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ICE, STUN, TURN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mthli.xyz/ice-stun-turn/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Yet another blog of Matthew Lee 👀Full-Stack Developer, good at Android 🤖️

ICE, STUN, TURN

December 04, 2020

上篇文章 中,我们大致了解了 P2P 的打洞原理。但实际情况比理论要复杂得多。经典的 NAT(NAPT)可分为完全圆锥型、受限圆锥型、端口受限圆锥型和对称型四种,需要借助 ICE(Interactive Connectivity Establishment,交互式连接建立)框架辅助连接。

之所以强调是经典的,是因为这四种类型最早由 RFC 3489 定义;但后来的实践证明市场上的 NAT 实现远不止这四种类,于是便在 RFC 5389 中做了修正。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理解 ICE 的交互过程。本文依然以经典的 NAT 类型为主;对于两份 RFC 的不同之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这个链接 STUN (RFC 3489) vs. STUN (RFC 5389/5780)

完全圆锥型

图片引用自维基百科「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条目
图片引用自维基百科「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条目

完全圆锥型满足:一旦内部地址(iAddr:iPort)映射到外部地址(eAddr:ePort),所有发自 iAddr:iPort 的数据包都经由 eAddr:ePort 向外发送;且任意外部主机发送的数据包都能经由 eAddr:ePort 到达 iAddr:iPort。

受限圆锥型

图片引用自维基百科「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条目
图片引用自维基百科「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条目

受限圆锥型满足:一旦内部地址(iAddr:iPort)映射到外部地址(eAddr:ePort),所有发自 iAddr:iPort 的数据包都经由 eAddr:ePort 向外发送;但只有 iAddr:iPort 曾经发送过数据包的外部主机(nAddr:any)发送的数据包,才能经由 eAddr:ePort 到达 iAddr:iPort。注意,这里的 any 指外部主机源端口不受限制。即受限圆锥型限制了可以发送数据包的外部主机的 IP,但没有限制外部主机的端口号。

端口受限圆锥型

图片引用自维基百科「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条目
图片引用自维基百科「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条目

端口受限圆锥型在受限圆锥型的基础上,加上了对外部主机的端口号限制,即只有 iAddr:iPort 曾经发送过数据包的外部主机(nAddr:nPort)发送的数据包,才能经由 eAddr:ePort 到达 iAddr:iPort。

图片引用自维基百科「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条目
图片引用自维基百科「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条目

对称型的场景比较复杂一些。我们将内部地址(iAddr:iPort)与外部主机(nAddr:nPort)的地址和端口号组成一个四元组 [iAddr, iPort, nAddr, nPort]。对于四元组中的不同取值,NAT 都会对应分配一个外部地址(eAddr:ePort);并且也只有曾经收到过内部主机数据的外部主机,才能够把数据包发回。

从上述对于四种不同类型的 NAT 的介绍可以看出,外部主机和 NAT 之后的设备进行通信的难度是逐步提升的,即「完全圆锥型 < 受限圆锥型 < 端口受限圆锥型 < 对称型」。

其实对于圆锥型,我们依然可以使用 上篇文章 中介绍的通过公网服务器做地址转发的方式打洞连接。但是对于对称型,则只能使用公网服务器做流量中继的方式进行连接了,因为对于四元组中的不同取值,NAT 都会对应分配一个外部地址(eAddr:ePort);所以对称型与公网服务器进行连接并被交换的外部地址,并不是对方客户端能连接成功的外部地址。

于是正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样,对于不同的 NAT 类型,我们借助 ICE(Interactive Connectivity Establishment,交互式连接建立)框架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打洞,这个框架能让两端能够互相找到对方并建立连接。大致流程如下:

  1. 直接的 TCP 连接,通过 HTTP 端口或 HTTPS 端口。
  2. 直接的 UDP 连接,使用 STUN(Session Traversal Utilities for NAT)服务器做地址转发。
  3. 间接的连接均使用 TURN(Traversal Using Relays around NAT)服务器做流量中继。

当然,NAT 自己不会告诉服务器它是什么类型的,我们需要一套交互式策略检测对应的类型,而检测工作一般是由 STUN 服务器完成的。

STUN(Session Traversal Utilities for NAT,NAT 会话穿越应用程序)是一种允许位于 NAT 之后的客户端找出自己的公网地址,并判断出 NAT 阻止其直连的限制方法的协议。这些信息会被用来位于 NAT 之后的客户端之间创建 UDP 连接。

以下是一张符合 RFC 3489 定义的经典 STUN 算法图。注意,虽然 RFC 5389 更加合理但也更加复杂,而 RFC 3489 足以让我们理解 STUN 是什么以及怎样工作的。

符合 RFC 3489 的经典 STUN 算法
符合 RFC 3489 的经典 STUN 算法

当路径终点为红色时,是无法建立 UDP 连接的;而如果不是红色,则可以建立 UDP 连接。

由于对称型 NAT(或防火墙)无法被穿越,我们需要一种名为 TURN(Traversal Using Relays around NAT,NAT 中继遍历程序)的服务器来转发流量。

位于对称型 NAT 之后的客户端需要先在 TURN 服务器上创建连接,然后告诉所有对端设备发包到这个服务器上,然后服务器再把包转发给这个客户端。并且 TURN 服务器通常是和 STUN 服务器成对出现的,当 STUN 判断 NAT 为对称型时,就会交由 TURN 处理。


以上就是对 ICE、STUN、TURN 的介绍了。实际的 ICE 过程要比本文介绍的复杂得多,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阅读 RFC 5245。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自己实现一套 ICE 框架,常用的第三方 RTC 框架比如 mediasoup 均已实现了 ICE,我们只需要基于这些框架开发就可以了。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