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简单了解一下Kubernetes,并搭建自己的集群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dockone.io/article/10033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编者的话】这篇博客的本意是带大家从零开始搭建Kubernetes集群的。但是我后面一想,如果是我看了这篇文章,会收获什么?就是跟着步骤一步一走吗?是我的话我会选择拒绝,所以我加了关于Kubernetes的简单介绍,每一步的步骤都添加了解释。由于篇幅和时间原因,我只介绍了Kubernetes中较为核心的Pod和Service。

文章前半段会简单的介绍一下Kubernetes,后半段会介绍如何从零开始慢慢的搭建集群。如果想直接开始着手搭建集群,则可以直接从第三章开始看。

Kubernetes是什么

Kubernetes简称K8S,是由Google在2014年开源的生产级别的容器编排系统,或者说是微服务和云原生平台。虽说14年才开源,但实际上Kubernetes是Google内部的容器编排系统Borg的开源版本,在Google内部已经用了十多年了。下面是一个关于Kubernetes的Logo来源的小插曲。

Kubernetes由谷歌在2014年首次对外宣布 。它的开发和设计都深受谷歌的Borg系统的影响,它的许多顶级贡献者之前也是Borg系统的开发者。在谷歌内部,Kubernetes的原始代号曾经是Seven,即星际迷航中友好的Borg(博格人)角色。Kubernetes标识中舵轮有七个轮辐就是对该项目代号的致意。

不过也有一个说法是,Docker的Logo是一个驮着集装箱的鲸鱼,也就是运输船,Kubernetes的Logo是一个船舵,旨在引领着Docker(或者说容器技术)走向远方。

简单了解Kubernetes

看了很多官方文章,是真官方。官方什么意思呢,就是有可能看完了约等于没有看,一样的啥都不知道。

所以我想写这样一篇文章,给那些看完文档仍然不太理解或者说完全没了解过Kubernetes的老铁一点小帮助。那么让我们回到最初对Kubernetes的定义,它是一个微服务框架。

说到微服务框架,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下目前业界十分主流的微服务框架,与这些你十分熟悉的框架进行对比,你就会很清晰的知道Kubernetes能做什么了。目前很主流的微服务框架和平台有Spring Cloud、Dubbo和Kubernetes。

Spring Cloud来自Netflix,Dubbo来自阿里,而Kubernetes则来自Google。说的直观一点,这三个框架都是针对微服务的解决方案。可能有人会说,Kubernetes不是一个容器编排系统吗?怎么跟Spring Cloud这种软件层面上的微服务框架做起了对比呢?

老铁别慌,等我们慢慢深入这个概念。

我们都知道,如果我们需要使用微服务,那么肯定少不了一些底层的基础设施的支撑,例如服务注册与发现、负载均衡、日志监控、配置管理、集群自愈和容错、弹性伸缩……等等。我没有列举完,如其实这些组件都可以统称为微服务的公共关注点。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只要能够提供的这些功能,它就算一个微服务框架呢?

以上的大多数功能,Kubernetes都是内置的。故我们可以说Kubernetes是一个与Docker Swarm相类似的容器编排系统,但是由于Kubernetes内置了微服务的解决方案,它同时也是一个功能完备的微服务框架。

Pod的概念

在Docker Swarm中,调度的最小单位是容器,而在Kubernetes中,调度的最小是Pod,那啥是Pod呢?

Pod是Kubernetes设计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在英文中的原意是表达一群鲸鱼或者是一个豌豆荚的意思。换句话说,一个Pod中可以运行一个或者多个容器。

在一个集群中,Kubernetes会为每个Pod都分配一个集群内唯一的IP地址。因为Kubernetes要求底层网络支持集群内的任意节点之间的两个Pod能够直接通信。这些容器共享当前Pod的文件系统和网络。而这些容器之所以能够共享,是因为Pod中有一个叫Pause的根容器,其余的用户业务容器都是共享这个根容器的IP和Volume。所以这些容器之间都可以通过localhost进行通信。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引入根容器这个概念?那是因为如果没有根容器的话,当一个Pod中引入了多个容器的时候,我们应该用哪一个容器的状态来判断Pod的状态呢?所以才要引入与业务无关且不容易挂掉的Pause容器作为根容器,用根容器的状态来代表整个容器的状态。

熟悉Spring Cloud或者微服务的都知道,微服务中最忌讳的就是出现单点的情况。

所以针对同一个服务我们一般会部署2个或者更多个实例。在Kubernetes中,则是会部署多个Pod副本,组成一个Pod集群来对外提供服务。

而我们前面提过,Kubernetes会为每一个Pod提供一个唯一的IP地址,客户端就需要通过每个Pod的唯一IP+容器端口来访问到具体的Pod,这样一来,如果客户端把调用地址写死,服务器就没有办法做负载均衡,而且,Pod重启之后IP地址是会变的,难道每次重启都要通知客户端IP变更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引出Service的概念了。

