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Fi沉思录:历史、中国与未来
source link: https://www.jinse.com/blockchain/756014.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以Coinbase为代表的海外交易所,早已提前参与到DeFi的布局之中,甚至可以说是DeFi浪潮的直接推手。由于投资逻辑和思维存在差异,国内的投资者起初并不热衷于投资DeFi,这导致目前DeFi领域几乎都是老外的天下。不过,这样的情况目前正在发生改变。以火币为代表的中国交易所,正在加快在DeFi上的布局。
在加密货币行业,变化就像龙卷风,你不知道它会在什么时候到来,但它总会在某一天突然降临,随后引起一波剧烈的风潮。曾经的Staking如是,如今的DeFi也如是。
4个月前的「3·12大暴跌」,一度让很多人对行业失去了信心,特别是对DeFi。由于加密货币价格短线深跳,当时DeFi领域最大的项目MakerDAO出现了债仓穿仓(即资不抵债),从而启动了MKR的拍卖。整个过程异常混乱,不仅有人以0成本拍卖到了资产,更有人直呼项目已经走向终结。
2个多月前,国内最大DeFi项目dForce被黑客盗走了2500万美金,虽然这笔资金事后被追回,但依然让该项目的参与者捏了一把冷汗。在那次事件后,业内人士针对DeFi的安全性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对DeFi的质疑与反思远远大于对它的乐观。
无论是在4个月前还是在2个月前,人们都不会想到,DeFi居然会成为今年最大被寄予厚望的最大爆点。
01
DeFi简史:从MakerDAO到Compound
DeFi的历史其实很短,距离第一个DeFi应用MakerDAO诞生的时间,还不到3年。
2017年12月,全球首个DeFi应用MakerDAO正式上线。这款应用瞄准了稳定币市场,支持用户以超额质押的形式生产对美元的稳定币Dai。仅仅过了半年多时间,至2018年7月,MakerDAO上的锁仓量便超过了1.5亿美元。
在MakerDAO的成功案例的鼓励下,DeFi应用如同雨后春笋拔地而起。2018年,著名DeFi应用Compound、dxdy、Uniswap、Dharmar、Augur、WBTC上线;2019年,Synthetix、DDEX、dForce、Veil、Kyber、InstaDapp上线;2020年,Loopring、Balancer、Aave相继上线,并在短短时间内就占据了DeFi应用锁仓量的前几名。同年,Compound上市Coinbase,并以「借贷即挖矿」的模式分发占总量42%的治理代币,掀起了DeFi的锁仓狂潮。2020年6月底,DeFi全网抵押额达到18.7亿美元。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MakerDAO都是DeFi领域独王者级别的存在,其锁仓市值长时间占到了整个DeFi生态的80%以上。这不仅仅因为它是最早的DeFi应用,更因为稳定币是金融的底层服务,这使该项目能够广泛渗透到其他DeFi项目中去。直到Compound在2020年6月推出「借贷即挖矿」的代币分发模式,以赚钱效应激励网上锁仓量暴增后,MakerDAO的统治地位才被打破。不过,目前Compound目前的锁仓量仅占DeFi全网的34%,而MakerDAO的锁仓量则占全网的30%,Compound并没有将MakerDAO拉出一个很大的距离。考虑到「薅羊毛」模式不可持续,未来Compound锁仓量被MakerDAO反超也不是没有可能。
在加密货币领域,任何一个题材的爆火,其背后都离不开著名资本的「推手」。DeFi也不例外。在DeFi项目纷纷兴起之前,数个著名资本早已盯上这一领域提前布局,例如a16z、Polychain、Paradigm、Dragonfly、Coinbase、1confirmation等。无论是在MakerDAO、Compound这样的头部DeFi项目上,还是在一些现在看起来并不是很成功的DeFi项目背后,都浮现着这些加密资本巨头的身影。
