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社交货币发行权:引领品牌对迎合品牌的反超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woshipm.com/marketing/4316029.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编辑导语:在《疯传》中,对社交货币的描述是:就像人们使用货币能买到商品或服务一样,使用社交货币能够获得家人、朋友和同事的更多好评和更积极的印象。社交货币的应用方法对于各行各业来说都不同,对于产品,是预埋社交货币,对于营销,是发行社交货币,对于品牌,是升值社交货币。

5Fpkyn1JNiSDjh85CrUn.jpg

“引领品牌”和“迎合品牌”,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品牌发展观念,和中国的变化、社交货币、IP化都有极大关系,今天就来详细说说,我想谈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1.  “引领品牌”“迎合品牌”的定义、过去和现在;
  2.  谁更可能获得社交货币发行权?
  3. 怎样才能获得社交货币的发行权?

一、两种品牌定义和前世今生

“引领品牌”和“迎合品牌”,这两种品牌观的内涵,我们只需要用最简单明了的方式去理解:

  • “引领品牌”就是能自己引领潮流的品牌;“迎合品牌”就是迎合潮流跟别人的品牌。
  • “引领品牌”能创造潮流、引导潮流、拥有粉丝、拥有自发影响力、是拥有高附加值的品牌。

能成为超级品牌的,前身往往都是“引领品牌”,是从潮流引领者发展出来的。

比如说苹果、谷歌、可口可乐、百事可乐、NIKE、ADIDAS、乐高、孩子宝、无印良品、ZARA、SUPREME、LULUMELON等等,有的已经从“引领品牌”发展为超级品牌,有的还在路上。

而“迎合品牌”即使规模很大,也很难成为众心所向的超级品牌,既因为内力不足,也不太真的招人喜欢,比如国内某营收过百亿的快消类大品牌,我的一个资深专业朋友的评价就是:“人人都知道它,但没有人喜欢它。”

这正很多国产大品牌的共同现象,地位仅仅来自于市场份额,而不来自于人心,所以很容易在网络时代老化、边缘化。

尴尬的事情是,中国过往的超级品牌非常少,这首先是因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能产生的“引领品牌”极其少,而“迎合品牌”极其多。

四十年来中国发展兴旺,国力日强,但是绝大多数品牌走的都是”迎合品牌“的路子,靠产品模仿、潮流跟随,能自己创造潮流、引领潮流的实在不多,这也造成了中国很少有真正众心所向的超级品牌。

为什么中国的“引领品牌”这么少,成功的大多数是“迎合品牌”?

因为“引领品牌”比“迎合品牌”要难得多,做一个“引领品牌”,要求的是产品创新、而不只是产品模仿和跟随,要求自造势能,而不是依附势能,要求销售时不是低价、拼性价比,而是低性价比,用高附加值去打动人再卖货。

这些在过往都是很难做到的,缺少产业硬件支持和国民心理软件支持,因此做后者比做前者容得多。

还有一个文化上的原因是,“引领品牌”往往要求从小众开始,产品先获得某个小众人群的青睐,再扩散到大众;但中国过往的环境,民众的区别很小,企业只需要迎合大众的口味,走粗放式路线更容易成功,这样一来,中国就很缺乏培育先小众再大众的土壤。

但真正的潮流,一定是先小众再大众的,这造成几乎所有的潮流都来自国外,所有有影响力的引领潮流品牌也都来自国外,国内只有模仿跟随着。

社交货币发行权:引领品牌对迎合品牌的反超

过往四十年的中国,“引领品牌”就很难出现,真正产生“引领品牌”到超级品牌的,往往集中在特别本土化、洋品牌做不大的行业,比如酒类,茅台就是代表,为什么酒行业的股市市值特别高,背后折射的是,能真正被国人认可为超级品牌的是酒类。

当然,华为也在成为超级品牌,这是非常值得自豪的,代表中国科技研发的实力增长。但是近几年情况明显不同,那些几十年的“迎合品牌”在明显老化,在中国打造新型“引领品牌”、还能快速做大的时机成熟了。

