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超级观点 | 头部主播效应是双刃剑,有专业壁垒的KOL型主播或成生态主流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36kr.com/p/5300691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带着观点看商业。超级观点,来自新商业践行者的前沿观察。

文 | 特约观察员 知鱼

编辑 | 崔砚冬 张钊

InUNFfY.jpg!web

直播作为2019年的年度关键词,在2020年几乎成为了电商标配。前段时间知乎出现一个热度非常高的话题,讨论电商直播究竟是未来趋势,还是一时热闹,引发了很多行业大V的热烈讨论。

如果仅仅谈论电商直播的形态,那它是一种不可逆的趋势。 谈不上颠覆,只是一种必然的进步。

2019年很多媒体都转发过一篇文章,说“为什么在日本实体店干掉电商,而在中国电商能够干掉实体店?”当然,这句话略微夸张,没有谁干掉谁,只有谁的发展增速更快。

线上零售有它自身的优势,信息无边界、高效的传播速度、长尾聚合等,这些都是原来的线下零售实体望尘莫及的。但是同样,电商也有它天然的软肋,比如买卖双方的信任感、买家对于产品切实体验的缺失。举个最典型的例子,服装行业。电商的优势在于,它能够给买家提供更多的选择、便捷的查找和对比信息的方式等。这些都是淘宝能在双十一当天造就2684亿元成交额的原因。

但是同时,服装行业的电商零售,也有它的运营之痛,比如高达40%的退货率。每到电商平台大促筹备期,电商卖家的运营规划里,有很重要的一项就是退货率的预估。发生超卖的情况无法发货,需要向买家赔付30%的违约金;发生库存积压也很麻烦,这就意味着,之后的几个月都要想办法做尾货的清仓,完全打乱正常的运营节奏。

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退货率?一方面是买家在活动期间的冲动型购买,或为了凑满减的优惠刻意凑单。另一方面,是因为收到的产品不符合内心预期,“上身不合适”或者“描述不符”。这就是电商零售的软肋,一件产品通过文字、图片或者短视频,并没有办法精准传达产品的属性,更不可能很好地展示不同身材的上身效果。买家判断一个产品合不合适,几乎全凭想象。针对这些显而易见的麻烦,电商平台也不停地尝试推出新的解决方案:买家秀视频、主图、详情短视频、360°全景展示图等。这些方案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买家的筛选成本依然很高。

有心理学研究显示,人们在面临过多的选择时,会遇到“选择过载效应”,以至于干脆直接放弃。输入一个关键词,能够出现几十万商品。对于买家来说,如果经常在一个平台中找不到自己满意的产品,就有可能转向其他平台或者放弃。而电商平台的核心逻辑是什么?是C端用户的变现。

C端用户是平台最重要的,想要用户留存?那就要想办法解决“选择困难症”的问题。于是,以淘宝为首的平台陆续推出“智能化算法”,开始实行“千人千面”。系统基于买家的历史购物行为,给他打上标签,有针对性地向其推荐更适合的产品,缩短查找产品的路径。这一决策对于平台来说是颠覆性的,是“自我革命”的。商家原来粗暴的“爆款”玩法,也在这一轮改革中宣告破产。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推荐型网站迅猛增长,比如小红书。在这类推荐型平台上,快速崛起一批购物KOL,以专业、个性来打造自己的IP,并通过向买家安利产品,赚取佣金的形式进行运营。这些KOL,大多数是“内容化”的淘宝客。购物筛选的问题,在这轮变革中又被解决了一部分。而“电商+直播”,也在这个基础上,被一步步催熟。

直播不是一个新的形式,但和电商结合之后让大家发现了新大陆。接地气的主播,现场讲解产品,对于买家来说,这种体验就是“云逛街”。不仅能更加直观、真实地了解产品的特征,而且沟通效率相比客服时代大大提升。电商客服都知道,买家是懒得看产品详情页的,他们更倾向于直接问。所以,直播在促进转化的效率上,确实是有所提升的,这就是直播对于商家的价值和意义。

它有给商家带来真正的增量吗?并没有。有人可能会疑惑,根据去年双十一直播间的榜单,小米、华为、欧莱雅这样的品牌,店铺自播都进了亿元俱乐部。这部分难道不是增量吗?还真的,未必是。

确实,根据官方发布的数据,2019年“双十一”淘宝直播 GMV 超过 200 亿元,也确实有很多品牌直播间成交过亿。难道这些店不做直播销售就过不了亿吗?最近几年的双十一成交榜,这些品牌一直名列类目前三。

对于TOP商家来说,店铺直播在大促中的意义,只是流量承接入口的转换。以前做活动,在公域流量用图片等形式来承载,现在换成了直播间,仅此而已。今天我们看到的直播间成交,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来自店铺自身。买家在双十一时进入华为的旗舰店,浏览产品时看到店铺正在直播,于是进入直播间领券后下单购买。随即,这一单就成了直播间的GMV。

电商直播的热,是以个别头部主播带货成绩点燃的。2019年双十一,两个头部主播,一个直播成交4315.36万,一个3683.5万。这个业绩,让无数的商家开始眼馋。能够合作这些头部主播,给店铺冲一波销量,被商家列入了运营的重点规划。但是,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紧盯GMV会让我们快速掉入陷阱。

主播的金主分为两个比较大的类型,一个是品牌,一个是中腰部以下商家。品牌和主播合作,是有战略性目的。这就像双十一天猫推出的躲猫猫游戏,吸引上百个品牌一掷千金。重要的不是活动当下的产出,而是活动后的营销资源的置换。同时,品牌在流量所到之处的“露脸”行为,也是在提升自身曝光度。

