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2020,流量红利进入尾声,消费企业下一步该怎么走?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727508662896515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浪潮新消费”(ID:lcxinxiaofei) ,作者 黄海,36氪经授权发布。

FBZNNbI.jpg!web

从快抖B站小红书,到今天的直播,“红利”一直是过去两年消费品行业的关键词。

“当时我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两年内容平台、尤其是视频内容的崛起,居然会给整个消费行业带来如此大的增长动力。”峰瑞资本执行董事黄海回忆2018年的状态时说。

但随着各路品牌对玩法的熟悉,红利的洼地逐渐被填平。2020年会发生哪些新的变化?消费企业新的增长关键词是什么?

Zfa6fav.jpg!web

峰瑞资本执行董事黄海

近日,在浪潮新消费的会员活动中,峰瑞资本执行董事黄海结合完美日记、中国李宁、三顿半等案例,围绕过去两年流量红利的产生、2020消费品创业的新路径,深度分享和互动了一个多小时。

黄海专注于消费、零售领域投资,主导并参与投资club factory、三顿半、vphoto等项目。对于消费品的起盘、规模化,以及内容红利的演变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

在他看来,2020年消费品创业将进入到一个多驱动力同时作用的年代。内容红利给了品牌崛起从零到一的机会,但未来获客、产品、供应链的整体闭环效率,才是品牌能不能长期做好的决定性因素。

以下节选部分精彩内容,与消费创业者共享。

大家好,我是峰瑞资本黄海,我们从2015年到现在都一直在做新消费的投资,其中消费品牌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当时市场上关注消费类早期投资机会的机构还远远没有现在这么多,但过去一年,整个消费行业在持续地变热,今年新消费已经成为很多基金关注的主流方向。

这几年发生了什么变化?峰瑞资本从成立到现在已经有整整五年,投了一些项目,也见证了整个消费行业的发展。所以今天我特别开心能跟浪潮新消费合作,来给大家分享:

我们是怎么看消费行业的?尤其是2018年、2019年发生了什么,导致整个行业的机会变多?以及2020年,这样的机会是会继续放大,还是已经到了收割的阶段?

uiUNjeN.jpg!web

1、消费品行业逆袭的机会在哪里?

消费品行业,其实之前不是主流VC特别关注的方向,因为消费品历来都是一个强者恒强的行业,什么意思呢?

宝洁成立了近150年,可口可乐超过了100年,耐克也有50年的历史,星巴克在美国的千亿美金消费俱乐部中是最年轻的一个,也有30年以上的历史。

这些公司都是在一个长长的雪道里不断地滚雪球,才有了今天千亿美金的市值。

它们早就超过了一级市场,进入到二级市场投资的范围,所以像巴菲特这样的投资大师,有很大一部分也投到了消费品上。

这是一个强者恒强的行业,因为在这样一个长长的雪道上,雪球会越滚越大。但VC是寻找颠覆者的行当,逆袭的机会究竟在哪里?

我们思考的答案是这样的:

消费品行业中有各种各样的上下游环节和变量,在这个系统中,如果有一些变量突然发生了变化,通常就会给一些后来者快速逆袭和发展的机会。如果这些变化不存在或者非常缓慢,那原有的巨头就会越做越大。

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如果大家刚开始看消费行业,估计会有很多人跟你分享观点说,只要把控了线下渠道,做消费品就能很成功。这个观点放到今天仍然是对的,因为线下依然占了中国社会零售总额的70%以上。

但回过头来看,最近几年的增量在哪里?是在线上。如果线上的增量足够快,就会出现后来者逆袭和从小变大的机会。

这件事情的第一波发生在什么时候呢?2013年到2015年,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渠道红利。如果看宝洁的财报,会发现宝洁在2014年、2015年的时候增长是乏力的,因为当时伴随着天猫的上升,很多新兴品牌开始从线上崛起。

包括峰瑞投的三只松鼠,也是在2013年到2015年的时候,抓住了上一波红利——天猫崛起,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销售额超过100亿、市值超过300亿的公司。