早在三年前,MakerDAO还没有出世,DeFi领域可以说是一片空白,而中心化交易所在2017年的数字货币疯狂行情中赚了个盆满钵满。当时,国内的投资者都把投资的重心放在了投出下一个币安上,一时间冒出了成百上千个中心化交易所,单位以亿计的资金涌入了这个赛道。不过,虽然当年搞得鲜花似锦,热度如烈火烹油,但这些交易所活到现在并且真正赚钱的没有几个。
与中国投资者不同的是,当时的国外投资者认为,加密领域的下一个机会要不就在下一代公链上,要不就在去中心化金融上。翻阅上述加密明星投资机构近些年来的投资组合,你会发现,他们基本都是围绕着上述两个题材做投资的。
为什么他们会做出这样的判断呢?笔者曾经听过a16z的一位投资经理在中国做的讲座。他认为,区块链技术本身就是一种「效率较低」的技术,它真正的作用在于提供传统互联网巨头所不能提供的「信任」,而不是盲目追逐TPS。在当前阶段,要让公链上出现大规模的DApp应用不仅不现实,而且根本没有发挥出区块链技术独特的作用,因此他认为这个方向是有争议的。但是DeFi领域不一样。相比起其他DApp(比如某种号称去中心化的游戏),作为一种金融服务,DeFi应用的每一个字节承担的「价值」都更高;此外,它还能解决一些CeFi(中心化金融)不能解决的「信任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用区块链来跑大规模DApp可能有点异想天开,有点浪费;但用来做DeFi再适合不过。
此外,有些国外的投资经理将DeFi的含义扩大化。他们认为,比特币本身就是一种DeFi,即去中心化的货币,而这正是DeFi最根本的基础设施。有了去中心化的货币,就可以搭建出去中心化的稳定币、去中心化的借贷市场、去中心化的交易所……整个DeFi的思路与比特币的思路一脉相承,最后将构建起加密货币的金融总生态。
02
突然爆火,对DeFi来说是一件坏事吗?
自诞生以来,DeFi的市值就一直在不断攀升中。2018年1月,DeFi总锁仓量突破1亿美元;2019年6月,DeFi总锁仓量突破6.5亿美元;2020年2月,DeFi总锁仓量突破12亿美元。虽然随后在2020年3月暴跌至5亿美元,但到了7月初,DeFi总锁仓量又涨到了18.5亿美元。
拉长时间轴来看,DeFi虽然是在近期爆火的,但它的成长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便没有Compound推出的「借贷即挖矿」,DeFi总锁仓量持续攀升的大趋势依然非常明显。相比起加密货币领域的其他炒作题材,DeFi更像是考了个好成绩后再声名远扬的状元,而不是像某些公链那样在交出成绩单之前就大吹大擂,最后一地鸡毛的暴发户秀才。
此外,从宏观背景上看,以太坊2.0已经逐步临近,这将给DeFi生态带来新的发展动能。火币矿池在接受碳链价值采访时称:「以太坊系统性能的大幅提升,是DeFi从小众应用成长为大众应用的必要条件,其高频场景也可能给DeFi带来新玩法。在目前的资产板块、借贷板块和流动性板块之外,DeFi领域可能出现新的赛道,例如衍生出新的DeFi板块来服务以太坊自身的Staking功能。」
需要警惕的是,在加密货币领域,一旦某个概念爆火后,紧接着会出现一堆的模仿者。这些模仿者背后也有资本以及一整套的产业链条包装吹捧,模式、代码可能完全照抄已经成功的项目,只是改个名字就上线收割韭菜。DeFi逃不出这个宿命,目前已经有一堆类似明目的项目方急待上市,想要趁概念还新鲜火热没玩烂大赚一波。
从短期来看,这样的投机行为将使DeFi的声誉受到伤害。就像2019年的Staking概念一样:Staking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上百个项目借Staking之名包装上阵,扎堆收割韭菜,反而让更多人怀疑起PoS项目来。但从长期看,短期的热炒泡沫过去后,DeFi长期的价值仍然存在,「薅羊毛」为DeFi项目导入的流量,会有相当一部分转化为长期用户,DeFi赛道仍将蓬勃发展。
03
Compound不是下一个Fcoin
