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2004-2020中国资本市场4次改革,最后谁受益了?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tmtpost.com/4418663.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e2Qfey6.jpg!web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峰瑞资本FreeS,作者丨李丰

在昨天推出的《2020年下半年,中国的资本市场会不会好?》里,我们探讨了疫情以来全球资本市场的变化以及新格局下中国的机会。我们的初步结论是:全球资产重配几乎是必然会大规模出现的现象,资产重配后的新格局极有可能与过去不同;那些疫情控制有效,且经济增长恢复较好的地方,会率先获得这些钱的青睐;而相比美国,当前的中国市场更具吸引力。

在今天的中国资本市场下篇里,我们将视角转向国内,看看创业板注册制这一轮资本市场改革所蕴藏的机遇,以及它与创业者有什么关系,到底谁会从中受益?

进入正文前,先分享几个结论:

  • 回看 2004-2019 中国所经历的三次资本市场改革,民营企业都是受益者。具体而言,中小板的诞生,受益的主要是各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其中尤以制造业细分行业龙头为主;而创业板推出之初,则极大地助力了当时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新兴行业里的中小型隐形冠军;科创板也是一样,在贸易战背景下,一批拥有核心科技、更符合国家「提质增效」产业转型、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将尤为受益。

  • 疫情背景下推出的创业板注册制,能够降低创业企业的上市门槛,允许特殊股权结构和红筹企业上市,为未盈利企业上市预留空间,这增加了早期投资的退出渠道,但是也会改变 VC、PE 的竞争格局。

  • 那些符合国家长期政策引导部署(「又红又专」)的公司,估值会变高。

NrARri6.jpg!web

5 月 27 日,央行网站上发布了一条题为「金融委办公室发布 11 条金融改革措施」的文章。文章宣布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委成员单位将于近期推出 11 条金融改革措施,其中第 4 条即是「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建立健全对创业板企业的注册制安排、持续监管、发行保荐等配套制度。」

在介绍这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之前,文章引用了李克强总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发言内容:困难挑战越大,越要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如果回望中国过去几十年来资本市场改革,你会发现,困难催生改革,改革激发发展动能的思路是贯穿始终的。

因此,要了解这轮以创业板注册制为代表的各项深化改革举措将如何影响创投市场,以及哪些民营企业能够借势发展,我们有必要回顾下 2004-2019 中国所经历的三次资本市场改革,在历史的年轮中寻找答案。

01 2004-2019 资本市场三次改革: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

为中国中小企业服务,被公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任务之一。我们一起看看中国资本市场在过去十几年里推出的几次重大改革是在怎样的内外经济环境中诞生的。

先说中小板,它诞生于危机,解决的是中小企业的融资的燃眉之急。

1990 年代末与两千年初,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中国加深外贸体制改革与加入 WTO,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然而,2000 年初,纳斯达克互联网泡沫破灭,筹备中的中国创业板也按下了暂停键。广大中小企业们旺盛的资金需求无法被满足。

援引人民网的报道,面对这样的局面,监管部门作出了分步走的方案,第一步首先推出中小板,在总结中小板的经验之上再开创业板。2004 年 5 月 27 日,中小板开板,1 个月后,首批八家企业在中小板挂牌上市。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在创业板「难产」而主板停发背景下诞生的中小板,主要是为符合条件的优质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开辟了专门通道,增加细分行业的融资便利性并降低融资成本,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架构。

据深交所综合研究所的佘坚统计,截至 2008 年 10 月,273 家中小板公司中有细分行业龙头企业 96 家,占比为 35.2%;而从细分行业龙头企业的行业分布来看,超过 95% 的企业属于制造业。可以说,中小板的诞生,受益的主要是各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其中尤以制造业细分行业龙头为主。

再来看创业板。

创业板市场从筹办到正式设立,经过了十余年的历程,被称为「十年磨一剑」。据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成思危在 2009 年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回忆,原本创业板是打算在 2008 年两会结束后推出,因为金融危机被推迟到了 2009 年。

在 2009 年 4 月举办的中国证券市场年会上,时任深圳证券交易所策划国际部总监隆武华就表示,中国创业板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举措,创业板适应了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需要,建立健全了中小企业的支持体系,也是以创业带动就业,缓解就业需要的重要方面。

