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Go netpoller 网络模型之源码全面解析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zhuanlan.zhihu.com/p/299041493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作者:allanpan,腾讯 IEG 后台开发工程师

导言

Go 基于 I/O multiplexing 和 goroutine scheduler 构建了一个简洁而高性能的原生网络模型(基于 Go 的 I/O 多路复用 netpoller ),提供了 goroutine-per-connection 这样简单的网络编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开发者使用的是同步的模式去编写异步的逻辑,极大地降低了开发者编写网络应用时的心智负担,且借助于 Go runtime scheduler 对 goroutines 的高效调度,这个原生网络模型不论从适用性还是性能上都足以满足绝大部分的应用场景。

然而,在工程性上能做到如此高的普适性和兼容性,最终暴露给开发者提供接口/模式如此简洁,其底层必然是基于非常复杂的封装,做了很多取舍,也有可能放弃了一些追求极致性能的设计和理念。事实上 Go netpoller 底层就是基于 epoll/kqueue/iocp 这些 I/O 多路复用技术来做封装的,最终暴露出 goroutine-per-connection 这样的极简的开发模式给使用者。

Go netpoller 在不同的操作系统,其底层使用的 I/O 多路复用技术也不一样,可以从 Go 源码目录结构和对应代码文件了解 Go 在不同平台下的网络 I/O 模式的实现。比如,在 Linux 系统下基于 epoll,freeBSD 系统下基于 kqueue,以及 Windows 系统下基于 iocp。

本文将基于 Linux 平台来解析 Go netpoller 之 I/O 多路复用的底层是如何基于 epoll 封装实现的,从源码层层推进,全面而深度地解析 Go netpoller 的设计理念和实现原理,以及 Go 是如何利用 netpoller 来构建它的原生网络模型的。主要涉及到的一些概念:I/O 模型、用户/内核空间、epoll、Linux 源码、goroutine scheduler 等等,我会尽量简单地讲解,如果有对相关概念不熟悉的同学,还是希望能提前熟悉一下。

用户空间与内核空间

现代操作系统都是采用虚拟存储器,那么对 32 位操作系统而言,它的寻址空间(虚拟存储空间)为 4G(2 的 32 次方)。操作系统的核心是内核,独立于普通的应用程序,可以访问受保护的内存空间,也有访问底层硬件设备的所有权限。为了保证用户进程不能直接操作内核(kernel),保证内核的安全,操心系统将虚拟空间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内核空间,一部分为用户空间。针对 Linux 操作系统而言,将最高的 1G 字节(从虚拟地址 0xC0000000 到 0xFFFFFFFF),供内核使用,称为内核空间,而将较低的 3G 字节(从虚拟地址 0x00000000 到 0xBFFFFFFF),供各个进程使用,称为用户空间。

J36rMb2.jpg!mobile

现代的网络服务的主流已经完成从 CPU 密集型到 IO 密集型的转变,所以服务端程序对 I/O 的处理必不可少,而一旦操作 I/O 则必定要在用户态和内核态之间来回切换。

I/O 模型

在神作《UNIX 网络编程》里,总结归纳了 5 种 I/O 模型,包括同步和异步 I/O:

  • 阻塞 I/O (Blocking I/O)
  • 非阻塞 I/O (Nonblocking I/O)
  • I/O 多路复用 (I/O multiplexing)
  • 信号驱动 I/O (Signal driven I/O)
  • 异步 I/O (Asynchronous I/O)

操作系统上的 I/O 是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的数据交互,因此 I/O 操作通常包含以下两个步骤:

  1. 等待网络数据到达网卡(读就绪)/等待网卡可写(写就绪) –> 读取/写入到内核缓冲区
  2. 从内核缓冲区复制数据 –> 用户空间(读)/从用户空间复制数据 -> 内核缓冲区(写)

而判定一个 I/O 模型是同步还是异步,主要看第二步:数据在用户和内核空间之间复制的时候是不是会阻塞当前进程,如果会,则是同步 I/O,否则,就是异步 I/O。基于这个原则,这 5 种 I/O 模型中只有一种异步 I/O 模型:Asynchronous I/O,其余都是同步 I/O 模型。

