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忙”有所值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356329.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vIJVJru.jpg!web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中国青年研究(ID:china-youth-study) ,作者:刘红艳(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杨婧澜(暨南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廖卫华(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原文标题:《“忙”有所值:忙碌对个体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头图来自:pixabay

忙碌是个体在给定时间内有多个任务待完成的主观状态感知。 以往观念认为忙碌产生的影响是负面的,但现有研究发现了忙碌对个体动机、决策、幸福感等方面的积极后效。 忙碌的积极效应及其背后机制可以从工作天职观和自我决定理论等视角进行解释。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厘清忙碌的类别界定,完善忙碌的测量和操纵,丰富忙碌的研究手段,关注忙碌的复杂后效及其心理机制等问题。

一、引言

2Qfue2e.png!web

忙碌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常态,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996”工作制成为职业精英的标配。《2018中国职场青年恋爱观调查报告》中有四成职场青年人表示“没时间谈恋爱”。然而学术界对忙碌的实证研究仍然较缺乏 [1] 。忙碌就是缺乏时间吗?它会对我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哪些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这些问题缺乏系统梳理和深入探究。

人们常常认为,忙碌是由于过多的有偿工作任务导致的;但从体验的角度来看,家庭琐事也会使个体感到忙碌。最新文献表明,忙碌 (busyness) 是指个体在给定时间内有许多任务 (包括工作、家庭和休闲) 需要完成的一种感知 [2] ,与缺少闲暇休息时间密切相关 [3] 。起初对忙碌的研究仅关注消极的一面,如忙碌会延长任务完成时间、降低幸福感 [4][5] 。在机器工业时代,人们认为忙碌是底层劳动者迫于生计的选择,而悠闲是上层阶级的特权。然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受人追捧的社会精英逐渐变成最忙碌的群体,比如管理者、技术专家和医生、律师专业人士等 [6]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忙碌会对个体在其他方面产生积极效应。在目标追求领域,忙碌可以调节挫败感,减少拖延症 [7] 。在消费行为方面,忙碌可以增加自我重要性感知,减少放纵消费 [8] 。一项针对老年人的研究表明忙碌可以提高信息加工速度、工作记忆、情境记忆和推理能力等认知能力 [9] 。

本文在界定“忙碌”概念的基础上,对忙碌进行了分类。通过梳理不同领域的文献,总结了忙碌对任务完成、消费行为和幸福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展望,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启示和建议。

二、忙碌的内涵及相关概念

uq2eU3N.jpg!web

1. 忙碌的定义

忙碌是现代社会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现有研究主要从时间分配和认知体验的角度对其进行定义 [10] 。研究者常将忙碌与工作、学习等任务结合在一起。

Bellezza将忙碌定义为长时间有报酬的工作且缺乏闲暇时间 [11] 。该定义强调了在工作与闲暇之间所投入的时间数量对忙碌的影响。尽管外界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时间分配判断其是否忙碌,但忙碌状态本身是一种主观感知。即使没有迫在眉睫的任务期限,人们也可能产生忙碌感知;学者们提出,需要将主观忙碌感知与客观时间紧迫区别开来 [12] 。在社会学领域,Gershuny提出忙碌是由个人必须执行的任务数量决定的主观状态 [13] 。忙碌与工作本身无关,而是与闲暇的频率有关 [14] 。后续学者在此基础上将忙碌定义为:给定时间内个体有多个任务需要完成的一种主观状态感知 [15] 。

现有研究对忙碌的操纵主要通过被试回想忙碌的经历来实现的。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通常要求被试写下最近需要同时完成的任务,以此激活忙碌感知。总的来说,在实证研究中多采用自我报告式的测量方法,再次印证了忙碌的主观性。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沿用Wilcox对忙碌的定义,即个体在给定时间内有多个任务需要完成的一种主观状态感知 [16] 。

