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网游防沉迷:一场延续15年的未竟之战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iheima.com/article-31105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V7vEf2.jpg!mobile

来源丨极点商业(ID:jdsy2020) 作者 | chindy 编辑 | 刘珊珊

从2005年开始,包括宵禁、实名认证、控制时长、限制消费、人脸识别等在内的防沉迷框架搭建逐渐完成,即便从全球范围来看,也堪称最全最严的网游防沉迷系统——但截至目前,也并未能彻底解决“防沉迷”问题。

“现在连我让奶奶帮忙刷脸消费,都受到限制了。”

12岁的郑翔(化名)正读初一,父母在外上班,平时住校,周末回到爷爷奶奶家里,喜欢捧着手机玩上几局《王者荣耀》、《和平精英》,“周末回家一起开黑,是我们课余最大乐趣。”

十多年来,为解决未成年人网游“沉迷”问题,以腾讯为首的游戏厂商出台了各种“防沉迷”措施,其中最严格的,就是人脸识别,在游戏登录、支付环节两大场景发起人脸识别验证,对疑似未成年人的用户进行甄别。

“攻防”另一端,是郑翔和其他众多未成年人想出的诸多破解办法:比如忽悠家长通过人脸识别,以及冒用爷爷奶奶账号注册刷脸,甚至充值消费。

现在,这条路看上去似乎被堵死了——近日,腾讯表示已在包括《王者荣耀》《和平精英》在内的100多款移动游戏产品开启“人脸识别”,登录环节拒绝或未通过验证的用户,平时只能玩1.5小时/天,也无法继续充值。

363Ijiy.jpg!mobile

资料图(图文无关)

受外界关注的是,与此前“防沉迷”措施主要针对未成年人不同,此次腾讯表示充值受限包括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个自然月充值超过 1000 元,都需要经过人脸认证方可继续流程。

“这其实是我们上线的两个补充策略。今年6月17日,腾讯游戏就扩大了人脸识别应用范围。”针对外界关注,腾讯游戏相关负责人对“极点商业”表示:人脸识别技术上线以后,发现依然有孩子忽悠家长、爷爷奶奶刷脸等情况出现,但考虑到游戏里确实有一批60岁以上的真实用户,经过反复斟酌,采取了这种非一刀切的策略。

就在腾讯100多款移动游戏产品开启“人脸识别”前几天,相关部门也表示,国家层面的实名验证系统已基本建成,正组织企业分批接入,在明年6月1日前,所有上线运营的游戏须全部接入。

如果时间线拉长来看,就会发现“未成年人防沉迷”已是老话题,甚至是一场已历时至少15年的持久之战——从2005年开始,随着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意识的重视,包括宵禁、实名认证、控制时长、限制消费、人脸识别等在内的防沉迷框架搭建逐渐完成。

甚至,即便从全球范围来看,也堪称最全最严的防沉迷系统。尽管如此,但截至目前,也并未能彻底解决“防沉迷”问题。

“十多年来,是围绕未成年游戏行为,展开的防沉迷措施,以及反制手段的不断博弈。”在接受采访的腾讯游戏相关人士看来,防沉迷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很难说通过一项技术措施就可以彻底解决。“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主管部门等多方力量一起协力合作,才能为未成年人构建一道防沉迷的保护网。”

01持续15年的“防沉迷攻防战”

防沉迷系统,全称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它第一次出现在世人前,是2005年8月,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要求国内7家大型网络游戏运营公司预备开发防沉迷系统。

彼时PC网游极为火爆,全国网游用户数突破2600万,网游市场规模超过48亿,超过同年电影票房收入。

不过,由于认识偏差,以及沉迷网游耽误未成年人学习、引发犯罪新闻时有发生,无论是游戏本身,抑或玩游戏的人,很多时候都面临从“电子海洛因”到“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审判。

舆论汹涌,监管方和游戏企业不得不做出应对,有关部门表态:

“如果当产业和社会发生尖锐矛盾时,我们必须先考虑社会,这点毫不含糊。”

