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疫情会引爆全球粮食危机吗?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cyzone.cn/article/580780.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i2UzQjF.jpg!web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苏宁财富资讯(ID: SuningWealthInsights),作者陆胜斌、顾慧君,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强烈冲击,必要的生活、医疗物资供给全球趋紧,多个国家和地区出于粮食安全的考虑,逐步采取了粮食出口的限制(见表1),引发了全球关于粮食危机的忧虑。因为各国囤粮,近两周主要粮食作物的价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见图1),其中小麦和大米价格的上涨幅度最为明显。

RbQFZjm.png!web

UfyAriB.png!web

民以食为天,这次疫情会冲击全球粮食安全,引发粮食危机吗?我们从全球粮食供需及库存状况、全球粮食贸易格局及新冠疫情对全球粮食生产和贸易体系的冲击入手,展开分析。

全球粮食供需及库存状况

近年来,全球粮食的供给总体充裕,谷物库存量持续走高(见图2)。当前全球谷物供给量26.19亿吨,超过全球谷物26亿吨的需求量,2015年以来,谷物产量持续超过需求量;当前,全球累计库存谷物8.17亿吨,创千禧年来的新高。

Azmeauj.png!web

细分来看,全球主要粮食作物均供过于求(见表2),需求量最大的玉米供应过剩率超过40%,需求量第二大的小麦供应过剩率超过60%,也就是说,在全球完全无产量的情况下,全球各类的粮食储备仍能满足5.6个月的需求。

EB3ma2F.png!web

因此,总体来说,当前全球的粮食产量已经稳定超过需求,供需基本动态平衡,盈余稳步上升,库存充足,不存在总量短缺的问题。而且,经过测算,就算在全球粮食产量锐减32%以后,剩余产量和库存仍能维持全球一年的需求。

全球粮食贸易格局

从全球贸易来看,全球谷物的贸易规模占全球总需求的比重不断提高,从2010年的13.1%上升到目前的16%,由此推算,全球各国粮食的平均自给率超过八成,但地区/国家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粮食主要出口国为:美国、加拿大、俄罗斯、阿根廷和欧盟,其中美国是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以大豆和玉米为主,粮食总出口量超过1亿吨,约占全球总出口量的四分之一;其次是俄罗斯,以小麦和混合麦为主,2019年总出口量为3185吨;而粮食的主要进口国为:中国、日本、韩国。中国的主要进口品种为大豆,进口量占全球大豆总产量的27.5%;日本和韩国因受地理环境的限制,粮食较为依赖国外进口。

分地区来看三大主粮的情况。受历史文化和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全球大米的生产和消费长期集中在亚洲地区。从生产看,全球大米产量居前的国家均在亚洲,亚洲各主要大米生产国的产量超过全球的80%。从大米的全球贸易情况看,亚洲内部循环的贸易格局有所弱化。本世纪初,亚洲出口了全球71%的大米,同时又进口了51%的大米,全球大米贸易呈现出明显的亚洲内部循环模式。2019年,亚洲出口大米数量占全球比重进一步上升,逼近80%,但进口占全球比重进一步下降,略高于40%,变化的主因来自非洲,非洲人口增长快、粮食自给能力弱,成为大米消费新的增长源。

再来看小麦,小麦的出口量占其全球产量的比重在三大主粮中是最高的,其中欧洲和美洲地区的小麦出口量占全球的比重在90%左右,是全球小麦的主产区,近几年来,俄罗斯小麦出口快速增长,成为全球最大的小麦出口国。亚洲和非洲是小麦的主要进口区,两大洲小麦进口量占全球小麦进口量6成多,其中亚洲占比4成多,非洲占比2成多。

玉米的主要产区在美洲(美国、巴西、阿根廷),这个产区的出口量2000年以来一直占到全球的7成以上,近年来,乌克兰玉米的出口量迅速上升,2019年排名全球第4。亚洲和美洲是玉米的主要进口区,两大洲的进口量占到全球的7成左右,其中亚洲的进口量占到全球的4成多。