Service

Service是Kubernetes中最核心的资源对象之一,就是用于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与Swarm中的Service概念没有太大的区别。

一旦Service被创建,Kubernetes会为其分配一个集群内唯一的IP,叫做ClusterIP,而且在Service的整个生命周期中,ClusterIP不会发生变更,这样一来,就可以用与Docker Swarm类似的操作,建立一个ClusterIP到服务名的DNS域名映射即可。

值得注意的是,ClusterIP是一个虚拟的IP地址,无法被Ping,仅仅只限于在Kubernetes的集群内使用。

而Service对客户端,屏蔽了底层Pod的寻址的过程。并且由kube-proxy进程将对Service的请求转发到具体的Pod上,具体到哪一个,由具体的调度算法决定。这样以来,就实现了负载均衡。

而Service是怎么找到Pod的呢?这就需要继续引入另外一个核心概念Label了。

Label

Lable本质上是一个键值对,具体的值由用户决定。Lable就是标签,可以打在Pod上,也可以打到Service上。总结来说,Label与被标记的资源是一个一对多的关系。

例如,我们给上面所描述的Pod打上了role=serviceA的标签,那么只需要在Service中的Label Selector中加入刚刚那个标签,这样一来,Service就可以通过Label Selector找到打了同一Label的Pod副本集了。

接下来,再简单的介绍一下其他的Kubernetes核心概念。

Replica Set

上面提到过部署多个Pod,是怎么一回事呢?Kubernetes最开始有一个概念叫Replication Controller,不过现在已经慢慢的被Replica Set所替代,RS也叫下一代的RC。简单来说Replica Set定义了一种期望的场景,即让任何时候集群内的Pod副本数量都符合预期的值。

一旦被创建,集群就会定期的检测当前存活的Pod数量,如果多了,集群就会停掉一些Pod。相反,如果少了就会创建一些Pod。这样一来可以避免什么问题呢?假设某个服务有两个实例在运行,其中一个意外挂掉了,如果我们设置了副本数量是2,那么集群就会自动创建一个Pod,以保证集群内始终有两个Pod在运行。

Kubernetes的东西就简单的介绍这么多,接下来让我们进入集群的搭建环节。

搭建Kubernetes的准备工作

不知道从哪篇博客开始,不是很愿意写这种纯TODO类的博文,但是我自己躺坑之后发现,我自己这个还真是我目前见过最简单的。

我看到的有些安装分了很多种情况,但是当一个初学者来看的时候,可能反而会让他看懵逼。所以接下来的安装会有些硬核。不分情况,就只有一种情况,一把梭安装就完事。

系统版本:Ubuntu 18.04

Kubernetes版本:v1.16.3

Docker版本:v19.03.5

Flannel版本:v0.11.0

准备工作

我们先假设以下的情况成立。

机器:有2-3台物理机或虚拟机

系统:Ubuntu 18.04且已换好国内的源

如果以上基本不成立,本篇文章到此结束,谢谢观看……

安装Docker

我也不需要介绍各种情况了,直接登上机器,创建一个shell脚本,例如叫install_docker.sh,一把梭代码如下:

sudo apt-get update

sudo apt-get install -y apt-transport-https ca-certificates 

curl gnupg-agent software-properties-common

curl -fsSL https://download.docker.com/linux/ubuntu/gpg | sudo apt-key add -

sudo apt-key fingerprint 0EBFCD88

sudo add-apt-repository ”deb [arch=amd64] https://download.docker.com/linux/ubuntu $(lsb_release -cs) stable"

sudo apt-get update

sudo apt-get -y install docker-ce docker-ce-cli containerd.io

然后执行sh install_docker.sh,等待命令跑完,验证Docker是否安装好即可。直接敲docker + 回车。

安装Kubernetes

同理,新建一个shell脚本,例如install_k8s.sh。一把梭代码如下:

sudo curl -s https://packages.cloud.google.com/apt/doc/apt-key.gpg | sudo apt-key add -

sudo apt-get update

cat <<EOF >/etc/apt/sources.list.d/kubernetes.list

deb https://apt.kubernetes.io/ kubernetes-xenial main

EOF

sudo apt-get install -y kubelet kubeadm kubectl –allow-unauthenticated

然后执行sh install_k8s.sh,等待命令跑完,验证Kubernetes是否安装好即可。直接敲kubectl + 回车。

关闭Swap

先给出一把梭,不要耽误了正在安装的老铁。为什么要关闭后面再说。

  • 暂时关闭,直接使用命令sudo swapoff -a,但是重启之后会生效。会导致Kubernetes无法正常运行。
  • 永久关闭,建议一劳永逸,sudo vim /etc/fstab将有swap.img那行注释掉,保存即可。