但纯粹渠道的变化,也就是天猫平台的兴起,已经是当年的事情了,从2018年开始的这一波变量究竟是什么呢?是抖音、快手、小红书,这几个内容平台的崛起。

如果把时间往前推两年,没有多少人知道谁是李佳琦,但往前推半年,李佳琦已经成为了整个中国都知名的一个IP。

这一切发生得非常快,其实2018年的时候,整个行业还不是那么的火热。

当时我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两年内容平台的崛起,居然会给整个消费行业带来如此之大的增长动力,短时间内造就了非常大的红利期。

这个红利期是继2013年、2014年天猫崛起所带来的渠道红利以来,第二波非常适合消费的新品牌公司,在短期之内崛起的驱动因素。

我们会同时关注各种变量的发展,比如渠道、供应链、用户需求变化、品类本身的成长等等。但毫无疑问的是,在2018年、2019年,对于整个行业推动力最大的变量就是内容平台的崛起。

2、红利的本质是一波效率升级的浪潮

它给整个消费行业具体带来了什么帮助呢?

第一肯定是流量红利。小品牌可能没有那么多粉丝,也投不起那么贵的KOL,但抖音是一个特别好的“扩音器”,因为它的传播势能可以跟粉丝量不成正比。

如果是过去的电视广告,谁有更多的钱,谁就能影响更多的人。一个小品牌不可能比宝洁更会投电视广告。你的预算跟他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所以你的影响力也不会跟他在一个水平线上。

但内容平台的崛起,给了消费品牌一个新的机会。哪怕你没有很多预算,也有可能因为一个爆款内容就火了,这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是而非常重要的改变。

qmABfyI.png!web

第二,在决策上,有一些产品从传播到购买是非常快的,比如抖音上最适合卖的就是50块到80块的东西,因为你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思考,只要看完视频觉得新奇有意思,就可以闭着眼睛买。所见即所得,闭环效率极高。

但还有一些产品,除了传播以外,用户还需要做一些搜索和决策才能买。在没有小红书之前,我们怎么做决策呢,可能会问人、看报道。

当然,小红书也有非常多的广告帖,但无可否认,它更多的UGC内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用户的决策效率。

这也是为什么,虽然小红书电商做的不温不火,但就仅仅因为社区内容能跟消费决策之间产生非常紧密的关联,它还是一个值几十亿美金的公司。

第三,有时候除了传播和决策,还需要类似柜姐这样的人来跟你分享这个东西好在哪儿。你本来不一定想买,但可能越听越感兴趣,而且直播的氛围特别热闹,大家都在买的时候,你也很容易被引导。

现在中国做直播最好的这些人都不是网红出身。李佳琦原来是在柜台一线卖口红的,所以他对口红的了解要比一般的网红多100倍。薇娅从零几年就在开线下店,2011年、12年开始做淘宝店,她对于她所卖的货也很了解。

所以直播本质上是导购的线上化,直播内容平台其实是给了李佳琦、薇娅这些有导购专业能力的人,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让他们从服务少数人到服务全国消费者。

我看“十三邀”许知远采访薇娅,有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刻,许知远跟薇娅说:其实世界上有能力的人非常多,但你最幸运的地方就在于你的能力刚好和时代的需求结合到了一起,所以获得了如此大的成功。

其实传播、决策、导购,这些都是消费者购物过程中本来就存在的环节,柜姐一直都存在,购物黄页也一直存在。只是说抖音、小红书和直播平台的出现,提升了这些环节的效率。

而在这一波效率升级的浪潮中,新企业的反应和速度会比大公司快,所以才有了新品牌崛起的机会。

3、抖音崛起,这两三年最受益的消费公司是谁?

