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怕暴雷,疫苗股还有隐藏机会
source link: https://zhuanlan.zhihu.com/p/334358623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别怕暴雷,疫苗股还有隐藏机会
在被新冠阴影笼罩的2020年,什么产品最让人期待?
当然是新冠疫苗!
国内的朋友可能感觉还不强,君临有个在俄罗斯的朋友,天天念叨着什么时候能快点接种疫苗,然后尽快回国和家人团聚,然后过上自由吃火锅撸串的日子……
现在看来这天快到了。
12月2日,英国批准了辉瑞和BioNtech联合研发的新冠疫苗BNT162b2,成为全球首个批准接种该疫苗的国家!
首批疫苗预计将于12月8日开始施打。
据BBC新闻透露,首批新冠疫苗已陆续运抵各大医疗机构,准备投入使用,这将是场马拉松赛,未来还有数批疫苗陆续送抵英国。
我国自然也没有落下。
12月2日,副总理孙春兰在北京调研了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和生产准备工作,要求在确保疫苗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做好大规模生产准备工作。
12月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在第八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做《新冠肺炎疫苗和药物研发进展》发言时表示,
“关于疫苗,未来一至两周将有大消息公布。” “年内将有6亿支灭活疫苗获批上市。”
受这些利好消息的影响,疫苗股这两天开始反转大涨。
上周四,疫苗三巨头智飞生物、康泰生物、沃森生物涨幅均在4%以上。
跌跌不休的疫苗股终于要迎来反转了吗?
▲图:康泰生物股价走势|资料来源:Choice

一
要说目前新增需求确定性最高的行业就是疫苗了,但是这个需求到底有多大呢?
这又要说回群体免疫了。
咋和群体免疫相关了呢?
确实,在过去一段时间,群体免疫几乎已经成为了国人嘲讽的对象,但是这一方法是阻断新冠疫情蔓延的终极解决方案。
免疫保护可以分为个体免疫和群体免疫,个体免疫很好理解,接种疫苗后就有了个体免疫力,但是个体免疫只能保护自己。
按照自保思路,要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疫情控制,那么几乎每个人都要接种疫苗,这并不现实,而且没必要。
因为在免疫个体的数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对于没有免疫的个体也能形成间接保护——拥有免疫的群体就像一面墙,把没有免疫的人保护起来,让这部分也能免除被感染的忧虑。
▲图:间接免疫的效果图|资料来源:兴业证券研究所
那么拥有免疫的群体的占比达到多大时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
根据目前的临床数据,假设平均一个新冠病人会传染2.5个人,而疫苗的保护率为90%,普通人接种后获得长期的免疫效果,则需要66.7%的人接种新冠疫苗后,才能实现群体免疫。
简单算一下需求,2019年全球人口约为76.74亿,其中66.7%的人要接种疫苗,而目前的疫苗大都需要打2针,可以得到对应的需求为102亿剂,这可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
考虑到各个国家在疫情防控政策和防控效果方面的差异,给全球51亿人打新冠疫苗几乎是难于登天,因此根据各地疫情的现状给予不同的策略是个更可行的方法。
大致来说,就是在病毒大肆传播的地区按照66.7%的比例进行大范围接种;
在出现聚集性病例的地区和散发性病例的地区进行部分接种,其他地区就仅一线防疫人员接种。
基于这种非常保守的方式分配,则全球需要约45亿剂疫苗。
根据前面的分析,在接种疫苗后能产生终身免疫力的情况下,全球需要45-102亿剂疫苗。
考虑到病毒仍在不断变异中,接种后终身免疫的可能性很小,如果疫苗保护时间较短(比如在1年内),则整体需求会数倍于前面的估计,市场空间可能超乎想象。
把目光放回国内,按照是否和病毒传染源直接接触、是否集体住宿、职业是否接触人员较多、自身是否有重疾风险这4点对我国人群进行排序,可以得到以下优先接种的群体,总需求人数约为2.97亿人:
▲表:新冠疫苗优先接种群体估算|资料来源:中国银河证券研究所
接近3亿人建议接种,假设每人需要2剂,而且接种后能拥有终身免疫,则需要6亿剂疫苗,如果疫苗保护时间有限,则所需疫苗的数量还会大幅增加。
因此,新冠疫苗的需求是值得期待的。

二
说完需求,那么供给如何呢?
