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疫情之下,需警惕消费贷款“滑坡”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350002.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mU3MFnq.jpg!web

作者:薛洪言,题图来自:IC PHOTO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火车头,经济下行时尤其如此!

消费的重要性,源于消费是一切经济活动的终点。市场经济中,生产的东西卖得出去,是一切企业存在的前提。消费低迷,会逆向传导至零售商、批发商、制造商,各行各业都会受损,业绩下滑,失业增加,再次加剧消费低迷,形成恶性循环。

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与抗疫工作同样重要的就是稳经济、稳就业,鉴于多数国家都是消费驱动型经济体,稳经济、稳就业的关键是稳消费。

从各国救市政策看,在央行降息放水拯救金融体系流动性的同时,各国财政部门相继出台“直升机撒钱”政策,直接向中低收入群体发钱,以确保消费不滑坡。直接给钱简单有效,但毕竟会加重财政负担;相比之下,发挥市场力量,借消费金融之力促消费,更值得期待。

疫情之下,警惕消费贷款滑坡

长期以来,我国属于典型的投资驱动型经济体,经济衰退时,大家更关注投资,以及与投资相关的企业贷款;但当前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对消费及拉动消费的消费贷款,应给予更多关注。

疫情之后,多地政府出台了扶持中小企业政策大礼包,但很多市场调研显示,企业最关心的还是订单和销售。没有销售,税费减免是无本之木,贷款优惠也很难落地——银行没有胆量给营收下滑的企业发放贷款。同时,疫情的国际蔓延,让大量的外贸型中小企业陷入困境,出口转内销,同样需要借助消费的力量。

稳消费的重中之重是稳就业,但仅仅稳就业还不够。稳就业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就业关系到消费者的收入预期和消费倾向,但从收入角度看,短期之内,消费贷款的影响并不亚于薪资收入——消费贷款既是一种可供消费的“收入”来源,更直接关系到很多高负债群体的现金流。

一般而言,经济衰退会加剧金融机构慎贷情绪,产生顺周期的收缩效应。具体来看,疫情之下,逾期率上升,金融机构担心资产质量恶化,主动降规模、提门槛;借款人对未来悲观,借贷需求下降。而大数据模型强调实时风控,外部环境变差时,也会自动降低审批通过率。

种种因素下,若不进行积极干预,消费贷款会倾向于快速缩水。2020年2月末,金融机构家庭贷款余额55.5万亿元,较2019年末微增219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3万亿元,缩水2.4万亿元。短期贷款,主要就是消费贷款。

IjQfYrJ.jpg!web

消费贷款缩水会加剧借款人资金链紧张程度,导致更多的逾期,形成恶性循环,继而对消费复苏构成威胁。具体机制可用经济学家欧文·费雪的“债务-通缩”循环来解释。

简单来说,负债家庭收入下降,但还本付息压力不变,这种情况下,只能大幅度地紧衣缩食。当负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时 (现在就是) ,借款人的紧衣缩食会在宏观层面产生显著影响,导致总需求萎缩,大量企业没有订单,破产倒闭,更多人失业,更多人紧衣缩食,产生恶性循环。

同时,高负债家庭也多是易失业的中低收入家庭。经济衰退时,他们面临降薪失业、信贷断粮的双重打击,会加重问题的严重性。

站在经济学视角,消费是收入和消费倾向的函数。一般来讲,收入越高,消费越多,但消费不会随着收入等比例提升。举例来说,年收入10万时,7万用于消费,3万拿去储蓄;年收入100万时,可能30万用于消费,70万拿去储蓄。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占比从70%降至30%,这就是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效应。

由于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效应,收入下降时,相比中高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所受影响更大。疫情之下,受影响最大的恰恰是低收入群体,这是各国政府第一时间“直升机撒钱”的重要原因,国内多个城市也积极发放消费券——只有稳住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才能确保宏观层面消费不滑坡。

