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

决策:加入创业公司的考虑

 6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MTEyOTQ5OQ%3D%3D&mid=2650610985&idx=1&sn=859f43adb4e111077374f6e6c2b0c013&chksm=834c7addb43bf3cbf9de6c64bd5c0f55af614fe9c2022dd075665d398b2aa2240431d0944d50%23rd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决策:加入创业公司的考虑

Original mindwind 瞬息之间 2017-11-27 12:27 Posted on

Image

大约两年前,也就是 2015 年,那个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又如昙花一现般凋零的双创年代。我碰到过一个人,一年换了三个公司,我就问:为什么这么频繁跳槽呢?而答案也让我吃了一惊,因为他加入的每家公司,没几个月公司就关门了。

那时候,我也收到过来自创业公司的邀约,而我最终选择了拒绝。这样的决策回想起来,当时可能是一种模糊的意会,谈不上多理性的分析。那有没有更理性而科学,决策胜率更高的方法呢?如今我想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要加入创业公司,你的期望是什么?也许有下面几种原因:

创业公司相对成熟的大公司,会有更大的自由度。能接触的东西更多,需要处理的问题也更多,会让人更容易自由成长为一种各类问题的多面手。对于程序员而言,很可能就是成长为全栈工程师。

有些人就会觉得在大公司过于拘束,干的事情专业分工很精细,并不适合自己相对广泛的兴趣路线。

坊间一直流传着创业公司上市 IPO 一夜变身土豪的故事,但我们不妨理性得来分析一下。

最早期的创业公司,大概处在天使轮阶段。作为技术人,如果你的经验和背景足以成为以技术合伙人的身份加入,那么大概你可以拿到公司占比 5% 左右的期权。假如公司最后成功 IPO 上市了,市值 100 亿,那么你的股票兑现就值大约 5 亿了(这里忽略行权和各类税务成本),成功变身土豪。但关键点在于,从天使轮到上市途中,统计数据上显示会倒下 99% 的创业公司。

如果创业公司进展到了 A 轮,你再加入,成为合伙人的概率就低了,更可能成为一名高管。这时能分到的期权会少一个量级,大约 0.5%。最终公司上市,还是 100 亿市值,勉强还能成为一个瘦点的土豪。

进一步到了 B 轮,再加入时,想成为高管的能力和背景要求都更高了,这时能拿到的期权比例会进一步下降一个量级,大约 0.05%。100 亿的市值,按这个比例就不太能成为土豪了。

到了 C 轮,公司上市的可能性大大增高,前景可期。但这时加入能拿到的比例进一步下降一个量级到 0.005%,如果这时公司的上市预期市值就 100 亿,估计也吸引不到什么人了。

过了 C 轮还没上市的公司,继续融资到 DEFG 轮的,这些基本都不算是什么创业小公司了,都是创业巨头,如:美团、滴滴。

你想为你的梦想支付多大的成本与代价。

假如你当下在成熟的大公司工作,大公司无论工资还是配股的收益都有很高的确定性。创业公司即使给你开出同等的工资(这比较罕见,而且创业公司也不希望招一个只要高工资,不要公司期权的人吧),相对大公司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也依然处于劣势。

更可能的情况是,创业公司给你的工资加上按目前融资轮次估值的期权价值一起,才勉强和你在大公司每年的确定收益相持平。站在创业公司的角度,当然会觉得期权价值的不菲,而且每进入下一轮期权价值一般都会增幅巨大,拥有很大的增值潜力。而站在你的角度而言,给期权的正确估值应该是 0,期权的兑现日期你无法预期是多久,也许是五年,也可能是十年后。

将期权更多的看作彩票。如果期权让你发了财,这非常好,但是你应当确保自己的工资报酬至少可以接受,也就是说即使你的合同中没有期权,你也仍然会选择加入这家创业公司。这中间相对你在大公司的确定性收益的差距便是追求梦想的直接经济成本,也可以理解为你选择创业的风险投入资本。

