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每日思考是常态,分享7个有价值信息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zhuanlan.zhihu.com/p/81066457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每日思考是常态,分享7个有价值信息

产品运营话题下的优秀回答者

偷偷的说,做运营最怕遇到的是程序员老板。因为运营是靠人干预,而程序员信奉的是0和1,这是两条不同的实现路径甚至价值观。

所以在和宿华聊天时,我就问他怎么评判运营的收益,跟他说运营有些价值是很难通过数字来衡量的。

宿华说他不会认为一件事的价值,是简单的通过数字来衡量的,虽然他自己是程序员出身。

他又问我是学啥的,我说学文的,他说好吧从物理学角度说,物质存在的最内核的都是在变化的,都是多个因素互相影响的。(我很难还原他的本意,因为我不懂,大概是这个意思)多个因素的互相影响,就会让原来你认为的真相发生了变化。

比如,你对一个事有自己的看法,当你动笔写下来的时候,其实你对这件事的看法就有变化了。因为你要写下来给自己看,或者给别人看,这个写的过程,其实就改变了你最初的看法,「写」和「想法」已经相互影响了。

所以,他不会认为评判一个事,是程序员那种思维去衡量。不仅对待事情本身,经营公司、带团队也是一样的道理,不追求黑白分明界限清晰,没有逻辑和真相的洁癖,能接受多个因素在互相促进互相变化的过程,只要方向对的就可以。

他说这些对我帮助很大,也让我的认知上升了一个层面。

我在「知识星球」发起一个讨论:如何用运营的手段让小朋友养成阅读的习惯?有好多人参与进来讨论,很有意思,我也给出自己的如下思考。PS:知识星球是一个付费圈子产品,下载这个app,然后搜索「运营狗工作日记」即可。

如何让6岁小朋友养成阅读习惯,感谢大家踊跃的讨论,非常有意思。我认为这事肯定是可以运用运营思维的,纯家庭教育的事就不在这个考虑范围内了,最好这个方案可以用在我儿子身上,也可以用在大家用户身上,道理是一样的。

窃取了大家的方案,以及结合自己的思考,我的方案如下:

把这个小朋友看成一个用户群体,先分析用户需求。6岁的孩子还处于非常纯粹的阶段,人性特征体现非常明显。经过长期与用户群体的相处(哈哈),分析出「被认可」是强需求之一。比如被家人、老师和同学。其次还有完成任务的自我满足感,也是需求,只是相对前一个弱一些。

根据这个需求,我得出措施的3个关键词是:任务、氛围和结果。

1.任务。这是激励的主线,贯穿始终,其他运营措施在这个主线上延伸分支即可。用户有完成任务的需求,会收获短期的愉悦,也容易培养习惯。关键点在于任务的载体和货币杠杆(这个货币是任务的,可不只是钱)。

我打算用发牌+打卡的形式。每天完成阅读任务,就可以获得一张牌,且可以在日历上打卡。这个牌最好专门去淘宝上买适合孩子收集的,打卡日历可以自己画一个贴在门上公示。用X张卡片,就可以换一本书,自己选爸妈买。

打卡和日历就是任务的载体,牌就是货币杠杆,货币出口就是买书的机会。这个买书的机会可以视情况替换成其他,最好是和学习相关的,比如文具什么的。

2.氛围。完成这个任务,需要有氛围的包裹,用户才会重视,才会被感染。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kol的示范作用,拉动用户参与和效仿。

这个kol理论上可以是老师、同学,这样最好,但从实操角度说,家长是成本最低的,自己做到就能搞定,不需要别的部门配合。所以要建立共读的制度,也就是说每天父母和孩子一起读书X分钟,同时做。哪怕孩子不做的时候,父母也先搞起来,这就是kol预埋吧。

3.结果。每件事做完后,最好让用户感知到结果或收益。上面说到用牌换书算是一个结果,但太偏物质了,毕竟我们还是想让用户学习,感受到做这件事的价值。所以,定期分享就是做这件事的结果。

设定每周末,家长和孩子各分享自己本周阅读的收获,主要是书中的内容,做交流,感受阅读的乐趣,也算是每个阶段都有收尾。

说了这么多,呈现出来的就是上图这一张纸,是不是太简单了?这正体现了运营的价值,是靠无形的手去推进落地,而不是以产品支持为前提。这件事的工作量都在执行环节,而不在于表现层面。

思考:快手里有大量只有四五个人围观的直播间,这对快手和主播有分别什么价值?

