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我做产品的九年感悟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chanpin100.com/article/111038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我做产品的九年感悟

周三了,想了一想,还是恢复产品经理的职场故事这个专栏吧,毕竟,我们都身处职场当中,有那么多的身不由己,还有那么大的悲伤。

希望,我的这些职场感悟或者是方法,能确实帮助到你。

九年产品

做产品的时间长了,自己也会忘记做了几年,什么时候开始做产品的,都要去想一想,掰手指计算一下。

我算是比较早一批的产品经理,也是野路子的一员,和很多人一样,我也没有leader,甚至没参加过培训课程,也没看过几本产品书。

那个时候,还没有产品专业的书,有书的时候,书的帮助也不太大。

所以,其实我很羡慕现在的产品经理,不论怎么样,学习方式比我们多了很多,但也挺为大家感到担心的。

因为,学习,是以牺牲思考作为代价的,过渡依赖学习,只会让我们越来越迷茫,思考的能力越来越弱。

没有可以学习的目标时,遇到的任何一个问题,都需要独立思考,独立解决,习惯了学习以后,遇到未知的问题,条件反射的就是去找标准答案。

但是,产品没有标准答案,每一个产品都是定制的,每一个产品方案,都是在一个特别具体的环境下产生的,我们所学习的标准化解决方案,是不能直接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的。

彼之蜜糖,我之砒霜

很多功能,对于产品新人而言,成了所谓的“标准化解决方案”,完全不考虑背景因素,大家都这样做,所以我也这样做。

其实,功能虽然是同样的功能,但我们“自己”和这个“大家”是不一样的。

“搜索”功能,也是一个被“标准化”的功能,很多社区或者内容型产品,都会默认在第一版本实现该功能。

实际上,内容数量不足时,搜索,是一个可以导致用户流失的功能,不是蜜糖,而是砒霜。

搜索1次:没有找到相关内容

搜索3次:没有找到相关内容

搜索10次:没有找到相关内容

1分钟内搜索10次:没有找到相关内容

“没有找到相关内容”,只是一个程序处理结果,但是,我们可以尝试用产品的语言翻译一下,就变成了“你的需求,我无法满足”。

过早引入搜索功能,等同于像用户宣布:“这款产品无法满足你的需求,出门左转,您走好”。

其实,产品,没有标准答案,任何一个产品方案都是针对一个具体的环境,量身定制的。

内容不足时,我们需要避免暴露自己的弱点,用一种设计方式,将内容少的事实转变为,这是一个精致,高质量的内容,需要把缺陷,转变成亮点。

内容过载时,为了避免内容被淹没,会用另一种设计方式,对内容进行分发,让合适的人看到合适的内容,尽量让大多数人都感到愉悦和满意。

每个时代都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我的新人年代,没有办法学习,但却极大的培养了思考能力,而现在的时代,学习极为容易,但却容易丧失思考能力。

是成为功能的印刷机,还是产品的设计者,其实选择权依然在我们自己的手上。

用户无法改变吗?

产品行业目前流行的很多概念,都是在我中高级阶段出现的,大概是5年前,这些概念如今被用各种方式解读,翻译成了不同的版本,出现在不同的文章还有课程当中。

但,希望你能明白,概念,知识还有方法,都是存在演变的,过去的终点,只是现在的起点,他们远远不是真正的终点。

“用户无法改变,产品要顺应用户的习惯”,就是一个比较早时间的概念。

我们知道培养用户习惯的成本非常高,这里的培养,其实就是改变用户习惯的含蓄说法,培养的目的其实就是改变。

但当时的环境,不倡导改变用户习惯,却不是因为成本问题,而是因为“抢时间”。

5年前的互联网市场,机会比现在要多很多,而且投资圈的热钱,不断进入互联网,其实,我们不担心成本,有太多成本可以挥霍了。

真正的原因,是“圈地”,快速扩大自己的市场,我们把所有的精力,所有的成本都放到抢占市场的模块了。

就结果而言,抢占市场是正确的判断,在竞争不是那么强烈的时间,快速打下一片自己的地盘,实现规模效应,再去慢慢经营。

有一些倡导用户体验的团队,试图培养用户习惯的产品,最终输给了时间,其实他们的想法挺好的,但周期太长了,千幸万苦改变了一小部分用户的习惯,准备放大市场时,才发现市场已经没有

多少可挖掘的空间了,都被其他人用粗糙的手法,掠夺完了。

所以,严格上来讲,其实,用户不是无法改变,而是不需要改变,产品是商业化的载体,改变用户的习惯,对产品没有任何帮助,但却要付出很多的成本。

即使是现在,互联网创业的主要策略,也是,不去改变用户习惯,用他们最熟悉的方式,满足他们,把优势资源集中在市场规模上,快速拥有自己的地盘。

其实,并不是没有改变用户的案例,实际上恰恰相反,我们总是遵守一些,改变一些,拼多多就改变了一部分用户的购物习惯,从直接下单改变成了拼团下单。

只是,有时候,我们固执的认为“不改变”是信条,在改变当中,寻找那些没有改变的事实,从而否认“改变”的存在,毕竟拼多多还是没有改变人们购物的诉求,也还是让用户买东西。

所以,通常,我不太愿意去和“信条”争辩,我也相信经验丰富的产品经理,其实都有自己的“信条”。

不是不能“改变”,而是不需要去“改变”其他人的理解,难道不是吗?