综观全球粮食的贸易格局可以看出,粮食主要出口国的出口禁令将会对粮食需求国产生巨大的影响。当前越南已经禁止大米的出口,而越南的大米净出口量仅占全球总需求的1.24%,影响较小,而真正造成本次粮食恐慌的主要原因是越南的示范效应,如果主要粮食出口国均大幅限制粮食出口以应对本国需求,那么全球的供需平衡将会被打破,以粮食进口为主的国家将会受到明显冲击,当前摩洛哥已暂停征收小麦进口关税到6月中旬以缓解国内粮食紧缺。

新冠疫情及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冲击

首先来看新冠疫情的影响。

从生产端看,新冠疫情爆发,各国纷纷采取封锁政策,阻断了全球、地区及各国内部物资和人员流动。粮食生产是一个严重依赖供应链的生产活动,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互动网络,涉及农场主/农民、农场工人等劳动者(全球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农场工作由国际移民承担),需要化肥、种子和农药等物资,离不开加工厂、运输公司、批发零售商等合作伙伴。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导致的封锁政策使得上述网络承压,有休克的风险。

从贸易端看,人们摄入的卡路里中,有五分之一至少跨越了一国的边界,跨界的卡路里数量比40年前增长了50%以上。中低收入国家的粮食贸易量约占世界粮食贸易总量的三分之一,是其国民收入和福利的重要来源。依赖食品进口的国家特别容易受到贸易量下降的影响,特别是在本国货币出现贬值的情况下。疫情之下,各种风险因素集中爆发可能导致食品价格突然出现极端波动,那些食品支出占家庭预算比例较大的地区将会爆发粮食危机。

再来看沙漠蝗灾。沙漠蝗灾主要出现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随后迁徙至阿拉伯半岛、印度、巴基斯坦。受蝗灾影响,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已经宣布农业生产完全停滞。印度有学者预测,蝗灾将造成印度粮食减产30%-50%。巴基斯坦小麦产量占全球产量的3%以上,为全球主要的小麦生产国。目前蝗灾在局部地区肆虐,暂未成为全球性的灾害。从受蝗灾影响较大的主要粮食生产国印度来看(见图3),2019年以来,粮食产量并未出现明显波动,当前对蝗灾控制的效果较好。

UNvmmma.png!web

最后是草地贪夜蛾,草地贪夜蛾起源于美洲大陆,2016年起传播至亚洲和非洲各国,并于2019年1月起,陆续在中国19个省出现,对农业生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从目前来看,我国的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并未受到明显的影响(见图4)。

aa6RVnI.png!web

我国的粮食安全

我国当前是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见表3),但是作为主粮的大米、小麦等进口量占比较小,大米进口量为550万吨,小麦进口量为100万吨;占比最大的是大豆,进口量为9410万吨,占粮食进口总量超过73%。

M7bqQjU.png!web

我国粮食储备充足。从库存来看,当前我国大米库存1.09亿吨,在完全没有产量的情况下,足够满足全国9个月的需求;小麦库存1.31亿吨,足够满足全国13个月的需求;粗粮库存2.23亿吨,足够满足9个月的需求。因此我国粮食储备非常充足,无粮食短缺之忧。

我国粮食自给率高。从进出口占比来看,大米进口率(进口占需求的比重)为3.86%,玉米进口率为1.32%,小麦进口率为3.26%,粗粮进口率为5.81%,可以看出,中国主要粮食的自给率超过九成,受进出口影响较小。大豆的进口率为88.52%,非常依赖于国际大豆的供应,而且库存量较低,只能满足2.6个月的消耗,但是大豆并非主要粮食作物,因此对于中国的粮食安全不构成明显的影响。中国大豆之所以大规模依赖进口,是因为大豆并非中国的优势产品,而且在土地资源利用上,我国优先将土地资源分配给水稻、小麦等关键粮食的种植。从成本上来说,中国的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近年来上升明显。

我国拥有完备的粮食储备调控体系。近20年来,我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粮食储备和协调机制,能够快速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害等。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