UZn6Znm.jpg!mobile

解决矛盾的大招是“防沉迷系统”,通过技术手段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

2007年7月,盛大、网易、九城、光通、金山、新浪、搜狐等7家网络游戏公司,陆续安装并试运行防沉迷系统——腾讯当年也在《QQ三国》中启用防沉迷系统。

这是第一次将防沉迷和游戏版号绑定,社会和玩家讨论激烈。

“当时我喜欢玩《传奇》,进入游戏就开始提示需要实名认证。”在游戏产业资深从业者高凯平的回忆中,那时他才上高中,“3小时收益减半、5小时降为零”规定却一直延续到今天。

随着时间推移,“防沉迷系统”进一步完善。不过现实问题是,十多年来,从《魔兽世界》到《阴阳师》,很多风靡一时的网游似乎未受多大影响,防沉迷系统在外界看来一度差点成为摆设。

这里面有多重原因。

一是“沉迷”本身就有争议。“沉迷标准是什么?玩多长时间游戏算沉迷?”有学者就指出,沉迷可以看作一种倾向或者现象,如果牵涉到措施,就应是被严格界定的概念。

尽管在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疾病分类》新版本中,正式将“游戏障碍”列为“成瘾性”精神类疾病。但围绕争议,显然还在继续。

二是在实际操作中,各种“防沉迷破解方法”、“未成年人强制下线怎么解除”等绕过防沉迷系统的手段众多,加上身份信息的交易和冒用屡禁不止,“落实认证”成了大难题。

“对于大多数网游平台而言,基本上提交姓名和身份证号信息,即可通过防沉迷系统认证。”刚上大一的罗媛就说,她此前找了一张亲戚身份证完成实名认证,就此摆脱了困扰。

三是在手游取代PC游戏的多年时间里,从政策角度看,针对手游的防沉迷系统处于失位状态。比如2011年,8部委联合启动防沉迷实名验证,但此验证机制仅涵盖所有在线网游,并没有意识到手游发展速度如此之快。

3QFzQzf.png!mobile

转折点发生于2015年,大量“强黏性”手游出现,外界对手游防沉迷的呼声高了起来。2016年12月6日,文化部印发《规范网络游戏运营》通知,手游第一次被要求进行实名制注册。

不过直到2019年10月25日,《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工作的通知》发布后,手游正式被纳入监管,国内未成年人防沉迷才进入“硬性管控”时代。

到目前为止,主流游戏公司游戏产品均已实名注册,并接入防沉迷系统,对未成年玩家游戏行为的管控主要在两方面:一是限制游戏时长,二是限制在游戏内的消费行为。

在技术手段加持和游戏行业共同努力下,未成年人防沉迷取得明显成效。包括腾讯、网易、米哈游等在内诸多游戏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未成年人游戏时长下降明显,且未成年人在游戏内充值投诉大幅减少。

不过,端游时代防沉迷的贯彻落实执行问题,在移动端依然存在。“对游戏厂商来说,这是一场不对等的战役。”一位长期研究网络游戏沉迷领域的社会学人士表示,因为破坏规则总是比建立规则更容易,哪怕游戏厂商不断全面升级技术措施,现实中也面临更多挑战。

02总办牵头,腾讯的“未成年防沉迷”博弈

如何防止未成年人在游戏中过度沉迷和非理性消费,在外界看来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拷问。

在这方面,腾讯的需求最为迫切。“从游戏行业开始严管未成年人时长和消费后,和那些对我们‘又爱又恨’的孩子‘斗智斗勇’,便成了我们工作的常态。”这是腾讯互动娱乐副总裁崔晓春,最近在一个论坛上的感慨。

上述腾讯游戏相关负责人则对“极点商业”表示,在腾讯内部,未保(未成年人保护)是一项上到总办,下到每一个游戏产品部门配合支持的重要任务。“过去几年,腾讯集中了整个公司力量,调动公司各模块的能力,在建设整个保护未成年人系统。”

一个被广泛流传的故事是:2017年6月底,连续几年提出“未保建议”的马化腾,和刘炽平、任宇昕、马晓轶等腾讯总办成员以及游戏负责人一起,在深夜“拉”了一个微信群,讨论《王者荣耀》与未成年防沉迷的话题。