需求不只是“真”和“伪”

关于真需求和伪需求的命题,提出的时间比“用户无法改变”还要早,大概可以追述到web互联网时代了,超过十年的历史。

当时的环境下,因为没有什么竞争,大家各自做各自的,而且往往都是在一个需求里,垂直深入,不成功就成仁。

如果这一个需求是“真需求”,就意味着大概率成功,如果是“伪需求”则意味着大概率失败。

过去了十多年,互联网市场还有社会环境已经截然不同了,任何一个市场,任何一个领域,我们都能很容易找到3-5家乃至更多的竞争对手。

凭藉一个需求获得成功,就不太现实了。

现在的产品通常都需要用多个需求构成一个集成策略,不再是用一个需求撬动市场了,而是用多个需求组合成一款产品,撬动市场。

这也意味着,真需求和伪需求的零和关系,被打破了,在市场上,真正占据主导地位的,既不是真需求,也不是伪需求,而是那些不那么真,不那么伪的需求。

胜在量多,成本低呀。

做增长的产品经理应该会有所感悟,这个月,我们借助用户猎奇的需求,带动一波数据,下个月,或许要借助用户晒的需求再带动一波数据,下下个月,可能就会用到其他的一些需求再来带动数据。

为了带动数据,或者为了达成产品的某种诉求,不断的尝试新的需求,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但成功不会是革命式的成功,失败也会是死亡式的失败。

需求已经从战略级武器,转变为弹药级武器,成为了一个“快销品”。

所以,其实现在用“真”和“伪”来看需求,不太合适,他更加细化了,也可以量化了。

我比较喜欢去衡量需求的价值,将需求数值化,那些数值较高的,就可以尝试,数值较低的就冻结起来,也许未来某一天,随着环境的改变,数值就变高了。

如果给数值化设置一个0-100的区间,100就是真需求,0就是伪需求,但大量的需求,是集中在1-99区间的,绝对的“真”和绝对的“伪”,只是极小概率事件。

成长,是属于你自己的

9年产品生涯中,让我收获最大的,其实是这最近的三年,因为有了《枯叶咖啡馆》这个公众号,接收到了很多的信息,包括大家对产品的理解,对产品的想法。

其中有一点,我的感触特别深,而且,也特别为大家担心。

“成长,一直都是属于自己的任务。”

熟悉我的朋友,在公开课或者产品问答里应该都听我提到过这个概念,作为产品经理,一定要跳出公司的束缚,在公司之外,建立一个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

最近三年,至少超过400位产品经理和我交流过工作中的问题,有领导不作为的,公司不平等的,还有搅屎棍搭档的,你能想到的糟糕的情况,或许我没有接触过,但我大部分都听闻过。

可是,我们仔细想想,我们有什么权利去“要求”公司按照我们所想象的去运作呢?

作为职场中的一员,确实存在种种糟糕的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们太依赖公司了。

这几乎是所有问题的根结点,就像坐车一样,开车的是一位陌生人,一旦不小心刮蹭了一下,后面做他的车,心理都是提心吊胆的。

那种随时会翻车的感觉,一定不好受。

有时候,我会认为,大家太依赖公司了,但成长,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任务。

我们可以想一下,周末的休息时间,是否还“在”考虑产品问题?

然后再想一下,已经离职了,没有工作,有一个月的空窗期,这一个月,是否还“能”考虑产品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离开了公司,甚至无法进行产品层面的思考,因为没有产品了,就像研发的,“找不到对象”了。

没有了需求来源,没有了市场倾向,没有了业务,连用户都没有,原型自己画着画着都不知道在画什么。

离职的时间里,职业生涯,仿佛被冻结,只有加入新公司以后,才会被解冻。

事实上,无论是在什么时代,将个人的成长与公司密切捆绑都是一种极为危险的行为。

逻辑其实很简单。

如果我们的成长速度被公司捆绑,就只能平行选择,或者向下选择,大厂可以选中厂,中厂可以选小团队,小团队还是选小团队。

逆向成长,从小团队到中厂,从中厂到大厂,就需要我们的成长速度,大于公司提供的成长速度,也就是要比在公司内成长的更快,才有可能向上成长,才有可能从外包公司进入大厂,或者从野路子进入正规军。

只有自己成长起来了,足够优秀了,才有机会进入好一点的,高质量的团队,也只有自己专业了,才能认识同样专业的产品人。

枯叶-产品职场专栏

今天和大家聊的“点”,可能会和大家的惯性认知有一些冲突,但我们权当参考。

用户可改变,或者用户不可改变,需求的真伪,或者是需求的价值衡量都只是解决某个问题的一种方法,是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场景,合理的应用就好。

但,成长,却是会影响我们一生的问题,也只有我们自己能为自己的成长负责,公司也好,我也好,都没有办法为你的成长买单。

所以,希望这些话,能对你的未来有所帮助。

下一个周三,我们再来聊聊,团队,管理,还有老板。

下周三,不见不散。

作者介绍

枯叶,9年经验产品人,

公众号:枯叶咖啡馆

写写自己的心得,经验和方法,组建了产品经理交流群,与大家一起探讨,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