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二十年电商战争,世界永远年轻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new.qq.com/omn/20201121/20201121A01CCE00.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jq67VvM.jpg!mobile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卢诗翰

趁着双十一刚刚过去,说一下电商行业的故事。

不过,这次要说的,并不是哪一个平台做的好或不好,今天要说的,是一个更大的故事,一个二十年来国内最热门创业赛道,无数英雄叱咤风云,无数“赌徒”输个精光,黯然离场的故事。

1 第一次电商战争:洋土之战

现在的人回忆互联网创业史和电商行业,往往会从二十年前马云创立阿里巴巴,开创电商赛道开始。甚至很多重生网络小说,剧情都是重生后立马去找马云投资。但实际上,二十年前的互联网萌芽时代,马云并不是时代唯一的主角,当时的弄潮儿,也不止这一个。

在1999年9月,马云创立阿里巴巴前,已经有无数人嗅到了互联网浪潮的气息。在当时来看,他们比马云更有可能是抓住未来的那个先行者。

1999年8月,毕业于美国哈佛商学院的邵亦波及谭海音就创立了易趣。

易趣直接对标美国电商网站eBay,就做电子商务。这个思路很有说服力,团队也足够说服人,很快融资2050万美元。

但还有更风光的。

1999年7月,4个哈佛MBA和2个芝加哥大学MBA组建的“梦幻团队”在哈佛商学院MBA唐海松带领下建立亿唐公司。凭借着其“诱人”的创业方案,亿唐创业伊始就拿下了5000万美元左右的融资。他的大饼比易趣和阿里更诱人。

亿唐称自己不止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还是一个“生活时尚集团”,他们将18-35岁的年轻人重新定义为“明黄一代”,并认为自己可以通过邮箱,电商,彩信,手袋,背包,服饰等业务建立线上线下的全方位综合服务满足新一代年轻人。拿到融资之后,亿唐开始急速扩张,一口气在北京、广州、深圳建立了分公司。

在宣传造势上,亿唐开展了“E时代冲浪,送出十万年薪”、“亿唐漂流瓶”、“寻找E唐大使”、“E时代情人节大派对”等一系列非常有创意的宣传活动,为了把“今天你有否亿唐”这个品牌广告语深入人心,他们还大肆购买广告牌,一时间路牌,车身,报刊,电视,都在热火朝天地呼喊这句广告词。

现在回头来看,哈佛商学院MBA的眼光不能说错,他们展望的一切都在未来实现了,今天来看亿唐其实就是BAT加到一起,他们的宣传方案也很有创意,一时间所有人都记住了亿唐和明黄一派的这个理念。在那个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年代,创业者比今天还要向往“更高”“更快”“更强”。

此外,在1999年5月18日,一个叫8848的电商网站正式对外发布。创始人叫王峻涛,8848是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王峻涛可以说是中国互联网届的初代“网红”。在网上,他的ID名字叫“老榕”。他当时活跃在四通利方论坛里,经常以网络“大虾”的身份出现,备受年轻人的追捧。他甚至直接促进了当时的四通利方在线、现在的新浪,转型成为门户网站。

在做电商之前,王峻涛是做线下零售的,经营着一家名为联邦的公司,卖软件和IT器材,到 8848成立时,连锁门店已经开到了近300个城市。这些线下的站点,使得8848的起点远远高于其他对手——毕竟,困扰其他玩家的仓储、采购、物流,对王峻涛而言,并不是问题。

1999年底,8848网上超市开通送货业务的城市达到了450个,外界将其称为中国覆盖城市最多的零售企业。2000年初,8848单月销售额突破了千万大关,商品扩大到16大类、数万种。考虑到当时的电商份额,8848几乎占据“绝对垄断”的地位,无怪乎王峻涛在很长的时间里,被誉为“中国电商之父”。

但问题在于,不论亿唐还是易趣还是8848,他们都忽略了一个现状。

乔布斯说,永远要明白用户的真实需求,当用户想要一匹马时,你应该提供给他们一两汽车。很多互联网从业者也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但在现实市场里,这个理念很多时候要打问号。亿唐其实挖掘到了年轻人的根本需求,对于互联网时代,新科技浪潮的向往。