2. 忙碌的分类

(1)根据任务内容进行分类:工作忙碌、家庭忙碌和社交忙碌

时间分配领域常将个人时间划分为三种:有偿工作时间、无薪工作时间和休闲时间 [17] 。相关研究将给定时间内个体有多个有偿工作任务需要完成定义为工作忙碌,给定时间内个体有多个无偿工作任务需要完成为家庭忙碌,给定时间内个体有多个个人休闲活动需要完成归为社交忙碌 [18] 。

Bellezza将时间分配在工作、家庭和社交三方面,询问被试相应情境下的忙碌感知 [19] 。结果表明,当描述一个人很忙碌时,人们更多地将其与工作相联系。当一个人参与的活动是社交性质或家庭事务时,人们不会自然而然地把他定义为一个忙碌的人。

目前学术研究主要关注工作忙碌,如把是否具有职业道德当作忙碌能否产生自我控制行为的关键调节变量 [20] ,把工作上的忙碌视为获得更高地位的有效工具 [21] 。对于家庭忙碌的研究主要专注于女性的时间分配。《2018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显示: 在步入婚姻后,女性相较男性而言,工作时间并未改变;但投入家庭的时间比男性高15%。 Gershuny指出: 当代女性正在经历“双重负担” [22] ,她们是现代社会最忙碌的群体之一 [23] 。相比之下,对社交忙碌的研究较少,暂时没有仅针对社交忙碌所进行的实证研究。

(2)根据任务布置的主体分类:被迫忙碌与主动忙碌

古希腊时代的人认为只有奴隶才需要通过劳动换取金钱 [24] 。这种在外部力量的要求下需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多项任务从而产生的状态感知即被迫忙碌。反之,个体主动计划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多项任务并因此而产生的状态感知即主动忙碌。Kim的实验操纵了被试忙碌的来源 (主动忙碌vs.被动忙碌) ,观察其自我控制行为和情绪状态 [25] 。结果表明,在主动忙碌情境下,被试经历负面情绪的可能性较低,更容易产生自我控制行为。当任务是被迫完成时,被试依然产生了忙碌感知;但伴随强烈的负面情绪,且没有表现出自我控制行为。

近年来,忙碌呈现出一种越来越主动的趋势。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常抱怨忙碌或者说自己的生活被工作占满,这会被认为是一种自嘲式自夸 (Humblebrags) [26]; 往往是那些没时间去花钱的成功人士在抱怨忙碌 [27] ,原因在于忙碌的人会被认为是社会中的精英 [28] ,忙碌意味着可以完成多个目标以证明自己的能力 [29] 。

3. 忙碌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忙碌与时间压力

时间压力即完成相关任务时缺乏时间资源的状态 [30] 。时间压力常导致负面行为,如倾向即时享乐型消费和冲动性购买 [31][32] 。时间压力对人们身心健康也会产生消极影响。研究表明,时间压力是不做运动和不吃健康食品的原因之一; [33] 一项对瑞典员工的调查显示,幸福感与时间压力负相关 [34] 。

时间压力与忙碌二者既有联系亦有区别。首先,从前因变量来看,二者都是由于时间有限而带来的主观感受。时间压力是完成某个任务时缺乏时间资源的状态;而忙碌是由于时间有限多个任务待完成的状态感知。其次,从后果效应来看,二者的区别更突出。在主动忙碌情况下时间压力和忙碌可能会带来相反的结果,如时间压力和忙碌感对于储蓄行为的影响: [35] 忙碌正向预测储蓄行为,而时间压力负向预测储蓄行为。忙碌还会带来积极的自我意识,而在时间压力下不太可能会激活自我意识 [36] 。最后,时间压力和忙碌的操纵方式不同。过去的研究主要通过给被试少于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来控制时间压力,如通过要求被试在15秒内完成任务 [37] 。对于忙碌的操纵主要是通过让被试回想忙碌的经历或完成忙碌相关的句子任务来实现 [38] 。

