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设计一款糟糕的B端产品?
source link: https://www.uisdc.com/b-end-product-design-trap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查理·芒格在哈佛大学的演讲《如何度过糟糕的一生》中说,如果我知道会死在何处,我将永远不去那里。
就像人生一样,优秀的产品各自精彩,糟糕的产品总是相似。
所以,在这篇文章里,我从逆向思考的角度,总结了三点,设计师在面对企业级(B端)产品时容易陷入的陷阱,希望能帮助大家及时避坑,它们分别是:
- 陷阱一:「用户至上」
- 陷阱二:「聚焦专业」
- 陷阱三:「面面俱到」
陷阱一:「用户至上」
认为好的设计是「Don’t make them think」
「本能设计」的概念近些年流传很广,意思是要依据用户习惯,以降低学习门槛为目标做设计,强调用户意见的重要性。
用户一旦说这个功能「不好用」,这个交互「看不懂」,设计师就会很不自信地改、改、改,殊不知,和「用户至上」相比,B端产品更需重视的是「任务至上」。
为什么呢?理由至少有两点:
1. B端用户是「角色化」参与,意见局限性很大
关于房价有个有趣的段子:盼望会涨的都是有房的,鼓吹会跌的都是没房的。这是因为,人会不自觉从对自身有利的角度看问题,即所谓的「屁股决定脑袋」。
企业是「屁股决定脑袋」的重灾区:为了提升效率,企业内会划分出很多职能、部门,像行政、采购,产品部、设计部等等。
这些岗位、部门分工明确,运行井井有条,但也造成了职场的「深井效应」:每个角色的视野都是有限的,会不自觉地强调自己工作、领域的重要性,无法站在全局思考反馈问题。
然而,B端产品和C端最大的不同就是「多点网络化」,即,一项任务的完成,不是以某个职能角色为中心,而是以任务为中心:需要多角色协作参与,共同完成。
如果我们沿用C端的做法,遵从「用户至上」原则,就会在一些反馈「强势」的「点」上耗费过多资源,丧失对整体目标的掌控。
2. 为实现「任务目标」,「牺牲」一部分「用户体验」是必要的
好的设计不需要用户学习和思考的吗?可能并不是!在设计面向「专业人士」的产品时,一定的学习和培训是必要的。
我在学习C4D(一款给设计师用的3D建模软件)初期,真是举步维艰!!!因为我发现用「选择工具」(下图标号:one:)选不中物体上的点,倒腾了好久,才发现是因为没有用工具:three:先选中物体。
原来,在C4D的设计里,要选择一个点,需要用工具:three:先选中「点」所在的物体,再切换到工具:two:,再结合工具:one:才能选中「点」。
这是什么奇葩设计!?从「本能」出发的设计不应该像xxx点读机一样,让用户想选哪里点哪里?
但当我学得更深入,开始建立复杂模型时,才领悟了这种「不方便」的用心:在复杂模型里,非常多点、线、面在三维空间里交错——精确选择、编辑特定的「点」会很困难。
设计把选择功能按「点、线、面」拆分,把选择范围限制在「选中物体」内部,造成了体验上的不「本能」,却可在产品层面上实现「构建更精细模型」的目标。
在复杂模型中,C4D可以快速框选想要编辑的「点」元素,减少了误选概率。
所以,为了设计一款糟糕的B端产品
你不需要设法(直接/间接)获取「战略决策者」的意见和支持,因为他们可能完全不使用该产品,不是用户,更不要站在「领导者」的角度从全局建立、优化流程,只需要简单地服从「用户至上」这个金科玉律就好。
陷阱二:「聚焦专业」
只从擅长的领域找答案
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止一种,消灭你的往往与你无关。
我曾设计过一个「派单」流程:物品涉及上千项,操作维度也有四、五项之多,对于设计师和使用者都是不小的挑战。
拿到需求后,我开始从体验出发,聚焦在「如何操作更轻松」上:调研使用习惯,聚拢主要流程、转移次要流程,优化界面布局,数据可视化…
在输出了一整套界面方案之后,老板用了另一种方案——采用建筑领域的「BIM」的技术,只需前期建立模型,派单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无需人工判断和操作…
于是,我开始思考,费了很大劲儿掌握的专业和问题解决方案之间的关系——它们是重合的吗?
答案很残酷,并不是!
回到话题,其实B端产品本身即具有多角色参与、跨学科协作的网络状特征。设计师更应该多接触跨领域知识,从多维度寻找最优解。
然而,很多具有「专业度」的设计师,尤其是做惯了面向消费者产品的设计师,还是会陷入专业的「管道」之中,对「管道」之外的事物视而不见。
这种专注短期内会带来「专注红利」:显得很有专业性。但从长期看来,却会浪费团队的时间和资源,让整个产品遭受「降维打击」。
所以,如何「专业地」设计一款糟糕的B端产品呢?
第一,你千万不要去调研业务,也不要提前去了解各个角色职能的工作流程、相关痛点。
第二,你要专注于通过自己专业的「设计理论」,帮助员工做完复杂枯燥的工作,而不是去寻求「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其他领域的科技帮助。
陷阱三:「面面俱到」
只敢做加法不敢做减法
产品功能多又全,用战术上的勤劳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一提到B端产品,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很难用又还非得用。我想,造成这种局面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B端设计师更容易被各个利益方裹挟。
首先,企业产品的需求方多,有时候还会上演领导「职位压制」、销售「卖点压制」、员工「绩效压制」,「弱小又无助」的设计师就会缴枪投降,变成一个「全面」满足甲方爸爸们的做需求机器。
可惜,资源是有限的,只顾着「增加」的结果就是「维护」少了,一款糟糕的产品看起来好像啥都有,很牛x,但实际用起来,啥也不是!
其次,B端用户是「风险厌恶」的,「难用」对于员工来讲,还真不是什么大事,对于员工来讲,重点是能完成工作,不背锅。
再者,产品操作难,界面复杂,有时还更能凸显工作量,设计师的「优化」,不但没带来即时可见的好处,还增加了「变化」风险,所以,做优化不小心还会被「使用方」投诉。
然而,只做加法不做减法的弊病是明显的,第一, 平等是最大的浪费,产品的优势因此得不到加强,白白消耗了资源;第二,冗杂的功能不仅不能帮助企业更好经营,发挥「数字化」优势,反而还可能拖后腿,让其越来越臃肿缓慢。
所以,如何「周全」地设计一个糟糕的B端产品呢?
你只需要丧失掉自己的「主心骨」,频繁添加新功能,体现工作量,平时不做维护,只在出现问题、四处爆炸时再到处「救火」就行了。
写在最后
近年来,B端业务大力发展,很多设计师(产品经理、插画师、交互、UI设计师)开始接触B端,但是有很多人(也包括我自己)刚开始会对复杂的业务流程、专业门槛、多角色的需求方水土不服,导致工作成就感很弱!
后来我发现,面向企业用户和面向消费者的设计思路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从逆向思维出发,给大家分享一些目前的看法,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最后,愿大家都能以避免做出糟糕的产品为目标,感受到设计的快乐。
B端产品设计指南: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雨桥说」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