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中国本土职业剧能回到二十年前的水平吗?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tmtpost.com/4277262.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mMnumeb.jpg!web

1998年的《妙手仁心》剧照

文丨互联网指北,作者丨卢其谙,编辑丨蒲凡

在《安家》上过的所有热搜里,最有代表性的是#房似锦人设#。因为原版日剧里,女主虽然同样面对工作严肃且不苟言笑,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业务的更好完成、并且恪守职业道德。而被中国翻拍改编后,女主不仅常常违背职业道德,许多“变态”行为却有了很多出于私心的理由,比如原生家庭、比如个人情感,“事业”这条线则慢慢淡化出了剧情主线。

这几乎完美解释了《安家》为什么从“口碑两极分化”逐渐滑向了“过半差评”: 好好的职业剧,好好的职业女性人设,怎么又成了一部谈恋爱嗑CP的言情+家庭伦理剧?

FZFfqmQ.jpg!web

(这条评论总结得非常到位)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安建导演的另一部作品《完美关系》也选择在同期上映,用更典型的中国式职业剧特色帮助《安家》实现了“同行衬托”,比如女主的人设。

人们一方面不理解为什么留学归来硕士,为什么27岁了还是个职场菜鸟;更不理解一个志在进入公关行业的年轻人,为什么前期的专业积累是帮人兼职卖房子——难道是安建导演的剧本看串了?

剧情对“公关”的理解也有待商榷。除了制造出一个行业里基本没人听说过的“独立公关人”称谓,出事基本靠“人际关系”摆平的剧情套路,让人怀疑编剧是否真的花了精力去了解“公关”这个行业,还是单纯地觉得“能够操作舆论的公关”很酷?适合塑造主人公们精英的人设?

总之《完美关系》基本踩中了所有中国式职业剧的雷点:脸谱化的职场环境、幻想式的工作内容、过场式的业务环节、意料之中的情感线,再加上3.9分的豆瓣评分(《安家》是6.2分),足以说明这部电视剧在观众心里,到底是个什么水平。

raAjeam.jpg!web

(尴尬的是,黄轩之前一部备受吐槽的职业剧,也是安建导演的作品)

当然严格来说,职场剧在大陆市场发生这样的变化也能找到充足的理论依据。比如对于大陆更复杂的观众画像而言,过于硬核的职场描述无异于收窄传播面,更不用说成功出圈激活全世界独一份儿的庞大“社交网络资源”。更何况国内职场剧的魔改其实由来已久,在《安家》和《完美关系》之前,不乏《猎场》、《谈判官》、《翻译官》等职场“神剧”。

但当疫情带来的特殊市场环境,让人们不得不在注意力更加局限的情况下,对内容质量更加敏感;当《想见你》离开后影视剧市场留下了过于鲜明的空白,《安家》和《完美关系》作为黄金档主力剧的同期上线,太适合成为重新审视国产职场剧的契机了:

倘若中国本土的观影环境很难催生优秀的职场剧,那为什么20年多前我们却曾经迎来过一系列辉煌的“职业剧热”?《安家》、《完美关系》们到底又是在哪一环出现了问题呢?

消失的“职业精神”

人们对于中国职业剧的共同记忆,大概是在20年前被定义的。当时以《妙手仁心》、《法证先锋》、《鉴证实录》、《壹号皇庭》为代表的一系列职业剧被引进大陆,TVB编剧们将警察、医生、律师、消防队员这些肉眼可见的职业几乎翻拍了个遍,然后在那个信息渠道十分有限的时代里迅速定义了老百姓们,对于这些职业的第一印象。

包括此前一段时间,谈香港警察必“阿sir”的国民语言习惯,基本就形成在那个时间段内。

当然平心而论,2000年前后也确实是电视剧的黄金时期——互联网刚刚落地远远谈不上普及、看电影仍然与小资情调牢牢绑定、看电视成为中国家庭最主流的娱乐方式——彼时无论是大陆还是港台都集中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电视剧作品,比如被成为国产犯罪剧巅峰的《黑冰》、豆瓣三大神作之一的《走向共和》、现象级的古装偶像剧《还珠格格第一部》。

也就是说,当年TVB职业剧对于那一代年轻人产生的巨大影响力,理论上是可以通过“信息渠道有限”、“注意力相对集中”、“娱乐方式匮乏”等理由来解释的。

很显然“能看”和“看进去”是两码事 。直到2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想起那些神剧的时候,仍然会对每部剧中所刻画的职业以及职场故事充满着代入感。