他们的模式能说服硅谷和华尔街的精英,他们也能从北京上海的年轻用户眼光里读到神往和崇拜。但,他们能够激发年轻人对这种明黄一代生活方式的向往,却无法填满年轻人的腰包,事实上,在2000年的中国市场上,并没有如此多有财力的年轻人能够为邮箱电商等互联网业务买单。

所以哪怕你的广告打的人尽皆知大家都记住了你,但你业务跟不上或者业务价格大家无法接受,那这个模式依然是无用的。空想互联网主义,在理念上正确,但并没有足够大的用户土壤。烧光了前期投资,盈利依然遥遥无期。

亿唐最终在黎明前倒下。易趣稍好一些,有美国公司成熟商业模式参考,并不会太空泛。但易趣的问题在于,照搬美国eBay,却忽视了美国发达的信用卡社会和信用体系和当时中国有差异。

8848呢?在拆分、融资、筹备上市等一系列操作之后,一头撞上了互联网泡沫破灭的浪潮,鸡飞蛋打,偃旗息鼓。

淘宝为什么活下来?

源于早年义乌小商品市场进货的经历认知,马云意识到,真正能够为互联网业务付费的,也许并不是年轻用户,而是商家。与其拼命在年轻人那里打广告,推销他们并不想付钱的服务,是不是可以思考一下新的思路?

比如,我可以不收用户的钱,而去收商家的钱。让用户免费用我的网站,这样用户多了,平台上的商家就能赚到钱了。这是一个朴素的逻辑:“不要盯着客户兜里的那5块钱,一定要想办法帮他把那5块钱变成50块钱,然后再挣他的 5块钱。”

他的关键思路在于,跳出了谁用谁付费这个思路,让用户免费,转而让商家付费,甚至,商家基础的开店功能也是免费的,帮商家赚50块、500块甚至更多钱的直通车、诚信通等增值服务才收费。不要小看了这个逻辑的转变,相比较亿唐的空想互联网主义和易趣的教条互联网主义,这几乎可以说是一个颠覆性的创新。

相比较“重新定义年轻人,明黄一派”这个理念,“开淘宝店赚钱”这个口号彻底动员了中国大地上无数怀着创业梦想的年轻人,淘宝店雨后春笋般出现。重中之重,支付宝的诞生,通过提供担保,彻底打消了中国用户对在线购物的怀疑和不信任,提出了“你敢用,我敢赔”的朴素口号,打消了消费者的疑虑,使得一个统一的“超级市场”得以形成。

与此同时,2004年,马云遇到了“贵人”孙正义,阿里巴巴获得了互联网界最大的一笔融资——8200万美元,来自软银等四家国际投资机构。万事具备,只欠东风。2004年~2006年,声称 “三年不盈利”的淘宝大手笔投入市场推广。铺天盖地的广告和满互联网的强制弹窗尽管让一些网友不胜其扰,但被证明行之有效。

在那个网民数量高速增长的年代,淘宝最大限度的抢占了新增市场,而易趣拘泥于已有客户的维系裹足不前。所以,淘宝崛起的原因,并不是抢了eBay的客户,而是那些根本没有上网购物,没有上网开店的人开始触网时,集体选择了淘宝。到2006年,eBay的市场占有份额已经从90%缩水到可怜巴巴的20%以下,败走中国已成定局。

所以,第一次电商大战的经验是:风口这个事,很多人说风口风口,抓到风口就能赚钱。但事实是,几位天马行空不着地的弄潮儿都被时代大潮淘汰出场了。靠着在对本土市场的深入理解以及挖掘增量市场,最后活下来的,是淘宝。

2 第二次电商战争:线上线下赛跑

但时代大潮下,抓住零售市场机遇的弄潮儿并不止淘宝这一个。

很多人都认为,相比较日新月异的中国电商行业,传统零售行业跑得太慢。这个认知是错误的。相比较美国日本,中国传统零售行业确实还比较原始,但他们的发展速度,一点也不慢。其实,在很长的时间里,线下零售与电商,是并行向前的两条线。

中国零售市场与欧美等国家最大的不同之一,是信任的成本高企。几乎无一例外,那些降低了信任成本的企业,都曾在这片黄金之地获得成功。这个既适用于早期的支付宝与淘宝,也适用于曾经线下零售巨头。