因为从底层架构来看,国民自豪心理支持下的国潮发展、本土网络平台的自主发展、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能力发展,分别从消费者心理上、应用环境上、产品技术这三大必须条件提供了足够的基础。

大众分散、小众群立的现象也日益明显,因此,在近几年,涌现出很多敢于引领潮流、不走低价倾销路子的品牌,比如刚刚上市的泡泡玛特、还有很多新消费品牌如花西子、元气森林等等,走的都是典型的”引领品牌“路线。

那些现在看起来规模仍然很大的“迎合品牌”,需要进行艰难、有巨大挑战的升级,向“引领品牌”转化,才有可能继续延展强势,否则,不进则退。

二、谁能获得社交货币发行权?

社交货币是这几年越来越被广泛共识的一个观念,确实比过往所说的的“社交话题”、“病毒传播”更为精准深入。

两种品牌在社交货币上,有非常明显的差距:

  • “引领品牌”拥有社交货币发行权,自己就能发行社交货币;而“迎合品牌”只是社交货币的跟随者。
  • “引领品牌”能不断推出具有社交货币,不管是产品、营销活动还是意外事件,都更容易引起关注,让营销更省钱、传播更省力,自然增进品牌价值。

而“迎合品牌”虽然忙着跟各种热点,蹭各种社交话题,请各种名人、网红和明星,营销很花钱,传播很费力,但都是在使用别人的社交货币,主要是消耗而非增值。

为什么”引领品牌“具有社交货币发行权,而”迎合品牌“只能望之兴叹?

这是因为,引领品牌本来就是从建立自己的文化价值起步的,一步步很有耐心建立起专属于自己的文化,从小众开始,和消费者一步步建立了独特情感联系,再扩散到大众。

“引领品牌”以自带潮流的战略为中心去增长,而迎合品牌只是号称自己有品牌价值观,其实所有实际运营,都是有迎合,迎合大众的爱好、迎合大媒体,在迎合中获得增长。

所以,“引领品牌”有忠粉、有自传播、有文化,自然就能发行社交货币,而迎合品牌上述几乎都没有,自然就发行不出社交货币。

但是在过去几十年,往往“迎合品牌”更容易做得好,这是因为:在大媒体大传播为中心的媒体环境下,迎合品牌可以通过砸钱找代言、在大众传媒上狂砸广告,来做出领导品牌的样子。

只要产品卖得多,就自然像个领导品牌了,虽然不持久,很依靠极高的营销费用和广告覆盖率来维持,但在过去的环境里是普遍现象。

一个很代表的例子是天喔蜂蜜柚子茶:七年前,从范冰冰第一次说出这句广告词开始,凭借大热单品蜂蜜柚子茶,天喔国际在2013年狂揽47.26亿营收,同年赴港上市,最高年收入曾超过人民币50亿元。

但其实在饮料行业,50亿元真不算是很大,天喔也很快进入了瓶颈,营收状况急转直下。

2019年收入仅9.92亿元,亏损1.38亿元,濒临破产边缘,2018年也因违规交易被暂停买卖,今年11月13日正式退市。原本依靠明星代言积攒起来的人气,被一成不变的产品消耗殆尽,走向式微。

在我看来,天喔从来到尾都是一个只靠迎合和附势来增长的品牌:产品没有创新只是拿一个现成的畅销品(蜂蜜柚子茶),品牌价值只靠广告靠刷各种大明星代言(远不只是范冰冰,各种大明星都轮着用了一遍,被称为“明星收割机”)。

因此,它的品牌价值不过是自封的,既没有和消费者的独特情感关系,也从未有过自己的真正文化价值。像这种情况的品牌在中国非常多,但显然,在现在和未来,这种品牌会越来越不容易出头,甚至像天喔这样的短期成功经验也很难出现了。

这是因为随着媒体碎片化,传统大传播在绝大多数场景中,都失去了话语权和传播力,这些靠附势增长的品牌,难以发力。

我举一个很明显的现象,这几年,网络热门话题从大众广告中诞生的机率已经越来越少,就拿今年来说,唯一来自广告的顶流话题,只有B站的后浪广告,而后浪广告本身就非常特殊,首先不是传统的广告,本质上是内容式创作而非广告式创作。