以《妙手仁心》为例。主人公Paul的第一个职场戏剧冲突发生在一场手术中。需要做手术的病人是涉嫌伤害自己朋友的犯罪嫌疑人,另一方面职业道德感要求他履行作为医生平等对待每一个患者的义务。

RzMFB36.jpg!web

(病人在手术前还在挑衅paul,paul回了他一个小眼神)

实际上这里存在着一个剧情设计上的巨大雷区。简单来说,现实生活中“医生遇到仇家”是个标准的小概率事件。而小概率事件的戏剧化改编,往往会出于叙事的需求发生“失真”的情况,从而大大影响剧情的观感。

这也是《妙手仁心》在编剧上的巧妙之处。编剧并没有对嫌疑人和主治医生进行任何主观的道德审判,也没过多针对于医生如何抉择、犯人有什么苦衷进行过多展开,而是将自己主动局限在了一个医生在职场中困惑和压力当中,集中表现了一个最枯燥但也最关键的问题:

假如我是一名医生,我需要遵守的职业精神到底是什么?

没错,如果要将职业剧进行完整地解构,并将解构出来的构成要素进行重新排序,职业精神毫无疑问将排在职业剧世界里的C位,原因也很直观:

影视作品能够成为支撑大众娱乐的硬物料,除了自身戏剧化加工赋予足够的感官刺激之外,更重要的地方在于人们能够对剧情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冲突找到对应的实体。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能够快速地进入编剧设定的情境里,反过来也能实实在在的影响到观众对客观实体的看法和了解,并延伸到生活当中,帮助影视作品在剧情之外创造更大的影响力

具体到职业剧,人们就更有天然地“剧情敏感度”了——我们理解艺术加工的必要性、也不苛责每个人都承担太多的社会责任感,但最起码要以真实的职业精神为基础——毕竟你享受了娱乐化的红利,总不能让我们来承受被曲解的后果吧。

遗憾地是,以《安家》和《完美关系》为代表的本土职业剧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为了所谓的“好看”、”精彩“,在刻画人物时,往往会放弃对职业精神的阐释,而选择添加了更多无关紧要的粉饰。

比如《安家》里有这样的桥段:房似锦花几天就把奇葩的跑道房重新装修一遍,再给客户猛灌诗和远方的鸡汤,居然轻轻松松就卖了出去。

这个情节改编自真实事件,因为其户型中有一条长长的走廊,切断了一般商品房紧凑的格局,占了房产的面积但却没什么用处,所以曾经上过新闻。但在《安家》中,主角光环上身的房似锦居然只用几天就能变出一套精装房?装修好了不用散味就直接卖给怀孕中的客户?这不仅是编剧逻辑上的硬伤,也是对中介这份职业的偏见和误读。

rqiaiyb.jpg!web

比杜撰职业细节更让人细思恐极的,是对职业精神的错误展现。比如在为一位插足别人婚姻的第三者服务时,房似锦拿出了妇联主任般的耐心和慈祥劝导客户,”不要做小三“,”不要破坏别人的家庭“。

同样的片段也出现在了讲述公关行业的《完美关系》中,面对出轨丑闻,主角居然调侃起了客户“大白天出来泡妞,偷情还这么高调,狗仔不拍你拍谁啊?”事实上,不管是公关还是中介,都是服务提供商,对于服务行业从业者来说, 核心竞争力是为各种各样的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站在道德制高点对客户的个人隐私进行审判是行业大忌,违背了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当然看到这里你或许会觉得拿TVB职业剧与内地影视作品相对比,可能有失偏颇。毕竟无从从审查环境、创作习惯、受众画像上都有所差异——在传统的中国本土文化影响下,直接照搬日剧的职业套路不太现实。

但实事求是的讲,香港虽然是亚洲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但香港面临的传统文化氛围可能与更严重,也同样限制着TVB创作者们的所谓“自由思路”。比如2013年的时候,在接连几部TVB影视剧(《雷霆扫毒》、《法网狙击》、《传爱事物所》等)均出现“强奸戏码”后,遭到观众的集体抗议。2006年的时候,TVB还通过一部纪录片与“清宫戏泛滥”划清了界线。

或者更简单地说: 触及红线,从来不是创作优质剧情的必要条件

陌生的“职场人物”