这代表着当时的一个主流观点。同年 10 月,中国—东盟金融合作与发展领袖论坛上,时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在演讲时,也将创业板的推出形容为中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亮点。

可以说,创业板推出之初,极大地助力了当时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民营企业,成为了新兴行业里中小型隐形冠军的聚集地。

2019 年科创板的推出也同样如此。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 全年 GDP 增速呈现「前高后低」走势,虽然中国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大贡献者,但经济面临着下行压力(一季度同比增长 6.8%,二季度增长 6.7%,三季度增长 6.5%,四季度增长 6.4%,第四季度数据创十年新低)。中国经济亟需从高速增长阶段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也有来自外部的压力。2018 年上半年以来,中美贸易战争端不断,对中国冲击较大的就是以高端制造为代表的高科技行业。

2019 年 1 月 30 日,证监会发文,明确了科创板的定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一年多的时间里,科创板支持了一批符合科技创新定位(拥有核心科技、符合国家提质增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上市,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

总体而言,科创板的诞生,一来为了补齐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短板,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二来也为了解决自主产业链的安全和技术创新,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战略。

我们总结下,不论中小板、创业板还是科创板,它们的推出都是中长期打造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改善企业融资环境的必然。它们无一例外都发生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可以说内外交困是催生改革的土壤,也是机会萌生的窗口。

02 过去三次资本市场改革,最后都是民营企业更受益

zyEbayM.jpg!web

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中,民营企业数量占比

上面我们阐明了过去三次改革的代表性事件( 2004 年中小板、2009 年创业板、2019 年科创板的上市 )的诞生背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数据来做比较,看看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谁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更多?

我们按照年份搜索了一些数据如下:

首先从数量占比来看,无论是 A 股、中小板、创业板还是科创板,民营企业的占比都有绝对优势。

2012年——证监会于 当年 5 月 31 日发布的数据显示,A 股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 50%。具体来看,主板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占比近三分之一;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民营企业占比近 80%;创业板上市公司民营企业占比超过 95%。

2014年(中小板创立十年)——据深交所数据显示,民营和高新技术是中小板公司的两大特点。统计显示,截至 2014 年 5 月,中小板民营公司占比高达 79%,中小板公司有 519 家高新技术企业,占比 72.49%。

2018年——据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在 2018 年 12 月的演讲中介绍,截至 2018 年 10 月底,3573 家上市公司中,民营上市公司 2498 家,占比由 2012 年的 55% 提升至 70%。2016 年至 2018 年 10 月,有 621 家民营企业首发上市、融资额 3116 亿元,在所有首发企业中占比分别为 83%、63%;

2019年(创业板十年)——根据wind资讯统计,截至 2019 年 10 月 25 日,创业板上市家数达到 775 家、总市值达 5.67 万亿元,其中的民营上市企业家数为 693 家、占比 86.62%。

2020年(科创板审核启动满一年)——据东方财富 Choice 数据统计,截至 3月 19 日,科创板上市公司有 91 家,合计首发募资 1086.73 亿元。其中,民营企业 71 家,占比为 78.02%。

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中,民营企业融资额占比  

qMnA73Y.jpg!web

其次,来看融资额。融资总额=IPO+定增+发债。

IPO 方面,民营企业的融资金额占整体融资金额的比例过半。

据时代商学院依据东方财富 Choice 数据统计发布的《2019 年 A 股上市公司 IPO 融资报告(1-11 月)》,企业融资金额方面,2019 年 1-11 月,174 家 IPO 新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数量为 122 家,占整体新上市公司的比重为 70.11%。民营企业合计融资 1054.12 亿元,同比增长 124.53%;占整体融资金额的比重为 52.08%,较 2018 年 1-11 月(34.78%)增长约 17 个百分点。

此外,民营企业平均融资金额呈上涨趋势。2019 年 1-11 月,民营企业平均融资金额达 8.64 亿元,较 2018 年同期(7.11 亿元)增长 21.52%。

定增方面,数量上民营企业为主力,金额则不及央国企。

据牛牛金融研究援引 Wind 数据显示,2019 年实施定向增发的 215 家企业中,民营企业为主力,有 13 家,占比 62%,这一比例与去年的 61% 基本持平。

其次是地方国有企业和中央国有企业,分别有 42 家和占比 34 家。但从金额上看,数量上占多数的民营企业合计募资 2464 亿元,占总比约 40.81%;中央国企、地方国企募资合计约 3146 亿元,占比 52.10%。