还有,其背后的甲方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品牌,B站,B站是从小众和二次元起家,拥有大量忠粉和高社会关注度,也就是说,B站本来就具有非常强大的社交货币发行权,是一个“引领品牌”。

所以从“后浪案例”看到的不是广告和大传播的胜利,而是有社交货币发行权的“引领品牌”的胜利,这些品牌天然更容易让自己成为长期话题,成为潮流的引领者,而“迎合品牌”则只能跟随、随波逐流而已。

再举一个非常有趣的、最新的例子:理塘和丁真。

在过去,理塘一直不具备品牌号召力,只是川藏线上的路过点,旅行者只是路过它,然后前往西藏、或稻城亚丁,完全不具备品牌话语权,远远弱于周围的九寨沟、贡嘎、香格里拉等,稻城亚丁虽然属于理塘,但远远超越了它,也没人关心稻城亚丁其实属于理塘。

而丁真的出现,是几十年不遇的机会,理塘官方签下丁真,既让丁真不至于被快速透支,也让丁真个人IP,成为了理塘的社交货币,让自己有可能成为引领型文旅品牌,而不是跟随迎合型。

这是一个典型的、借助个人IP撷取社交货币发行权的品牌案例。从现在到未来,“引领品牌”已经完全具备了弯道超车的天时地利。

过去时代的品牌势能,主要是依靠大媒体的;现在时代的品牌势能,是依靠用户连接关系和文化群体的,当然更容易发行社交货币。所以,在这个时代,自身不具备社交货币的“迎合品牌”,一定会活得很累,也会越来越艰难。

泡泡玛特就是依靠不断发行社交货币成长起来的,所以可以不依赖于广告宣传和大众传播,在完全被主流媒体和投资圈忽视的情况下,快速崛起,并且是真正意义上的引领潮流品牌。

“引领品牌”会越来越对“迎合品牌”形成凌驾之势,让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大,因为前者有自传播、种草能力,产品附加值高,可以给产品定更高的价格,以更低成本获得关注流量和关注,其性价比低反而更有可能形成社交货币。

而后者往往只能能靠花钱买流量,营销各种借势,产品附加值低,价格低,只能靠高性价比卖货实现增长,但这样反而难以引起话题。以社交帐号为例,“引领品牌”的社交帐号,普遍不怎么做热点跟风,因为自己就是热点,所以主要的工作都是在建设自己的文化。

而“迎合品牌”的社交帐号,也会做自己的内容,但凡是自己的宣传和内容关注度都非常低,为了维系热度只能绝大多数时间消耗在跟风和蹭流量上,做着各种然并卵的事情。

所以一般来说,认为做社交帐号没有用、又特别花大力气觉得很委屈的都是”迎合品牌”;而”引领品牌”的社交帐号,即使发的内容很少,也依然觉得有用。

花西子和完美日记,我更看好前者。这是因为,前者一直在注重打造自己的文化符号,建立自己的文化价值,所以具有社交货币发行权。而完美日记,则更注重并购和运营,在推广上更依赖KOL的中间宣传和流量购买,当然完美日记也有不少做得不错的地方,但我还是觉得,花西子更具有“引领品牌”的气质。

这两者模式挺不一样的,完美日记更像一个传统品牌+新型电商,而花西子更像一个文化品牌+新型电商。

去年雕爷有一篇文章,我个人比较不认同:雕爷虽然看到了传统电商流量的衰退,但却把和无数小KOL进行合作看得太重当成核心新渠道;但实际上,新消费推广真正大成功的,都是以自己为核心,注入IP化元素,让自己成为社交货币的。

什么是真正的引领品牌?