理论上,世界并不存在真正的“职业剧”。因为倘若编剧真的进行深入调研然后硬核地聚焦在如何表现“真实的职场”,那么绝大部分观众都会被挡在专业门槛之外——当主角配角们热火朝天地聊起宏定义与使用、最终制霸成为C语言王者,娱乐性就无从谈起了。

但这也并不是说“专业门槛”与“大众语境”之间就无法产生交集,人物刻画就是其中的关键。人物是具象化复杂的专业理论最好的载体,人物所产生的戏剧冲突、人际纠葛也能更好地帮助编剧规避专业门槛内晦涩的一面,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架构内,表现出职场最具魅力的一面。

简单来说,人物设定是否合理、精彩、表达出怎样的行为准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职场剧的上限。

人物立意过于套路刻板,是《安家》被吐槽最多的问题。类似于樊胜美和苏明玉,房似锦也有一个非常不幸的原生家庭,导致其养成较为极端的性格,并通过一句颇有“中二味道”的台词表现出来:“

没有我卖不出去的房子。”(当然这也是日本原本女主的口头禅)

ER3YNn6.jpg!web

这样的设定是否有合理性这里不做过多讨论,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查查相关的心理学论述。但这样的人设如何反馈到剧情当中,特别是如何反馈到剧情内核(即“职场”)就显得非常关键了。

在原版日剧中,女主这样特殊的性格实际上是成就了一个守序中立的上帝视角,通过对不同客户需求、喜好的观察,在给予客户们合理解决方案的同时,高效地带动了团队的业绩;

房似锦虽然也通过这句台词彰显着她独一无二的业务能力,但过度的原生家庭(重男轻女)氛围渲染,让这句台词更像是对职场之外的整个社会舆论喊话。

再加上配角们不食人间烟火的设定,我们似乎还能看到从苏明玉、樊胜美身上延伸下来的另一个刻板偏见:

仿佛只有在家庭中备受打压的女性,才会在职场上积极向上发挥狼性精神。

《完美关系》中江达琳的塑造,也脱胎于对富二代的刻板印象,比如留学海外、家世优越、外形良好,也毫无保留地继承了过往公众舆论对于海外留学高材生的刻板印象,比如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却有能力肩负起一家公关公司的领导工作,最后还能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有声音认为这样的人物刻画某种程度上是必须的:考虑到社交网络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载体,相较于电视、电影有相对零散的一面,因此充分借用公众刻板印象来完成与观众的快速握手,要么就通过夸张的设定来进行感官刺激。包括刘震云就用“我是中国说话最绕的人”进行“自我检讨”,认为自己并不是“优秀的编剧”。

但归根结底,人设是为了让剧情更加饱满、由角色撑起剧情的代入感,而不是替整个剧情查漏补缺、增加理论上的传播爆点。

《妙手仁心》中Gilbert的人设就非常适合拿到今天来进行复盘。

同性恋、家中幼子、HIV感染者,即使没有社交网络这些标签也是天然自带话题性的,无需编剧“太绕”就能被观众们顺利接受。但编剧却没有对这个角色进行刻板的“娘化”塑造,而是巧妙设计使其爱上女性,再仔细展现其内心的斗争和纠结,来探讨社会中少数群体的问题。

让Gilbert作为医务人员感染当时社会中最具有话题性的绝症,这个设计就更值得细品了。剧情中,良好的教育经历让Gilbert在治疗病人时表现出了超高的自律、勇敢和但当,但在面对自身疾病时他则还原为一个有着喜怒哀乐的普通人,需要在专业知识之外寻求家庭关系、朋友关系来缓解焦虑。

uyeyyqj.jpg!web

(同性恋+HIV感染者,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人设)

这其实很容易让人想起《编剧部的故事》里,葛优扮演的李冬宝和吕丽萍扮演的戈玲,作为不婚主义者(起码是晚婚、拒绝催婚主义者)在当时的传统语境中显然很容易成为部分观众反感的对象,从而在舆论上引起不小的争议。

但与Gilbert的人设相同,李冬宝并没有过于极端地展现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探讨、个人思索等形式,分布式地论述了自己的观点。

总之人物不能成为吸引眼球工具化成为模型零件,毕竟 从刻意切割到自我阉割,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如何把握话题营销边界?

