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秦朔:创新何太急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finance.sina.com.cn/zl/china/2020-12-27/zl-iiznezxs9165204.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秦朔

M3umyi6.jpg!mobile

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三个问题:

  • 为何创新要只争朝夕?

  • 中国企业的创新现状究竟如何?

  • 创新中可能存在哪些认识上的误区?

创新往往是被逼出来的

先谈第一个问题。

创新的重要性、战略性不遑多论。但像近年来中国这样,举国上下、方方面面、万众一心、刻不容缓推动创新,则是罕见的。

如在缺芯之痛下,2014年9月成立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大基金),第一期总募投1387亿元,累计有效投资项目70个左右;2019年10月成立的第二期,注册资本高达2041.5亿元。

再以资本市场为例。2018年11月5日国家领导人宣布将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9个多月后就开市了,首批25家登陆。截至2020年12月23日,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已达208家,累计募资近3000亿元。

科创板创下了多个资本市场的新记录,如未盈利甚至未有收入的生物制药企业上市,红筹企业上市,同股不同权企业上市,发行中国存托凭证(CDR)的红筹企业上市。已在境外上市的红筹股 中芯国际 ,从受理到上会仅用时18天,创下最快上会纪录。可见为了给创新开路,相关各方都在超常规、打破常规地工作。

两期大基金有3400多亿,科创板一年零五个月已融资近3000亿,而2019年中国所有企业的研发经费不到1.7万亿,可见对科创的重视和投入之巨。

中国强调创新,既有内生的动力,也是受外部环境的倒逼。这一轮自主创新的提速,与特朗普政府的技术打压、限制高度相关。

如果往前回溯,也能看出,创新往往是被逼出来的。

1986年中国出台86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背景就是四位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看到1983年美国出台了“星球大战计划”(战略防御倡议),1985年欧洲出台了“尤里卡计划”(欧洲研究协调机构),1984、1985年日本在酝酿“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他们因此提出“应该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 邓小平看后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

2002年十六大提出“制定科学和技术的长远发展规划”,此后经过3年多努力,2006年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16字指导方针。其中对自主创新的定义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2001年中国刚刚“入世”,深度融入全球化,为何很快就酝酿自主创新方针?有一个例子颇能解释。2003年12月,时任总理温家宝访美,美国提出平衡贸易逆差,温家宝说“中国人不能老乘飞机吃大豆”,不是我们不愿意买你们的产品,是许多产品你们不允许卖给中国,我们不能老是买你们的飞机和 农产品

当时中国已经意识到在尖端科技领域,国外不可能把核心技术卖给你。如果始终没有核心技术,中国将继续“出口1亿双鞋或8亿件衬衫才能进口1架空客380”,只能一直向外企缴纳昂贵的专利费。当时手机专利费占售价的20%,计算机专利费占售价的30%,数控机床专利费占售价的20%至40%。

一旦中国企业掌握了核心技术,外企的产品售价就可能几倍、几十倍乃至上百倍地下降。典型的例子是程控交换机,中国80年代刚开始引进时每线价格是500美元左右,自研成功后,外企把价格降到了每线几美元。

2005年,时任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演讲,他说,“引进技术并不等于引进了技术创新能力”,“让了市场又缺乏核心技术,有可能成为依附型国家,最后受制于人”。他在幻灯片上引用了美国兰德公司1980年一份报告中的话—— 只有技术独立,才有经济独立,最后才有政治独立。

近年中国创新的强力启动,既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方针的延续,又被美国制裁中兴、封堵华为等一系列事件所加强。而且和以前比,这一次被逼,一些企业到了攸关生死的地步,最为紧迫。

不少人应该还能记得2018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在未来7年内禁止 中兴通讯 向美国企业购买敏感产品,5月中兴公告称“受拒绝令影响,本公司主要经营活动已无法进行”。在付出惨痛代价后,美国商务部才“暂时、部分解除对中兴通讯公司的出口禁售令”。

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压制越厉害,中国被逼反弹的力度就越大,而且不再抱幻想。

创新何太急!因为不急不行,没有更好的出路,除非甘愿成为“依附型国家”。

和世界一流水平还差多远?

接下来谈第二个问题,中国企业的创新现状究竟如何?

