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17世纪的下沉市场与资本游戏玩家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364158.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YFbaYvE.jpg!web

最近了解到一段发生在17世纪的精彩商业历史:日本四大财团之一——三井财团的创始人三井高利,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抓住变革机遇、创新商业模式,通过进军增量下沉市场,理顺政商关系,借助资本游戏规则终于获得了巨大商业成功。

风云际会

留下无数精彩故事的日本战国时代,随着1603年德川幕府在江户(今东京)的建立而结束。

德川幕府政权结束了日本130余年来的战乱,基本实现了日本统一,并继承丰臣秀吉未完成的工作,开始通过整顿税率、度量衡等方式,推进日本全国经济社会的整合。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日本因经年战乱、割据而破碎的国内市场,开始逐渐融合贯通。而日本岛国的地理特点,使得商品水运十分便捷,这又进一步促进了日本全国市场的发展。

国内统一市场的广阔空间和流畅渠道,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的经济成长。17世纪后半叶,即使在幕府锁国令不断加强的背景下,日本的工商业仍然蓬勃发展,并在京都、江户等大城市聚集。江户也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于是京都、江户这样的大城市,在工商业发展的刺激下形成了市民阶层,他们相对独立于传统的封建体系,并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市民群体拥有中间层次的社会地位,介于农民、奴仆和武士、贵族之间。他们中一些人的经济实力甚至超过了传统贵族和武士;其中大部分人的经济实力远远强于农民,逼近一部分下层贵族,是后世所称“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中产”的前身。

I7FNRfI.jpg!web

(时代背景示意图)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的主人公三井高利于1622年出生。当时的三井家族,已经在商业领域有了一定根基。年轻时的三井高利才华横溢,这引起三井家族长兄的妒忌,因此他被轰回了老家松阪看家,这期间三井高利的商业活动局限于松坂及周边区域。直到他52岁(长兄去世之后),才有机会回到大城市施展拳脚,开始创造自己的传奇功业。

颠覆规则

vU7n6nu.jpg!web

三井高利在江户的第一个切入点,是和服店,即三井越后屋。

选择和服店作为起点,是很需要勇气的。因为当时普通百姓都是自己做衣服穿,能够到和服店里消费的都是达官贵人。而他们在和服的选择上非常讲究,十分偏好“老字号”,一家全新的和服店要在江户市区冷启动,可以说是非常困难。

三井高利的信心来自于对趋势的把握:和服过去的消费主力,是居住在江户的贵族。这一人群的特点是,对价格不敏感,但是对服务的质量和温度敏感。因此整个和服店的商业模式都是围绕着这些特点来展开的:

①稍有身份的客人,都要店家专门安排人手上门服务。必须得给人家这个面儿。

②和服本身没有固定价格,全靠掌柜看人下菜碟。生脸就多要,熟脸就少要(大户人家还真不好意思还价儿)。

③布料只按整反卖(“反”是日本的布料计量单位,一般宽36cm,长12m),买回去用不完也按整件计价(老东京的体面人儿,就不爱算计这针头线脑的,让人觉得买不起跌份儿)。

④赊销,每年按节令结账两到三次,附带提供一种“信赖”的情绪价值。(对不住了,大爷从小出门不带钱,回头你找我们管家结账吧。你还别废话,来你这是瞧得起你。至于到时候能不能结的下来……那就看我们府上今年的进项如何了)。

客观而言,这样的商业模式需要店家付出很大的人工成本和财务成本(因为赊销),同时会面临一定的收账风险,所以和服店经常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盈利,全靠老掌柜看人下菜碟,和多收的布料费用等。这种弊端很明显的模式,之所以能成为行业规范,完全是为了匹配主要消费群体(贵族)的消费习惯。

如果情况变了呢?就像我们在背景介绍中说的,此时江户这样的大城市中,已经有一个人数庞大,且消费能力不弱的城市中间阶层。

他们的潜在需求是,希望穿上比较有档次的和服“消费升级”一下:不仅仅是追求衣服质量和外观的改善,更是一个象征和符号:我有钱了,我过上好日子了。他们要借此获得自我和外界对其经济成就的认可。

但他们本质上仍是价格敏感型的用户。不友好的布料计量方式,模糊的和服定价方式,让他们非常害怕“被宰”。相比之下,他们倒是不在乎到店消费和现金消费。

三井信心的来源,正是这一片广阔的“下沉市场”。

maYNnyv.png!web

(传统模式与三井模式的对比)

他的三井越后屋完全颠覆了过去的市场规则:只提供到店业务,明码标价,布料可以拆开零售,只接受现金交易。并且将模式优化带来的成本节约,大幅度让利给顾客。

很快,凭借这部分和服市场的“增量用户”,三井越后屋获得了巨大成功。

资本游戏

2eUJfii.jpg!web

三井通过颠覆传统行业规则获得的巨大成功,也引起了同行的嫉妒,不断有人通过各种方式对他进行排挤。1682年,三井越后屋两家店铺被焚毁,三井只能搬离原址重新开张。

在东山再起的过程中,三井开始涉及金融业务:东京和大阪两地的汇兑和货币兑换。随着对业务的深入,三井发现了其中的一个绝佳机会,紧抓这个机会三井财团得以晋升成为当时的商界巨头。

首先需要说明一些背景情况:第一,在当时京都、大阪所在的关西地区,主要流通的货币是白银,而江户所在的关东地区主要流通货币是黄金;第二,德川幕府的中央机关在关东江户,因此每年要将关西地区收缴的米粮税赋输送到关东,输送的方式是将米粮在关西就地抛售,拿着白银回到关东,先换成黄金,再进入府库。

当时,三井已经在江户和大阪有了多处产业。其产业链上的一个重要链条,就是从关西地区采购纺织品(比如著名的“西阵织”绸缎),输向关东。这往往需要关东方面携带大量黄金来到关西。

在这样的模式下,痛点有两个:第一,当时关西到关东的路上盗匪频出,非常不安全,现金输送成本高、风险大;第二,金银之间的货币兑换面临汇率波动风险,而且要支付中间费。无论是三井财团,还是德川幕府对此都头痛不已。

rmAfQnN.jpg!web

(传统模式示意图)

于是老谋深算的三井,向幕府方面提出了一个改进方案:幕府在收到白银之后,将白银支付给三井方面在京都的商号,然后直接从江户地区的三井商号提走黄金。这个过程中,三井方面不收取任何费用,但条件是幕府支取金币要等2~5个月。

然后,三井在京都拿着幕府支付的白银,直接采购纺织品运往江户。如果有差额,也可以在三井两地的分号间内部记账。这极大地优化了交易流程,降低了系统成本。对于这个方案幕府方面欣然同意。

BRNRVbn.jpg!web

(新模式示意图)

可以看到,在这个新模式中,三井虽然没有收取幕府中间费,但是获得了以下几项重要的收益:

①免去了现金运输,和货币兑换的成本;

②延期兑付,相当于获得了幕府的无息贷款,这在那个没有成熟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大多数融资都只能靠高利贷的时代,是非常珍贵的资源;

③三井财团因为“奉旨办差”,获得了一顶“御金藏银御为替御用”的红帽子,自此再没有人敢对三井的生意动手动脚;

④随着双方合作规模的不断扩大,三井财团将利用不了的现金资源放贷生息,成为日本列岛说一不二的金融大鳄。

乃至幕府倒台之后,明治维新政府都要继续依赖三井集团提供的金融服务。三井集团在金融方面的优势不断积累,在明治维新后顺利转型成为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银行,并将优势地位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