很长的时间里,中国没有大型商超和连锁百货,零售业需要靠大量中间商、代理商一层一层地分发。海量终端小店都是个体户,各种恶意加价行为大量存在,不统一、不透明。以服装为例,按照吊牌价格计算,发达国家服装加价率(从出厂价到零售价的翻倍率)通常是3~6倍,而2000年国内服装的吊牌加价率通常是6~10倍。

1995年,家乐福在北京开出了中国市场第一家大型超市,随后开始连锁经营。它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理念:统一的定价、可信赖的品质和服务。对于国内零售商而言,家乐福完全是降维打击,一路势如破竹。到2006年,家乐福已经在中国25个城市了109家店,一跃成为外资零售在华企业中的第一人,一度被评为“在华最具影响力企业”之一。但,家乐福并不是笑到最后的人。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很快出现了他的学生,那就是大润发和苏宁等弄潮儿。就在家乐福进入中国两年后,大润发在桃园县平镇市开启了第一家门店。1997年4月,大润发进军大陆市场,设立“上海大润发有限公司”及“济南大润发有限公司”等公司,分别在华东,华北及东北地区的重点城市设立门店。

2008年 ,中国大润发营收335.46亿元人民币 ,年增率约31.04%,获利10.42亿人民币,年增38.9%。2010年,营收人民币404亿元取代家乐福成为中国大陆零售百货业冠军。和大润发一起爆发增长的是国美和苏宁。

1987年1月1日,国美电器在北京立了第一家以经营各类家用电器为主的小店。1993年,国美电器统一门店名称、统一商品展示方式、门店售后服务,形成中国家电零售连锁模式的雏形。1999年12月26日,苏宁在江苏南京新街口开出第一家店。未来的两家家电连锁巨头,也赶在了1999年之前完成进化开始起跑。有意思的是,和电商行业一样,在线下零售领域,笑到最后的,同样是最接地气和最了解本土市场的人。

当沃尔玛、家乐福自上而下收割中国市场时(从一线城市开始布局,开店,再向二三线城市扩张),大润发的创始人黄明端决定反其道行之,去二三线城市开店,占领那些消费潜力巨大但又不为巨头所注意的地方。大润发的全国店王,就来自昆山,而不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

2009年,家乐福中国在华的商超领导者地位被大润发超过,很快门店数也被长达半世纪的最大竞争对手沃尔玛超过,随后开始每年10%的跌幅,数次“被退出”中国。直到2019年6月,家乐福中国“卖身”苏宁易购,一代巨头的故事就此画上句号。

事实上,不只是家乐福,沃尔玛、乐天等国际商超巨头在2010年之后,纷纷哑火,被本地商超反超。“水土不服”频繁地出现在针对它们的报道中。不管结果怎样,国际商超的管理理念、连锁模式在中国市场生根发芽,让线下零售的基础打得足够坚实。

水大所以鱼大。很长的时间里,乘着经济高速增长的东风,电商与线下零售都获得长足的发展,好比长江与黄河。然而,如同大河终将入海,他们也必将相遇。

2008年,在以中小卖家、个人卖家为主的淘宝之外,阿里巴巴成立了一个新业务“淘宝商城”,也就是后来的天猫。它的定位是B2C,服务于那些曾经以线下商超、百货为主阵地的品牌商——交汇地带开始出现。

不过,把他们带向正面相撞的,是一次偶然的“广告活动”。2009年的秋天,时任淘宝网首席运营官兼淘宝商城总经理的张勇“开了一场玩笑”,在11月11日光棍节这天办了一场促销活动。当时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为淘宝商城打广告。选定11月11日的原因,是因为有个现成的口号:“如果你在那一天还是单身的话,如果你在那一天感到孤单的话,那么来我们商城购物吧,让购物带给你快乐”。

第一届双11,一共只有27家品牌参加,最终取得了单日销售额0.52亿的成绩。这个成绩在当时的电商看来不错,但对比几家线下零售巨头,并不突出。

因为2009年 ,大润发中国的年营收为人民币404.3169亿元,平均下来单日营收超一亿,完全压倒线上零售。当时的线下零售商发展是比线上巨头要快一步的。

但,问题在于后续的增长速度。

2010年 双十一单日销售额9.36亿,711家品牌参与;

2011年 双十一销售额33.6亿,2200家品牌参与;

2012年 双十一销售额132亿,10000家品牌参与;

2013年 双十一销售额352亿,20000家品牌参与;