我今天先花1/3的时间来讲红利是怎么产生的,后面2/3的时间会讲后红利时代,也就是下一步该怎么走。

我先把红利的产生讲完,其实每个平台都会有涨粉的红利,如果你在2015年、2016年做微信公众号,可以通过写文章涨很多粉。到2017大家涨粉涨得差不多,有变现的需求,就变成投放的红利了。

所以投放的红利会稍微晚于涨粉的红利。抖音的涨粉红利是在什么时候?大概是2018和2019上半年。但因为这个平台很大,2020年又有直播带货的新玩法,所以红利的后段仍然存在。

红利就像一个洼地,在大家还不知道的时候,你可以在里面游泳游得很舒服,但当大家都进来游泳的时候,就会变得很拥挤,这个红利就慢慢消失了。

每个内容平台的崛起,都会经历这么一个发展阶段。那抖音的崛起,这两三年受益最大的外部公司是谁呢?

其实抖音跟所有的中国互联网大公司都有一定的竞争关系,说抖音跟BAT同时开战也不为过。但也有一些公司会受益于抖音,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uiuYfq6.png!web

我的答案是完美日记。完美日记在2016年还是一个天使轮的公司,四年之后,就已经是一个刚刚完成25亿美金融资的独角兽。

不仅是完美日记,其实2018到2019年,也是整个化妆品行业,尤其是彩妆行业狂奔的两年。中间链条诞生了非常多的MCN、主播、品牌商,包括平台本身也分到了一杯羹。

为什么是化妆品行业?因为它确确实实在品类特性上跟短视频的结合度是最高的。

通过化妆前、化妆后的对比,视觉效果会非常显著,客单价也很怡人,完美日记的一支口红甚至能卖到9块9,这些都决定了化妆品行业能最好地利用短视频来崛起。

另外也简单提一下微信公众号。其实这种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的形式是比较适合讲功能和成分的,HFP当年就是靠它来实现的快速增长。但微信公众号的红利消失得更早。

相比之下,小红书是图片为主,文字为辅。当然,现在也出现了视频的形式。它的特点就是种草,因为色号之间的区别、画眼影的方法等等,这样教程式的东西以图片为主的形式会比较好表现。

这也是小红书上大家能看到的,最普遍的内容。所以无论是小红书,还是短视频,都跟化妆品行业本身的结合度非常高,再加上高毛利的属性,导致这个行业在过去两年能快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其实这是一个目标非常明确的游戏。从2018年开始,2019年到高潮,包括今年大家仍然在寻找更新的红利点,比如快手和B站。

前面是跟大家把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之后的事情才是我今天要讲的重点,也就是2020年的变化在哪?

F3QVVrB.jpg!web

1、消费品创业进入多驱动力同时作用的时代

第一个变化是基于新平台的传播红利,已经到了中后期。

一个明显标志就是大公司已经清晰地意识到了这些机会,一旦大公司冲进来,这个东西就很难再成为你的专属红利了。

但也有一个好消息,过去我们很难判断,一个公司做得好,到底是因为能力强还是红利大。现在的情况是,红利进入了中晚期,你很难再单靠红利做起来。

你会发现,2020年消费品创业进入到一个多驱动力同时作用的年代。也就是说,光靠单点突破,已经很难从零做成一个很好的新消费品牌了。

比如你特别会做抖音、做直播,但现在谁不会做呢,去李佳琦办公室拜访的消费品牌,每天都是排着队的,而且大公司像雅诗兰黛、欧莱雅也去。我到李佳琦公司交流,看到地面上密密麻麻铺满了各种装满商品的纸箱,走道都挤得没有空间了。

你可能要挤破头,给大几十万的坑位费,再加30%以上的分成,才进得去,但你跟别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过去两年,很多人用单点突破的思路去解决问题,哪个红利最大就做哪个。

但今天这样已经走不通了,现在光靠一个点很难突围,你必须要用系统的视角,去思考内容、渠道、工艺、用户需求、品类本身是不是在相互促进,然后构造出一个正向闭环。

我把它简单分成三个环节:获客、产品和供应链。你能不能在这三个点上都做到一些突破的创新,会成为构建整个企业系统性竞争力的关键。

所以,今天会变成一个综合能力的比拼。其实我前面讲的很多都是跟获客相关的东西。这些东西还存在,直播还是要做,但现在你不能再把它看作是你的独门武器,而是当成系统的一部分。

