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奢侈品行业为何这么多跨境并购?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zhuanlan.zhihu.com/p/269455549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奢侈品行业为何这么多跨境并购?

播客:疯投圈/得到:中国消费报告/ 公众号:黄海的消费业观察

作为消费产业研究者,我深入分析过很多大消费领域中的垂直行业。分析的行业越多,越觉得行业之间的区别有意思。就快消品而言,以美妆日化和食品饮料两大行业为典型代表,新国货的崛起是这个时代的大趋势。然而,这种国产新品牌对国外大牌进行『国产替代』的逻辑不适用于所有领域,以我最近关注比较多的奢侈品行业为例,品牌的跨境并购才是主旋律。

奢侈品行业的特殊性在哪里,为什么跨境并购这么多?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借着知乎这个话题记录下来最近思考的一些心得。

通常来说,做行业研究有四个常用分析角度:资本,供应链,市场和人才。在这四个角度当中,对于大部分行业来说前三者中国团队都占有优势。毕竟资本咱们早就不缺,同时中国既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又有全球最完整的制造业基础设施。中国的新品牌崛起,就是利用了这三点的天时地利人和。但在人才这个环节,和快消品不一样的是,奢侈品行业对于设计与审美品位的要求非常高,设计和审美是用户心甘情愿付出品牌溢价的一个主要原因。时尚设计师的人才供给,欧洲依然是世界最强。此外,奢侈品行业还比快消品多出一个重要的观察角度:历史文化积淀。这点很容易理解,美国哪怕经济实力再强,在奢侈品领域依然远比不上欧洲,就是这个原因。

因此,奢侈品很难符合新品牌国产替代的逻辑:人才和历史文化这两个关键要素,都需要较长的时间积累沉淀。中国奢侈品行业要成长,路径肯定是通过资本和市场的优势,先收购一些中小型海外品牌(欧洲为主),慢慢把行业knowhow沉淀下来,同时积累本土的奢侈品行业人才。

可被并购的标的并不缺乏,毕竟,现在哪个欧洲品牌不垂涎中国市场呢?

实际上,奢侈品「后发国家」通过并购欧洲品牌来提升自身的品牌势能,在行业里很常见。大家都知道,美国的奢侈品品牌不发达,大多就是个勉强的「轻奢」,代表品牌是Coach和Michael Kors这些。MK在17年以12亿美元并购了伦敦的设计师品牌Jimmy Choo(这个行业的品牌名很爱用设计师自己的名字),Jimmy Choo正式从伦敦证交所退市。更夸张的是中东土豪,卡塔尔目前是全世界人均GDP最高的国家之一,钱多了就开始买买买。卡塔尔王室的投资基金是著名意大利男装Valentino的大股东,还用22亿美金收购了英国第一高端百货Harrods,同时还在LVMH集团和Tiffany持有股份。

不过,中东土豪的撒钱有个核心问题:更像纯粹的资本行为,只是为了挣钱,缺乏行业knowhow沉淀。要分辨这两者很简单,只要看看收购的主体是企业,还是基金。如果是企业作为主体去收购品牌,考虑的问题是集团化运营。除了上面提到的MK收购Jimmy Choo,近年奢侈品行业其他著名的企业收购还包括LVMH 超过100亿美金报价Tiffany(行业史上最大并购案,但最后谈崩了,可能是疫情打击太大),新秀丽18亿美金收购Tumi,和LVMH收购Rimowa。作为奢侈品行业的老大,LVMH也是全球市场最活跃的收购方。

中国奢侈品行业要发展,就要学习LVMH的集团化运作心态,买品牌回来自己经营,而不是像卡塔尔土豪一样,做做资本家,等三五年资产增值就套现。当然最大的区别是,LVMH这种行业老大买回来品牌可以直接赋能,咱们中国企业则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多学习吸收。

国内奢侈品行业已经有人在摸索这条路。一个典型例子是Giada, 本来是由意大利设计师创办的奢侈品女装品牌,2011年被国内的宏珏集团收购了。收购之后先在国内开店。开着开着胆子大了,13年就把米兰的旗舰店怼到了Versace和Dior 的旁边。19年进军北美,把美国旗舰店开在了波士顿。

从公开资料看,Giada被收购后的组织形态是设计创意部门依然由意大利设计师主导,而商业运营部门则完全是中国本土团队在操盘。这种组织形式可能是当下中国奢侈品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最优解」。就设计而言,上面我提到设计师人才是奢侈品行业发展的一个核心要素,这一块毫无疑问意大利和法国是全球领先的。一个奢侈品牌的基因,可以说就是由设计师奠定的。业内流传一个说法,在奢侈品企业里,创意总监比CEO重要,其实不无道理。毕竟顶级的创意总监,从稀缺性来说,供给数量比CEO少多了。而就商业运营而言,中国团队执行力更强,Giada拥有本土化商业运营部门,在打国内市场时会比其他纯外企更接地气。

除了Giada以外,国内在奢侈品领域跨境并购的先行者还有两家。一个是复星,这家产业巨头2017年专门成立了复星时尚集团来操盘从国外收购的奢侈品牌,已经收购的品牌包括:巴黎历史最悠久的时装品牌Lanvin,意大利高端西服制造商Caruso,高端贴身衣物品牌Wolford等等。对于这些欧洲老牌奢侈品来说,通过复星集团的国内资源进军中国市场,相当于找到企业生命周期的「第二曲线」。与Giada类似,复星收购这些品牌之后,也依然保留欧洲当地的设计师团队。

另一个是安踏集团,安踏19年花费接近50亿欧元,收购了「始祖鸟」品牌母公司,来自芬兰的亚玛芬体育。在这次收购之前,安踏集团的核心品牌包括同名大众运动品牌安踏,和时尚运动品牌Fila,两者的定位分别位于大众和中高端。而始祖鸟定位则是户外运动品牌里「奢侈品」,这一收购从运动场景和价格定位两个方面,都充实了安踏集团的产品线 。在安踏成为世界级的品牌集团、挑战阿迪耐克的道路上,收购海外高端品牌是其迈出的重要一步。我在得到APP的「中国消费报告」课程里,就详细分析过安踏收购始祖鸟后的多品牌集团化运营策略。

总结一下这几个案例的特点的话,复星、安踏、山东如意三家收购方都是上市公司、行业龙头,收购标的也倾向于成熟大品牌,「即买即用」型的,属于“买树式”的收购手法;而宏珏收购Giada则是中国企业反向收购欧洲的小众设计师品牌再运营壮大,属于“养苗式”的收购心态。作为收购方,究竟是“买树”还是“养苗”,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出于成本考量。像复星和如意这样的公司资本雄厚,所以上来就敢盯着大牌做动作,但像宏珏这样的公司只能先买苗回来养,一定程度上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

事实上,我虽然一直认为中国消费市场是一块好的“培养皿”和“试验田”,但要想打造出真正的国际奢侈品品牌,仅满足于此还是远远不够的,企业的视野和格局必在国际市场。好在这一点上很多公司已经有了意识,比如安踏集团在2017年将FILA的零售网络拓展至新加坡,在ION ORCHARD购物中心开设了第一家新加坡分店。

当然,假以时日等中国本土的设计师力量发展起来,未来的中国奢侈品集团的品牌矩阵再也不会只有英文名字,中国设计风格的品牌将会登堂入室,成为主流。这一天的到来需要时间,但必将实现。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