2014年 双十一销售额571亿,27000家品牌参与;

2015年 双十一销售额912亿,40000家品牌参与;

……

有线下零售行业从业者表示,第一届双11时,他们并不认为线上电商有什么了不起,2013年前后,也只是开始重视,但依然认为自己可以很快赢下对面。

也有危机意识强的。2011年,苏宁在完成了线下布局后,开始留意到线上市场,立刻开启了店商+电商+零售服务商的云商模式转型。

2013年,大润发也注意到了线上零售的市场,立马上线了飞牛网并由黄明端亲自挂帅主导。

同样是时代浪潮下叱咤风云的弄潮者,同样是深度理解中国本土市场的创业者,你是赢家?我也是!线上线下的战争就此打响。

zAf6Bfr.jpg!mobile

行业里一个普遍的认知是,2015年是一个分水岭。2015年的双11,天猫单日销售超过900亿,彻底打破了线下零售从业者的认知,他们彻底意识到,这是一种全新的物种,“这一刻起,大家就觉得没法玩,交牌了。”

单日900亿的天文数字,也让所有品牌商供应商清晰理解,这是完全不同的事物,电商的天花板,远超线下零售商场。无数商家就此涌入天猫,第二年,双十一参与商家数就从四万家品牌商就变成了近十万家。

双十一的品牌效应让商家们重新认识到电商渠道的意义,将天猫店从原本的尾货倾销地,转变为真正重要的卖货渠道,甚至诞生了一大批依赖电商渠道走轻资产模式的新品牌。这些品牌能够在短短三年内,走完线下品牌10年甚至20年的路,甚至走到港交所、华尔街去敲钟。

双十一还滚动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影响力,一时间物流,客服,新店主,整个电商生态开始爆发式增长,无数创业者涌入淘宝天猫。时代的天平逐渐倾斜,2016年的云栖大会,马云喊出新零售,断言未来传统电商无法存活,线上线下将通过新技术、物流等实现深度融合。

2015年,阿里投资283亿元入股苏宁,成为苏宁云商的第二大股东;

2017年1月,阿里177亿收购银泰百货;

2017年12月20日,阿里巴巴入股高鑫零售(大润发母公司)。大润发创始人黄明端离职前留下感慨,可以作为第二次电商之战的总结

— — 我赢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

3 .第三次电商战争:基建之战

但时代的浪潮中,挑战者从不缺乏。

与马云创立阿里巴巴差不多同一时间,北漂青年刘强东在中关村开了一家店,销售代理的DVD刻录光盘等。

2001年,他意识到连锁的意义,开始复制国美苏宁的商业模式,进行连锁扩张,到2003年,刘强东的连锁店已经发展到十多家。

是的,你没有看错,早年京东是做线下连锁店的。即便不赶电商这个风口,在传统零售领域,刘强东或许也能成为零售领域的一个人物。不过,2004年,刘强东关闭了所有门店,砍掉营业额已经有5000万元的线下业务,挤进电商的赛道,成立京东。

随后几年,京东先灭新蛋(2008年3C数码),再打当当(2010年图书),接着拿下易迅网、拍拍网以及一号店,越战越勇。事实上,纵观零售行业,不论阿里还是大润发抑或京东,他们第一步都是从捏外企“软柿子”开始。新蛋网作为国内3C数码元老,背靠美国新蛋,全球年销售额为25亿美元的电商巨头,却在半年内被京东击败。

等京东捏完新蛋等一众软柿子后,中国电商平台的竞争进入了一个先对稳定期: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天猫与京东在激烈竞争中,形成某种微妙平衡。

又一次电商大战由此打响。这是一场扩展了电商想象力的商战,对后来的入局者影响深远。在这个分叉路口,两大电商平台作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2010年之前的中国互联网公司,走的还是硅谷火炬那条路子

— — 天才级的创业者,天才级的商业模式构思,然后在极短时间内颠覆旧巨头成就新时代。微软不生产电脑,但全世界电脑都用着他的操作系统,乔布斯并不具体生产手机,但苹果生态埋葬了功能机时代。

这条路线的关键在于轻和快:轻模式、轻资产,快速推进,大家俗称为“空军模式”。

不论腾讯的QQ,微信,乃至各种游戏,还是百度,做的都是纯线上产品,几十几百人的小团队就能做出满足几亿人需求的产品应用。(当然各家公司后期团队规模肯定也变大)。招纳最尖端的人才,开最顶级的薪水,聚焦利润最高、边际成本最小的线上业务。

