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巨头过处,寸草不生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zhuanlan.zhihu.com/p/133308631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巨头过处,寸草不生

青峰之巅,山外之山

最近远程协作办公的软件很火,让我想起了去年前同事的一个创业项目,叫松果文档,也算是在线文档和远程协作一类的,搜了一下发现服务都没了,公司早就关掉了。刚上线的时候还找我推广,问我能不能从石墨替换到松果等等。

这种类型的创业,初期最好先投放到市场上,看看 C 端用户的反馈,toB 的话,应该去找典型用户试用。或者在规模足够大的情况下,试水企业。极客时间就是这样的思路。上来就让一个企业使用或替换成你的解决方案,这个成本太高了。

以前我还遇到做客服系统的创业公司,也是朋友做的,让我们把极客时间的客服接过去,我当时选用了更成熟的解决方案。结果这哥们没做几个月,服务关停,移民了。

创业公司本来获取用户就很难,如果又缺乏坚持和责任,成功率就更低了。

一直以来,创业环境就不容易,九死一生毫不夸张。并不是说,现在基础设施的成型,让创业更容易,也许是做个小生意更容易了。你想做大做强,从来都很难。在某个成熟领域,做得比别人好一点点,UI 巧妙一点,是没用的。得好一百倍才有可能。

那我理想远大目光如炬,把产品放到一个具备巨大空间的赛道上去竞争是不是就可以呢?也就是说,你有足够伟大的创见,行不行呢?行,比如马斯克做航天器、做太阳能、做脑机接口,如果你能做成,就有机会,因为太难了,难到巨头都不愿意碰。如果不是,比如你在国内想做个类似 Slack 那样的成功案例,就很难。

远程协作和办公这个赛道,一旦成熟,就会有巨头进场收割,阿里的钉钉、企业微信、腾讯会议、字节的飞书、华为的 WeLink 等等,现在打得不可开交。昨天看到一个招聘信息,钉钉开始投入力量做在线文档软件,其实蚂蚁那边本来就有个语雀,听说后来放到钉钉里了,看起来是为了对抗字节投资的石墨。石墨是个很不错的软件,应该成为独角兽,现在看起来更像是巨头角力的棋子。

这样的软件,从路径上来看,出自老牌企业软件用友、金蝶之类的,似乎更有道理,但创新者窘境让他们没做好。那新领域理应出现新的面孔、新的独角兽啊,也没有,反而是互联网巨头和华为这种经历过各种产业周期的强者进场厮杀。

谁能终结这个战争呢?不知道,反正不是你我。

国外有 Slack,Zoom 这样的上市公司,国内目前还看不到,未来也难说。

那创业者还有做大的机会吗?估计很多读者会说有啊,比如字节跳动、美团、滴滴、拼多多、快手,不都长大了嘛?这种都是开辟了新的战场,从另一个维度入局,杀进去看到的都是开阔地,而创始团队也足够强悍,进场就开疆拓土,等巨头琢磨过来,这些公司都成了小巨人。打的话两败俱伤,那干脆结盟投资好了。类似战国,合纵连横。

其他创业者的机会呢,个人看法,也许还有这些选择:

1、颠覆式创新,这个看产业周期和个人天赋,天纵奇才和运气爆棚者,也许有机会。

2、帮大佬打工,并不是加入巨头,而是依附在大公司上做些特色业务,这种案例太多了。

3、找到新的蓝海,比如张一鸣、黄峥、王兴、宿华一样,开疆拓土,构建自己的平台。

4、干点大公司不愿干的脏活累活,把昂贵的变便宜,把稀缺的变普通。

5、细分市场,垂直领域,在巨头看不上的地方先做起来,再寻找横向拓展的机会,极客时间相关业务就是这个思路。

国内巨头为什么啥都做呢?我想是因为恐慌。正如吴军的浪潮之巅里描述,每个时代都有英雄辈出,而英雄总有落寞的一天。没有人想落寞,我不做精品自营和下沉市场,于是有了京东和拼多多,那我还是啥都做好了。增长和营收,就像是驱动公司向前的魔力棒,也像是消耗创新的无底洞,这东西既可怕,又是宿命。

其实巨头没必要啥都做啊,你看苹果、Google、Facebook,更多是合作和收购,Facebook 收了 Instagram 和 WhatsAPP,各自保持独立发展,不也挺好的。

多给大家一些创新空间,也许对双方都有好处。都特么是巨头了,那么霸道干嘛,哪怕有个怀柔政策也好啊,比大兴土木强。

中国创业者的缝隙真的不算多了,还能做点啥呢?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