虽然如此,对于品牌来说,达人直播合作也是一把双刃剑,只能偶尔为之,点到即止。去年有一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叫《阿迪达斯花30亿买的教训》,文中谈到阿迪达斯找了很多KOL、网红主播卖鞋子,成交确实很好,但是却停不下来。在这样的营销模式下,价格变成第一、主播第二,品牌退居第三位,成了不太重要的影响因素。也就是说,不管今天是直播阿迪还是耐克,对于买家来说,品牌差异的力量小于价格差异。

而且,品牌尝试这样的活动,就像当年双十一的五折一样,不仅对品牌用户是一种伤害,也是一种自杀式营销。买家会认为说,你都开始疯狂清仓大甩卖了,那还会好好做品牌、做产品吗?所以,品牌做直播,无论是自播还是合作,都有其他明确的目的,在这波热潮中表现地也更为理智。

但是,站在山顶的人刚出了卒,站在山腰的人却都舍了将。 中腰部商家看到主播的金光闪闪的成绩单,以为找到了新的风口,于是四处找MCN机构寻求与主播合作。 国内的MCN机构,从2017年的1700多家,增长到2018年的5800多家,2019年突破了7000家,由此可见这个行业的吸金能力。

一个商品想要合作主播,除了给主播全网最低价以外,需要支付两笔费用:链接费和佣金。头部主播的链接费报价目前普遍在5万到30万之间,佣金30%以上。从销售收益上看,很多商家根本无法在直播合作中盈利,而且还要面临直播后的大量投诉和退款。

直播间的氛围,还会给买家造成“同侪压力”,从而导致非理性的冲动型购买。去年双十一某TOP服装品牌甚至曝出78%的直播间退款率。当买家收货时,直播下单的冲动情绪早已消弭,甚至会有一些买家事后觉得自己是被收了智商税,随即申请退款。

如此说来,合作主播不仅不赚钱,麻烦事儿还多。那商家为什么还要蜂拥而上呢?答案是,很多商家做着排名上升的美梦。在搜索为王的时代,销量几乎等同于排名,而排名,意味着源源不断的免费流量,所以,商家就像向日葵追逐太阳一样追逐销量。

卖家有商品需要冲量或者清仓,就寻求淘宝客团长以佣金的形式合作。佣金比例以美妆产品为例,如果想要有足够的销量,支付佣金比在40%~90%不等,90%也就相当于白送。白送也同样会有卖家接受,因为曾经淘宝这类平台的排名算法是销量为主,淘客的销量计入搜索,为了一个产品能够排在第一名,可以免费送5万的货,完成5万笔成交,之后自然流量就来了,产品就正常销售起来了。当时背靠淘宝的这种搜索算法,火起来了不少网站,比如折800、卷皮,主打的产品都是8.8元包邮起,基本相当于付邮试用。甚至,还有纯免费送的试客联盟。

今天再用亏损冲销量还行吗?短期有效,但长期看就是埋雷。如今淘宝的算法,销量权重被弱化了许多,转向以人货匹配为核心的一人一面个性化推荐。短时间从直播间涌入店铺的各色买家,会直接让产品人群标签爆掉,让算法无所适从。并且,这部分买家就像当年的“聚划算党”,忠诚的是聚划算而不是商家。短期让利获得的销量,既无法形成重复购买,也无益于产品的精准化流量推荐。

但是,直播的火热,让商家乱了针脚,唯恐错过这波红利。很多商家为了获得直播流量的增长,开始投大额推广费来推广自己的直播间。也有一些商家不推广,纯刷量。刷粉丝、刷观看、刷销量。根据平台排名规则,直播间粉丝数越多、活跃度越高、成交越高,排名也就越靠前,也就越有可能被更多的买家看到。于是,逼的很多刷单机构都“转型升级”了。所以, 直播本身并不稀奇,它作为一种信息进化的产物,正在快速融入各式场景当中。

同时,电商直播本身也会开始下一轮的进化。目前平台对于直播主播的推荐机制,是典型的马太效应:主播以低价撬动粉丝增长,粉丝增长后又能在商家那里拥有更强的议价能力,最终吸引更多的粉丝。这直接导致流量过度向头部集中,是平台要推广新工具时的“造星计划”。就像微博刚刚推出时候的“造大V”一样,需要先树立一个造富故事。但这种机制本身长期来看不利于生态的形成和稳定发展。

对买家来说,“低价+直播”的形式,一开始有新鲜感,但是新鲜感过后,买家的需求还是需要更加专业的KOL来进行满足。所以预计后期的淘宝也会对直播间的推荐算法做相应调整,拥有专业壁垒、小而美的KOL型主播,或许会成为后期生态中的主流。

“超级观点”栏目现发起“特约观察员入驻”计划,邀请各赛道的创业者、大公司业务线带头人等一线的商业践行者,在这里分享你的创业体悟、干货、方法论,你的行业洞察、趋势判断,期待能听到来自最前沿的你的声音。

欢迎与我们联系,微信:cuiyandong66;邮箱:[email protected]

延伸阅读:

36氪招募特约观察员,发光的观点值得被看到

超级观点|零售的线上突围①:客户私域化,本质上就是经营客户关系

超级观点 | 忘掉“私域流量”,中小创业者要挖掘“私域用户”的价值

超级观点 | 老年电商直播走过5年:年轻人玩的,都是中老年人玩剩下的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