2、获客创新VS产品创新

在这样一个系统中,不同行业的着力点可能不太一样。这里我大概分了两类:

一类是供应链已经比较成熟的行业,最典型的就是上面提到的化妆品,这类行业的机会通常来源于前台的变化。

比如化妆品,大家去广东、珠三角跑一圈,基本都能找到工厂,生产上已经不存在什么独门的秘籍,你很难再从中后台去找机会。在这样的行业,供应链已经平台化。

前台的变化很明确,更多的年轻女生喜欢化妆,再叠加刚才说的获客层面红利,这个品类的增速就被快速释放出来了。

与此相对的,第二类是供应链还不成熟的行业,比如食品饮料。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NFC果汁的创业大概在六七年前就已经开始,但到今天,包括Hey Juice在内还没有做到特别大的品牌。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行业的供应链还不成熟,涉及生产过程中的萃取保鲜和冷链物流等等。稳定的供给不是随便就能找到的通用资源,所以企业是有机会从中后台,比如产品的配方、原材料、工艺这些环节上,找到专有、独占性的东西的。

虽然这个独占性不可能像诺贝尔奖一样,做出一个别人研究不出来的东西,但它起码可以是你一定时间内的优势点。

3、产品差异化的三个维度

前面我说了很多获客相关的,下面我重点说一下产品。产品的差异化有三个维度:

第一,找到一个空白的价格带。以咖啡为例,星巴克卖30块,瑞幸是10到20块,下面还有更便宜的,雀巢卖1块钱。谁能够卖5-8块钱?这就是价格带的差异。三顿半劈出了一个适合电商的价格带。

第二是消费场景的差异化。星巴克是商务、空间体验的属性,瑞幸的场景更多是在办公楼,所以它的很多店六七点就关门了。

三顿半的场景要更日常化,比如在家或者出差、旅游的时候想喝咖啡,这些场景不需要空间,也没办法很方便地叫到外卖,所以要用快消品的形态来满足。

但快消品只是表象,本质上三顿半其实创造了一个新的,更符合某些情况下用户需求的咖啡消费场景,跟其他的巨头都不一样。

第三,功能点设计。三顿半是能溶于冷水的,溶解性很好,不需要搅拌。从产品的层面来思考,溶于冷水、无需搅拌的定位会更吸引人,场景也更宽。但同时还需要供应链的支撑,光想到做不出来也没用。

这个就是典型的,产品和供应链同时去做优化。先从用户出发,思考用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想到之后再跟供应链一起去把产品磨出来。

所以从产品的视角去看系统的竞争力,也可以从不同的差异化方法里找到很多突破点。而且最重要的是,产品突破之后,对获客也会有帮助。

4、红利有时间限制,但产品没有

(1)中国李宁:产品带来的品牌升级

这就是我经常讲的:产品即内容。什么意思呢?我觉得在这件事情上,“中国李宁”做得特别好。它在早期其实是一个无心插柳的成功,因为他们要去纽约做时装周,需要为此做一批产品。

所以“中国李宁”的概念一开始就不是想量产的,只是为了在国外时装周上凸显中国品牌。

但这个产品在社交媒体上被点燃了,年轻人的爱国热情非常高涨,对于中国李宁的故事也特别买单。

它一下子变成了一个非常好的传播内容,甚至对李宁的整个品牌都起到了非常大的升级作用。

那个时候李宁公司才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比他们想象中要更大的机会。这个机会到最后演化成了一个单独的品牌,并且单独开店,能进到更高档次的购物中心。

同时,“中国李宁”的产品价格会更高,也能给人更时尚和更潮的感觉。这样的产品差异化给公司带来了一个非常好的升级机会,李宁的股价在2019年涨的非常多。

李宁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红利驱动的思维,它只是做了一个产品出来,但这个产品起到了非常强的内容传播和品牌升级的作用,在获客的层面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成果。

(2)喜茶的三条产品线

同样擅长这件事情的还有喜茶,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喜茶是一个好品牌?就是因为它在整个系统上关注到的着眼点非常多。

喜茶的创始人曾经跟我说,他们公司没有市场部。这句话我纳闷了很久,一个营销做得这么好的公司怎么可能没有市场部?