问题是,中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收入”来源有两个:工资收入和消费贷款。直升机撒钱只是对冲降薪失业影响,若不阻断消费贷款滑坡,依旧于事无补。

阻断“债务-通缩”循环

从我国居民负债结构看,2017年之前,个人贷款高增长主要是房贷驱动;2017年之后,房贷增速开始下行,消费贷接棒,成为居民杠杆率持续高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

FvMZJ3u.jpg!web

粗略来看,房贷借款人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而消费贷则以中低收入群体为主。从人群结构看,2017年以后,中低收入群体已成为驱动居民杠杆率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中低收入群体杠杆率的快速增长,部分用于消费,也有部分用于偿还贷款。正常情况下,贷款消费和以贷还贷并不值得大力提倡,甚至需要加以控制;但疫情之下的特殊时期,阻断消费贷款滑坡应成为监管政策的重中之重,潜在问题和负面影响等经济趋稳后再说。

不妨拿美国次贷危机做例子。从微观层面看2008年金融危机,没能及时阻断“债务-通缩”机制,被很多经济学家视为危机升级的核心原因。

2001年之后,美国住房贷款大放水,很多低收入群体得以通过贷款买房上车,这部分贷款被称为“次级贷款”。2004年起,美国进入加息周期,利率上升,于2006年刺破楼市泡沫,房价开始下跌,在“债务-通缩”机制下,次贷危机演变成金融危机。

房价下跌让一些房产变成负资产 (房屋售价低于购房贷款未偿还本金) ,贷款人不再还款,房屋被金融机构收回并通过拍卖公司拍卖。为追求快速回款,拍卖价格通常低于平均价格,而较低的拍卖价格又会拉低平均价格,加速房价下行,让更多的房产变成负资产,更多的房子加入拍卖市场,此时,房价下跌的滚雪球效应产生了。

房价下跌会产生严重的财富缩水效应,在“债务-通缩”机制下,贷款购房家庭大幅降低消费支出,让经济深陷衰退之中。雪上加霜的是,危机发生后,很多房贷家庭个人信用分受损,再贷款能力下降,现金流紧张,消费支出迟迟难以恢复。

数据显示,直至2011年,美国每4套住房抵押贷款住房中仍有1套处于负资产状态。家庭消费的持续低迷,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美联储的放水政策有效性。结果是,尽管美国股市于2009年初即恢复涨势,但经济复苏持续乏力,直至2015年底,美联储才敢放心地步入加息周期。

事后反思,美国一些经济学家提出,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若采取诸如“强制破产”“本金减记”政策降低债务负担,同时畅通高负债家庭的再贷款机制,将大大加快美国经济复苏进度。

“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就当前国内情况看,促消费需阻断“债务-通缩”循环,扭转消费贷款缩水趋势应成为第一要务。

五大举措,激活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

疫情之后,监管机构普遍放松了监管要求,如提高小贷公司的杠杆率上限,加速批复消费金融公司设立申请等。把缰绳放松,有助于创造一个宽松的放贷环境,但现在问题出在主观层面——金融机构主观上不愿意放贷,借款人主观上不愿意借钱——单纯靠放松监管,效果有限。

就好比疫情期间,很多国家取消防疫用品关税,却并不能有效解决防疫物资紧缺问题,因为瓶颈不出在关税上。特殊时期,需要猛药,试举如下:

一是适当放宽利率定价权。36%的上限仍应坚守,但是否仍要对24%设限,不妨酌情考虑。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客群风险上升,适当放宽利率定价权,能有效激活贷款机构的放贷积极性。

二是发放“免息券”,精准促消费。财政部门可以发“消费券”,金融机构也可以发“免息券”。疫情之后,苏宁任性付联合十余家银行推出“24期免息分期活动”,用户在苏宁易购平台购买手机、家电、3C、珠宝、箱包等商品,最高可享受24期免息分期优惠。金融机构出资金、零售企业出场景,精准促消费,效果很好,不妨全行业推广。