这个答案其实特别简单,难点只是在于大家习惯用自己专业视角和个体视角去看这个事。举个例子就明白了,大家都会约三五个知己去吃饭聊天吧,没错,一个直播间里有四五个人围观,道理是一样的嘛。

孤独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痛点,可不是每个人都像我们这么忙呀。在快手开播的朋友,通过这个平台和几个人聊天,就不那么孤独无聊了。和他们聊天的人,可能是附近的陌生人,也可能是之前在快手上互相关注的人。

快手这个产品的独特差异点之一,就是私域流量和社交沉淀,这是两个说法,实际上是一回事。社交沉淀是咋来的呢,你直播我看你直播,那咱俩必须就沉淀了社交了。关键这在快手不是少数情况,量级很大。

更重要的是,快手的小主播特别多,明星大V的量级占比很小,只有这样才能沉淀社交。如果大家都在看头部几个明星直播,即使直播DAU再高也不会有社交沉淀的,因为社交是双向的。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就是去中心化,就是公平普惠。别的文章都是先说快手这个核心价值,估计大家都看腻了。我是先说现象,再回推到这个核心价值,逻辑是不是更清楚点。

产品的差异点,就是核心竞争力,就是留存,就是DAU,也就能带来更好的商业化机会。

思考:直播带货和电视购物的底层逻辑有什么异同?

直播带货最核心的底层逻辑,是媒体和交易两个场景的结合。用人话说就是看着看着就买了,消费者被媒体传播和下单是在一个场景、平台里面。

与之对应的是传统模式,是媒体和交易分离,所以就有多年前知名品牌争相砸央视广告标王的情况。当时只要重金买下央视广告标王,就不愁销量了。这个广告费效率是很低的,没办法精确的算ROI,就是因为花钱买的是用户心智,目标就是用户在超市卖场等购买场景下,可以想起自己的品牌。

所以直播带货对交易来说是更有效率的,打碎了传统媒体广告的饭碗,之一吧。

电视购物也是媒体和交易两个场景的结合,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底层逻辑是一样的,但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直播带货是依赖用户对主播的认可,有很强的忠诚度,直播卖啥粉丝都买。电视购物就不是了,用户对电视里的主持人或电视台都没啥忠诚度,只是觉得电视里的东西应该都是很权威的,间接带来的信任。

有关社区的三个无关的思考。

1.在想,“核心功能+圈子”的模式在业内有成功的吗?比如之前在猫眼电影做过电影购票+资讯+影评+社区,就把“社区”做死了,前面几个都挺好。这个模式问题在于社区or圈子与核心功能的割裂,这种又辅助又割裂的事,现在看起来是很容易死的。(与快手无关

2.「有用」是互联网产品的方向,只是有趣肯定是不够,也不可以的。但问题是「有用」不能建立在让用户沉浸的基础上吧,如果这是实现前提,和目标是相悖的。

3.弹幕牛逼的地方在于消费内容和参与互动在同一个场景下。社交都需要一个载体的,比如聊聊书影音,没有内容载体的就只有性了吧。消费书影音时候咋社交呢,豆瓣是有评论标记啥的,但参与这部分功能的相对来说肯定是少数,有个转化。弹幕就把消费内容这件事本身,和互动揉在一个场景里了。

最让人沮丧的事莫过于你发现很多成功源于时机而非天赋努力。很多时候,这个是真相,而并非是什么产品设计和推广运营啥的。

这不是负面情绪或消极视角,而只是对于真相的表达。我们看待成功产品,不能片面的认为,只是通过天赋、努力、方法,时机也非常重要。

认识到这个真相,你就不会夸大具体方法的力量,比如去追一些概念,增长黑客、社群裂变、用户下沉什么的。相信我,你的产品单纯靠这些方法肯定做不起来。

有一件大事,快手在7月份开了一个面向创作者的大会,我代表公司公布了快手扶植优质创作者的政策,有流量有工具有服务,大体内容都在下图里。

围绕着快手的优质创作者,我们近期做了很多工作。有意思的地方是,基于快手强大的生态力量,运营该做什么、怎么做,这是没有任何成功案例可以效仿的,我们必须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玩法。

我总和来面试的朋友说,业内对快手这个产品的理解,绝大部分都是错误的,这是个非常有意思、有自己特点的产品。如果我们能在快手构建出一套成型的运营玩法,那会是很有价值的一段职业经历。

我们还在招垂类运营、用户运营、活动策划这样的岗位,base北京,有意可以邮件我:[email protected]

广告,关注我的公众号,微信搜索:运营狗工作日记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