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滴滴顺风车为什么“难产”?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365154.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AjqU3yY.jpg!web

出品 | 虎嗅大商业组

作者 | 李玲

6月19日,滴滴顺风车宣布已在全国300个城市开通服务。

将全国300多个城市的上线称之为“试运营”,滴滴的言语中仍充满小心翼翼。对滴滴顺风车来说,考验才刚刚开始。所有前奏得到的试探性结果,都可能随时被颠覆,进入未知境况。

在安全事件亮起红灯之后,2018年8月到2020年6月,这个时间足以让滴滴顺风车抛开情绪化的自卑,回到理性的产品探讨之中。

虎嗅独家对话滴滴顺风车产品负责人何棣,让这位“风暴眼”的中心人物讲述滴滴顺风车全面回归的台前幕后。

在滴滴缺席的日子里,顺风车市场格局早已不同以往,作为商业核心要素的车主和乘客或被其他平台吸收,或转移至其他出行方式。在外界看来,身负重压且面临巨大市场变局的滴滴顺风车团队,难免会焦虑或者无可奈何,但何棣给出的答案恰恰相反。

顺风车的重新上线延伸出新的难题,团队追求的绝对安全反而成为用户良好体验的限制。在外界看来,这种需用高成本构建和维护的安全壁垒,必然对滴滴顺风车的商业价值大打折扣,滴滴顺风车无论是对滴滴还是对顺风车行业来说,其价值都不复从前。

但何棣认为, 滴滴顺风车不会成为一个难用的安检机器,投入越来越重恰恰是顺风车走向“对”的表现 ,无须纠结顺风车业务是不是一门好生意,“未来好生意都在困难的地方产生。”

以下是虎嗅与何棣的对话:

知道目标在哪里,但就是达不到

虎嗅:为什么选在6月19日全面铺开顺风车?

何棣:6月不是我们选的,我们从来没有设定时间,什么时候停止试运行,什么时候推到哪些城市,都是顺推的过程。

最重要的是平衡安全和体验,因为假如体验没做好,只做到安全,那开一个城市,用户流失一个,还不如不开。

一开始试运营的几个城市,选的是对顺风车认同度相对较高的城市,比如太原,用户普遍都对顺风车接受度比较高。因为一开始产品比较糙, 给相对忠实的用户群体体验,会得到更加积极主动的反馈,利于产品更快地改进完善。

虎嗅:滴滴顺风车本是一个势头良好的产品,被迫下线一年多时间,是否有过心疼的时候,觉得对业务的打击太大了。

何棣:实际上,没有人预料到服务会停运这么久,也不知道有这么多工作要做。

接受的过程中,我们的认知也在逐步升级。一开始查漏补缺,觉得哪里有问题就补哪里;第二阶段是安全体系的整体升级,我们发现光查漏补缺,整体的安全体系无法搭建起来,就又回到产品体系。第三个阶段把补好的东西给用户,让用户参与共建。

虎嗅:试运营阶段,你们采取了哪些措施让车主和司机重新回到滴滴顺风车?

何棣:首先是发短信给老用户,告诉他们滴滴顺风车回来了,先撬动认同产品的人。在试运行之前,我们发起用户共建计划,把试运行方案告诉用户,让大家提建议。我记得收到了几十万条的建议,有的还写了小作文指出产品问题。在这些意见中,团队挑选出了160条代表性建议由产品经理进行实名回复。

除了通过这个互动机制让用户参与进来,还有线下恳谈会。当然,疫情发生之后,面对面交流的恳谈会就暂停了。

虎嗅:试运行阶段,团队最难克服的是什么?

何棣:最难的是解决高度安全与体验变差之间的矛盾。比如,第一个月我们就把安全监控手段补齐,其中有个双向确认功能,用户叫了一辆顺风车,等车接的时候要确认车是否符合预期,安全性能是否满意。乘客迟迟不确认,车主等不了取消订单,导致大量的订单撮合失败。

安全措施造成的体验差还有夜间服务时限。当时晚上8点钟后不提供服务,有很多人问为什么不能到11点。其实我们自己也很少能在这个点前下班,所以确实有些奇怪。之后花了大量时间找夜间的安全手段,做到11点前全部用户都能乘坐,但多了很多规则。比如夜间使用顺风车的准入门槛,要求车主开启录音、升级行程偏移提醒等。

体验差的弥补手段是那几个月最头疼、最着急的事情,每天都有人催我说体验太差了。我也知道体验差,可安全又绝对不能放松。这让我们很痛苦:虽然知道好的体验是什么,目标也很明确,但就是做不到。

虎嗅:下线到再次上线的过程,你印象最深的场景有哪些?