但是,电商不一样。从交易、物流再到生产,电商和实体经济和制造业,从一开始就没有分家。今天轰轰烈烈的toB浪潮或者说产业互联网,对电商平台而言,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就开始了。

从前端的交易向后端的“基建”延伸,是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的选择。

2008年,京东开始更是大举投入物流建设。这个思路确实是开创性的。它让京东同时兼顾到了线上电商的优势和线下电商的服务性。2010年,刘强东想开启又一轮融资,为京东商城融资7500万美元时,高瓴资本的张磊一下就意识到了这个模式的价值,直接表示:我愿意投,但我不是投7500万,我要投3亿。你要不让我投3亿美元,要不我一分钱都不投。

why?

— — 因为张磊敏锐的认识到,电商+物流这个生意就是需要烧钱的生意,建仓库,建物流中心,买配送车辆,不烧足够的钱在物流和供应链系统上,是做不出区分于淘宝的核心竞争力的。京东最后拿了这3亿美元并全力投入自己的物流系统建设,最终建起了至今为人称道的京东物流。提供了不比线下店慢多少的电商购物体验,这帮助他们打赢了2012年和苏宁的电器销售大战。

这一战也被大家视为3C家电领域的分水岭,这一战后,以国美苏宁为代表的传统家电销售开始没落,而以京东为代表的新兴线上家电销售平台迅速崛起。

苏宁之后,京东又很快在2013年击败了沃尔玛旗下的1号店。2014年3月,腾讯入股京东,京东在流量方面的最后一块拼图完成。2014年5月,京东上市。

但是,问题在于,物流是京东的核心竞争力,也同样是京东绕不开的核心弱点。京东物流,卓越的配送速度背后,是高昂的投入,从2014年数据看,京东的摊子就铺的很大。

2018年,顺丰净利润为45.56亿元,在各大快递公司中排名第一,四通一达(中通、韵达、申通、圆通、百世汇通)净利润分别为42.01亿元、26.6亿元、20.45亿元、19. 04亿元、5.08亿元。而京东物流,不但没有盈利,反而亏损23亿元。

大基建带来的亏损始终困扰着京东。这个亏损,直接影响到了京东的平台生态建设,京东物流止步于京东。而整个平台看上去更像一个大型分销商。

阿里同样意识到物流的重要性。但是,和京东的选择不同,淘宝天猫从一开始,就选择找合作伙伴。“2005年以前,民营快递没有什么故事。”一位“通达系”的高管曾如是说,那一年他们开始和淘宝合作。生于桐庐的韵达、申通、圆通等快递公司,几乎都是依托淘宝、天猫而发展壮大,甚至相继走到纽交所。“通达系”的创始人全部来自于浙江桐庐,彼此沾亲带故,简直堪称中国民营经济的奇观之一。

2013年春末夏初,阿里巴巴攒了个局,把通达系快递公司拉在一起,同时喊上了复兴和银泰等资方,成立了菜鸟网络。菜鸟网络的逻辑与京东物流有着本质的区别,阿里的出发点,是通过信息、通过技术去提升物流的效率,以此来构建自己的护城河。零售、云计算、金融、物流,这些布局陆续成型之后,阿里的电商版图逐渐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并且具备强大的破圈能力。这场电商之战,没有分出绝对的胜负。

不过,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是,他们形成一股合力,创造了中国消费的互联网的“奇迹”,倒逼着中国零售基础设施的升级。

第三次电商战争的经验是:也许,你的路线和蓝图都是对的,物流和基建确实是未来电商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实现他的形式,可能并不只有你设想的那一种。如何更低成本实现蓝图,是一件同样重要的事。

但新的玩家,已经迫不及待的登上舞台了。

4 .第四次电商战争:抢滩下沉新市场

2015年,在北上广的视野外,三四线的下沉市场里,又一位白手起家的青年横空出世。这就是,黄铮和他的拼多多。

这不是一个突然成功的故事。

2007年,回国不久的黄铮接受了段永平的步步高电商业务,创立欧酷网,由步步高控股,出售步步高电子教育产品和OPPO蓝光播放机。

是的,你没看错,在2007年,他很早就进入了电商赛道。但可能是此时的黄铮经验不够,也可能是欧酷网的赛道不对,当时他们只做手机电商,垂直度太高过于小众,面临全数码赛道的京东有天然劣势。总之就是,欧酷发展的不太好。