这 5 种 I/O 模型的对比如下:

IBfeMfA.jpg!mobile

Non-blocking I/O

什么叫非阻塞 I/O,顾名思义就是:所有 I/O 操作都是立刻返回而不会阻塞当前用户进程。I/O 多路复用通常情况下需要和非阻塞 I/O 搭配使用,否则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epoll 的 ET(边缘触发) 模式下,如果不使用非阻塞 I/O,有极大的概率会导致阻塞 event-loop 线程,从而降低吞吐量,甚至导致 bug。

Linux 下,我们可以通过 fcntl 系统调用来设置 O_NONBLOCK 标志位,从而把 socket 设置成 Non-blocking。当对一个 Non-blocking socket 执行读操作时,流程是这个样子:

vmUbY3M.jpg!mobile

当用户进程发出 read 操作时,如果 kernel 中的数据还没有准备好,那么它并不会 block 用户进程,而是立刻返回一个 EAGAIN error。从用户进程角度讲 ,它发起一个 read 操作后,并不需要等待,而是马上就得到了一个结果。用户进程判断结果是一个 error 时,它就知道数据还没有准备好,于是它可以再次发送 read 操作。一旦 kernel 中的数据准备好了,并且又再次收到了用户进程的 system call,那么它马上就将数据拷贝到了用户内存,然后返回。

所以,Non-blocking I/O 的特点是用户进程需要不断的主动询问 kernel 数据好了没有。下一节我们要讲的 I/O 多路复用需要和 Non-blocking I/O 配合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

I/O 多路复用

所谓 I/O 多路复用指的就是 select/poll/epoll 这一系列的多路选择器:支持单一线程同时监听多个文件描述符(I/O 事件),阻塞等待,并在其中某个文件描述符可读写时收到通知。 I/O 复用其实复用的不是 I/O 连接,而是复用线程,让一个 thread of control 能够处理多个连接(I/O 事件)。

select & poll

#include <sys/select.h>

/* According to earlier standards */
#include <sys/time.h>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unistd.h>

int select(int nfds, fd_set *readfds, fd_set *writefds, fd_set *exceptfds, struct timeval *timeout);

// 和 select 紧密结合的四个宏:
void FD_CLR(int fd, fd_set *set);
int FD_ISSET(int fd, fd_set *set);
void FD_SET(int fd, fd_set *set);
void FD_ZERO(fd_set *set);

select 是 epoll 之前 Linux 使用的 I/O 事件驱动技术。

理解 select 的关键在于理解 fd_set,为说明方便,取 fd_set 长度为 1 字节,fd_set 中的每一 bit 可以对应一个文件描述符 fd,则 1 字节长的 fd_set 最大可以对应 8 个 fd。select 的调用过程如下:

0000,0000
0001,0011
0000,0011

基于上面的调用过程,可以得出 select 的特点:

  • 可监控的文件描述符个数取决于 sizeof(fd_set) 的值。假设服务器上 sizeof(fd_set)=512,每 bit 表示一个文件描述符,则服务器上支持的最大文件描述符是 512*8=4096。fd_set 的大小调整可参考 【原创】技术系列之 网络模型(二) 中的模型 2,可以有效突破 select 可监控的文件描述符上限
  • 将 fd 加入 select 监控集的同时,还要再使用一个数据结构 array 保存放到 select 监控集中的 fd,一是用于在 select 返回后,array 作为源数据和 fd_set 进行 FD_ISSET 判断。二是 select 返回后会把以前加入的但并无事件发生的 fd 清空,则每次开始 select 前都要重新从 array 取得 fd 逐一加入(FD_ZERO 最先),扫描 array 的同时取得 fd 最大值 maxfd,用于 select 的第一个参数
  • 可见 select 模型必须在 select 前循环 array(加 fd,取 maxfd),select 返回后循环 array(FD_ISSET 判断是否有事件发生)

所以,select 有如下的缺点:

  1. 最大并发数限制:使用 32 个整数的 32 位,即 32*32=1024 来标识 fd,虽然可修改,但是有以下第 2, 3 点的瓶颈
  2. 每次调用 select,都需要把 fd 集合从用户态拷贝到内核态,这个开销在 fd 很多时会很大
  3. 性能衰减严重:每次 kernel 都需要线性扫描整个 fd_set,所以随着监控的描述符 fd 数量增长,其 I/O 性能会线性下降

poll 的实现和 select 非常相似,只是描述 fd 集合的方式不同,poll 使用 pollfd 结构而不是 select 的 fd_set 结构,poll 解决了最大文件描述符数量限制的问题,但是同样需要从用户态拷贝所有的 fd 到内核态,也需要线性遍历所有的 fd 集合,所以它和 select 只是实现细节上的区分,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epoll

epoll 是 Linux kernel 2.6 之后引入的新 I/O 事件驱动技术,I/O 多路复用的核心设计是 1 个线程处理所有连接的 等待消息准备好 I/O 事件,这一点上 epoll 和 select&poll 是大同小异的。但 select&poll 错误预估了一件事,当数十万并发连接存在时,可能每一毫秒只有数百个活跃的连接,同时其余数十万连接在这一毫秒是非活跃的。select&poll 的使用方法是这样的: 返回的活跃连接 == select(全部待监控的连接)

什么时候会调用 select&poll 呢?在你认为需要找出有报文到达的活跃连接时,就应该调用。所以,select&poll 在高并发时是会被频繁调用的。这样,这个频繁调用的方法就很有必要看看它是否有效率,因为,它的轻微效率损失都会被 高频 二字所放大。它有效率损失吗?显而易见,全部待监控连接是数以十万计的,返回的只是数百个活跃连接,这本身就是无效率的表现。被放大后就会发现,处理并发上万个连接时,select&poll 就完全力不从心了。这个时候就该 epoll 上场了,epoll 通过一些新的设计和优化,基本上解决了 select&poll 的问题。

epoll 的 API 非常简洁,涉及到的只有 3 个系统调用:

#include <sys/epoll.h>  
int epoll_create(int size); // int epoll_create1(int flags);
int epoll_ctl(int epfd, int op, int fd, struct epoll_event *event);
int epoll_wait(int epfd, struct epoll_event *events, int maxevents, int timeout);

其中,epoll_create 创建一个 epoll 实例并返回 epollfd;epoll_ctl 注册 file descriptor 等待的 I/O 事件(比如 EPOLLIN、EPOLLOUT 等) 到 epoll 实例上;epoll_wait 则是阻塞监听 epoll 实例上所有的 file descriptor 的 I/O 事件,它接收一个用户空间上的一块内存地址 (events 数组),kernel 会在有 I/O 事件发生的时候把文件描述符列表复制到这块内存地址上,然后 epoll_wait 解除阻塞并返回,最后用户空间上的程序就可以对相应的 fd 进行读写了:

#include <unistd.h>
ssize_t read(int fd, void *buf, size_t count);
ssize_t write(int fd, const void *buf, size_t count);

epoll 的工作原理如下:

EjQz2qM.png!mobile

与 select&poll 相比,epoll 分清了高频调用和低频调用。例如,epoll_ctl 相对来说就是非频繁调用的,而 epoll_wait 则是会被高频调用的。所以 epoll 利用 epoll_ctl 来插入或者删除一个 fd,实现用户态到内核态的数据拷贝,这确保了每一个 fd 在其生命周期只需要被拷贝一次,而不是每次调用 epoll_wait 的时候都拷贝一次。 epoll_wait 则被设计成几乎没有入参的调用,相比 select&poll 需要把全部监听的 fd 集合从用户态拷贝至内核态的做法,epoll 的效率就高出了一大截。