尽管如此,许多人仍然对Compound开启「借贷即挖矿」模式心存疑虑。对于中国币圈来说,这个模式像极了曾经的Fcoin。凭借「交易即挖矿」的激励方式,该交易所在2018年盛极一时,单日交易量甚至超过了币安,成为了当年交易所中最大的一匹黑马。然而,随着大户开始出货砸盘,Fcoin的代币价格暴跌,一周之内一泻千里,交易热度也陡然下降。这进一步导致其代币分红减少,价格愈加下跌,因而陷入了一个可怕的死亡螺旋。2020年初,该交易所被爆出有1.3万个比特币无法兑付,创始人张健跑路。在此之后,Fcoin基本淡出了行业视线。
一些人提出了疑问:凭借类似模式爆火的DeFi是否可能走Fcoin的老路呢?笔者认为,可能性不大。
首先,Compound团队非常聪明,他们的流动性挖矿,也就是「借贷即挖矿」所分发的代币,本质上是一种治理型代币,没有任何经济作用。Compound项目赚到的钱,依然归该公司所有,Comp的持币者无法凭借手中的代币分到任何收益。而当年Fcoin所分发的代币,与Fcoin本身的利润是绑定在一起的。这种激进的激励方式,在币价上涨时愈发促进了币价的上涨(交易者为了拿到更多的代币,因而涌入交易,从而更加促进币价的上涨);而在币价下跌的时候则愈发促进了下跌(交易者纷纷抛售代币离场,由于亏损不愿意再在平台交易,导致分红减少币价继续下跌)。而Compound团队拆开了币与分红之间的关系,因而取消了这个要命的正反馈。
至于Compound团队为什么将治理权与分红权分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从激励机制上,它避免了Fcoin那样危险的设计;从监管角度来看,Compound的做法使它的代币不同于股票,可以帮助它逃避SEC的监管;从私心的角度来看,虽然治理权分离了出去,但项目收入却依然归公司所有,无论对资方还是创始团队都是好事。
其次,Compound团队每天分给社区的代币都是有限的。Compound的代币总量为1000万个,其中420万个将通过流动性挖矿的方式分发给社区。自2020年6月份开始,在接下来的四年中,Compound每天将分发2880个COMP代币。我们不妨来算一笔账:在上线Coinbase币价暴涨暴跌后,COMP代币的价格基本稳定在200美元以下。也就是说,「流动性挖矿」每天分给市场的钱不超过60万美金,如果COMP价格下跌,这笔分红收入还将减少。
清楚比特币挖矿机制的读者都知道,比特币每天的出块奖励都是有限的,全网算力越大,每台机器挖到的币就越少。这个放在Compound挖矿里也是一样的:受这60万美金的诱惑前来借贷的人越多,每个借贷者能分到的利润就越少。如此一来,「薅羊毛」的人数和锁仓数量最后就有了一个上限阈值。超过这个阈值,前来「薅羊毛」就不划算了,毕竟在Compound上借贷还要付出相应成本。这跟当初的Fcoin又有不同——当初的Fcoin每天给出的挖矿数量是没有上限的,这最终将「刷量」带到了一个极为疯狂的地步。
目前,我们可以看到Compound的锁仓数量基本稳定在6亿美元,较上线流动性挖矿前增加了5倍。它没有像当初的Fcoin那样一路暴涨,到了顶峰又迅速滑落,相反给人的感觉是再多了也上不去,但是也掉不下来。
因此,Compound固然是因为它的赚钱效应和锁仓量暴增,带火了整个DeFi圈。但无论是从经济机制设计来看,还是从目前Compound的表现来看,它都远比当年的Fcoin健康得多。
当然,这也不是说Compound就一定隐忧都没有。在圈内以设计通证经济模型闻名的孟岩认为,Compound股东方通证占比太大(约占总量的24%),成本太低(仅13.85美元),若管理不善,可能成为摧毁性的砸盘力量;此外,Compound创始人和团队通证分配比例也过大,占到了总量的近26%,而且现金成本为零,虽说是四年解锁,但若不加管理也将震动整个社区。
04
DeFi将回归长期价值
DeFi的归宿不是短期炒作后一地鸡毛,而是回归长线价值。
自诞生以来,DeFi的玩家从来都不是普通散户,而是大户甚至机构。即便是像Compound这样的巨头,在推出「借贷即挖矿」策略之前,他们的用户只有不超过1500人,但锁仓量却达到了1亿美元之多。其他DeFi项目的情况与之类似,都是用户不多,但平均每个用户锁定的资产较多。