何棣:我在滴滴顺风车四年,见证了顺风车的成长,也亲历了顺风车下线停服至再度上线的整个过程。

2019年11月,试运营的第一座城市上线前的小仪式上,有产品的同事说,现在已经不再忐忑和紧张了,因为自己已经尽力了。那瞬间,我也深有同感,不眠不休的结果对得起自己的付出。

还有就是北京试运营的第一天,我提早下班,发了下午六点的顺风车单。那是我第一次作为用户的身份去体验重新上线的顺风车,车主说他听说北京今天开始服务,前一天就做好安全准备,当时晚上8点之后不能接单,他当天特意和领导请了假提早下班。

我当时就很感慨,一个用户竟然等我们等了一年半时间。

虎嗅:他们为什么一直等待滴滴,而不去选择其他顺风车产品?

何棣:滴滴顺风车 现在聚焦的群体有白领车主和上下班通勤车主,他们对顺风车的依赖并非刚需 ,比如住回龙观的码农,他们有稳定收入,也不靠顺风车为生。

等待的很大原因是他们原来就认可滴滴顺风车。当时出事的是滴滴顺风车,但整个顺风车行业的安全保障措施基本在一个水平,滴滴因为单量大、影响大,安全水平还领先一些。

我自己的乘坐体验是,20%或30%的车主也在使用别的顺风车平台,但在听说滴滴顺风车回来后,很快也接入滴滴顺风车。在我看来,大部分车主对平台非常信赖和认可,毕竟这么长的时间,我们的服务保障、安全措施还是能看到的。

以前的顺风车确实被大家诟病有些鱼龙混杂,现在滴滴顺风车的群体更聚焦,准入门槛也做了优化升级,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资质不符合的人混入其中。

虎嗅:这些车主有没有对滴滴顺风车具体哪个操作较肯定,说哪个功能比较好?

何棣:肯定的例子有很多。滴滴顺风车安全整改最重视的一个点是女性保护,印象特别深的是一个经常接我的女车主,她喜欢走北清路,这样就偏离了原来规划的路线,触发了系统的异常偏移设置。

异常偏移后系统会告诉车主和乘客当前已经偏离路线,偏离时间较长后,系统会发短信通知乘客的紧急联系人,App界面也会出现很显眼的红色警示,告诉乘客路线已经偏离,是否要报警……出现一系列的警示动作。

但后厂村这条路很堵,每个车主都会找相对不堵的路线,难免出现绕路情况。按理说往北边走这个事情是车主自己的选择,我们行车途中也没有发生任何安全问题,这偏航提示算是误报。

可这位车主的反应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在出现路线偏差提示的时候,她非常激动地告诉我,这个功能非常好,她说连这样一个小的细节都能觉察到且反复提醒,让她很有安全感。

我们在设计的时候非常谨小慎微, 怎样在不打扰用户的前提下保护用户体验,给用户充分的安全感 ,让用户出现危险时能快速反应,及时给平台提供信息作出反馈?一直在做这方面的权衡。

而在开车的人看来,路线偏移是很常见的事情,一个地方用高德和百度指的路线可能都不一样。所以整个设计过程非常忐忑,很担心这个基于安全的功能会打扰用户。

虎嗅:再次上线前迭代了很多个版本,这其中哪些调整来自用户的反馈?

何棣:一开始,我们不太有机会关注用户反馈,因为注意力都在安全功能是否发挥作用上。验证产品安全不像网购下单,看转化率是30%还是40%,而是今天假设有10000个用户进来,这些用户理论上应该触发哪些安全功能,即使其中有1个没有触发,都要赶紧查哪个地方出了问题。

安全不看大数,只看小数,不看相对值,只看绝对值。

在试运营的头一个月,我基本上没干别的,就在不停地回看数据。还要大量的电话回访,应该过人脸识别的为什么有几个人没过?是车主设备出问题还是我们适配出问题,还是他忘了做人脸识别或有别的原因?