就是有自己社交货币的品牌,让我们看看“社交货币”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把各种网络话题热点都统称之为社交货币,其实这是有巨大误解和偏差的,大部分都只是普通的社交话题而已。

比如有人所有可能的热门话题都称为币,什么装逼币、猎奇币、卖萌币、上进币、娱乐币、健康币、利益币等,这些其实并没有真正达到货币的价值,也太零散。

“货币”其实是一种价值符号,能称之为“货币”的,必须同时有广泛的共识、和长期的流通使用价值,而且非常重要的,是要有“交换性”,能作为价值符号进行交换,才有资格称为“货币”。

因此,能称为”社交货币“的社交流传,一定需要有长期价值性、稳定性,交换性,能让人们进行话题交换和价值共享,而且不会在传播中走样,具有稳定性,才有资格称为“社交货币”。

相比之下,“各种话题”流传的时间就可长可短,而且传播很容易走样,按照社交货币的六个属性,绝大多数话题就只能满足了一两个条件,更关键的条件无法满足,就没有资格定义为“社交货币”。

社交货币概念的普及,来自一本叫《疯传》的书,更早的溯源,则来自社交经济学(Social Economy)的发展,被认为是用来衡量用户分享品牌相关内容的倾向性问题。利用人们乐于与他人分享的特质塑造自己的产品或思想,从而达到口碑传播的目的。

目前公认的“社交货币六大属性”:

  1. Affiliation归属感:品牌需要主动地为用户创作交流互动的机会和场景,去建立用户的归属感,你有多少比例的用户有归属感?
  2. Conversation 交流讨论:你的消费者中发起品牌相关的热烈讨论的人数占比多少?
  3. Utility 实用价值:有多少人在和其他消费者的互动中获得了实用价值?你的品牌是人们日常社交的必备要素吗?若具备这个特征,你的品牌就能通过增强人们的社交互动来创造实用价值。
  4. Advocacy 拥护性:你有多少拥护品牌的死忠粉?
  5. Information信息知识:有多少人感觉他们能与其他消费者进行有效的交流?建立“Knowlegeable”,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见解,获得对方的好印象?
  6. Identity 身份识别:你有多少用户能籍此识别出其他用户?品牌不仅需要给用户一个身份象征,还需要在日常生活识别出其他用户?可以从3个要素来评估:展露频次、展露场景、展露识别度。

以上是美国营销咨询公司Vivaldi Partners的划分的、社交货币六个维度,显然,核心就是对一个品牌或品类的社交价值进行测量,而不是普通的、稍纵即逝的流行话题。按照这六个属性来评估,大部分社交话题一定都不算社交货币。

只要认真研究这六个属性会发现,成功的社交货币天然就是品牌+IP,因为在归属感、拥护性、独特知识信息、身份识别这四个关键属性,同时也是IP成功的属性。

所以能完全满足长期流通和人群共识的社交货币,已经就是IP了。

三、怎样获得社交货币发行权?

想获得社交货币的发行权,首先不是怎么做营销,而是怎样做产品!是产品为王和内容为王的两者合一。

1. 第一步:从产品打造的创新性开始

在社交货币的产生过程中,第一步首要的是独特的产品,产品的独特体验极为关键,而且要做到极致,产品不极致不足以产生社交货币。

我一直觉得,喜茶的文化价值,就是在消费者漫长的等待和排队中产生的。

你想啊,当一个人在喜茶店下了产品订单,然后要等最起码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才能领到想喝的奶茶,这段时间又无所事事,干不了什么其他事,就靠对一种喜茶的执念而坚持,怎么不可能产生粉丝心理呢?怎么不可能产生文化呢?只有身为粉丝才能等得下去,还会觉得自己就是文化的一份子。

茶颜悦色也同样如此,要等待得更久,更具有稀缺性(大部分人只是听说只有湖南甚至长沙才有,想喝喝不到,直至最近茶颜悦色才开始扩张出省)。

所以在众多茶饮品牌中,喜茶和茶颜悦色最具有社交货币属性,获得了非常多的IP联名。喜茶还好理解,毕竟开遍全国,而茶颜悦色只凭一地,就能引来众多一线品牌联名,还有很多人自发传播,实属罕见和神奇,充分说明了茶颜悦色的社交货币底色。