2010年,黄峥将欧酷网关掉,保留技术团队,创办了电商代运营公司乐其,并很快实现盈利。

2013年,乐其内部孵化出黄峥第三个创业项目寻梦游戏,并在不久后成为最赚钱的业务;

2015年,梦游戏内部又孵化出拼多多。

围绕微信的社交流量和裂变模式,拼多多快速崛起,这一次,黄铮终于找对路了。

中国市场足够大,足够复杂,也足够丰富,足够在天猫、淘宝、京东之外,再成就一个拼多多。

拼多多崛起的核心:其一在于对下沉市场的洞察,借由微信的流量,触达这些人群;其二在于中国制造40年积累的强大的生产能力。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的工业门类齐全,产品层次丰富程度居世界之冠。大量的白牌产品涌入拼多多,凭借低廉的价格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有人曾经戏言,一切互联网商业皆传媒,这句话中的“传媒”其实可以翻译成“流量”。在一定程度上,流量被证明有效。

除了拼多多之外,2019年,电商领域又迎来了新面孔——张一鸣、宿华和直播电商。这一年,抖音,快手靠着简短魔性的短视频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在获取大量用户及用户时长后,他们以此切进电商赛道,开启直播带货,在淘宝直播之外,形成新的势能。

2020年8月,在大家还没有反应过来时,快手月订单突破5亿,从单纯的交易额上,成为继淘宝天猫和京东拼多多后的电商行业第四。快手,这又是一个从三四线成长起来的产品,又是一个“读懂”中国下沉市场的故事。

UjERF3J.jpg!mobile

快手创始人宿华1982年生于湘西土家小山寨,直到5岁,对宿华来说,幸福感的核心依旧是“要有光”。为什么?因为这里没有公路,没有电,如果家里的酱油用完了,就需要走两小时的土路到镇上,再走两个小时回来,才能买到。

大部分村民家里唯一的电器就是手电筒,不过电池对他们而言也很昂贵,经常舍不得用,晚上出门,他们就会带个松树枝当火把。没有电就没有电灯,更没有电视。夜晚这里几乎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天一黑什么都干不了,小朋友只会选择就在大树下听故事,看星星。

2000年,宿华以超出一本线100多分的高分考入清华软件学院,之后一路读到博士。2006年,深思熟虑后,宿华中断了博士学业,从清华退学,进入谷歌中国。这就是为什么宿华多次强调和感谢高考制度,快手平台也非常重视普惠性,不做任何流量倾斜不扶持大主播而更看重底部腰部主播的原因。

源于这个思路,快手始终带有极高的真实感,早年大家印象中的“土味”,某种意义上不是快手土,而是这个国家的B面。在北上广的天际线之外,还有为数众多的人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

不止一个人问过,为什么快手电商起的这么快,答案很简单。快手的内容很原生态,高真实度。内容又决定了快手的用户。一旦用户认可主播,某种意义上,就已经完成品牌建设了。在这样的逻辑下回头去卖产品,用户粘性有一定的优势。

发现没有,每一次,当有人觉得存量已空时,都有新入局的玩家快速崛起。新入局者为什么依然能够崛起?我认为原因有三:

其一,市场蛋糕尚未见顶。中国的零售业乃至互联网行业依然是一片蓝海,足够大且多样,不论是北上广还是四五线城市甚至广袤的农村,都有足够多、尚未被充分挖掘的市场空间。读懂中国的创业者,都有机会。

其二,与工业时代的企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布局不同,互联网的特征是圈层化的,具备极强的破圈能力。跨界无处不在,对手可不会是你通常以为的对那个。

其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情是,以天猫双11为代表的电商大促,在过去20年里,对基础设施的锤炼——高效且覆盖率最后一公里的物流网络、数量规模庞大且互联网程度极高的商家、以及便捷的移动支付等。

正是在这些基础上,新秀往往可以直接利用这些优势完成快速崛起。

5.下一片新大陆在哪里?