此前的2017年2月,为响应“网络游戏家长监护工程”,腾讯游戏推出了“成长守护平台”,家长可查看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以及消费记录,也可以禁止孩子游玩某些游戏,甚至还可以“一键禁止所有游戏”——据说,马化腾就深度参与了成长守护平台的早期设计。

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家长监管未成年游戏行为,但并没有达到平台最初想促进家长与未成年沟通的目的,也引起了部分用户的强烈不满。

因此,总办拉群当晚,马化腾拍板,腾讯要走在监管前面,主动做更多事。第二天,《王者荣耀》对外发布限玩和宵禁策略,并在一个月内开发上线“健康系统”,以《王者荣耀》为试点,通过游戏大数据以及实名验证身份信息,基于不同身份所匹配的防沉迷策略。

n2yeIn.jpg!mobile

至此,腾讯构建了“事前—事中—事后”涵盖未成年人游戏行为的健康防护方案,在内部称为未保体系1.0。

2018年年中开始,腾讯游戏未保进入2.0阶段,以《王者荣耀》为起点,腾讯接入“公安权威数据平台”,开始对所有用户进行实名校验,让成年人“持证游玩”,未成年人则需服从严格的限玩规定。

问题仍然存在。从技术角度看,由于所有防沉迷措施核心都是基于身份验证,无论是游戏公司还是政策制定者,都面临一个现实难题:如何准确识别玩家是否未成年人。

“解决未成年人冒用家长或他人登录、消费的最佳途径,就是人脸识别。”一位业内观察人士称:人脸识别能够判断玩家是否与其认证信息相匹配,堪称最严格的身份校验手段。

利用人脸识别防止未成年沉迷网游的主张,至少在2011年之前就已被多次提起。不过,由于技术不够成熟,此前大多主要应用于金融、信用、政务等对安全要求极高的行业。加上隐私的话题讨论,一直迟迟未能实现在网游防沉迷上。

随着AI和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的成熟,未保系统的逐渐完善和推进,人脸识别技术,终究到了应用于防沉迷之时——2018年11月,腾讯以《王者荣耀》、《和平精英》为试点,在此前接入公安权威数据平台的基础上,进行人脸识别认证技术测试。

其原理,是游戏登录环节扩大人脸识别范围,将用户面部信息与公安权威数据平台数据源进行比对,如二者比对结果一致,即成功通过验证,如比对结果不符或用户拒绝验证,健康系统将统一视作未成年人,纳入相应的防沉迷监管。

6f673eU.jpg!mobile

“考虑到人脸识别技术还没有全国统一的应用规范和安全标准,也没有更加成熟稳定的行业技术经验供参考,加上社会公众依然有较大的隐私保护担忧,所以腾讯游戏非直接一刀切的无差别对用户进行人脸识别判定。”腾讯游戏相关负责人如是表示。

上述负责人称,腾讯做法是只经手不保存,与公安部合作,将玩家提供的人脸数据上传到公安部系统进行比对,甄别是否为未成年人,中间不做任何的缓存和保留。“全程均为机器识别,没有人工参与。”

试点之后是一个花费团队大量时间与精力,不断多次灰度测试、技术调优的过程。今年6月17日,腾讯游戏表示,正式升级未成年人保护措施,专门针对“孩子冒用家长身份信息绕过监管”的问题,扩大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范围到支付环节,对疑似未成年人的用户进行甄别。这意味着腾讯游戏的未保进入3.0阶段。

一直到最近,腾讯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了补充策略,在游戏充值时加入语音播报,以及充值受限人群包括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客观来说,这仍然是在努力提醒蒙在鼓里的家长和老年人们,减少甚至杜绝孩子们以各种理由,哄骗家长、老年人帮忙通过人脸识别的可能。

03没有任何完美技术,能解决防沉迷问题

根据腾讯游戏提供的最新数据,目前平均每天有393万个账号在登录环节,1.2万个帐号在支付环节触发“人脸”,其中因拒绝或未通过验证,登录环节有约90.2%的账号被纳入防沉迷监管,支付环节有 85.3%的账号被拦截了充值行为。