因此,DeFi更像是加密世界上流社会追逐的一个精巧的概念或者玩具,绝大多数币圈散户根本就接触不到。此次的突然引爆,让一些从未感受过DeFi滋味的散户,开始尝试入局DeFi。先不讨论这些「羊毛党」是否能够转化为真正的用户,只说教育推广这一目的,其实已经达到了。
6月底,火币举办了一场关于DeFi的「尖端对话」。在那场对话中,dForce创始人杨民道称DeFi的爆火其实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从稳定币、借贷到DEX、AMM,DeFi的热度被引爆,主要是DeFi的基础设施已经有了基础铺设,各个之间通过可组合性建立起了极强的协议网络互联。作为DeFi基石的稳定币,从2018年开始发行量增长迅速。在这个基础上,DeFi的锁仓量才开始有了高速增长。」
一件事情未来发展得如何,要问它的来路。「慢火炖出来」的DeFi,不会因为短时间的炒作而迷失了长期的价值与方向。未来,DeFi如何挑战加密货币领域的中心化金融服务商,这是一个之间的长线追踪的看点。
DeFi另一个值得长线追踪的点,在于其对去中心化治理的探索。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今年在推特上发表了一系列言论,对加密货币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做出了高度凝练的总结。他指出,从2008年到2020年,加密世界的这12年几乎都是在围绕金融做探索;然而,在下一个十年中,加密领域的发展叙事将出现改变。在他看来,去中心化的社区/治理/DAO,以及去中心化抗审查信息发布和通讯,是接下来非常重要的工作。
笔者将在接下来的一篇文章中单独就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在这里可以先抛出一个观点:我认为DeFi可能是DAO(去中心化自组织)最好的试验场。目前DAO的通病是缺乏场景、缺乏可靠持续的收入,甚至可以说是「靠爱发电」。但是,人要吃饭才能活着,组织必须要有现金流才能长期生存,并不断扩张。如果说现在的DeFi是加密领域上层人士的玩具,那么DAO则更是加密上层知识分子的乌托邦。要真正推广DAO,必须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场景,在业务层跑通。
现在,DeFi是有业务场景的。无论是提供稳定币,还是提供借贷场所,它总是在真实地满足这部分人或者另外一部分人的需求。DeFi也是有现金收入的,比如项目的抽成,或者对用户收取服务费等。此外,去中心化金融的概念天然就和去中心化治理的概念相贴合。此次Compound通过「借贷即挖矿」的方式分发治理代币,就为接下来DeFi项目探索去中心化治理走出了一大步。
Compound的探索不一定成功,但对于DAO来说,其意义是非同寻常的。如果我们敢于做出更大的畅想,或许,一个取代公司制的经济体系已经在萌芽之中。
05
CeFi们的应对与布局
与火热的DeFi相对应的,是「CeFi」们如何应对的问题。
在加密货币领域,CeFi主要指的是中心化交易所。当然,中心化借贷公司、中心化稳定币也在遭受来自DeFi的冲击,但他们都没有中心化交易所的感觉来的强烈。这是因为,中心化借贷公司的业务并不是纯加密资产的。矿工们不仅仅是抵押比特币借出稳定币去交电费,更多的还有抵押矿场、矿机借钱,而一旦涉及到链下业务,DeFi就难以执行了。至于中心化稳定币,USDT已经牢牢坐稳了江湖大佬的位置,暂时还较难被去中心化稳定币撼动。
目前,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深度和流动性已经超过了二三线交易所。2019年,去中心化交易所的市场份额仅仅只有中心化交易所的0.2%;到了2020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1%。对此,中心化交易所们不可能没有感知。那么,它们是如何应对的呢?