在实现上 epoll 采用红黑树来存储所有监听的 fd,而红黑树本身插入和删除性能比较稳定,时间复杂度 O(logN)。通过 epoll_ctl 函数添加进来的 fd 都会被放在红黑树的某个节点内,所以,重复添加是没有用的。当把 fd 添加进来的时候时候会完成关键的一步:该 fd 会与相应的设备(网卡)驱动程序建立回调关系,也就是在内核中断处理程序为它注册一个回调函数,在 fd 相应的事件触发(中断)之后(设备就绪了),内核就会调用这个回调函数,该回调函数在内核中被称为: ep_poll_callback这个回调函数其实就是把这个 fd 添加到 rdllist 这个双向链表(就绪链表)中 。epoll_wait 实际上就是去检查 rdllist 双向链表中是否有就绪的 fd,当 rdllist 为空(无就绪 fd)时挂起当前进程,直到 rdllist 非空时进程才被唤醒并返回。

相比于 select&poll 调用时会将全部监听的 fd 从用户态空间拷贝至内核态空间并线性扫描一遍找出就绪的 fd 再返回到用户态,epoll_wait 则是直接返回已就绪 fd,因此 epoll 的 I/O 性能不会像 select&poll 那样随着监听的 fd 数量增加而出现线性衰减,是一个非常高效的 I/O 事件驱动技术。

由于使用 epoll 的 I/O 多路复用需要用户进程自己负责 I/O 读写,从用户进程的角度看,读写过程是阻塞的,所以 select&poll&epoll 本质上都是同步 I/O 模型,而像 Windows 的 IOCP 这一类的异步 I/O,只需要在调用 WSARecv 或 WSASend 方法读写数据的时候把用户空间的内存 buffer 提交给 kernel,kernel 负责数据在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拷贝,完成之后就会通知用户进程,整个过程不需要用户进程参与,所以是真正的异步 I/O。

延伸

另外,我看到有些文章说 epoll 之所以性能高是因为利用了 Linux 的 mmap 内存映射让内核和用户进程共享了一片物理内存,用来存放就绪 fd 列表和它们的数据 buffer,所以用户进程在 epoll_wait 返回之后用户进程就可以直接从共享内存那里读取/写入数据了,这让我很疑惑,因为首先看 epoll_wait 的函数声明:

int epoll_wait(int epfd, struct epoll_event *events, int maxevents, int timeout);

第二个参数:就绪事件列表,是需要在用户空间分配内存然后再传给 epoll_wait 的,如果内核会用 mmap 设置共享内存,直接传递一个指针进去就行了,根本不需要在用户态分配内存,多此一举。其次,内核和用户进程通过 mmap 共享内存是一件极度危险的事情,内核无法确定这块共享内存什么时候会被回收,而且这样也会赋予用户进程直接操作内核数据的权限和入口,非常容易出现大的系统漏洞,因此一般极少会这么做。所以我很怀疑 epoll 是不是真的在 Linux kernel 里用了 mmap,我就去看了下最新版本(5.3.9)的 Linux kernel 源码:

/*
 * Implement the event wait interface for the eventpoll file. It is the kernel
 * part of the user space epoll_wait(2).
 */
static int do_epoll_wait(int epfd, struct epoll_event __user *events,
    int maxevents, int timeout)
{
 ...
  
 /* Time to fish for events ... */
 error = ep_poll(ep, events, maxevents, timeout);
}

// 如果 epoll_wait 入参时设定 timeout == 0, 那么直接通过 ep_events_available 判断当前是否有用户感兴趣的事件发生,如果有则通过 ep_send_events 进行处理
// 如果设置 timeout > 0,并且当前没有用户关注的事件发生,则进行休眠,并添加到 ep->wq 等待队列的头部;对等待事件描述符设置 WQ_FLAG_EXCLUSIVE 标志
// ep_poll 被事件唤醒后会重新检查是否有关注事件,如果对应的事件已经被抢走,那么 ep_poll 会继续休眠等待
static int ep_poll(struct eventpoll *ep, struct epoll_event __user *events, int maxevents, long timeout)
{
 ...
  
 send_events:
 /*
  * Try to transfer events to user space. In case we get 0 events and
  * there's still timeout left over, we go trying again in search of
  * more luck.
  */
  
