此,“去年龄化”是该平台的第一个特征——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都可以有对高质量信息的追求。
在理想状态中,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以是知乎的用户,而这些用户,都具备“理性”、“认真”、“友善”、“敬畏专业”的显著特征。
但在发展过程中,这一核心特征显然没有保存下来。
理性没了。
在许多热点事件的问答下,回答区中与其说在观点碰撞,倒不如说是民意的情绪集结;认真没了。
有的人玩得开心,将知乎当做过去的贴吧使用,兴之所至,三个字也可以是一篇回答;友善,不谈了。
而跳出原有框架后,热情?单纯?消费冲动?头脑简单?头脑复杂?
到底哪个词能代表知乎用户?没有,很模糊。
谈起知乎,人们更多提起的是虚荣,自大,是网友口中的“逼乎”,以及张亮口中的“华而不实”。
这样的评价显然不公平,但正面倘若不突出,那部分显眼的负面,就成了外界的全部印象。
拿不出用户画像,或者只有负面的用户画像,那么知乎所具有的,就只有最基本的流量价值。
可如果单拼流量,那么在商业化的路径上,与知乎构成直接竞争的,就包括快手、抖音、优爱腾,乃至微信。
溪流太小,知乎跳进大海里。
可大海里,有鲨鱼。
04 回到原点的质疑
回到我们一开始的话题。
一家企业,如果持续多年都能融到资,但迟迟无法上市成功,其背后的原因有两个:隐患未决,但公认有价值。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知乎迟迟无法上市的原因仅仅是“商业化”道路困难。
但本文认为,知乎的最初的“公认价值”是否还存在,需要打一个问号。
此外,就算知乎坚持了最初的理想。
那么,“高质量的社区氛围”和“一流的内容生产者聚集地”这两大优势,是否真的能在眼下以及未来的商业环境中赢得足够多的受众,也同样存疑。
比如知乎最初的模仿对象Quora,始终坚持初心,在保持社区调性的前提下克制成长。
但至今的该平台也没有摸索出广告之外的盈利模式,而其估值也只有20亿美金。
另一款坚持伟大理想的产品维基百科,到目前为止都一直靠网友的捐赠维持,是一家非盈利机构组织。
再回到文首的两个问题,在我看来,第二增长曲线的选择偏离后,知乎最初赢得众人认可的核心价值已经被稀释了。
而这种非融合性稀释带来的用户画像模糊,直接导致了知乎的商业化之路如隔山海。
第二,知乎最初的核心价值本身到底有多大的商业意义,这一点同样存疑。
在知乎身上,理想主义是其最早的出发点,也是元命题。
而其商业化,也只能在这一维度下开花结果。
十年前出发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知乎必须盼着全人类好。
越多人花时间沉浸在高质量的信息内容里,知乎的前景就会越光明。
这是理想的路径,也是唯一的路径。
许多年轻人以为,自己赚不到钱,是因为不肯抛弃理想。
但知乎和Quora告诉我们,赚不赚钱只与市场需求有关。
因此,抛弃理想后,B站能赚,知乎就不行。
咪蒙能赚,但我就不行。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