稍微缓过劲以后,大概到了12月北京开城。用户最大的质疑是开城速度太慢,什么时候能开到他们所在的城市。第二个吐槽的是只能开市内50公里以内的短距离顺风车,且只到晚上8点。滴滴顺风车的设计负责人住在大兴,因为大兴到软件园的距离超过公里数限制,他自己也用不了顺风车。拼车群每天都有人问他,他也觉得非常惭愧,因为我们没有准备好开远距离场景。直到今年3月,远距离服务才上线。

还有很多车主和乘客抱怨安全功能繁琐,比如为什么人脸识别要六七秒。一开始人脸识别需要眨眼睛、张嘴、摇头三个动作,在过程中截图。为了保证真实性,我们不会做美颜。且为了防止图片作为他用,还会在图片的脸上打码。用那种丑到怀疑人生的截图作为信息核验通行卡的头像,可以想象用户看到这个图片是什么心情。

还有一个被疯狂吐槽的例子。车主申请时需要一次性提交证件照视频,这是目前为止顺风车行业最难的准入测试。如果只要求拍照,很容易通过拍屏、拍附件、复印件等来作弊,所以要求车主申请时准备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在系统规定的时间内以视频动态形式提交。一开始,系统设置的时间太短,车主拍完证件照就得赶紧冲下楼拍车。

这个操作实在太难,导致很多车主想用也回不来。后来我们也想办法优化,一方面去后台提高反作弊能力,一方面开放草稿七天内有效功能,申请者分步拍摄,也没有固定顺序,降低了注册难度。这个过程做了大量反作弊的工作。

现在大概6秒钟的静默人脸识别就可以,通过率也比原来高很多,信息核验卡明显改善后,用户也不再像之前那样抵触了。经常有女性乘客反馈,在应用端刷安全助手,看到车主的安全认证、在这条路线的出行次数,能够收获充分的安全感。

闭门造车的结果是:我们自觉牛X,但用户狂踩

虎嗅:在改进迭代的过程中,有没有哪些东西是出乎意料,或者和预期完全相反的?

何棣:整改顺风车用了一年三个月,但直至2019年7月份的滴滴开放日,团队才真正接触到用户。在这之前的11个月里, 没上线也没办法拿到用户的反馈,基本上都在“闭门造车”,因而出现了“我们自觉牛X,但用户狂踩”的情况。

第一批试运营城市上线后,团队核心成员去太原办恳谈会。现场的留言贴纸上,“常用地点”是被“踩”的最多的功能。

用户这么不喜欢这个功能,完全超出我们的预期。因为按我们的数据统计结果,四个常用地点能解决80%以上用户的日常需求,大部分通勤用户的需求地点不多,没想到用户实际反馈确是另一回事。

我觉得 用户不喜欢这个功能,不是说四个场景少,而是需要可能性。 他们想的是除了上班,去超市、去商场、出去玩等都可以选择顺风车,四个地点就限制了这些场景的需求。

用户不一定要用这些场景,但他需要选择自由的权利 之后迭代方案里加了临时路线。

还有一些安全功能,在我们看来是非常挑战用户习惯的,比如信息核验卡。乘客上车之前,需要拿手机比照车主是否匹配,再点击上车,这个动作其实挺反人性。估计除了滴滴顺风车之外,其他场景也没有这样的产品,这是一个不得不的创新。

但意外的是,大家对信息核验卡的正面反馈比负面反馈多,接受度特别高。我们做了一个史上最难用的顺风车产品,没想到用户会这么包容地“乖乖”去用,这也说明这触发了用户对保障自身安全的意识。

虎嗅:从产品的设置来看,再度上线的顺风车和之前有哪些不同,体现在乘车过程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何棣:滴滴顺风车的产品改变在几个层面:首先是用户群体定位的改变。之前不太重视进来的是怎样的人,现在聚焦在上下班通勤场景。这样的定位是考虑到了解用户出行的背景和动机,能更好地触达安全。

其次是准入门槛有极大提升,除了全量用户实名认证、人脸识别外,滴滴顺风车还接入了失信人筛查,有更多数据去完善用户背景信息。 还有就是交易模式,像司乘双方的双向确认,行程中提供录音功能等。

虎嗅:以往限制多是针对车主,此次顺风车整改除了产品安全漏洞的修补,是否考虑对乘客端设置限制条件?

何棣:滴滴顺风车是一个司乘平等的平台,司乘双方的约束手段其实一样,只是你作为乘客会更多地感受平台在车主侧设置的安全约束,实际 所有的安全措施和信任体系,都是一样的评分机制 ,双方的行为表现最终供对方来做决策。

虎嗅:滴滴顺风车不在的日子里,市场格局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是否会给你们带来挑战?

