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科学解释一下:为什么网民戾气越来越重?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354127.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6fAvUrZ.jpg!web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 ,作者:Lachel,原 文标题:《人类的本性,逃不开党同伐异》,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近几年以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受到,网络上越来越充满戾气。无论哪个网站,只要打开评论区,充斥在眼前的总是一片乌烟瘴气。

一言不合就“对线”,动不动一顶帽子扣过去,说话前先“站队”“找友军”,出口成脏,两句话必带“nmsl”……

有时候你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这些人那么大火气?好像看什么都不顺眼。为什么他们那么闲,整天泡在网上,不用上班,不用做作业吗?

很多人会把原因归结为,我国网民文化程度偏低 —— 比如:最近的 CNNIC 第 45 次报告:我国网民数量超9亿,七成月收入不足 5000 元,八成学历在专科以下。

这或许有一定道理。但其实,国际上,整体呈现出来的排外、盲目、戾气、冲动,并没有比国内好多少。

比如:热心于公益和卫生事业的比尔盖茨,在一些网站上,已经被人骂成了筛子。这些现象,单单用“蠢”来解释吗?或许不止如此。

今天,我想跟你一起探讨,这背后可能存在的一些原因。

3iEn2i7.jpg!web

有一句话叫做:人类的历史,就是斗争史。这句话当然太过绝对,但确实有一定道理。

从3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5万年前智人打败尼安德特人,再到公元2020年,整个人类的进化史,一直都有一个主题:如何在强敌环伺的环境里更好地生存下去,繁衍壮大。

所以,一切基因的进化和演变,都会不由自主地沿着一个方向:如何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而那些不利于生存的特征,都会慢慢地被淘汰掉。

请记住这一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大脑。

众所周知,大脑里有两个非常重要的部位,一个叫做杏仁核,一个叫做新皮层。 杏仁核负责对情绪的识别和记忆,新皮层负责复杂的理性思考。

当我们面临危机或威胁时,我们会感到热血上涌、心跳加速、全身发冷,整个人立即进入高度的紧张和兴奋状态,这就是杏仁核在起作用。

它通过对外界环境的识别,匹配到了相对应的“情绪记忆”,并绕过新皮层,让我们的机体进入“战或逃”的状态。

像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令自己不快的言论,或听到一些刺耳的话,让自己觉得“很不爽” —— 大约就是这么一种状态。

这是确保我们能生存下来的本能。原因很简单: 如果当你遇到危险,还要大脑慢吞吞地理解环境、下达指令的话,那这样的个体早就死掉了,没法把基因遗传下来。

但这一功能到了现代社会,却给我们造成了种种不便:在生活极其丰富、复杂的环境刺激下,我们的杏仁核过于敏感,很容易产生应激反应,从而让我们受到情绪的驱动,做出种种冲动、不理性的行为。

JZRVf22.jpg!web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答案就是靠我们的新皮层。

新皮层和杏仁核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原因很简单:因为大脑同一时间内只能处理一件事情。所以,一旦我们用新皮层去思考,来自杏仁核的信号就会被抑制,从而使得我们变得冷静。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新皮层中最重要的前额叶皮层,也就是负责调控注意力、作出计划、理性思考的部位,一直要等到25岁左右才发育完全。

这意味着什么呢?对于不到25岁的青少年而言,他们的大脑其实是不够完整的,天生就缺乏“控制能力”。所以,他们会更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更难控制自己的情绪。

因此,为什么青少年会更“热血”,更冲动,更容易冒险,很大一部分原因正在于此。 (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大脑中多巴胺的分泌量更旺盛,这使得他们更喜欢新鲜刺激)

你可能会问:那么, 如何才能提高前额叶的发育水平呢?答案是:经历和锻炼。

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 你经历的事情越多,需要面对的复杂问题越多,需要绞尽脑汁去思考和应对的情境越多,前额叶皮层就会越发达。

这种经历和锻炼,可以从两个渠道获得:一个是大量的阅读,另一个是大量的处事和人际交往。

为什么呢?因为这两者都需要集中大量的注意力去思考,而大脑是严格恪守“用进废退”原则的。你用得越多的部分,神经元的链接就会越密集、越丰富,从而整体上变得越发达。

所以,下一次,如果你遇到蛮不讲理、只凭情绪行事而不动脑子的人,你也许就会知道:

对方的前额叶皮层也许不够发达,要么年纪很小,要么没读过太多书,没经历过太多事情,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很可能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因此只能凭借杏仁核去行动……

这么一想,有没有觉得对方也挺可怜的,你应该同情他?

好啦,这段话是开玩笑的。

不过道理的确如此。我们在现代社会里的成长,每一天,都是在让我们摆脱原始动物的本能,活得更像一个“人”。

Q7n6fqY.jpg!web

这是生理层面。下面,我们来看看文化层面。基于杏仁核的情绪应答机制,会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作出什么样的行为呢?