目前进入临床3期的疫苗一共有12个,国内有5个,分别为:
国药集团下属武汉生物研究所的灭活疫苗;国药集团下属北京生物研究所的灭活疫苗;军科院联合康希诺公司研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的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灭活疫苗。
▲图:新冠疫苗进展(摘选)|资料来源:中银证券
可以发现我国五家机构选择了3条技术路线: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和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而技术路线的选择会影响产量和成本:
灭活疫苗的技术路线成熟,能快速投入使用,目前国内上市的两款疫苗也是这条路线的,但它的制备流程较为复杂,成本高且产量一般,市场价在200-300元/剂。
作为应急可以,但很难大规模接种。
腺病毒载体疫苗需要培养腺病毒来制备,因此制备工艺也比较复杂,量产速度也比较慢,但它一般只需接种一针即可,较灭活疫苗有成本优势。
目前康希诺的产品主要是军队在用,另外也接到了墨西哥的订单,对国内疫苗的供给能力可能有限。
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一般采用微生物发酵大量制备,产量高,成本低,较前两者的成本和价格优势更明显,暂时来看是潜力最大的路线,对应的公司是智飞生物。
除了国内自研、自产疫苗外,与海外机构合作开发、生产也是可行的方式。
目前走在前面的是康泰生物(与阿斯利康合作)和复星医药(与BioNTech合作),其中后者的疫苗已获得海外的上市批文。
与阿斯利康合作的疫苗走的是腺病毒载体路线,其有效性为70%,低于与BioNTech合作的mRNA疫苗(其有效性高达95%),而且后者的制备难度和成本更低。
因此如果这两款疫苗均被批准上市,那么后者的竞争力更强。
总结一下:
用成本和制备难度从低到高排序:mRNA<重组蛋白亚单位<腺病毒载体<灭活疫苗。
在国内进入临床三期的企业中,智飞生物潜力最大;
在与海外机构合作的企业中,复星医药竞争力更强。
除了技术路线之外,产能也是重要的一环,没有足够的产能,再好的产品也无法带来利润。
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预计到今年年底,我国新冠疫苗产能可达6.1亿剂,明年年底产能有望突破20亿支。
其中,中生集团的两个新冠疫苗生产车间已经建设完成,明年产能将达到10亿剂以上。
北京科兴年产能可达 3亿剂;康希诺产能规划为1-2亿剂; 智飞生物年产能3亿剂。
康泰生物与阿斯利康合作的疫苗改造厂房设计产能为4亿剂,自主研发的灭活疫苗产能预计为2-3亿剂。
▲图:到2021年我国主要机构新冠疫苗产能|资料来源:兴业证券研究所
知道了技术路线和产能,那么疫苗的成本和售价如何呢?
先看成本,对于疫苗企业来说,成本主要可以分为3类:研发成本、产能建设成本、生产成本。
研发成本的大头在海外三期的临床研究上,估计在1.5-2亿美元左右,对于费用管理较好的企业来说,预计在10亿人民币左右。
产能建设则差异较大:
康泰生物投资的百旺信应急工程(灭活疫苗)的投资总额约为10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剂成本3-4元,而与阿斯利康合作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建设成本为4亿,平均每剂1元;
智飞生物通过改造车间、扩展生产许可来生产新冠疫苗,其成本更低。
生产成本的差别也较大,根据技术路线的不同,估计每剂的成本在5-20元之间。
拿智飞生物举例,如果其研发投入为10亿、产能改造成本5千万、每剂生产成本10元,不考虑销售管理费用,在满产满销的情况下,采购价高于13.5元即可收回前期成本。
就目前而言,海外疫苗厂商的报价比较便宜,其中阿斯利康的报价仅为2.5欧元(约合20元人民币),对比科兴生物200-300元的售价,已上市的国产疫苗竞争力可以说很低。
▲图:各国疫苗价格对比|资料来源:金十数据
目前发达国家已基本锁定了海外疫苗企业的产能,发展中国家的需求短期难以满足。
如果我国开展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则大概率会选择成本更低的疫苗方案,比如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亚单位、mRNA疫苗等。
大规模援助灭活疫苗的可能性不大。
短期来看,如果对外援助或出口,康希诺的腺病毒载体疫苗竞争力较强,其他路线中智飞生物最接近研发成功。
总结一下,仅看新冠疫苗这个产品,在国内进入临床三期的机构中,康希诺和智飞生物的竞争力最强,其他机构需要等进一步其研发或拿到上市批文后再进行评估。

三
虽然很多人怀疑新冠病毒可能成为类似于流感一般的存在,在未来持续伴随人类,但是在这一天真正到来之前,君临还是希望人类能彻底消灭新冠病毒。
当然这也代表新冠疫苗的需求无法持续,那么中长期来看,国产疫苗三巨头(智飞、沃森、康泰)里面谁家更强呢?
