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赵建:楼部长的讲话为何“炸场”?兼论中国的三波金融开放浪潮及其乱相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gelonghui.com/p/434793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首页 > 文章详情

赵建:楼部长的讲话为何“炸场”?兼论中国的三波金融开放浪潮及其乱相

赵建 60分钟前

作者:赵建

来源:西泽研究院

很多人让我评价一下楼部长的炸场讲话。我觉得首先来说非常好,论坛本来就应该这样子,多一些尖锐甚至是炸场的声音,引起决策层和全社会的思考,比四平八稳的讲套话要好。还记得几年前,时任央行研究局的徐局长批评财政部不作为引起的“轩然大波”吗?

财政部与央行的分歧由来已久。从理论和思想的层面,财政部是古典财政情结,由于历史所限,传统思维多一些。我们这种体制,功能财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功能财政现在金融危机不断发生的西方国家也日益流行。而央行则有点新古典主义和现代金融情结(曾经有一段时间央行很注重海外求学和工作背景,其系统内学术论文的风格也一直与西方发达经济体接轨)。这是他们经常发生分歧的底层思维原因。当然部门利益竞争和冲突方面,在哪里都有,都是很正常的,就不说了。

再进一步,则是财政与货币之间,财政与金融之间的分歧与冲突,这需要在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历史动态框架之内理解。可以说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过程,就是富含“计划经济”元素的财政,逐渐让位于“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的过程。财政和金融分开,第一步就是财政部和中央银行的分开。中央银行能否独立,独立性程度多高,一度被看作为金融现代化程度的衡量指标。

在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现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构建和深化过程中,财政部与央行的分歧和冲突,体现的是中国制度体系的时代张力和几千年政治官场文化的历史韧性。我们知道,中国是发行纸币最早的国家,也是历史上发行货币最失败的国家。南宋、元、明以及国民政府,发行的纸币都崩溃了,最终也直接导致了财政的崩溃(当然两者并不是完全的因果关系)。这意味着财政货币化,在一个缺乏现代中央银行体系的国家,是行不通的。MMT不是任何一个国家能随意照搬的

新中国成立后,跳过所有的货币本位制度,直接采取信用纸币制度,一方面是因为计划经济体制,货币化程度很低,财政替代了货币和金融功能。另一方面是因为强大的国家能力,克纳普的国家法币主义。改革开放后,市场化的名义镜像就是货币化,现代经济体系的确立,也意味着金融核心地位的确立。而在这一过程中,财政与金融、货币的分歧和冲突,反映出时代的激荡和改革的复杂性。

具体从这次讲话来说,楼部长的本意首先可能主要是表达对最近几年中国货币金融体系开放乱相的不满,毕竟金融出了问题最后都是财政兜底,最后花的都是纳税人的钱。楼部长批评对包商银行的财政救助,花了纳税人1700亿。心疼之情,跃然话中,从这一点看,楼部长是个称职的原财政部长。同时,楼部长反对赤字货币化、货币赤字化,主张更加透明的财政和货币制度,这些都是完全正确的。

毕竟,次贷危机以来,尤其是2012年欧债危机和中国民企违约潮以来,中国在加快金融市场化、开放改革的同时,也带来了非常大的乱相。有三波典型的金融开放浪潮值得反思

1,银行体制内的开放,包括鼓励中小银行大发展(破产的包商银行在几年前是小微金融的典型,允许全国经营),放松业务创新的监管,允许保险、银行相互控股,鼓励民营银行发展等。楼部长对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坚决反对混业经营

2,银行体制边缘的开放,就是楼部长批评的“银行的影子”,包括各种表外理财和资管,各种银x合作,似乎除了提高了金融结构的复杂度,躲避监管资金空转之外没有别的。楼部长在讲话中直接毫不留情的批评影子银行一无是处(但西方学者认为现代金融体系就是影子银行体系,中国的情况不一样)。

