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没有自家配送员,让Grubhub从外卖鼻祖到卖身求存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tmtpost.com/4465274.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vYBfmeI.jpg!web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锌刻度,作者丨陈邓新,编辑丨李觐麟

被誉为“在线外卖鼻祖”的GrubHub,最终走到了卖身这一步。

2020年6月11日,外媒报道欧洲最大外卖公司Just Eat Takeaway拟收购昔日美国外卖标杆GrubHub的100%股权,收购方式为股权置换、价值高达73亿美元,合并之后Grubhub首席执行官将加入Just Eat Takeaway的管理委员会,继续管理北美业务。

这意味着优步正式出局,此前的5月中旬左右优步还与GrubHub洽谈收购,却不想短短一个月左右就被横刀夺爱。

GrubHub沦落至巨头争夺的肥肉,令人唏嘘不已。

究其原因为其面对跨界而来的巨头与新兴的独角兽节节败退,导致盈利能力持续下滑,市场份额不断萎缩,资本市场对其逐步失去耐心看空气氛浓郁。

有了外援之后,GrubHub渴望走出低谷。

优步惨遭横刀夺爱

想吃下GrubHub的,优步最为迫切。

在陷入持续亏损的困境之下,优步也在思考未来的盈利模式,外卖成为其选择的突破口,这一策略在全球疫情期间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出行业务受阻不得不裁员13%,而外卖业务则高速增长,公开数据显示,优步外卖第一季度订单量同比增长53%,有部分司机被调度到外卖业务中。

切入外卖领域而尝到甜头的优步,如外界预期那般对GrubHub发出了收购谈判:一个体量540亿美元,一个体量不到60亿美元,上演大鱼吃小鱼的一幕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如此一来优步就可以在外卖赛道上实现弯道超车,从而登上美国最大外卖平台的宝座。

就在谈判关键之际,半路杀出个Just Eat Takeaway。

Just Eat Takeaway是2019年7月英国的Just Eat(持股52.2%)与荷兰的Takeaway(持股47.8%)合并而成的新公司,前者专注英国与西欧市场,后者专注德国与东欧市场,合并之后一跃成为欧洲最大的外卖公司。

Just Eat Takeaway何以横刀夺爱?

一种声音认为是优步主动退让,因为担心过不了反垄断审查而放弃了这笔交易,此前反垄断小组委员会的主席戴维·西西林在一份声明中表示:“Uber长期以来一直拒绝向司机支付基本生活工资,而Grubhub则存在通过欺骗策略及勒索费用剥削当地餐馆的‘黑历史’。”

6jaQJrj.jpg!web

Grubhub股价在走下坡路

不过,另外一种声音认为优步或许是被迫出局,理由是在消息公布的美国时间周三上午,优步仍在与Grubhub进行谈判。

“未到最后一刻仍不放弃,说明优步志在必得,不排除反垄断因素干扰的可能,但价格谈不拢的可能性也存在,毕竟Just Eat Takeaway给出的溢价接近50%。”一名私募人士称。

商家配送模式成溃败的根源

Grubhub卖身已成定局,可为何走到这一步却值得深思。

“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之事是发现湿雪与长坡。”这句巴菲特的经典名言,也同样适用于公司:湿雪寓意着盈利模式,而长坡寓意着行业的成长空间。

对Grubhub而言,一度以为找到了湿雪与长坡。

2004年,Grubhub敏锐地抓住了外卖市场只能电话预定的痛点,有针对性地推出在线预订,一举颠覆了外卖市场。

之后,凭借先发优势不断开疆拓土,一跃成为美国最大的在线外卖平台,更为关键的是盈利水平高企,譬如巅峰时期的2017年GrubHub的毛利率高达52.26%,而同期国内外卖平台的毛利率都没有超过10%。

究其原因是打法不同,GrubHub的中前期打法是搭建平台吸引商家入驻,并撮合用户与商家完成交易,但配送是商家自行完成。

换而言之无统一配送。

这意味着平台缺乏粘性与护城河,商家配送无标准化流程,用户无法实时了解配送状态。当然这个打法的好处也显而易见,那就是没有骑手这个大额支出,甩掉这个不经济的包袱,盈利自然不在话下。

因此,当统一配送打法兴起之后,GrubHub遭遇了严重挑战,为了应对危机后期也不得不进行了妥协,在高线城市采用统一调配打法,而在低线城市仍然采用无统一配送打法,这么一来成本激增导致盈利能力大幅下降。

譬如2017年GrubHub 营业收入为6.83亿美元,净利润为0.99亿美元,到了2019年营业收入增长至13.12亿美元,而净利润为-0.19亿美元,这是2014年其上市以来第一次出现了净利润为亏损的状况。

“在增量市场的前期,快速积攒用户、及早筑立壁垒远比盈利重要,对互联网公司而言尤为如此。”一名风投人士称。

尽管GrubHub调整了打法,但大势已去,从颠覆者变成被颠覆者。

标榜物流的Doordash与网约车起家的优步,双双采用统一调配打法攻城略地,凭借先发优势逐步蚕食了GrubHub的市场份额。据消费市场分析公司Second Measure数据显示,Grubhub的市场份额从2017年的70%下降到2019年10月的30%,而DoorDash 凭借35%的市场份额问鼎美国外卖市场老大,Uber Eats位居第三,市场份额为20%。

事实上,外卖赛道历来不乏跨界而来的巨头。

譬如国内外卖双寡头格局成型之后,先有滴滴、后有顺丰等跨界出击,最新的则是曹操出行切入高端外卖领域,其背后的身影为吉利集团。

一名互联网观察人士告诉锌刻度:“国内外卖双寡头格局未动摇,就是因为没有出现革新的打法,令跨界而来、具备挑战资质的巨头施展不出全部的实力,而GrubHub的溃败就是遭遇降维打击,商家配送模式有利于平台,统一配送模式有利于用户,得用户者得天下。”

收购GrubHub到底图什么?

换个角度看,Just Eat Takeaway收购GrubHub,其背后的意图值得玩味。

在欧洲市场,Just Eat Takeaway尽管是行业老大,也不得直面来自优步外卖与Deliveroo的竞争,当下呈现三足鼎立之势,弥漫着浓浓的硝烟味。

这其中侧重中高端外卖的Deliveroo颇有来头,其背后站在互联网巨头亚马逊,据“某企业信息查询平台”数据显示Deliveroo经历了7轮融资,第7轮融资由亚马逊领投,一口气获得16%的股权,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这次融资被外媒解读为亚马逊试图切入欧洲外卖市场的信号。

AJ Bell投资总监拉斯·莫德公开表示:“这家网络科技巨头如今在市场上占据着主导地位,只要一提起它将进入一个新行业,就会让该行业的现有企业及其股东感到恐惧。”

从这个角度来看,Just Eat Takeaway的竞争压力不容小觑,收购GrubHub或许就是在压力之下做出的一个抉择: 深入竞争对手腹地,通过全球化做大自身基本盘。

一旦收购完成,Just Eat Takeaway将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超过7000万的活跃用户,一年可处理至少5.93亿份订单,这个规模足以与同样全球布局的优步外卖以及亚马逊旗下的Deliveroo正面较量。

不过,Just Eat Takeaway也面临一个难题:如何消除GrubHub在美国外卖市场的颓势,通过更好的服务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将用户数转化为订单数并提高新用户的留存率、从而阻止其市场份额进一步下滑,如此才可以为母公司助一臂之力。

此背景下,海外外送的巨头们或许未来不久将迎来一轮洗牌,鹿死谁手有待时间的考验。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