先把结论说出来:

1、中国企业在创新之路上已经走了很远,但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2、尽管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但中国企业正处在创新革命与创新演进的伟大征程之中,未来可期。

我每年实地调研几十家企业,常规问题包括:我们和世界一流水平还差多远?差在哪里?能不能赶上?如何赶上?所见所闻让我知道差距,也知道差距正被压缩。

从工业和信息化这个角度看,主要差距还是“四基”(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以及“新四基”(自动控制和感知硬件、工业核心软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和智能服务平台)。

众人皆知的差距是芯片。全世界10台手机8台在中国生产,但在华为之前,所有芯片都不能自给。计算机、通用电子系统、通信装备、存储设备、显示及视频系统的核心芯片也主要靠进口。生产智能手机的贴片机、双轨印刷机,生产面板的曝光机,生产OLED的真空蒸镀机,生产芯片的顶级光刻机,生产汽车的多轴 机器人 ,生产风电基材的高性能数控机床,这些关键设备基本靠进口。

在核心基础零部件方面,从重型燃气轮机的叶片、高端传感器到机械设备中的高性能轴承,乃至极为便宜、但一颗坏了就会让电路板报废的电容,基本都靠进口。中国一年能生产10亿吨粗钢,但高端的轴承钢、用于飞机起落架的超高强度钢都要进口。

在材料方面,无论高端化工材料还是高端电子材料,大部分靠进口,如生产芯片用到的光刻胶,生产液晶面板的偏光片以及偏光片上游的TAC膜、PVA膜,生产显示器用到的大尺寸ITO(氧化铟锡)靶材,生产手机和汽车用到的结构胶,等等。

在操作系统、高端3D CAD软件、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EDA)、高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等方面,中国没有一家在全球有地位的企业。科学仪器也如此,全球Top20公司没有中国的,高端光学显微镜、透射式电镜生产国内几乎是空白。

我在企业经常听到的是,在很多高精尖、核心、基础方面对外依赖性很强,高性能的制造设备(如数控机床)还不行,很多东西用国产设备、材料、工艺也能做,但强度不够,精度不够,可靠性、稳定性、一致性不够。

其实都不是新问题。我几年前提出,中国经济要从博大走向精深,说的就是这个问题。

为什么有这么多差距呢?

第一,从工业革命开始,西方就一直走在创新前列,我们起步太晚了,他们领先很正常。

第二,精深化的工业能力需要积累,是系统工程,是时间的朋友,需要一个过程。

第三,现代产业发展的很多标准、专利、路径基本由西方制定,我们也是这个大体系中的成员,要超越或突破,需要付出极大努力。

最后,是创新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如基础科学研究、整个社会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文化、教育、人才、创新环境和体制机制等等。

32auIrU.jpg!mobile

中国创新已经走了很远

既然有这么多地方的差距,为什么说中国企业在创新之路上已经走了很远,前路可期呢?

卡脖子让我们很痛,但换一个角度看,这恰恰是因为中国企业的创新已经接近了一个临界点,再不卡,他们就要领跑甚至制定规则了(如华为5G),所以现在的霸主国家采取行动。

我在调研时发现,如果把技术创新高地比作珠峰,中国很多领先企业都越过了五六千米,正朝着七八千米攀登,有些已经接近顶峰。几乎所有企业所说的追赶对象,都是这个行业的全球佼佼者,个数已经没几个了。

“四基”还有差距,但也走过了千山万水。2012年苹果公司在“供应商社会责任进展报告”中首次披露全球156家供应商名单时,中国大陆厂商仅有8家,2019年已上升为40家左右(含香港)。由于台资厂商(46家)和一些外企工厂也建在大陆,我们在电子消费产业整个链条上的供给能力已有巨大飞跃。

在大国重器的自主创新方面,这一两年的北斗系统、5G、超级计算机、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可重复使用航天器、嫦娥五号轨道器等等,无不显示出中国创造的力量。

像嫦娥五号轨道器,要经受从摄氏零下200多度到最高时1300多度的考验,其背后是一体轻量化热设计理念、错峰补偿控温策略和二次热防护复合系统等等的突破。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涉及131个经济体),中国排第14位。2019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23%,超过欧盟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数量居世界第一。

即使被热议最多的芯片,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理事长魏少军最近指出,“十三五”期间中国芯片设计业的规模从1325亿元增长到381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3.6%,是同期全球半导体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的近6倍。中国往前赶的速度非常快。魏少军说:“沉下心来再干10年,中国芯片设计业一定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