发债方面,民营资本处于明显的劣势。

据东方财富 Choice 数据,按企业性质划分,2019 年 1-11 月 A 股民营上市企业通过发债进行直接融资的金额合计 3356 亿元,占所有 A 股上市公司债券融资总额的比重为 8.89%。这一比重在 2017 年、2018 年分别为 15.47%、13.04%,也就是说,近三年,A 股上市公司中民企债券融资规模的占比逐年降低。

总体上看,还是依据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在 2018 年 12 月的演讲中介绍的数据,2016 年至 2018 年 10 月,有 540 家民营上市公司再融资、融资额 8648 亿元,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重分别为 66%、41%。

小结一下,民营企业在各板数量占比上处于绝对优势;从融资额来看,相较于央国企,民营企业在首发上市融资额上占优势,但在再融资数额上则处于弱势。

不能否认的是,资本市场的改革是为优秀的民营企业提供了层次更多、更灵活有效的融资渠道。

同样依据 Choice 数据显示,2019 年 1-11 月,科创板在 A 股四大板块中累计融资金额最高,达 729.47 亿元。这意味迎来第一批企业上市不到 4 个月,科创板融资额已赶超主板、中小板与创业板,成为A股市场融资潜力最高的板块。这也意味着优秀的科创公司未来会得到更有力的资本市场支持和更宽广的退出渠道。

03 最近推出的一系列新政策,是谁的机会?

回顾完过去,我们来看过去一个月出台的一系列资本市场政策。

4 月 27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总体实施方案》。包括精简优化创业板再融资发行条件;优化审核注册程序,压缩审核注册期限,审核标准、程序、内容、过程公开透明等等。

紧接着,4 月 30 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相关安排的公告》,调整了已在境外上市和尚未境外上市红筹企业境内上市门槛。其中,已境外上市红筹企业的市值要求调整为符合下列标准之一:(一)市值不低于 2000 亿元人民币;(二)市值 200 亿元人民币以上,且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

创业板注册制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还是先看推出背景。危机各异,但化解危机的思路是类似的。

无论是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巨大打击,还是由造假引发中概股信任危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点下,国家不仅要继续推动去杠杆增加直接融资,进一步降低资本市场的门槛,也是在为部分中概股「回归」铺平道路。我们已经可以看到,5 月 5 日晚,港股上市公司中芯国际就发布公告表示,拟申报科创板上市。

对民营企业来说,注册制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新方案降低了创业企业的上市门槛,允许特殊股权结构和红筹企业上市,为未盈利企业上市预留空间,这也增加了早期投资的退出渠道。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注册制的推行,也会改变 VC、PE 的竞争格局。短期内 PE 会受到一定影响。如前所述,注册制降低了企业上市的门槛,可能企业的成长周期会缩短,比如在未实现规模化盈利之前就上市,其所需融资的轮次会减少,不一定需要 PE 来做 Pre-IPO 轮融资。如果 PE 把投资阶段往前挪,VC 竞争会更加激烈,甚至可能出现一些泡沫。

具体到创业公司,机会属于谁?

在我看来,那些符合国家长期政策引导部署的优秀公司,估值会变高。简而言之,就是那些「又红又专」的公司。

具体而言,消费领域的「又红又专」可以理解为,短期内因为外贸受到影响,需要拉动消费,因此,符合中国境内消费需求,又符合消费升级趋势的公司,会迎来发展契机。

「又红又专」的科技企业,指的是符合国家需要的新基建、关键技术的国产化等相关方向上的企业。

本篇总结

1,回看 2004-2019 中国所经历的三次资本市场改革,民营企业都是受益者。具体而言,中小板的诞生,受益的主要是各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其中尤以制造业细分行业龙头为主;而创业板推出之初,则极大地助力了当时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新兴行业里的中小型隐形冠军;科创板也是一样,在贸易战背景下,一批拥有核心科技、更符合国家「提质增效」产业转型、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尤为受益。

2,疫情背景下推出的创业板注册制,能够降低创业企业的上市门槛,允许特殊股权结构和红筹企业上市,为未盈利企业上市预留空间,这增加了早期投资的退出渠道,但也会改变 VC、PE 的竞争格局。

3,那些符合国家长期政策引导部署(「又红又专」)的优秀公司,估值会变高。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