“从事前防护到事中提醒,到事后补救措施,以及各种技术不计成本的应用,客观来说腾讯游戏作为一家企业,已在防沉迷上做到可以做的一切。”在高凯平看来,即便从全球范围去看,也几乎没有厂商在未成年上防沉迷上,所付出的努力和诚意,比腾讯们更多。

目前,国外针对未成年防沉迷普遍都是分级制度。出台的具体监护措施,不是身份识别,就是年龄控制、巨额罚款、限制内容传播范围等等——根据了解,没有任何一家国外游戏厂商,采用了人脸识别验证技术。而分级制度起到的作用是引导,用户真实年龄仍无法判断。

不过,即便腾讯游戏在100多款游戏中上线了实名、人脸识别双重认证,以及表示将持续不断去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比如与更多软硬件厂商、行业引擎公司合作打造未成年人守护生态,但腾讯游戏相关负责人仍然坦承:防沉迷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很难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彻底解决防沉迷问题。

z6vauqM.jpg!mobile

在上述腾讯游戏相关负责人看来,由于缺乏统一部署,未成年人通过“三跨”方式绕过各类防控措施问题仍普遍存在,技术方面是厂商应该承担的部分,但同时需要广泛联动社会和产业力量,承担更多责任。

所谓“三跨”是指,未成年人跨账号、跨厂商和跨上网终端地使用网络,变相绕开单个企业就单款产品采取的“各自为政”的防控措施。

这里面的客观问题是,除开腾讯游戏,还有其他大量的游戏产品——然而,目前上线人脸识别技术的网游企业,在国内也只有腾讯游戏一家。甚至,真正落实防沉迷系统的游戏公司,也只有腾讯、网易、米哈游等少数头部企业或头部游戏。

大量的网游和手游,仍处于“裸奔”状态。“防沉迷系统引入公安部门身份认证服务,需要投入较大人力和时间,会增加企业研发运营成本。”上述腾讯游戏相关负责人就表示,对于行业中小厂商来说,实名认证有一定难度,而且防沉迷规则涉及约束用户游玩时间、时长、充值消费等多个环节,触达相对较为复杂。

这意味着,“腾讯游戏玩不了,我还可以去别家玩。”郑翔就如此说。在这个2020年规模达2786.87亿元、6.65亿用户的庞大网游市场上,他完全可以在腾讯游戏里玩够1.5个小时,再去其他家游戏厂商里玩上更多的1.5小时,或者更多。

I7vQBjE.jpg!mobile

Questmobile的调查数据就显示,中国手游用户在2019年6月已经突破6.9亿人,其中18岁以下的用户虽然只占7.6%,却是主要的时间贡献者之一,手游经验丰富,游戏时间最长。

“解决防沉迷问题,没有任何完美技术可以实现。共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生态,需要广泛联动社会和产业力量,承担更多责任。”这个观点,已成为越来越多相关人士的共识:厂商有通过技术手段对未成年人游戏行为进行管理的责任;家长也要担负起监督指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互联网的义务;学校、社会等均需要扮演恰当的角色,一起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良好的上网环境。

无论如何,人们都已意识到,和十多年前相比,不能再简单、粗暴地将游戏妖魔化、通过一刀切方式来保护未成年人——如同“文化部关于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游戏意见”一文当中提到的:联合国提出,“对于儿童,游戏是和生存、受教育同等重要的一项权利。”

22eAJv7.jpg!mobile

如今已65岁的童话大王郑渊洁,当被问到如何控制孩子玩手游不上瘾时,他的回应是营造一个健康的游戏环境:“我们要求孩子每天必须玩多长时间游戏,结果孩子就不太爱玩游戏了。”

只不过,如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所说,健康游戏环境的建设注定是一个长期性工程——12月中旬的未保大会上,奥运冠军邓亚萍在讲述自己和14岁儿子的故事时,就如此说:“如果你不把游戏视为一种运动,对孩子的教育就要把握好度,因为游戏也好体育也好,它天然是一个进阶的过程”。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