最理想情况下,通过一次创业的成功,上述三者都一次实现了,但现实却往往没那么理想。

搞清楚了自身的期望与需要付出的成本与代价,再来理性的看看其他方面的因素。

创始人创业的目的是什么,期望是什么?
创业毕竟是一段长期的旅程,大家的目的、价值观、期望差距太大,必然走不长远,身边就目睹过这样的例子。

创始人以前的口碑和信用如何?
有信用污点的人并不值得合作与跟随,而且前面说的创业公司期权,最终能否兑现(国内)跟这一点关系密切。

公司的核心团队如何?
看看之前都有些什么样的人,你对这个团队的感觉契合么?这个团队是合作融洽,还是各怀鬼胎。有些小公司,人虽不多,办公室政治比大公司还厉害。

对你的定位是什么?
创业公司在发展初期容易遇到技术瓶颈,以招 CTO 的名义,来找一个能解决当前技术瓶颈的专业人才。也许你会被名头(Title)吸引,解决完问题,度过了这个瓶颈,老板还会觉得你的价值还足够大么?不是有句话么:技术总是短期被高估,长期被低估。而你自身还能跟得上公司的发展需要么?

公司是否有明确的业务方向?有哪些对手?相对竞争的核心优势是什么?
很多做技术的同学都不太关心业务的商业模式,也许这在大公司可以,毕竟船大,一般也就感觉不到风浪。但在创业公司则不然,如果业务没有明确的方向和优势,你憧憬着踏上了火箭,结果却是小舢板,起大风时感觉还走得挺快,风一停,就只好随波荡漾了。

也许还有很多其他方面你关注的条件和因素,在选择前都可以先列出来比较。只是最后我比较确定的一件事是,不会有任何一家公司满足你所有心仪的条件,这时就需要你做决策了。

决策之前,期望是内省,条件是外因。决策就是将客观的外因与主观内省进行匹配判断选择的过程。

决策很难,让人经常很矛盾,很沮丧。往回看,我们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决策路径,我们沮丧是因为当初没有选这条路。往前看,其实有无数的路径分支,我怎么可能选中最优路径,有这样的方法吗?没有。

这样的决策就像古时先哲讲过的一个故事,大意是:你有一个机会经过一条路,这条路两边都是大大小小的宝石,你只能走过这条路一次,捡起其中一块宝石,中间不能更换。捡到最大的宝石就是最优策略,但你怎么实现这个最优策略呢?其实没有方法能保证。

而先哲的建议是,前 1/3 的路径,你只观察周围的宝石,最大的有多大,平均大小大概在什么水平,但不出手捡。经过前 1/3 的路程,你应该有一个预期的大小标准,这个标准可能略比平均大小大一些,但不应该以之前看见的最大的为标准。再走剩下的 2/3 路程时,你只要看见第一个符合这个标准的宝石,就可以出手捡起,之后快速走完全程。

这个方法不能保证你捡到最大的宝石,但能有很大概率保证你捡到符合自己预期标准大小的宝石,而这个预期标准,就是你的 “满意标准”。这个捡宝石的决策就是 “满意决策”,满意决策是一种折衷决策,只是在当时情况下可选的最佳行动方案。

人生中会有很多类似 “捡宝石” 这样的决策场景:找工作、找伴侣、选房子、买股票,甚至是买任何东西,只不过因为其中大部分东西的购买支付代价低,你不会有太大的决策压力。前 1/3 的路程就是让你在决策前充分观察、调研、确定你的满意标准,之后面对第一个满意对象就能够直接决策,然后继续快速前行。

满意决策的方案就是让你做完决策不纠结,即使后来回看离最优还有差距,也不遗憾。因为,人一生要面对的决策很多,“满意决策” 的办法让你省下了 2/3 纠结的路程,继续快速前行。

决策过后,有遗憾,没不甘。

T002R90x90M000002zaHdb1vJWSQ.jpg

大约近七年前,我加入了京东,那时京东也还算是一家创业公司吧,销售额刚刚突破 100 亿。加入前一周,公司宣布了 C 轮融资,那时我只是一个普通程序员,期望是在互联网行业得到成长。

A股已上市的三千多家公司,其实也只有 1/3 的市值超过了 ¥100 亿。

写点文字,画点画儿。瞬息之间,一切都变了。

Image

138 · 曾经的不甘,也只能变遗憾了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