何棣:我还没有考虑市场格局这个事情。在滴滴顺风车下线之前,整个顺风车领域在安全上的思考与应有手段都是缺失的,不足以支撑用户对平台、对行业的诉求。

滴滴顺风车整改之后,一些没有下线的平台也跟着滴滴改,像人脸识别、实名认证等安全措施,逐步成为行业标配。但我们有最大的用户群体,希望给用户全新的产品,而不是说达到行业平均水平就可以了。

我觉得,只有找到安全和体验最好的平衡点,把标准体系建立起来,那时才会考虑市场格局应该什么样子。

虎嗅:6月19日滴滴顺风车全面上线时提到,每周出行的车主和乘客数量增长了数十倍。这个增长速度符合团队预期吗?

何棣:订单到什么样的数量级,并不是我们现阶段关心的事情。

滴滴顺风车恢复营运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用户正循环,这里的正循环就是安全做到位,用户体验后下次还会用。订单量其实是一个结果,当把这些做到位后,用户的留存率、产品的复购率,最终会体现在订单上。

虎嗅:目前滴滴顺风车的车主活跃度还有用户复用率是什么情况?

何棣:具体数字不方便透露,可以说的是疫情确实对车主活跃度影响很大。车主活跃度取决于车主出车愿意与乘客出行需求,现阶段这两方都受疫情限制。月重复使用率倒是没有太大影响,和周重复使用率一样,与下线前的差距不是很大。

未来好生意都在困难的地方产生

虎嗅:滴滴顺风车在巅峰时接近滴滴总单量的10%。如今变成了一个“难用的产品”,现在还能算是滴滴的核心业务吗?

何棣:在我看来,比较GMV或DAU其实是一种过于朴素和浅层的方式,横向比较不同的产品没有太大价值。Airbnb在任何一个国家的间夜占比都不进不到top级别,但Airbnb是一个价值有限,不值得关注的产品吗?我觉得肯定不是。

滴滴顺风车也一样,它在整个滴滴中的价值不是以DAU、GMV或订单量来衡量,它的 供给是白领车主和通勤车主,这个是独家 。顺风车能分享出来的空座边际成本极低,能够提供一个性价比较高的出行方式。并且,它出现在通勤的高峰期,对网约车和其他运力是极大的补充,这是其他产品很难替代的。

滴滴顺风车最核心的价值是能够把这部分供给刺激出来,对通勤场景形成补充,给长距离出行的用户,提供高性价比的出行选择。

所以当我们考量顺风车价值的时候,最关注的是有多少私家车主愿意分享空座,形成多大的运力规模,而不是关注现在或过去单量的增减。

虎嗅:作为一个商业产品,顺风车在安全上投入如此之多,它还算是一门好生意吗? 

何棣:十年前纯靠线上撮合就能解决问题的产品已经不存在了。让线上和线下发生关联,是非常漫长的过程。 当任何一个互联网行业进入深水区,也就是和线下产生关联时,结论都不会是简单的。开始会觉得不习惯,不代表它不是一个好生意。 

对于今天的出行领域也一样,无论顺风车还是网约车,除了线上撮合,还要介入线下的人身安全保障,这就需要还原线下场景。这个动作我觉得少不了, 未来的确没有好生意了,好生意都在困难的地方产生。

虎嗅:亲历滴滴顺风车的起伏,你作为产品负责人,对顺风车业务的终极期许什么?

何棣:从我职务角度来说,顺风车的定位就像Airbnb之于酒店行业,通过共享形式降低出行的边际成本,提供一种独家的出行可能性,缓解通勤高峰期的出行难状况。

我对顺风车的预期以及行业的预期,是什么时候能做对。这个做对指找到安全和体验的平衡。因为滴滴顺风车走在了风口浪尖的最前沿,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个事情做对。但 安全上做到了极致,会不会变成一个特别难用的安检机器 ,就像今天人们去坐地铁,过安检还要把你从头到脚扫个遍,其实很难受。

滴滴顺风车如今还没有完全做对,但在往做对的路上奔跑。希望未来一到两年,我们能把行业标准都拉齐,达到最对的状态,更好地满足用户在通勤高峰期、跨城长距离等场景下安全、便捷、高性价比出行的需求,成为一款能给用户带来真正价值的、被用户喜爱和认可的出行产品。

虎嗅:有什么特别想对用户说的话?

何棣:我还是希望用户能多体验滴滴顺风车,多给一些反馈,站在我们的角度去想这个场景下的安全应该是什么样的,体验又应该是什么样的。

我觉得顺风车是一个生态,不是闭门造车就能做好。平台通过工具把司乘双方撮合起来,但司乘双方真正的交易履约是在线下发生。这个顺风车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并不是几个产品经理就能想到的。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