(2)忙碌与闲暇

闲暇时间常与劳动时间相提并论。劳动时间过长会触发忙碌感知 [39] 。在哲学和社会学里,忙碌和闲暇密切联系,本文从亚里士多德学派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两个角度辨析忙碌与闲暇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被称为“闲暇之父” [40] ,他认为闲暇是从事道德实践和理论思辨等活动的前提。凡勃伦受其影响,将闲暇定义为非生产性的时间消耗 [41] 。忙碌和闲暇被分别认为是劳动者和有产者的身份象征。在封建社会,社会地位低下的工人需要长时间的体力劳动来维持生计;富有的有闲阶级通过消费闲暇时间和昂贵物品展现身份地位。在19世纪,人们通过一个人工作的时间长短来判断他有多穷 [42] 。

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人的劳动诞生的过程;劳动与闲暇是有机统一的,都是人类实践的基本方式。随着生产力进步,自由时间得到普遍提升。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预测2030年每人每周只需工作15小时就可满足生活所需。在知识经济社会,创造财富的途径和方式多样化,拥有专业技能或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有更多机会赚取财富,但同时也会承担更多工作,成为社会中最忙碌的人。

三、忙碌影响个体行为的理论视角

7VbEZrF.jpg!web

本文将从社会文化的宏观视角和个体层面的微观视角介绍忙碌对个体产生影响的理论基础。在社会文化框架下,主要从“工作天职观”角度解释为什么忙碌能够对个体行为产生积极效应。在个人层面,从自我决定理论出发,说明了忙碌对个体目标完成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1. 社会文化视角:工作天职观

随着社会发展,获得财富和地位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工作从物质生产手段演变为身份生产手段。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凡勃伦提出“有闲阶级论”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认为闲暇是上层阶级的象征,陶醉于有闲是炫耀自己财富的重要方式 [43] 。马克斯·韦伯在其代表作《资本主义与新教伦理》中提出,工作是一种“天职”;职业不分高低贵贱,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44] 。工作天职主义者相信工作不仅是生产所必需的,也是个人身份和生活的核心。新教伦理所提倡的工作天职是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其原因在于美国最初是由于宗教迫害而迁移北美大陆的新教徒所创建的宗教国家,建立在新教徒的意识形态之上,新教的价值观成为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主导力量。

在工作天职观的影响下,忙于工作或是忙于多个任务是被社会认可的,从而为个体带来积极的影响。工作天职主义者投入工作就像投入兴趣爱好一样,可以产生兴奋感 [45] ,有利于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拥有财富和地位的社会精英们时间投入回报率高,休闲机会成本高,所以往往对工作很投入,成为现代社会最忙碌的群体之一。现代社会的大众也愿意投身于忙碌的工作中以成为精英中的一员。

虽然工作天职观起源于资本主义的新教伦理精神,但其部分价值观在当代中国同样适用。一方面,中国从古至今经历了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更迭,从封建阶级炫耀闲暇演变为劳动阶级创造自己的财富,其价值观演变过程与西方社会存在一致性。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体现个体身上的技能和能力,而非工业时期所强调的资金或土地所有权,成为高收入的来源。忙碌的人工作时间更长,为工作付出得更多,从而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高收入人群忙于工作,同时通过炫耀性消费来彰显地位。忙碌从生产性劳动者的象征演变为社会精英的符号。

2. 个人动机视角: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认为个体会充分认识自我需求和外部环境做出有利决策,它强调个体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46]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满足基本心理需要是外部环境内化为动机的关键 [47] 。基本心理需要包括能力、关系和自主性。内部动机指人们做某事是出于兴趣和满足感,而不是外部奖励。最后,外部环境主要通过因果关系和能力知觉影响内部动机。如果外部环境阻碍了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会削弱内部动机;如果外部环境有利于自主性和成就感的产生,会增强内部动机。

自我决定理论可以解释忙碌对个体行为和幸福感的影响。不忙碌的人错过截止日期会产生挫败感 [48] ,不利于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而忙碌的人错过截止日期之后更容易产生外部归因,可以调节负面情绪,有利于缓解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 [49] 。忙碌的个体在外人看来具有能力和抱负等人力资本特征 [50] ,有利于增强个体效能感,使个体更容易接受忙碌或工作本身。此外,自我决定会影响主观幸福感 [51] 。忙碌会产生自我重要性感知,有利于能力心理需求的满足,从而增加忙碌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但过度忙碌容易导致亲密关系弱化,从而破坏基本心理需要中的“关系”一项,个体的幸福感会被降低 [52] 。