海底捞的文化价值,则是在极致的服务和漫长的等位(经常等不到位)当中出现的。这背后同样是强大的产品和服务能力,以至于,去年底海底捞将自己的食材做成珠宝首饰,立即获得热捧和广为传播,其实这就是在发行自己的社交货币。

所以产品创新、差异和极致是社交货币的最根本基因。

2. 第二步:品牌和产品的内容化,建立长久价值的内容

当一个品牌,将自己的品牌、产品、渠道和服务,进行内容化时,就是一个不断发行社交货币的过程,也是打造IP的过程,当形成文化和粉丝时,就是IP生成之时。

一切长久有价值的内容,都会形成IP,所以内容化就是IP化。

之所以泡泡玛特被广泛认为是一家IP产业公司,就是因为它的产品核心是内容,而内容的载体,是一个个IP形象和IP系列内容,产品的价值完全依托于IP,而不是实用。

像江小白表达瓶、超级文和友的超级怀旧情境,前者是将产品内容化,产品是IP文化道具;后者是将整个服务环境内容化,让环境变成IP,变成有情感力的世界。两者都能源源不断形成社交货币。

3. 第三步:打造自己的势能,而不是以依附势能为主

这个是“引领品牌”和“迎合品牌”的最大差别,“引领品牌”为了打造自己的势能,必须在早期从小做起,从小众文化开始,逐步放大做大。

而“迎合品牌”最常见的事情,就是一开始就是依附各种势能,找大明星代言,找大媒体投放广告,通过一次次借势,拉动自己的增长,“迎合品牌”基本上都是大众普及文化的品牌。

SUPREME是从滑板文化开始的,LULUMELON是从瑜珈健身文化开始,泡泡玛特是从潮玩小众文化开始的,元气森林是从二次元年轻人文化开始的,这些品牌的成长,在早期都会经过一个小众人群、小众需求的培养孵化期。

在那个阶段,是完全不会请、也不需要找名人大明星做代言的,因为如果这样做,在早期反而会破功,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品牌容易取得忠粉,进而容易引发自传播、基本不需要在早期大规模投放广告也能做得起来的根本原因:

小众文化的共识力、传播力,就是能取代广告的传播作用,而且可以保持不错的价位,因为消费者要获得的是认同感和身份感,投入的是情感价值,而不是大众化大路货。

所以,“引领品牌”的消费者,一定会对品牌的文化价值苛刻,而对价格不敏感;而“迎合品牌”的消费者,一定会对价格高度敏感,而不关心品牌的价值,这个品牌自然也就只有市场份额的价值。

势能的大小高低,会对品牌的长远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一个能在小众中扎根,同时又有足够潜力做大的品牌,一定会迎来大爆发的阶段,即使没有后者,也同样可以做一个小而美的品牌。

因此,我对“引领品牌”的定义,不完全是看大小,非常强大的超级品牌,到小而美的品牌,都可以是“引领品牌”。在网络时代,完全可以是一个小品牌、一个有气质很带感的产品,同样能够发行自己的社交货币。

总之,品牌竞争当中,谁能有社交货币的发行权,谁就会具备真正的势能,而没有发行权的品牌,就会沦为芸芸跟随者。社交货币发行权在谁手上的问题,是品牌活得好不好、赚不赚钱、发展力长不长久的至关重要问题。

品牌营销的竞争,已经是社交货币发行权的货币战争。而社交货币、引领品牌和IP化打造,是一个三位一体的关系——成功的社交货币即IP,

能不断发行社交货币即引领品牌,引领品牌往往是IP化的。

参考文章:

  • 《深度访谈泡泡玛特王宁》
  • 《45度定律,品牌和IP的潜规则》
  • IP蛋炒饭:泛IP时代的思想、方法和案例
  • 聚焦IP孵化与IP化品牌的成长

#专栏作家#

陈格雷,《超级IP孵化原理》作者,IP孵化人,微信公众号:IP蛋炒饭(ID:IPCOOK)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