后来我才意识到,他讲的是没有那种负责对外做投放、优惠券活动的市场部,但有很强的内容和创意部门。也就是说,喜茶是结合产品来创作内容做营销的,而不是靠投放和活动。

从内容角度出发的营销行为,跟产品的结合度会非常紧密。比如喜茶去年跟养乐多的合作,把一个大号养乐多的瓶子做出来,就是从产品设计的层面让用户买上手就愿意去拍照和传播。包括可以喝的月饼,都是我作为消费者印象比较深的创意。

这些东西是营销行为还是产品行为呢?某种程度上你分不清楚,但本质上还是从产品出发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喜茶其实有三条产品线,除了饮料以外,它的门店、公众号和小程序也都是产品的一部分。

当你的公众号每天推优惠券的时候,它就不是一个产品,那叫获客行为。但如果你每天说的都是设计的理念、品牌的精神、IP的含义,就更像是做一个产品。

因为这些东西不是广告,只是把事实讲出来。门店也是一个道理,星巴克的门店是用来做社交的,但喜茶的门店更多是用来做内容载体的。

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有没有在喜茶约过人聊天聊很久?显然也不太合适。其实他们在做门店设计的时候,更多的是从传播的角度,希望你能拍照更好看,而不是让你聊天聊很久。

这些本质上都是产品和获客的融合,所以从系统的视角来看,你会发现整个消费品创业已经不再是单点突破的游戏了。

今年你必须把它当做一个系统来看,获客、产品、供应链这几者是连在一起环环相扣的。当你把整个环都串在一起之后,你的竞争力会被成倍地放大,别人要打你也必须每个环节都突破才行。

(3)三顿半:产品解决获客启动

三顿半也是一个很经典的案例,它早期在“下厨房”运营了几百个种子用户,来帮他们定义产品。所以内容平台对于消费公司而言,不仅是一个增长的工具,同时还是把控用户需求和定义产品的工具。

这件事情一旦用好了,你从平台上得到的东西会远远超过增长的武器。你会发现整个产品都是这么被迭代出来的,就跟前几年很流行的互联网思维,大家都在说怎么做互联网产品,怎么根据用户做MVP和小步迭代。

其实消费品创业,同样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思考问题。为什么三顿半能把产品做成内容让大家去主动传播?因为这个产品是它跟用户一起共创的,现在这些好看的图片和设计不是闭门造车造出来的,而是一步步迭代出来的。

我觉得这件事情是比较值得大家借鉴的,因为它本质上跟红利没有关系,什么时候你沉下心来都有可能把它做好。口味、冷萃提取技术、包装设计、定价、口味设定等等,都可以用互联网的迭代思路去做。

在喝法上,它可以加冰水、冰牛奶等等;在包装上,三顿半的空杯子,在淘宝上是有人买的,也就是说它的包装本身是有独立存在的价值的;它的场景也很丰富,出门在外、拍照、登山旅游都可以用到。

所以产品链条上各个维度的差异化,在今天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它还能提高成图率,解决你获客启动的问题。

很多人来问我,说三顿半在微博是怎么做投放的?其实在今天这个时间点上,三顿半还没有做过大规模的投放和营销,微博上的大部分评论和晒图都是用户自发的。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它的优势不是从红利中来的,而是从产品中来。红利还有时间限制,但产品没有。

现在有太多人关注流量红利,当然流量视角也没有问题,在红利还存在的时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投资逻辑。