我还有一个体会,不少几年前还被认为是中国空白或短板的地方,不用太长时间就被突破了。

比如有一种说法,中国一年生产380亿支圆珠笔,占世界总产量的80%,但造笔芯的笔尖钢和设备都要进口。我问过 晨光文具 的创始人,笔尖钢以前从日本进口,但太钢集团花了5年时间钻研,在几年前就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又如最近很多人担心辉瑞生产的新冠疫苗,必须在摄氏零下70度保存和储运,所以很难普惠。但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传出的消息是,当年默克公司的埃博拉疫苗也面临类似挑战,必须存储在摄氏零下80度以下。该疫苗使用了Arktek冷藏箱运输,这是一种采用高科技的绝缘箱,无需外部电源即可维持超低温长达一周,所以埃博拉疫苗在非洲武装冲突期间也能送到农村地区。 Arktek冷藏箱是青岛 澳柯玛 生产的,技术是和盖茨基金会旗下机构合作研发的。

再如光刻胶,是《科技日报》2018年报道的“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之一,最近宁波 南大光电 材料公司自主研发的ArF光刻胶产品,已成功通过客户的使用认证,可用于90nm-14nm甚至7nm技术节点。

我前不久到深圳 工业富联 参观,看到一个创新产品——智能化钢轨铣刀。也是《科技日报》报道的“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之一。它用在养护高铁钢轨的铣磨车上,是最核心的部件,可以对钢轨轮廓及时铣削整形、消除各种缺陷。这种养护方法比砂带打磨要高效的多。

在以前,铣刀只能从奥地利博瑞特公司进口,工业富联看到《科技日报》的报道后组织进行攻关,突破了材料、结构设计、涂层、高端装备、精密传感、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凭借纳米级的切削工艺和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运维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切削品质预警、刀具负载预警、过载判断、切削参数判断及处理等智能化操作。

最近中国正在针对互联网巨头展开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的审查整顿,这是必要的,但不少评论批评这些公司没有在技术创新方面有所贡献,则很偏颇。“新兴中国”(高盛提出的概念)是最近10年中国创新的亮点,中国互联网公司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方面有非常多突破,有些地方是国际领先的,让亚马逊、脸书都感到压力。有人觉得电商、外卖、社交、网课、网约车、智能推荐、物流配送都很简单,但几亿人同时在上面活动,要保证高效实时可信赖,服务个性化精准化,并延伸到整个生态中,其实是极高难度的技术挑战。千万不要把创新的英雄当作狗熊。

而且,中国实体经济和社会服务、政务的数字化转型中,互联网公司也是好帮手。现在到处都在讲一网通办、智慧城市,互联网公司是重要的推手。中国抗疫全球领先,互联网公司的服务也功不可没。

在海尔中央空调的智能工厂,我看到从下订单到成品检测的19个环节,都开放给用户,可以实时可视化掌握,不用再到现场验货。在海尔举行的产业互联网论坛上,有嘉宾介绍了广西的一家智能化养猪企业扬翔股份。过去母猪配种靠配种能人,资深的查情员年薪要六七十万元。扬翔耗时三年开发了一套智能设备——查情器,全天24小时在线智能查情,自动采集母猪的行为、声音、气味、体温等等,确定最佳配种时间,提高母猪受孕率,增加产仔数,这样就用智能硬件重构了养猪价值链,企业也向着“科技改变养猪”的服务平台转型。

还有朋友介绍了制伞行业的“智造”。以前做外贸订单,样品要来来回回快递很多次才能确认,之后再量产。现在用动图软件,工厂设计好图纸,数字样品3D预览,订货商通过互联网在软件上直接反馈意见,如同在同一张办公桌上工作。图纸确认后,服务器端的智能制造系统迅速进入下一个流程。速度快了,成本低了,效率高了。

抬头看,离最高标准和顶尖高手还有差距,回头望,已经走了很远,超越了很多竞争者,还摸索出了不少有自己特色的创新路径——这就是中国企业的创新现状。

niaqUb3.jpg!mobile

从自主创新到为人类创造价值

最后谈一下我们在创新方面的认知可能存在的一些误区:

1、把自主创新和对外开放合作对立起来。

在坚持自主可控创新的同时,不能忽视开放式创新仍有很大空间,国际分工合作仍然广泛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知识产权上的竞合与交叉授权很普遍。所以不能搞关门主义,不能放弃甚至排斥国际合作,也没有必要一切都重起炉灶,为自主而自主,谁都不能完全靠自己包打天下,都有对外依存性。

2、政府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中过深过度介入。

近年不少科创企业在各地投资,都是政府欢迎的香饽饽。某些项目,在资本金方面地方政府已经占到百分之八九十,政府还直接为企业担保。政府支持创新的积极性应该肯定,但企业毕竟是盈利性组织,不是公共服务机构,政府给企业投资打包票,有违政府定位,且很容易扭曲资源配置,导致不公平竞争。个别地方政府的“风投成功”究竟有多大可复制性,应慎重评估。政府过度介入,也诱导一些科创企业(包括伪科创企业)为了圈资源、拿补贴,撒胡椒面地投资,这在管理上肯定不是最优。一窝蜂上马的历史教训不应继续重演。

3、把自主创新标签化、概念化,忽视技术改造、工艺改善、管理进步等价值创造活动的重要性。

现在打着高科技自主创新的项目和投资很多,好像从0到1指日可待,其实正如不少学术研究所指出的,英国当年的工业革命(revolution)本质上更是工业演进(evolution),很多技术早已存在,但这些技术的工厂化、产业化、市场化应用才是关键,从1到100,更多靠演进。类似地,大量中国企业正在通过与市场相结合、与用户相结合、与数字化智能化相结合以及精益化、个性化、柔性化等方式,日拱一卒,日积月累地演进,在演进中实现创新升级。他们应该得到重视。而概念化的创新则需警惕。

4、把创新和高成本、大投入等同。

研发确实需要资金支持,但从边际增长的角度看,中国的投入已经不少,2019年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投入/GDP)已超过欧盟平均水平。大量科技创新成果并不是钱堆出来的,而是和好奇心、对知识创造的兴趣、长期专注的研究积累、解决人类问题的持久热忱联系在一起的。

我曾经去过东京的旭化成公司参观,该公司的名誉研究员吉野彰获得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在锂离子电池研发方面的成就。吉野彰在读小学三四年级时,班级导师建议他读一本书,里面有蜡烛为何燃烧、蜡烛火焰为何变黄等内容。他从此迷上了化学。1972年毕业后加入旭化成,开始摸索锂电池开发的门道,但产品出来后最初3年完全卖不出去,精神压力很大。不少创新是少数人苦心孤诣坚持的结果,并不一定是大兵团、高投入的结果。好奇心和探索欲比钱更重要,或者说,没有好奇心和探索欲,再多钱也是没有用的。

5、把自主创新“泛政治化”。

我在各地调研,发现在政府投入、政府采购、金融资源供给等方方面面,有一种“只要是自主创新就该支持,甚至不计成本支持,哪怕失败了也是正确的”潜意识,有一种“现在被卡脖子,等突破了将来卡你们脖子”的悲情。我们需要看到,中国之所以在短短几十年间跃居创新的前列,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同时展开,和我们作为后发者,通过开放,迅速把世界先进科技浓缩式地引入是分不开的。

对于近现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家、发明家、创新技术,我们在内心要深怀感激。我们固然付出了引进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代价,但获得的收益比代价要多的多。所以自主创新眼下是为了解决卡脖子问题,但长远看,还是要激发“创新造福世界”“创新推动人类进步”的更博大追求,有为人类做贡献的情怀,如此才能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创新的价值与意义——不是把竞争对手都打垮,而是造福人类可持续发展。

yIFjEfr.jpg!mobile

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

由于外部压力意想不到的突然触发,导致我们在自主创新问题上,不由自主会被一种追求完全自主、希望快速解决问题、过于焦虑和急躁的情绪所影响。

我写这篇文章,不是要压低中国创新的价值,而是希望在客观评估中国产业创新现状的基础上,建立真实的信心,并提醒方方面面,既要以只争朝夕的状态推动创新,但在具体行动中,不要太着急,动作不要变形,要走出过度焦虑,坚持长期主义,遵循客观规律,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市场为主要牵引,以在全社会普及科学文化和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为长远基础。如此才能更好地推动创新。

欲速则不达。合乎规律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作者介绍:商业文明联盟创始人、秦朔朋友圈发起人、原《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