有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安家》们已经很难获得《妙手仁心》那样理想的创作环境了,即使香港影视业有著名的“飞纸仔”传统,也同样无法与《安家》所需要面对的创作环境相提并论。

1997年《妙手仁心》播出时,互联网还是个新名词。2020年,网络营销已经成为电视剧宣发中的主要手段,“热搜”、“讨论度”也成了衡量一部剧是否“优秀”的指标之一。就算你根本没看过《安家》,也能从各种社交媒体、网络平台上窥见这部剧集的些许片段。

据电视剧官博数据,《安家》开播不到五天热搜登顶,开播不到一个月,就喜提热搜101,仅#安家#一个话题,就有300多万的讨论。相比之下同档期的《我在北京等你》成绩就惨淡得多,热搜屈指可数,排名也十分靠后。显然, 《安家》在创作的时候,就充分考虑了社交网络传播的因素

FRfyqi7.jpg!web

片方的精准营销+中国人感兴趣的房产题材,片方利用社交媒体和观众的舆论,已经达到了通过链接当下社会痛点为剧作造势的目的。上一部通过相似方式出圈的电视剧是《都挺好》,正午阳光在尝到樊胜美带来的话题效应后,又在苏明玉身上收割了一波话题红利,同时还为其他的从业者开启了一个宣发新模式,相信这样的操作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是主流。

值得一提的是,某种程度上这也成为了“职业剧徒有其表”的一个正当理由之一:观众环境就这样,剧情取悦观众大环境有什么错?

但在营销中如何拿捏方向、尺度和边界,依然值得商讨。 尤其是在社交网络传播充分支配现代人注意力、开始大范围影响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方式时,过分地放弃自上而下、需求高专业门槛成本的思考、将内容主动权让渡给大众舆论, 营销存在的意义就更值得思考了。

探讨社会现象,其实是文艺创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但《安家》的表现方式,却显得粗糙,有哗众取宠之嫌。比如和其他中介产生矛盾,双方开打;打算卖房治病老太太被侄子辈为难,最后把房产捐给国家,年轻人找到房似锦,一言不合就开撕;帮小三置业,男方原配妻子二话不说就是一巴掌……

工作中大部分时间都在挨打这种情节,明显就是为了话题而进行的尴尬铺设,披着职场剧的外衣,内核还是人民群众喜爱的老娘舅,噱头满满却难以指向职场剧真正的内核——职业的讨论,可以说是本末倒置。

什么时候才能有真正的本土职场剧

优秀的职场剧还应该具备的一点,是贴合国情。大陆制作方热衷国外已经成功的作品来进行复刻和改编,但总是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洋相百出。《安家》如此,靳东的《精英律师》也是如此。黄磊版的《深夜食堂》更是被无死角嘲了个遍,交出过高分台剧《痞子英雄》的导演蔡岳勋攒了黄金阵容,却成功把口碑IP搞成了四不像。即便后来影帝梁家辉牵头再度翻拍,依旧逃不开“魔改”的评价。

maMzMjI.jpg!web

诚然,我们需要正视由于国情不同,同样的IP进入中国市场后需要改动——比如限制级、涉及政治、法律法规等内容——以贴合中国社会情况。但现状是,引进IP后,本土编剧并不懂如何在好的内容上锦上添花,反而一再用过时的模式去填充剧本。导致出来的作品漏洞百出,水平降级,披着职场剧的外皮,但却不知如何对于职业的解读和展现。

IP汉化能力差,本土剧本创作又不给力,当然,这也跟目前大陆编剧生存现状有关。相比于日韩或英美剧中,以编剧为核心展开的制作模式,在中国大陆,编剧往往是影视行业中势力最单薄的一环,编剧能写什么样的本子,完全取决于资本和制作方。

因为当产业化的进程突然加快,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片方会选择投入产出比更高的作品进行制作——比如不需要太多精力打磨的网文改编剧,甜宠小言剧等。而想要写好职场剧,不仅需要编剧拥有较高的业务水平,也需要足够的时间去调研行业内幕,去体验真实的职场生活,显然在当下的生产模式里,这种前期需要大量投入的剧本,是不受资本欢迎的。而这样循环下去的结果,就是职场剧产出越来越少,其中优秀作品更是凤毛麟角。

行业寒冬再加上疫情的影响,此次影视市场大伤元气,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当一切恢复如常时,未来影视行业将何去何从,不得而知。但希望在未来,当观众提起中国优秀的职场剧时,除了TVB的《妙手仁心》,我们还能有新的优秀作品进入大众视线。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