四、忙碌对个体的影响

iYfMvaj.jpg!web

本部分梳理已有忙碌研究,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个体目标完成、消费行为以及幸福感等方面。

1. 忙碌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已有文献表明,适度忙碌有利于个体完成既定任务目标。与不忙碌的人相比,在截止日期时处于忙碌状态的人会经历较低水平的负面情绪,从而克服拖延症,更高效地完成任务 [53] 。负面情绪得以缓解的原因之一在于,忙碌可以使外界对个体产生较高的社会地位推测。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当人才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在市场上很抢手时,会被认为是贵重的、有价值的 [54] 。忙碌对社会地位推测的影响渗透到了个体消费领域。研究发现,地位恐慌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群体的奢侈品消费意愿 [55] 。即使没有直接强调忙碌,而是使用代表忙碌的产品或品牌,也能释放地位信号,弥补身份认同。除了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其象征价值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凸显了当代青年的“符号消费”现象 [56] 。不仅如此,适度忙碌会提高时间利用率感知。当人们感到自己以有效的方式利用时间时,他们能够比那些感知自我低效的人完成更多任务 [57] 。原因在于,与不忙的人相比,忙碌的人自我重要性感知更高,增加了他们的自我控制行为。自控行为在消费行为领域表现为忙碌的个体在选择商品时会更注重长期利益。

一方面,Kim的研究指出,忙碌个体的自我控制行为会导致放纵性消费减少 [58] 。另一方面,人们潜意识里会认为现在比将来忙碌,这与平时“忙过这段时间就好了”的观念如出一辙。如果强调未来和现在一样忙碌,消费者当下购买“时间”的意愿会增加 [59] ,更有可能享受省时服务带来的长期的工作-生活平衡感 [60] 。

但是过度忙碌会对个体任务完成产生负面影响。从目标追逐角度来说,目标达成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 [61] 。人们会为了完成多个目标而变得忙碌。忙碌的人空闲时间较少,有意外事件发生时延期完成任务的可能性更高 [62] 。考虑到任务类型,研究者按紧急程度和重要程度将任务分为四类 [63] :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紧急也不重要。人们通常会先完成第一类任务,把第四类任务放最后。第二类和第三类的次序存在争议。Zhu指出,人们会优先完成第三类,即更愿意完成紧急不重要的任务,忽略看起来不那么紧迫的重要任务 [64] 。因为稀缺性会影响人们的注意力分配 [65] 。当时间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时,忙碌的人会更关注稀缺性带来的问题 (即截止日期) 而忽略了任务的重要性。在忙碌状态下这种效应会被放大。与不忙碌的个体相比,忙碌的个体更容易局限于紧急却不重要的任务,而影响了重要任务的完成。

2. 忙碌与幸福感

时间与幸福感的关系备受关注 [66] 。忙碌的人时间更宝贵,这将如何影响他们的幸福感呢?Hsee指出,人们让自己保持忙碌是出于对闲散的厌恶 [67] 。闲散不仅意味着浪费资源,还会导致无聊和焦虑 [68] ,因此人们会尽量避免闲散、保持忙碌。适度的忙碌使人们幸福感更高 [69] ,感到生活中的每个时刻都很重要 [70] 。此外,Etkin和Mogilner发现,感知时间相对较长时,增加任务多样性可以令人兴奋,产生更高的幸福感 [71] 。

但忙碌产生的影响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有所不同。在美国文化背景下,人们认为努力程度会使自己在社会地位阶梯向上移动;在欧洲文化背景下,人们认为自己被困在本社会阶层 [72] 。美国人的感知社会流动性更高,他们相信工作可以带来归属感和成就感,忙碌在他们身上产生的影响更显著。Bellezza的实验询问被试忙碌的原因,欧洲的受访者并没有将长时间工作与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相联系,而是将其与“养家的必要性”或“环境的压力”联系在一起 [73] 。