但今天,我想重点分享的是,如果你从系统的角度,从产品和供应链的视角去创造价值,哪怕流量红利不在了,也能很好地获客。我一直说像三顿半这样的公司,享受的是审美红利。

总结来说,如果你产品做好了,会得到一个用户自传播的结果;获客的量变大之后,也会对供应链有一个反向的提升和促进作用;增加的产能可以给产品提供一个更加稳定的支撑。

这三者的良性循环一旦建立起来,公司就会变成一个自我强化的系统。现在三顿半还在路上,这个闭环刚走完一圈,因为它应该是一个螺旋上升、不断创新的过程。

如果能一圈一圈地往上转,你的产品矩阵就会越来越厚,品牌影响力也越来越高。

从系统的角度,追求系统内的自我强化,从一个点切入,带动其他环节共同螺旋上升。这是我认为从2020年往后看,对于消费品创业公司比较好的思考方式。

因为流量红利肯定是变少的,你再单纯从流量的视角去思考,会很容易走进死胡同。

QA节选

Q:直播电商对于品牌而言,终极的作用是什么?是依旧全网最低价,佣金就当营销费用投掉了?还是通过自播成为私域流量的运营工具、或者用于用户洞察推倒反向定制?

A:我觉得公域的直播电商更多的还是一个基于主播的带货行为。

罗永浩带的产品卖得好,是因为产品真的好还是因为大家相信罗永浩?同样的逻辑用在李佳琦身上也一样,所以直播电商本质上还是以主播层面的信任变现为主,再叠加聚划算式的短期低价闪购。

这次罗老师带货有很多人在纠结,为什么你带货的时候不是最低价?

这其实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问题,带货为什么一定就得是最低价?其实大家已经把直播带货和聚划算等同在一起了。

公域主播因为量很大,能够向品牌方要一个最低的价格,后端价格被压低又导致很多薅羊毛的用户会跑进来,所以会变成一个循环。这个循环一旦跑起来,其实最后对品牌方来说好处不会那么大。

它对短期营收和影响力的帮助是一定有的,但对于长期的品牌建设和盈利性,作用不会很大。一是我刚刚描述的低价的循环,二是用户购买是因为主播,不是因为公司。

如果是私域的直播,就更偏向提升粘性的工具,而不是聚拢流量。对品牌长期相对更有利。

Q:如何判断一家公司产品创新能力是否可持续?

A:我觉得通常会有三个阶段,创新只能帮你从零到一,之后还有第二步和第三步。

第二个阶段我们通常叫产品扩张。以喜茶为例,虽然还是做奶盖茶,但它会扩到水果茶、波波茶、热饮、喜小茶等等。

第三是渠道扩张。比如你原来是做线上的,现在开始做线下。

所以我刚刚说三顿半才做完第一步,在一个垂直品类中实现了创新的闭环,第二步是在这个闭环的基础上,去拥抱更大的闭环或者第二、第三个闭环,去做品类上的创新、复制和延伸。

对于三只松鼠而言,第二步就是从坚果扩到整个零食市场。这步如果能走通的话,下一步就到了第三阶段:扩渠道,比如三只松鼠可以在线上开天猫店,是不是也可以开线下店?

所以这个事情还是一个相对很复杂的过程,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更多是从零到一的问题,如果你把视角放到更长的周期来看,复杂度会远超于我今天讲的一个小时的内容。

Q:随着各个品类的品牌的崛起,未来消费者会不会对于“品牌消费”过于疲倦?

A:品牌消费不等于大牌消费,这是非常容易搞混的两个概念。我去买LV、爱马仕,这叫大牌消费。

大家说的厌倦品牌消费,我相信可能是暗指这些大牌消费,但你看我讲了这么久,从来不会把我们这个事情和LV、爱马仕结合到一起,这是两个问题。

品牌没有那么“重”,就是日常生活一部分。喝咖啡、涂口红就这么简单,日常消费的品牌,其实背后就是信任,你喜欢它,它有口碑,这就是你作为消费者选择它的逻辑。

而不是强调彰显你的社会地位、与众不同。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