 // 如果一切正常, 有 event 发生, 就开始准备数据 copy 给用户空间了
 // 如果有就绪的事件发生,那么就调用 ep_send_events 将就绪的事件 copy 到用户态内存中,
 // 然后返回到用户态,否则判断是否超时,如果没有超时就继续等待就绪事件发生,如果超时就返回用户态。
 // 从 ep_poll 函数的实现可以看到,如果有就绪事件发生,则调用 ep_send_events 函数做进一步处理
 if (!res && eavail &&
   !(res = ep_send_events(ep, events, maxevents)) && !timed_out)
  goto fetch_events;
  
 ...
}

// ep_send_events 函数是用来向用户空间拷贝就绪 fd 列表的,它将用户传入的就绪 fd 列表内存简单封装到
// ep_send_events_data 结构中,然后调用 ep_scan_ready_list 将就绪队列中的事件写入用户空间的内存;
// 用户进程就可以访问到这些数据进行处理
static int ep_send_events(struct eventpoll *ep,
    struct epoll_event __user *events, int maxevents)
{
 struct ep_send_events_data esed;

 esed.maxevents = maxevents;
 esed.events = events;
 // 调用 ep_scan_ready_list 函数检查 epoll 实例 eventpoll 中的 rdllist 就绪链表,
 // 并注册一个回调函数 ep_send_events_proc,如果有就绪 fd,则调用 ep_send_events_proc 进行处理
 ep_scan_ready_list(ep, ep_send_events_proc, &esed, 0, false);
 return esed.res;
}

// 调用 ep_scan_ready_list 的时候会传递指向 ep_send_events_proc 函数的函数指针作为回调函数,
// 一旦有就绪 fd,就会调用 ep_send_events_proc 函数
static __poll_t ep_send_events_proc(struct eventpoll *ep, struct list_head *head, void *priv)
{
 ...
  
 /*
  * If the event mask intersect the caller-requested one,
  * deliver the event to userspace. Again, ep_scan_ready_list()
  * is holding ep->mtx, so no operations coming from userspace
  * can change the item.
  */
 revents = ep_item_poll(epi, &pt, 1);
 // 如果 revents 为 0,说明没有就绪的事件,跳过,否则就将就绪事件拷贝到用户态内存中
 if (!revents)
  continue;
 // 将当前就绪的事件和用户进程传入的数据都通过 __put_user 拷贝回用户空间,
 // 也就是调用 epoll_wait 之时用户进程传入的 fd 列表的内存
 if (__put_user(revents, &uevent->events) || __put_user(epi->event.data, &uevent->data)) {
  list_add(&epi->rdllink, head);
  ep_pm_stay_awake(epi);
  if (!esed->res)
   esed->res = -EFAULT;
  return 0;
 }
  
 ...
}

do_epoll_wait 开始层层跳转,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最后内核是通过 __put_user 函数把就绪 fd 列表和事件返回到用户空间,而 __put_user 正是内核用来拷贝数据到用户空间的标准函数。此外,我并没有在 Linux kernel 的源码中和 epoll 相关的代码里找到 mmap 系统调用做内存映射的逻辑,所以基本可以得出结论:epoll 在 Linux kernel 里并没有使用 mmap 来做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的内存共享,所以那些说 epoll 使用了 mmap 的文章都是误解。

Go netpoller 核心

Go netpoller 基本原理

Go netpoller 通过在底层对 epoll/kqueue/iocp 的封装,从而实现了使用同步编程模式达到异步执行的效果。总结来说,所有的网络操作都以网络描述符 netFD 为中心实现。netFD 与底层 PollDesc 结构绑定,当在一个 netFD 上读写遇到 EAGAIN 错误时,就将当前 goroutine 存储到这个 netFD 对应的 PollDesc 中,同时调用 gopark 把当前 goroutine 给 park 住,直到这个 netFD 上再次发生读写事件,才将此 goroutine 给 ready 激活重新运行。显然,在底层通知 goroutine 再次发生读写等事件的方式就是 epoll/kqueue/iocp 等事件驱动机制。