对于三家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研发管线和研发投入了。
先看研发管线:
智飞生物有2个产品完成了三期临床试验,4个产品正在或将要进入三期临床试验。
▲图:智飞生物三期临床及以后的管线|资料来源:兴业证券研究所
康泰生物有4个产品进入新药申请的环节,3个产品完成三期临床试验,还有1个产品即将进入三期临床试验,就数量上来讲优势非常明显。
▲图:康泰生物三期临床及以后的管线|资料来源:兴业证券研究所
沃森生物处于三期临床的产品只有HPV双价疫苗,由于HPV疫苗属于自费的、消费升级型疫苗,消费者更青睐更高价(4价或9价)的疫苗,因此该产品未来的市场潜力相对较低。
目前重磅的疫苗产品主要有高价HPV疫苗、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四价流感疫苗、三代狂犬疫苗、四价流脑结合疫苗,按照研发阶段进行预估:
在2021年康泰生物有13价肺炎疫苗和三代狂犬疫苗上市;
在2022年智飞生物有三代狂犬疫苗上市,康泰生物有四价流脑疫苗上市。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康泰生物的研发管线在绝对数量和重磅产品数量上都是最强的。
再看研发投入。
▲表:疫苗三巨头2019年研发投入情况|资料来源:Choice
沃森生物的研发投入占比和资本化比例都很高,但实际上其研发人员数量、研发投入在2017-2019年中均处于下降的趋势,可以说把资源都押在了13价肺炎疫苗上。
该产品在今年前三季度确实大卖,其中Q3净利润增长10倍,但这个选择也限制了未来发展的潜力。
康泰生物和智飞生物在2017-2019年的研发投入均处于上升的趋势,二者都非常重视新产品的研发,从研发人员占比和研发投入占比来看,康泰生物对研发更为重视;
考虑到智飞生物有代理默沙东疫苗产品,它放大了销售人员数量和营收规模,因此这里重新计算:
在除去销售人员后,2019年康泰生物和智飞生物的研发人员占比分别为22.26%和29.05%;
去除智飞生物代销产品收入后,2019年康泰生物和智飞生物的研发投入占比分别为11.09%和19.37%。
经过调整后,智飞生物实际的研发投入更强。
长期来看,我国疫苗行业的集中度必然上升,在自费的二类疫苗领域,消费升级的趋势愈加明显,这要求企业除了不断投入研发外,销售能力也将成为竞争力的一部分。
因此长期来看智飞生物可能是更优秀的选择。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智飞生物近9成的收入是通过代理默沙东的产品获得的,到2021年这些代理协议将陆续到期,届时能否续约就是悬在头上的一把剑。
如果能续约,代理产品的收入将是智飞生物自主研发的强大动力,如果不能,则目前的估值还是太高了。
最后说一下沃森生物出售泽润生物的事情,公司的理由冠冕堂皇,但这个做法确实有失公允,有为了短期股权激励放弃公司长远发展潜力的嫌疑,受到投资者的申讨是必然的,监管层也随之发函问询情况。
管理层估计没想到这么大的阵仗,在今早认怂表示不卖了,虽说公司的资产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在投资者心中的评分降低了,今日的大跌也说明了市场的态度。
这是个好事情,投资者不再是管理层决策的接受者,他们更深度的参与,并用资金表达自己的态度,如此资本市场的风气也会更好,股市长牛的可能性又大了几分。
投资充满着风险,我们不能拍拍脑袋就能轻易做出的决定。
除了基本面的机会分析,还需要对财务风险、业绩确定性、业务竞争格局等进行更深入的考察。
作者:君临团队。
更多成长股分析、行业解读尽在“中国新一代投资研究服务机构”——君临网。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