一个简单的结论是:这些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点:对“自我”的维护。这里的“自我”,有两个层面:小我和大我。

小我,是指对个体尊严、价值观、存在感的维护。用大白话来说就是:我要证明我是对的,你是错的。

大我,是指对“我”所融入和归属的群体进行维护,也就是:我要证明“我们”是对的,“你们”是错的。

先讲小我。

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许多人,总是会坚信自己的观点,哪怕把相反的证据摆在他面前,他也不接受?

原因很简单:因为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有一个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稳定”的需求。

什么叫稳定呢?就是:我相信一件事情,它过去是这样,未来也仍旧是这样。我相信太阳每天会升起,傍晚落下,那么我会希望它明天、后天,每一天,都是这样。

否则,如果不这样的话,大脑就乱套了:它不知道该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昨天的信条,明天可能就不适用。那么也就意味着,每一天大脑都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去重新认识和探索世界。这是大脑所无法接受的。

所以,大脑为了“拨乱反正”,会创造出种种“扭曲现实”的方式,来最大化地维持自己的稳定。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认知失调”。当一种新认知和旧认知产生冲突的时候,大脑就会陷入混乱。为了解决这种混乱,就必须使到这两种认知之间的冲突消解掉。那么,无非就是两条路,要么改变旧认知,要么改变新认知。

但问题在于:大脑会给予旧认知更高的权重。原因很简单: 大脑会把旧认知当作“自己人”。对大脑来说,它就是“我”的一部分,我为什么要否定自己呢?

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大脑会选择对新认知进行扭曲。那么,也就是两种方式:

要么,选择性地吸收对自己有利的新认知,无视掉不利的新认知。这就叫做“证实偏见”。

要么,把新认知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理解,无论它是不是曲解。这就叫做“动机推理”。

因此,我经常说: 最困难的是什么?就是对自我的颠覆 。那意味着,你要否定你自己的一部分。

在一个群体里面,当若干个个体聚合起来时,这种“小我”,就会上升成“大我”。世界上,任何一个文明,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种意识形态,无论是倾向于集体主义,还是倾向于个人主义,背后都会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特征:

维护“同类”,排斥“异类”。

为什么呢?这一点,仍然可以从漫长的进化史得到解释。

在原始时代,任何一个个体都是难以生存的。要存活下来,并保证基因的繁衍,唯一的方式就是抱团,结成部落。

而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部落之间的冲突,就会成为一个常态。

因此,党同伐异的特性,就会印刻在我们的基因里面,一直保留到今天。那些不这样做的个体,都死掉了。

这种现象,就是社会心理学家 Henri Tajfel 所提出的“圈子效应”。他认为:人们天生会把其他人划分成“同类” (in-group) 和“异类” (out-group) ,这种划分一旦完成,就必然会更加维护同类,更加排斥异类。

这种划分是怎么形成的呢?答案是,完全随意。

比如:我们可能凭兴趣去划分,凭地域去划分,凭观点和立场去划分,凭是否同一个部门去划分,诸如此类,它是广泛存在的。

甚至,这种划分可能是不固定的,会随着不同的场景而变化。

举个例子:公司里有一个跟你性格相似的人,你就很可能把他划分成“同类”。但过了几天,他发表了一些跟你相悖的观点,那么可能在你心目中,又会被划成“异类”。

Tajfel 做的一个实验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他把一群儿童随机分成几组来做游戏,结果发现:哪怕这种分组完全是随机的,甚至并不涉及竞争,只是简单分了一下,在这群不谙世事的儿童里,也会出现一种现象:他们对同组的人更友好、更宽容,对待别组的人更苛刻。

(比 较安慰的地方是:年幼的儿童只“党同”,不“伐异”,只有年龄比较大的孩子才“伐异”。这也许说明了:我们的基因深处,还是倾向于合作互利的)

这或许可以说明:很多时候,当我们去评判一件事、一个人时,要完全跳出立场,做到客观理性,究竟有多难了。

fEj6vi2.jpg!web

你会发现,上面讲的,其实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写在我们基因里面的需求,是更好地生存下来。

为此,我们的感性被锻炼得非常敏感,经常绕过理性来自主行事。

基于这一点,为了维护“自我”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我们会无视客观现实,费尽心思证明“我是对的”。 而当这种小我聚合成“大我”,“我是对的”,就变成了一种群体叙事:把一切话题,简单粗暴地划分成“我们”和“你们”,区分出“友军”和“敌人”,是敌人的,不管他说什么,都要打倒。

