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金融科技的B面:大象和蚂蚁共存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finance.sina.com.cn/tech/csj/2020-11-09/doc-iiznezxs0792614.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3muu6jy.jpg!mobile头图来自:unsplash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南七道团队

来源/南七道(ID:nanqidao33)

中世纪的欧洲,劣币、伪币横行,鉴定、兑换货币的银行就此诞生,世界金融业由此发端。含着“信用”的金汤匙出生,金融业极其重视安全和稳定。

因为这个原因,金融创新向来不会突变,业界人士也始终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一项技术只有经过反复验证,才有被推向市场的可能,这让金融科技的发展,变成了一场马拉松。

在这条长跑赛道上,新兴科技渗透金融、传统金融拥抱科技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大大小小的金融科技公司因此诞生,提供定制化的底层架构、数据层、应用层服务,成为金融与科技之间的“粘合剂”。巨头如阿里、腾讯提供云计算服务,传统技术企业如恒生电子提供系统层的IT支持,细分领域如索信达则提供金融行业智能营销和风控,数据层、应用层的场景支持。这个行业里,既有蚂蚁这样的大象,也有体量不大,规模迷你的真“蚂蚁”,这是金融科技企业没有被看到的B面。

科技向金融渗透

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将线上支付合法化,科技和金融的融合正式拉开大幕。

牌照的发放,意味着电商平台也可以合法开展支付业务。货的流转和钱的流转,全都被截留在电商体系内,线上购物终于不再需要“线下”支付。电商平台率先开始为两端的商家和消费者提供借贷服务,电商也因此成为科技向金融渗透的先驱。

2014年至2015年,蚂蚁集团相继推出无抵押信贷产品花呗和借呗,很快成为公司的主力产品。在蚂蚁集团100亿的利润里,有45亿利润都是来自于花呗借呗。

同期,京东也推出了四款金融产品,其中三款(“京保贝”、“京小贷”、“企业金采”)为企业提供融资,余下一款(京东白条)为用户提供赊销和消费贷款。2019年,京东白条年活跃用户数已达5781万户。

聚美优品、唯品会等垂直电商,也都曾为用户提供过消费金融服务。以此类推,假如拼多多有一天开始提供借贷服务,也并不奇怪。

电商的发展加快了科技渗透的速度,用户的海量消费、转账和理财数据在电商体系内流转,让科技更进一步渗透。电商平台开始借力新技术,构建独立的信用评价体系,用信用分试图解答“到底该借多少钱”的难题。至此,科技企业已经从简单的支付、借贷,渗透到了信用领域。

新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大数据、云服务、图像识别……让科技企业以过去无法想象的速度审批贷款。过去,在传统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要准备好各类证明,到柜台办理,再等上至少两周。但在科技企业平台上申请贷款,时间往往以分钟、秒为单位计算。全国第一家民营银行微众银行,背靠控股股东腾讯的生态,推出“微业贷”,向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贷款,申请后1分钟到账,额度最高300万元。

传统金融出于资金安全的考虑,对长尾的小微企业贷款相对谨慎,这成为科技企业向金融渗透的契机。通过服务个人和小微企业,科技企业正在自下而上地向金融渗透。

金融机构的科技之路

金融管的是资金流向哪,科技管的是资源流向哪。当资源配置无法契合资金配置需求时,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就成了社会的迫切需要。

金融和科技的融合路径,除了科技向金融渗透之外,还有传统金融机构用科技武装自己。在金融这条庞大的产业链上,单纯依靠科技企业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的建设者。

尽管吸引了足够多的关注度,但科技巨头的体量远远小于传统金融机构,国内金融市场的主体仍然是传统金融机构。

科技企业的总资产规模往往只有数千亿,但国内已上市商业银行的总资产规模合计为172.5万亿元,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资产规模均超过20万亿,任意一家大行都是世界前100强企业。

MFjqQrZ.png!mobile

春江水暖,社会融资需求发生变化时,传统金融机构也在积极求变。2019年,国有大行金融科技的投入资金合计716.76亿元,大部分银行的科技投入占营收比重超过2%,招商银行投入更是高达3.72%,传统金融业拥抱科技趋势明显。

中国平安是其中的转型范例。从2013年起,马明哲就将“科技引领金融”作为集团战略,几年来,平安集团在科技上的投入已经超过500亿元。平安集团旗下即将上市的金融科技平台陆金所,资管规模3783亿元,仅为平安银行的9.6%,但2019年净利润133.2亿元,已接近平安银行的一半。

相比金融机构的科技子公司,第三方企业的知名度、资金实力都有一定差距,但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则可以向所有金融机构提供服务,也因此具有更大市场空间。

更何况,向传统金融机构进行技术输出,是比数字支付、数字金融更大的市场。据华西证券研究所测算,数字支付业务是千亿规模的市场,小贷、理财、保险等数字金融业务是万亿规模的市场,而技术输出业务的市场空间则在十万亿规模量级。

这十万亿规模的市场,由大型互联网公司、传统金融IT服务商和金融科技公司三类企业瓜分。前两者分别坐拥流量优势和技术优势,只有金融科技公司是诞生于跨界的产物。在跨界发展中,金融科技公司形成了信贷风控、支付结算、数据分析等领域的方法论。