那么,swap是啥呢?它是系统的交换分区,你可以理解为虚拟内存。当系统内存不足的时候,会将一部分硬盘空间虚拟成内存使用。那为什么Kubernetes需要将其关掉呢?可以从下图看看访问内存和访问硬盘速度上的差异就知道了。

EjIZ7zI.jpg!web

总的来说是为了性能考虑,所以就需要避免开启swap交换,Kubernetes希望所有的服务都不应该超过集群或节点CPU和内存的限制。

初始化Master节点

到这,准备工作就完成了,可以开始安装Kubernetes的Master节点了,登上要作为Master节点的机器。

设置HostName

老规矩,先上命令,再说为什么要设置。

sudo hostnamectl set-hostname master-node

自定义修改了主机名,在之后查看集群内节点时,每个节点的名字就不会显示Kubernetes自动生成的名字,便于查看和记忆。例如,在其他的Node节点你可以将master-node改为slave-node-1或worker-node-2,效果如下。

B7zyi2a.jpg!web

初始化集群

在机器上执行如下命令。

sudo kubeadm init --pod-network-cidr=10.244.0.0/16

然后,等待命令执行完。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一下。这个命令执行完成之后,会打印一个有kubeadm join的命令,需要保存下来。

大概长这样:

kubeadm join 你的IP地址:6443 --token 你的TOKEN --discovery-token-ca-cert-hash sha256:你的CA证书哈希

顾名思义,这个命令用于其他节点加入到集群中,而且Token是有时效性的,过期时间一般是86400000毫秒。

如果失效,就需要重新生成。如果你真的又没有保存,又失效了…我还是给你准备了两个补救措施。如果命令保存下来了,那么请直接跳过这两个补救措施。

  • token. 通过命令Kubeadm token list找回
  • ca-cert. 执行命令openssl x509 -pubkey -in /etc/kubernetes/pki/ca.crt | openssl rsa -pubin -outform der 2>/dev/null | openssl dgst -sha256 -hex | sed 's/^.* //'找回

普通用户可执行

把下面的指令一把梭即可。

mkdir -p $HOME/.kube

sudo cp -i /etc/kubernetes/admin.conf $HOME/.kube/config

sudo chown $(id -u):$(id -g) $HOME/.kube/config

主要是,为了不那么麻烦,在控制节点上执行kubectl这类的命令时,不用每次都sudo。

安装网络通信插件

执行如下命令,安装网络插件Flannel。

sudo kubectl apply -f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coreos/flannel/master/Documentation/kube-flannel.yml

可以看到,如果不安装Flannel,我们刚刚Init好的Master节点会处于NOT_READY的状态。安装好之后,可以通过命令kubectl get nodes来查看所有的节点的状态。也可以通过kubectl get pods --all-namespaces来查看当前集群中所有Pod的状态。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在master节点是READY,所有Pod的状态是RUNNING之后,才可以进行下一步。

为什么要装网络插件呢?

那是因为Kubernetes要求集群内的所有节点之间的Pod网络是互通的。换句话说,Flannel可以让集群内不同节点上的容器都有一个在当前集群内唯一的虚拟IP地址。这样以来,就可以实现,跨节点的Pod与Pod直接通信。

这样一来,将复杂的网络通信,简单的变成了两个IP地址之间的通信。这主要是通过虚拟二层网络实现的。看似是这个节点的Pod直接和另一个节点上的Pod进行了通信,最终还是通过节点的物理网卡流出的。

Slave节点加入集群

到此,一个单点的集群就已经搭建好了。现在我们要做的是,登录准备好的另一台(我只有两台,如果你有3台或者4天,把这个章节反复走几次就好了)服务器。

设置HostName

执行如下命令。

sudo hostnamectl set-hostname slave-node

因为当前节点不是master了,所以主机名设置成了slave-node。

加入集群

重点来了,执行上一章节生成的kubeadm join命令即可。等待执行完毕之后,就可以在master节点上通过命令kubectl get nodes看到slave-node已经加入了集群。

对于Slave节点的操作就没了。

感谢阅读

关于Kubernetes就简单的介绍到这里,由于篇幅和时间的原因,很多概念都没有介绍,例如Deployment、Volume、ConfigMap等等。仅仅只介绍了较为核心的Pod和Service,以及相关的东西。毕竟,如果想要把Kubernetes的核心理念介绍完,一篇博客的篇幅是肯定不够的,后面我再单独详细的介绍吧。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m9Vuzey7frP7f9p_0er1xw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