总所周知,Go 是一门跨平台的编程语言,而不同平台针对特定的功能有不用的实现,这当然也包括了 I/O 多路复用技术,比如 Linux 里的 I/O 多路复用有 selectpollepoll ,而 freeBSD 或者 MacOS 里则是 kqueue ,而 Windows 里则是基于异步 I/O 实现的 iocp ,等等;因此,Go 为了实现底层 I/O 多路复用的跨平台,分别基于上述的这些不同平台的系统调用实现了多版本的 netpollers,具体的源码路径如下:

本文的解析基于 epoll 版本,如果读者对其他平台的 netpoller 底层实现感兴趣,可以在阅读完本文后自行翻阅其他 netpoller 源码,所有实现版本的机制和原理基本类似,所以了解了 epoll 版本的实现后再去学习其他版本实现应该没什么障碍。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分析最新的 Go 源码(v1.15.3),全面剖析一下整个 Go netpoller 的运行机制和流程。

数据结构

netFD

net.Listen("tcp", ":8888") 方法返回了一个 *TCPListener,它是一个实现了 net.Listener 接口的 struct,而通过 listener.Accept() 接收的新连接 *TCPConn 则是一个实现了 net.Conn 接口的 struct,它内嵌了 net.conn struct。仔细阅读上面的源码可以发现,不管是 Listener 的 Accept 还是 Conn 的 Read/Write 方法,都是基于一个 netFD 的数据结构的操作, netFD 是一个网络描述符,类似于 Linux 的文件描述符的概念,netFD 中包含一个 poll.FD 数据结构,而 poll.FD 中包含两个重要的数据结构 Sysfd 和 pollDesc,前者是真正的系统文件描述符,后者对是底层事件驱动的封装,所有的读写超时等操作都是通过调用后者的对应方法实现的。

netFDpoll.FD 的源码:

// Network file descriptor.
type netFD struct {
 pfd poll.FD

 // immutable until Close
 family      int
 sotype      int
 isConnected bool // handshake completed or use of association with peer
 net         string
 laddr       Addr
 raddr       Addr
}

// FD is a file descriptor. The net and os packages use this type as a
// field of a larger type representing a network connection or OS file.
type FD struct {
 // Lock sysfd and serialize access to Read and Write methods.
 fdmu fdMutex

 // System file descriptor. Immutable until Close.
 Sysfd int

 // I/O poller.
 pd pollDesc

 // Writev cache.
 iovecs *[]syscall.Iovec

 // Semaphore signaled when file is closed.
 csema uint32

 // Non-zero if this file has been set to blocking mode.
 isBlocking uint32

 // Whether this is a streaming descriptor, as opposed to a
 // packet-based descriptor like a UDP socket. Immutable.
 IsStream bool

 // Whether a zero byte read indicates EOF. This is false for a
 // message based socket connection.
 ZeroReadIsEOF bool

 // Whether this is a file rather than a network socket.
 isFile bool
}

pollDesc

前面提到了 pollDesc 是底层事件驱动的封装,netFD 通过它来完成各种 I/O 相关的操作,它的定义如下:

type pollDesc struct {
 runtimeCtx uintptr
}

这里的 struct 只包含了一个指针,而通过 pollDesc 的 init 方法,我们可以找到它具体的定义是在 runtime.pollDesc 这里:

func (pd *pollDesc) init(fd *FD) error {
 serverInit.Do(runtime_pollServerInit)
 ctx, errno := runtime_pollOpen(uintptr(fd.Sysfd))
 if errno != 0 {
  if ctx != 0 {
   runtime_pollUnblock(ctx)
   runtime_pollClose(ctx)
  }
  return syscall.Errno(errno)
 }
 pd.runtimeCtx = ctx
 return nil
}

// Network poller descriptor.
//
// No heap pointers.
//
//go:notinheap
type pollDesc struct {
 link *pollDesc // in pollcache, protected by pollcache.lock