3,银行体制外的开放,p2p是典型的负面代表,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第三方数据独角兽算是当时的正面代表,不过自从马老师外滩炸场讲话后,形势发生了陡然巨变。楼部长也对数据垄断平台的大而不倒提出了鲜明的批评,并提出了具体的分拆建议(多个平台竞争,改变赢家通吃)。除此之外,还有各种资产管理和投资公司,民间借贷机构等。

这三波开放浪潮为何出现?我觉得可能与十八大要求的加快市场化改革有关。十八大吹响了改革开放的最强音(甚至造成了中国股市最大的波动,改革牛的爆发和幻灭),但除了金融领域,别的领域的改革都是无法撼动的“硬骨头”。而金融改革的滞后又倍受诟病。因此我们看到一个典型的现象是,进行了几十年的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在短短的两年内加速可以说是有点仓促的完成(2014,存贷款利率基本完全放开,2015年811汇改)。

事实证明,无论什么样的改革,都要考虑内生演化的规律,如果完全按照政绩考核来完成,难免会出现操之过急适得其反甚至付出巨大改革成本的代价。从各种金融改革元年(互联网金融元年,大资管元年等),到各种金融监管元年,仅仅三年的时间,中间是各种金融波动和乱相,留下社会财富的一地鸡毛。

除了对金融乱相的担忧外,楼部长的讲话引发炸场的另一个观点是“银行间买信用债是滑天下之大稽”,信用债应该退出银行间市场,只留下利率债,以回归银行拆借的本意。

从理论和原则上来说,我觉得这个观点不无道理。毕竟,银行间拆借市场主要是为了是解决银行“三性”中的“流动性”而非“盈利性”问题,如果银行拿着央行给银行救急(流动性)的钱来“救穷”,赚取货币与信用两个市场之间的无风险利差,最终赚的还是央妈的钱(按楼部长的意思最终还是纳税人的钱)。而且,在二级市场上,银行买信用债最终消耗的是基础货币,本质上是央行印的钱,这样穿透到底可以说是银行作为央行的spv机构代持信用债(疫情后的美联储一直采用此道),毕竟央行负责银行间流动性稳定的责任。这很容易造成银行利用银行间的系统性风险刚兑进行信用套利,从而反而积聚较大的系统性风险

何况,银行大量持有信用债,改变了债券市场作为直接融资的本意,与金融改革的方向也不符合。

然而,如果考虑到中国金融抑制的现状,中国特色的市场分割、非契约文化,通过人气旺、流动性足的银行间市场先把信用债市场做起来,或许也是中国特有发展阶段的“无奈之举”。如果没有银行间市场,中国的信用债市场不可能发展起来,池子恐怕早就干涸了。因此,一刀切的简单将信用债市场赶出银行间,恐怕也不是明智之举。在当前信用债市场本就风声鹤唳的形势下,恐怕会引发更大的恐慌和违约

因此,在信用债应不应该退出银行间市场上,楼部长提出的是方向,央行等部门考虑的可能是现实。我认为这个方向是对的,毕竟债券市场的本意是建立直接融资市场,银行二级市场再购买(所谓承销后再持有),最终还是回到了间接融资,而且将风险直接打到银行间的层面,无疑不利于风险的分散和平滑。然而这是中国金融抑制的现状,问题的解决还是需要从信用体系和金融契约的基础层面下功夫。不过可以考虑,在真正的债券直接融资市场建立之后(不一定是散户,主要是多元化的非银金融机构)信用债从银行间退出

总之,楼部长的这个讲话我看了好几遍,包括文字和视频。希望这样风格的领导讲话再多一些,当前中国的金融形势前所未有的复杂严峻,需要更多这样直指问题的警示和思考。观点有分歧不怕,只要秉持一颗为公之心,忧国忧民之心,大家也都能感受到。这是庙堂之上的国运所在。

ps:在老领导发表炸场讲话后,财政部公众号破天荒的发了篇味道很浓的鸡汤《平安是福,平凡是本,平淡是真》。

44888-555600d4-fe8a-420e-bdaf-69e2da9d8080.png
注:本文来自西泽研究院,作者是赵建教授。文章标题及正文内容根据发布需求做了适当调整。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暂无更多评论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