在这种“斗争叙事”的语境下,许多人会有这么一种思想:你说的话我不爱听,你就是敌人,那我就要搞垮你。

怎么搞垮?无非就是给你扣一个帽子,把你推到“大众”的对立面去,让你变成大众的“异己”,用唾沫淹死你。

比如前阵时间,张文宏被媒体塑造成了一个英雄。后来他发表了一些言论,说病人不要吃粥,要吃蛋和三明治,许多人就开始如何攻击他呢?崇洋媚外,全盘西化,背弃老祖宗。

不管你说了什么,也不管你说的对不对,只要我不爱听,帽子一扣,你就凭空矮了三分。

所以,一个很遗憾的事情是:如今网络上,似乎已经很少有能够理性交流的土壤了。任何一个稍稍有点争议的话题,一定会开始有人扣帽子:杠精,女拳,恨国党,小粉红……

就事论事,成了一个非常奢侈的东西。

尤其近几年,这种现象愈演愈烈。

一方面,网络的普及,使得许多人都有机会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信息。那么,也就更容易构建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一个人反对疫苗,他本来也许只能跟身边的朋友交流,维护这个观点。但现在他能上网。那么他上网一看,原来这么多的人反对疫苗,原来我们的同路人如此壮大,他就会油然而生一种“我们的伙伴遍天下”的集体归属感。

至于那些支持疫苗的信息?不好意思,强大的“证实偏见”阀门,已经把它们全部屏蔽了。

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会越加坚定信仰“反对疫苗”主义。外界越强调“要打疫苗”,就反而会激起他们越强的反抗心,强化这个小群体内部的凝聚力。

什么,比尔盖茨支持疫苗?他一定是魔鬼。打倒他!

另一方面,近几年全球经济的形势,使得许多人都积攒了不少情绪。这些情绪需要宣泄,那自然不能对“自我”宣泄,就只能幻想“存在一个假想敌”了。

然后,把情绪附加到炮火上面,向着假想敌开炮。通过这种方式,来让自己更加确信:我没错,一切都是别人的错。

所以,拿美国来说,总统大选的时候,美国人最喜欢玩什么呢?把锅甩到对立面头上。比如:在共和党的语境里,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一团糟,失业率攀升,治安下降,大家没钱?都是民主党那帮废物搞的!

同样,为什么特朗普要拿中国甩锅?因为,在难以应对国内的动荡和混乱的局面下,怎么样才能提升大家的凝聚力,转移大家的怒火?当然就是把目标转向外部了。

了解历史的朋友会知道,希特勒是如何蛊惑人心的?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他的演讲能力:亲爱的子民们,是谁害到你们穷困潦倒的?是那些奴役我们的法国人和英国人!你们没有错,错的是世界!

所以,有一种说法,说现在全球都在右转,都在转向保守和封闭。不无道理。

Zr632a7.jpg!web

在这种潮流下,我想跟大家说的是:不要放弃对理性的追求。

如果说感性是使到我们更接近“自然”的原初动力,那理性,就是这种动力的缰绳。

追求理性,不是说凡事都要客观中立,不是说要让自己变成机器人,不是说要把一切事物冷冰冰地量化、权衡利益,而是:让我们的心智,成长得更完善、更全面,能够抵抗我们本能里面,对现实的扭曲。

我们的祖先用了这么多年去进化,去创造文明,不是为了让我们活得跟他们一样的。 多阅读,多主动探索,多深度思考,不要满足于外界推送给我们、挑拨情绪的浅薄内容和浮夸资讯。

多思考事物的多面性,而不是满足于给事物贴标签,二元对立地、非黑即白地看待问题。 常常审视和思考自己的局限性,永远抱持“我不可能一直都是对的”,让自己有一个警醒。

不要诛心,不要单纯用立场去看问题、看别人,就事论事,尽量抽离自己的观点和情绪。 在追求知识的基础上,更要追求“智识” —— 亦即拓展思维和视野,驾驭、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个世界还会好吗?会继续走向全球化,互相融合吗?没人知道。但我们可以在潮流里面,逆浪而行,完善自身。进而影响身边的人,再影响更多的人。

正是因为我们相信理性的力量,我们才能坚信,人类这个文明,能够进一步发展下去。万物之中,希望最美。

闲聊时刻 :

1.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杏仁核经常带给我们不便,那能不能把它切掉呢?

当然是不行的。

有一个实例:有位病人因为意外导致杏仁核受损,手术后发现,她失去了“恐惧”的情绪。无论遇到多么危险的情况(比如站在车水马龙的大路上),她都感觉不到恐惧。

可想而知,这在现代社会里会有多危险。我们还是要好好引导大脑,不要这么简单粗暴。

2. 最困难的就是对自我的颠覆。那意味着,你要否定你自己的一部分。

但是,没有人是能够永远正确的。如何能够尽量不被外界颠覆?答案就是,多去自己颠覆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 ,作者:Lachel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