过度工作的忙碌状态会对幸福感产生消极影响 [74] 。研究者用一个简化的机制模拟了工作的情形。被试需要预估自己会挣得多少巧克力,并在接下来的任务中由主试观察被试实际消耗的巧克力。考虑到工资率差异,实验设置了不同的巧克力收益作为调节,即工资越高的人在单次任务中获得的巧克力越多。结果表明,在忙碌情况下,个体积累的巧克力比实际消耗的多;高收益的人积累的巧克力更多,并且这种积累是无意识的。这意味着在生活中,高收入的忙碌者不知不觉陷入了过度工作的状态。过度工作和忙碌会向同龄人施压,会减少与家人朋友相处,从而降低了幸福感。

五、总结与展望

2AFnYb6.jpg!web

以往观念认为忙碌的影响是负面的,但最新研究发现,适度忙碌对个体动机、行为、幸福感等方面有积极后效。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厘清忙碌的类别界定、完善忙碌的测量和操纵、丰富忙碌的研究手段、关注忙碌的复杂后效等问题。

1. 厘清不同忙碌类型的效应差异

总结现有文献不难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关注工作忙碌和主动忙碌,未来研究可以基于已有分类深入探究。例如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社交忙碌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美国人认为忙碌主要与工作相关,但在中国的工作情境讲究“人情”“面子”,这些往往与社交忙碌紧密相关。理论上来说,忙于“完成任务”与忙于“与人打交道”所涉及的前因变量和后效变量存在差异;而已有研究已经证明忙碌所导致的后效存在分歧,因此针对不同类型和性质的忙碌进行研究是有必要的。此外,现有研究大多比较忙碌与非忙碌的后效差异,即仅探讨了忙碌感知有/无的情况,缺少对不同类型的忙碌效应的整合和比较。未来的研究需要对不同忙碌类型的机制开展横向研究。Gershuny指出单亲母亲和双职父母是社会结构转变后典型的忙碌群体 [75] 。职场女性在面对工作忙碌和家庭忙碌时如何进行时间分配和角色转变,双职父母之间如何平衡忙碌关系等是时代背景下有意义的研究方向。

2. 完善忙碌的研究手段

目前对忙碌的操纵处于初级阶段,主要通过个体自行回忆忙碌体验。Kim的研究中,在控制条件下,参与者被要求回想,然后写下他们在校园的一天所做的最典型的三件事/活动 [76] 。回忆操纵的方式是否稳定和有效有待检验。其次,已有文献对忙碌的测量主要采用问卷形式,且国内外暂时还没有成熟的量表。研究者将“我感到被很多事情占据了”和“我有很多工作要做”作为忙碌的测量 [77] 。本文认为对忙碌的测量可以使用生理指标如心跳、皮肤电等;亦可采用脑电等技术,收集忙碌状态下大脑活跃区域的信号。此外,忙碌所产生的成本包括心理和生理两个层面,已有研究较多地探讨忙碌的心理成本,产生的是有意识的行为。未来研究可以将研究手段客观化和多样化,探究忙碌在无意识状态下的影响。

3. 丰富忙碌的后效研究

已有研究表明,忙碌会增加任务延期的可能性,但却可以在延期后克服负面情绪,保持完成任务的动力[78]。根据目标系统理论,目标系统是一种认知结构,包括上级目标、目标、子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虽然单个目标可能失败,但是忙碌意味着高阶目标或者是其他目标正在实现,有利于保持任务完成动机。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目标系统与时间管理如何相互作用,影响个体的任务完成情况。除此之外,现有文献中另有部分学者探讨了忙碌通过自我重要性和自我不确定等意识对个体的影响,本文从自我决定论的角度解释了忙碌效应。显然,忙碌与自我认知的关系有待未来研究继续拓展。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忙碌不再仅仅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更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996”工作制所代表的忙碌和加班文化已经存在较大争议,说明人们并没有将忙碌与个人价值完全等同。因此,探究忙碌所带来的积极自我认知的边界条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此外,未来研究可以丰富忙碌对不同消费行为的影响。忙碌人群有其特点,代表了一种新兴细分市场。已有研究表明,针对该市场,企业可以提供节约时间的产品或服务 [79] 。如提供送货上门的便利店和视频网站会员去广告等 [80]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忙碌人群的特质,有助于企业理解其市场需求。除节约时间外,一些代表健康和自律的产品也可以把目光集中到忙碌人群身上,因为这和他们增加自我控制行为的倾向是一致的 [81] 。