以Coinbase为代表的海外交易所,早已提前参与到DeFi的布局之中,甚至可以说是DeFi浪潮的直接推手。其实,国外有名的中心化交易所也不在少数,比如BitMex、Kraken、Gemini等等。为什么只有Coinbase能在DeFi布局中脱颖而出呢?
首先,与其他交易所相比,Coinbase与加密投资巨头们有着极深的渊源。圈内最顶级的投资机构a16z早在2013年就投资了Coinbase,随后又跟投了两次;而另一著名投资机构Polychain的创始人,原本就是Coinbase的三号员工。纵观历史,Coinbase的投资组合与a16z、Polychain的投资组合多有重叠之处。而偏偏这两大投资机构,对DeFi的判断最早,所下筹码最重。如此一来,与这两大投资机构有着深入交流的Coinbase,在所有的中心化交易所中率先布局DeFi,也就不稀奇了。
其次,Coinbase本身就是加密货币的早期参与者和受益者,他们的创始团队对未来金融业务的形态和服务方式,有着较为前沿的认知和展望。2018年4月,Coinbase宣布成立投资部门Coinbase Ventures,其座右铭便是「投资于正在建立开放金融体系的公司」。DeFi契合主题,正中下怀。
Coinbase对DeFi的布局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投资人投资看好的DeFi项目;另一方面是上线优质DeFi项目代币。——这颇有些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的感觉。早在2018年,Coinbase就投资了去中心化交易所项目Paradex。随后,它又投资了DeFi项目Compound、Dharma、UMA、InstaDapp等。这些项目目前都取得了不俗的表现。此外,Coinbase也是对DeFi概念类代币最友好的中心化交易所之一。截至目前,Coinbase Pro上一共上线了26个项目,其中MKR、ZRX(背后是去中心化交易协议0x)、DAI、LOOM、KNC(Kyber)、COMP、REP(Augur)这7个项目都属于DeFi概念。对于上币审慎的Coinbase来说,这足见其对DeFi的布局之深。
从Coinbase身上我们可以看到,DeFi不仅打不垮CeFi;相反,某些CeFi还是DeFi的率先布局者,甚至是概念的推手。他们从DeFi身上的获益,并不比坚守CeFi的获益来的少。
由于投资逻辑和思维存在差异,国内的投资者起初并不热衷于投资DeFi,这导致目前DeFi领域几乎都是老外的天下。在DeFi锁仓量排名前三十的列表中,位居其中的中国项目寥寥无几。不过,这样的情况目前正在发生改变。
以火币为代表的中国交易所,正在加快在DeFi上的布局。2020年2月,火币推出以太坊区块链上的比特币代币HBTC。HBTC严格遵守1:1准备金保证,即每发行1个HBTC,其资产存管地址都会有1BTC的资产保障,用户可以随时使用HBTC与BTC进行1:1的兑换。
基于以太坊区块链的比特币代币,是DeFi领域的一个基础赛道。以太坊与比特币两条链之间不能直接打通,资产也因此无法直接流转。在引入比特币代币之前,基于以太坊的DeFi生态主要是ETH作为抵押品;然而,与比特币相比,以太坊的市值还太小,如果只用这一种资产来作为DeFi的底层资产,DeFi的市场空间天然就要受限。于是,在以太坊区块链上引入比特币代币,就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
最早看到这个商业机会的,是DeFi领域的早期创业者。2018年10月,Bitgo、Kyber和Ren正式宣布创造一个全新的ERC20代币WBTC。2019年初,这款产品正式上线,很快就被加入到MakerDAO的支持的抵押品行列中去。发展到现在,WBTC的锁仓量已经超过了8000万美元。