不夸张地说,十万亿的市场里,通常会诞生不止一家千亿级规模的企业。美国虚拟银行方案供应商Q2 Holdings已于2014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尽管从未产生过正利润,该公司市值依然超过了50亿美元。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市场仍处于相对早期。2018年,中国金融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按营业收入计,前五大企业共占据9.5%的市场份额,行业仍然极度分散。

和大型互联网公司、传统金融IT服务商不同,金融科技企业承担的角色,是传统金融机构转型的引路人。

接下“引路人”第一棒的,是海外数据分析企业巨头。主导金融行业数据分析市场的,是SAS和Teradata两大公司。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开发出一款名为SAS的统计分析软件,SAS公司由此而来。在长达半个世纪里,SAS制霸全球数据分析软件市场。2016年,SAS占据了全球相关软件市场30.5%的份额,睥睨一众同行。

另一家巨头Teradata则主攻大数据分析和数据仓库市场,简单来说,就是在利用数据之前,先帮助企业搭建属于自己的数据“地基”。Teradata与Oracle、Microsoft、IBM、SAP等五家企业,共同瓜分了传统数据库80%和云数据库10%的市场。

谁是下一任“引路人”?

起初,国内银行也信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海外巨头吞噬了金融行业数据分析的大部分市场。

然而随着合作加深,这些巨头企业变得不那么有吸引力了。监管政策不同、业务需求、社会文化多样化,使中国银行系统、管理规则和海外差距巨大,海外巨头在中国市场提供标准化的“国际”服务,让本土银行难以完全磨合,本地化的趋势不可阻挡。

在“本地化”的浪潮之下,一大批本地化的服务商迅速成长。

从幕后到台前,从默默无闻到登陆港股市场,索信达在这场浪潮中逐渐被聚光灯所注视。“引路人”的第二棒,任重道远。

通过技术,帮助金融机构充分运用数据资产,更好地让他们获得用户,活跃用户,维护用户,让用户不去银行也能获得良好的金融服务,是索信达的使命所在。

相比海外巨头,索信达这样的本土企业更加灵活,加上十多年的锤炼,与顶尖而“苛刻”的客户合作,建立了自己的核心能力。从数据基建和管理入手,逐渐发展到大数据的应用分析,再到人工智能,就像一座摩天大厦从设计、地基、架构,到修建,索信达都已经经历过了,因此也更能理解国内金融系统的痛点。

即使是同一家银行机构中,信用卡场景、零售场景下的数据分析,也有非常个性化的需求,索信达会更重视这其中的细微差别。也正是在满足差异化的需求过程中,索信达由此获得了对国内金融体系更深刻的理解。

零售、转账、信用卡……金融市场有大量截然不同的场景,为了解决散落在不同场景里的痛点,原本着眼于AI大市场的索信达,全力投入到金融行业的智能营销和智能风控市场中。索信达搭建起自主研发平台灵犀,帮助金融客户更好地获客、活客、维客,得到了市场的普遍认可。

全国18家大型银行中,有11家是索信达的客户,这些机构的认可,也成为索信达继续探索市场可能性的有力背书。多年经验沉淀的产品索信达灵犀,其一体化营销技能,成为索信达撬动城农商行的市场的有力支点。同时,跨界复制也是灵犀的“超级技能”,目前灵犀已在证券行业使用。

TO B的企业很难作出爆款,案例都是小火慢炖,靠时间积累出来的。不像面向消费端的企业,TO B的企业只有真正理解机构,才能获得发展,中间没有半点模糊的地带。

在索信达内部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很形象地描述了理解客户的重要性:如果你不懂客户,那么他放弃你的时间不到3秒。每次与金融机构会谈,双方都似乎要经历一场激烈的风暴讨论。胶着状态时,索信达技术专家上手去画函数,说明业务逻辑。只有深入客户,向他们展示业务逻辑以及清晰的落地方案,充分了解他们的痛点和自身拥有解决业务问题的能力,才会有风平浪静看见彩虹的时刻。

银行的痛点环节不止有营销和反欺诈,还包括自助服务、网点行为分析等等,背后关联到的也不只是索信达这样的解决方案和软件提供商,还包括云服务、设备、系统提供商。也因此,金融科技赛道里有无数个“索信达们”,正在前进,支撑着行业的基础建设,协助金融机构实现一次又一次单点突破。

但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并非坦途,仍需克服传统金融行业现有的障碍。

尽管获客难、成本高,但是,一旦克服障碍赢得机构客户,迁移成本使客户在多数情况下倾向于不更换供应商,参与其中的金融科技企业就能够获得先发优势。而随着数据的进一步积累,企业也更易进入发展的正向循环。

金融科技市场未来发展空间巨大,这和行业的生态健康也有莫大关联。森林里既要有大树也要有灌木,草原上既要有大象也要有蚂蚁,市场为企业提供了生存空间,企业的探索也为市场开拓了可能性。

探究“大象为什么是大象”固然重要,但是别忘了,研究真正的蚂蚁,也有助于我们看到更远的未来。

3mYvyam.jpg!mobile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