“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很多人考虑问题时,往往会有一个思维定势,巨头那么厉害,我怎么打赢他们?但事实上,一如淘宝打败eBay,并不是抢走了eBay的客户,而是来自于新增的客户。拼多多和快手的脱颖而出,同样是因为发现了广阔的下沉市场。跳出眼前的存量竞争再看电商,新大陆在哪里?我认为,答案可能是---品牌化

所有的行业,决胜的秘诀,无怪乎“深耕”和“远拓”。回到零售业的本质,深耕——真正向制造端拓展。最近几年,这一趋势已然非常明显,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toB了,都开始寻求和制造业结合的方式。今年9月,阿里新制造工厂浮出水面。很多人并没有看懂阿里在下怎样一盘棋,单纯地将它理解为一个服装厂。

其实新制造的核心并不在于工厂本身,而在于模式创新。阿里的目的,在于将零售端与制造端真正连接起来,简而言之,让淘宝和天猫的销售数据与工厂制造数据直接打通,实现以销定产。当然,目前新制造仍处在起步阶段,阿里至多只是打了个样,未来会有更多的玩家加入。

至于“远拓”,我认为是品牌化,准确说,是培育出真正意义上,能代表中国,能定义这个时代消费文化的品牌。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曾说过:“在国际交往中,索尼是我的左手,丰田是我的右手。”

品牌竞争是国家实力的竞争。当今世界,企业与企业、品牌与品牌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国家的实力。国与国之间平等的前提是实力,而品牌已经成为国家实力的一种象征。美国的竞争力,同样体现在在于可口可乐、麦当劳等消费品牌的全球扩张。如何在世界工厂之上,再造一个品牌大国,是未来10年,甚至更长久的命题。

也应该是接下来的新大陆。

2019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按照欧美、日韩的经历,越过这个槛之后,中国社会将发生很多变化:1.大量追求品质、审美的消费者出现。2.文化自信与本土意识崛起。这些变化将催生出新的消费品牌。

今年双十一之后,天猫、京东、拼多多、抖音都齐刷刷地喊出“新品牌”,道理大抵相似。

孵化品牌的逻辑与打造爆款的逻辑有着非常微妙的区别。爆款的核心更多在于流量,而品牌的要义在于人,在于人的价值共鸣和情感共鸣。

在新品牌的细分赛道里,目前来看,天猫是最有优势的。近日,崛起于天猫的美妆品牌完美日记即将赴美上市。汉口二厂、元气森林等品牌也获得资本青睐。今年双十一,357个细分品类里,新品牌打败了国际巨头,拿下行业冠军。当然,不论是元气森林、三顿半还是完美日记,它们和可口可乐、星巴克、雅诗兰黛比仍然很稚嫩,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这些处在风口浪尖的电商平台同样如此。

6.时代的主旋律

这20年,商业的变迁无比巨大。

一个1999年的人看见国美大润发的小门店时,一定不会想到,几年后他们就击败家乐福成为了线下零售王者。

一个2005年国美大润发的员工们听见马云的唠叨时,也一定无法想象用不了几年,对面会刷出单日千亿的天文数字。

一个2018年的传统电商卖家,肯定也无法想象,一年后会有带货主播,一人一天就刷出过亿订单。

有人说,没有马云的时代,只有时代中的马云,我认可这一点。

马云是跑的最快的人之一,但这片大海上同样传奇的奋斗者还有很多。

马云,唐海松,黄明端,刘强东,黄铮,张一鸣,宿华...是时代给了所有人机会。

而这两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延缓,各种矛盾和思潮都开始涌现,有许多人认为,时代红利已经消失了,有的人开始佛系,觉得前途无路。我虽然也跟着吐槽不少,但我觉得,其实很多时候,大家也未必要那么的丧气。时代永远在前进更新,依然有无数的机会窗口。

抓住他,把握住他。

有人说,成功要靠出身,但事实上,纵观二十年来互联网行业各路弄潮者,大多白手起家。

也有人说,成功要靠运气撞风口但从第一次电商战争就可以看出,单纯撞上风口也没用,把握不住依然会掉队。没到终局一切都无法下结论。

时间已经将答案告诉了你,

时代,只属于不懈努力的人

参考资料:

刘强东,我的创业史

大润发创始人抱憾出局:我赢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

大润发百科

国美百科

步步高、OPPO和vivo的幕后大佬段永平

黄峥奋斗史

被看见的力量:快手是什么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