火币推出的HBTC直接刺激了WBTC近期的快速增长。除此之外,国内最大以太坊钱包imtoken也推出了自己的比特币代币imBTC。HBTC和imBTC都被dForce接受为抵押物。2020年2月初,HBTC和imBTC的锁仓量都超过了500个BTC,目前也都在继续蓬勃发展。
除了直接推出DeFi生态所需的底层产品外,火币也在全方位地参与DeFi生态的构建。在挖矿业务上,火币矿池正持续挖掘优质的新DeFi项目并展开合作,例如在7月8日开放了新型预言机项目Nest的锁仓挖矿。在完善生态基础设施上,火币钱包近日宣布将向 全球最大预言机项目Chainlink 提供火币全球站交易数据,为连接到 Chainlink 上的任何 DeFi 应用程序提供喂价服务。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全球第一个运行 Chainlink 节点的大型交易所。
此外,和Coinbase一样,火币正在积极参与到DeFi的投资中去。2020年四月,国内最大的DeFi项目dForce宣布完成150万美元的战略融资,火币资本参与了这次投资。在dForce顶峰时候,其锁仓量一度排到了去中心化借贷市场第四名,这也是目前为止国产DeFi项目取得的最好成绩。虽然4月底的黑客盗币事件给予了dForce沉重的打击,但幸运的是,被盗的价值2500万美元的加密资产已被追回。dForce项目也宣布被重启。
虽然dForce事件并不圆满,但这却是国产DeFi项目勇敢尝试探索的开端。火币投资dForce,也是国内中心化交易所踏步DeFi的一个重要事件。如果DeFi是长期的热点,那国内交易所一定不能缺席这个赛道,必须加快布局。
06
小结:对DeFi局限性的一些讨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对DeFi行业及近期热点做了一个整体梳理,也对DeFi的未来做了一个较为乐观的展望。不过在小结部分,笔者想谈谈DeFi的局限性。
DeFi最大的局限性,就是加密货币当下的局限性:脱离实体,投机盛行。
「3.12」让圈内的许多人认识到,比起数字黄金、全球计算机等愿景,加密货币的现状更像是一个超级大赌场,一层层美好的愿景则是蒙在炒作标之上的华丽面纱。目前,加密货币脱离实体,绝大多数都缺乏使用场景,因而也缺乏价值之锚。有人说,给加密货币估值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这实在是一种太友好的说法。实际上,给加密货币估值是一门投机的玄学,背后充斥着资本的炒作与大资金的操纵,普通投资者稍不注意便会在里面碰得头破血流。
而诞生在加密货币之上的DeFi,目前最大的用处,就是为场内的投机者提供新玩法和新工具。它的天花板自然受底层加密货币的约束。只要加密货币一日不与实体相连接,DeFi就无法扩大叙事,进而无法扩大估值。无论玩法再怎么出新,也只是加密货币大赌场内部一个新颖的工具罢了。
现在,为了炒作DeFi项目,有些项目方甚至将股市、债市等传统金融圈称为CeFi,而他们的DeFi估值要直接对标这样的整个传统金融圈的估值。这纯属无稽之谈,投资者应当对此感到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除了这个最大的局限性外,DeFi还面临着几个内在问题:
首先,每一个金融业务做大后,都会牵扯到合规和反洗钱的问题。随着DeFi的体量越来越大,要不要做反洗钱?如何做反洗钱?这个问题需要提前引起从业者的思考。
其次,DeFi正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安全问题。随着DeFi市值日益攀升,它引起了众多黑客注视的目光。藏在暗处的狩猎者日夜盯着高价值DeFi项目,试图从他们的失误中找到狩猎的机会,一举开枪盗走上面价值不菲的资产。
总体来说,DeFi领域正在朝一个「有前途」的方向发展。作为加密货币领域为数不多已经证明自身逻辑的新赛道,让我们为它祝福吧。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