三是厘清责任边界,激活线下场景分期。疫情之下,线下场景归零,教育分期、装修分期、旅游分期等线下分期也接近归零。当前,线下消费场景开始复苏,但线下场景分期却没有同步复苏。

近年来,线下场景分期屡屡爆出场景方跑路问题 (长租公寓、教培机构等) ,金融机构屡屡受牵连,对线下场景开始敬而远之。其实问题关键就是责任边界不清晰,金融机构承担了不应承担的责任,只要能明确责任边界,让金融机构无后顾之忧,就能重新激活线下场景分期的活力,为线下消费复苏贡献力量。

四是放宽不良贷款口径,松开金融机构手脚。2019年以来,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口径全面收紧,从防控风险的角度看是好事,但当前环境下,过严的不良贷款口径只会加剧金融机构顺周期效应,加重金融机构慎贷情绪。

仅就消费金融来讲,虽然借款人逾期率攀升,但主要是疫情短期冲击所致,中长期看,劳动力紧缺的宏观背景下,借款人不难找到工作、偿还贷款,逾期转化为真实损失的概率很低。此时放宽不良贷款口径,既能激活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长期看又不会恶化真实损失,值得尝试。

五是畅通金融机构资金获取渠道,鼓励银行开仓放粮。穿透来看,银行已成为各类消费贷款机构的主要资金方。疫情之下,危与机并存,多数机构选择关上闸门、提高门槛;也有机构愿意逆势扩张、做大市场份额,但苦于无米下锅,没有钱。作为资金方,银行或基于资产质量担忧,或忧虑数据合规影响,普遍提高资金合作门槛,掐住了很多消费贷款机构的资金管道,这些机构恰恰是服务低收入客群的主力军。

在此背景下,监管机构可出台专门政策,鼓励银行与非银行消费金融机构合作,对于一些含混不清或以讹传讹的潜在合规风险,予以清晰解读说明,解除银行后顾之忧。

市场失灵与调控之手

危机之下激活金融机构放贷意愿,一直是各国货币政策的难题。

如花旗集团前CEO查克·普林斯所说,“只要音乐奏响,你就必须起身跳舞”,金融机构放贷行为往往存在羊群效应——如果每家银行都在放贷,那么你的银行也不得不放贷,否则你的市场份额会被抢了去;但是当音乐停歇,大家都停了下来,你也不得不停下来,否则你接手的就是各种不好的资产,成了其他抽贷者的接盘侠。

疫情之下,逾期率攀升,一些金融机构提高了放贷门槛,为避免成为接盘侠,于是,更多的金融机构不得不提高放贷门槛。在行业层面,就出现了个人短期贷款的快速缩水。从危机应对的角度看,市场是“失灵”的,需要有形的调控之手扭转趋势。

2019年末,我国居民杠杆率已升至55.8%,虽然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2018年末为72%) ,但过快的增速已积累不少问题,如特定群体的过度借贷、以贷还贷等。2019年下半年起,监管全面趋紧,大量不合资质的互联网放贷机构退出行业,整改形势一片大好,趋紧是对的。但是,新冠疫情出现后,宏观形势大变,消费金融的政策重心也应及时调整,前期趋紧的政策需要松一松。

当前放松监管,也并非没有忧虑。比如,前期的严监管政策是否会功亏一篑?过度借贷的问题怎么办?居民杠杆率的快速上升怎么办?一方面,应着重进行结构性调整,以促消费为导向制定政策细则,有保有压;另一方面,还是凯恩斯那句话,“长期看,我们都是要死的”。当一个人心脏病发作时,并不是向他说明应该少吃红肉的最佳时间。

参考资料:

  1. [美]阿蒂夫·迈恩,[美]阿米尔·苏非,《房债:为什么会出现大衰退,如何避免重蹈覆辙》,中信出版社,2015.

作者:薛洪言(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