 // The lock protects pollOpen, pollSetDeadline, pollUnblock and deadlineimpl operations.
 // This fully covers seq, rt and wt variables. fd is constant throughout the PollDesc lifetime.
 // pollReset, pollWait, pollWaitCanceled and runtime·netpollready (IO readiness notification)
 // proceed w/o taking the lock. So closing, everr, rg, rd, wg and wd are manipulated
 // in a lock-free way by all operations.
 // NOTE(dvyukov): the following code uses uintptr to store *g (rg/wg),
 // that will blow up when GC starts moving objects.
 lock    mutex // protects the following fields
 fd      uintptr
 closing bool
 everr   bool    // marks event scanning error happened
 user    uint32  // user settable cookie
 rseq    uintptr // protects from stale read timers
 rg      uintptr // pdReady, pdWait, G waiting for read or nil
 rt      timer   // read deadline timer (set if rt.f != nil)
 rd      int64   // read deadline
 wseq    uintptr // protects from stale write timers
 wg      uintptr // pdReady, pdWait, G waiting for write or nil
 wt      timer   // write deadline timer
 wd      int64   // write deadline
}

这里重点关注里面的 rgwg ,这里两个 uintptr "万能指针"类型,取值分别可能是 pdReadypdWait 、等待 file descriptor 就绪的 goroutine 也就是 g 数据结构以及 nil ,它们是实现唤醒 goroutine 的关键。

runtime.pollDesc 包含自身类型的一个指针,用来保存下一个 runtime.pollDesc 的地址,以此来实现链表,可以减少数据结构的大小,所有的 runtime.pollDesc 保存在 runtime.pollCache 结构中,定义如下:

type pollCache struct {
   lock  mutex
   first *pollDesc
   // PollDesc objects must be type-stable,
   // because we can get ready notification from epoll/kqueue
   // after the descriptor is closed/reused.
   // Stale notifications are detected using seq variable,
   // seq is incremented when deadlines are changed or descriptor is reused.
}

因为 runtime.pollCache 是一个在 runtime 包里的全局变量,因此需要用一个互斥锁来避免 data race 问题,从它的名字也能看出这是一个用于缓存的数据结构,也就是用来提高性能的,具体如何实现呢?

const pollBlockSize = 4 * 1024

func (c *pollCache) alloc() *pollDesc {
 lock(&c.lock)
 if c.first == nil {
  const pdSize = unsafe.Sizeof(pollDesc{})
  n := pollBlockSize / pdSize
  if n == 0 {
   n = 1
  }
  // Must be in non-GC memory because can be referenced
  // only from epoll/kqueue internals.
  mem := persistentalloc(n*pdSize, 0, &memstats.other_sys)
  for i := uintptr(0); i < n; i++ {
   pd := (*pollDesc)(add(mem, i*pdSize))
   pd.link = c.first
   c.first = pd
  }
 }
 pd := c.first
 c.first = pd.link
 lockInit(&pd.lock, lockRankPollDesc)
 unlock(&c.lock)
 return pd
}

Go runtime 会在调用 poll_runtime_pollOpen 往 epoll 实例注册 fd 之时首次调用 runtime.pollCache.alloc 方法时批量初始化大小 4KB 的 runtime.pollDesc 结构体的链表,初始化过程中会调用 runtime.persistentalloc 来为这些数据结构分配不会被 GC 回收的内存,确保这些数据结构只能被 epollkqueue 在内核空间去引用。

再往后每次调用这个方法则会先判断链表头是否已经分配过值了,若是,则直接返回表头这个 pollDesc ,这种批量初始化数据进行缓存而后每次都直接从缓存取数据的方式是一种很常见的性能优化手段,在这里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 netpoller 的吞吐量。

Go runtime 会在关闭 pollDesc 之时调用 runtime.pollCache.free 释放内存:

func (c *pollCache) free(pd *pollDesc) {
 lock(&c.lock)
 pd.link = c.first
 c.first = pd
 unlock(&c.lock)
}

实现原理部分会在下一篇介绍。

更多干货尽在腾讯技术,官方微信交流群已建立,交流讨论可加:Journeylife1900(备注腾讯技术) 。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