在幸福感的研究领域,忙碌人士的闲暇时间花费是重点关注的方向之一。现有研究表明,忙碌的人在花费闲暇时间时会更加追求新奇和刺激的经历 [82] 。在他人眼中这些经历既体现了努力工作,也体现了享受生活 (Work hard,play hard) ,是一种理想的模式 [83] 。能够自我掌控时间的人通常在社会中地位更高[84],而被迫忙碌的人往往缺少分配时间的主动权。这两类群体面对忙碌的体验有何相似和区别仍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9]Festini S B,I M McDonough D C Park. The Busier the Better:Greater Busyness Is Associated with Better Cognition[J]. 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 ,2 0 1 6 ,8(9 8).

[2][4][15][16][29][49][61][78]WilcoxK,Laran J,Stephen A T,ZubcsekP P.How being busy can increase motivation and reduce task completion tim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6,110(3):371-384.

[3] [11][18][19][21][24][26][38][39][50][54][73][80][83]Bellezza S ,N Paharia A Keinan .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of Time:When Busyness and Lack of Leisure Time Become a Status Symbol[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17,44(1):118-138.

[5] [52][74]Hsee C K,Zhang J,Cai C F,Zhang S. Overearning[J].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3,24(6):852-859. [6] [22]Gershuny J. Veblen in reverse:Evidence from the multinational time-use archive[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09,93(1):37-45. [7][48][53]StephenAT,Wilcox K,Laran J,Zubcsek P P.HowBeing Busy Overcomes Procrastination and Enhances Productivity[J].Columbia Business School,2014.

[8][12][20][25][28][35][36][58][70][76][77][81]Kim J C,M Wadhwa A. Chattopadhyay,When Busy Is Less Indulging:Impact of Busy Mindset on Self-Control Behaviors[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18,45(5):933- 952. [10][17]JacobyJ,GJSzybilloC K.Berning,Time and consumer behavior:An interdisciplinary overview[J].Journal ofConsumer Research,1976,2(4):320-339.

[13] [14][75]Gershuny J. Busyness as the badge of honor for the new superordinate working class[J]. Social research,2005,72(2):287-314. [23]Rudd M.Feeling Short on Time:Trends,Consequences,and Possible Remedies[J].Current opinionin psychology,2019,26:5-10. [27] Hamermesh D S J Lee. Stressed out on four continents:Time crunch or yuppie kvetch ?[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Statistics,2007,89(2):374-383. [30][33]StrazdinsL,Griffin A L,Broom D H,Banwel lC,Korda R,Dixon J,GloverJ.Time scarcity:an other health inequality ?[J]. Environment Planning A,2011,43(3):545-559. [31] Loewenstein G. Out of control:Visceral inf luences on behavior[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96,65(3):272-292. [32] 周元元,胡杨利,张琴,赵彦成 . 时间压力下你想听什么? 参照组影响对冲动购买的调节[J]. 心理学报,2017. 49(11): 1439-1448.

[34] Gärling T,Gamble A,ForsF,Hjerm M. Emotional well-being related to time pressure,impediment to goal progress, and stress-related symptoms[J].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16,17(5):1789-1799. [37][63][64]ZhuM,Y Yang C K Hsee.The Mere Urgency Effect[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18,45(3):673-690. [40] 齐勇 . 劳动与闲暇:亚里士多德与马克思的比较研究[J]. 求是学刊,2016,43(4):24-29.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中国青年研究(ID:china-youth-study) ,作者:刘红艳、杨婧澜、廖卫华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