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程序员的商业思维:关注杠杆率 - DTeam 团队日志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blog.dteam.top/posts/2020-03/something-about-personal-leverage.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或许是心理作用,2019 年(尤其是下半年各大互联网公司扎堆“优化”的时节)我在朋友圈内看到了不少关于“程序员 35 岁危机”的分析文章,理由五花八门,从个人劣根性到职场成熟度,再到行业用工特点分析,内容异常丰富。

然而,在这些分析文章中,我唯独没有看到(至少是印象里没有)关于个人杠杆率的讨论。于是乎,作为 2020 年本系列第二季的开篇,我打算写写这方面的个人看法,权当做个出头鸟,等着被拍砖吧。

关于杠杆率

从字面上看,杠杆率并不高深,无外乎代表你一份努力能撬动多大的结果。我最早是从英特尔前总裁安迪•格鲁夫所著的经典书籍《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中看到的,作者在书中提出了针对于经理人管理活动的“管理杠杆率”。当时我就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因为这是头一次看到有人在人身上用到它。而且,虽然安迪将其用在经理人身上,但我觉得用在咱们程序员身上也挺合适。

这或许会让你想到另外一些词,比如“投入产出比”或是“性价比”,但我觉得都比不上“杠杆率”,因为它更好体现了作为人的“关键性”和“主动性”,不像其他词汇容易让人联想到商品,伤感情。

有了杠杆率这个衡量工具,所谓“ 35 岁危机”(排除掉企业因为经营不善或不可抗力而导致的大规模裁员,以及诸如政治斗争失败等导致的非正常裁员)背后的理由就很明显了:你的杠杆率已经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以此为起点出发去思考,也更有益于指导自己的行为目标:想尽一切办法提高自身的杠杆率

“努力专研技术”,应该是大多技术人给出的第一答案,“技多不压身”也是他们的口头禅。要是时光回到几年前我还没创业的时候,我也是此类答案的粉丝,但如今我已知道它们只不过是“偷懒的回答”。要真是技术能提高个人杠杆率,那么懂茴字四种写法的孔乙己不至于混得那么差。

我曾经在本系列第一季中写过一篇讨论程序员应该关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关注于学习技术的文章,它代表了我对于上一目标的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个人杠杆率的高低,而知识和经验只不过是这一路上收获的副产品,有助于下次解决同类(或派生)问题的效率。如果反过来,光强调学习本身,则无异于缘木求鱼。

我在那篇文章曾提到“工具思维”有助于解决问题,这里我想将这个说法往前更推进一步:产品化思维有助于提高你的个人杠杆率。并且,它并非火箭科学,只需思想上一个小的转变,看看典型的例子:小到文章、书、培训课等知识类产品,大到行业软件等专业工具,无一不是经验产品化之后的产物。君不见如今现在有一种趋势就是老程序员出书、上课和开个人咨询了么,;)

只是这里请注意“工具化”和“产品化”之间微小的差异:前者更偏标准化和自动化,后者不仅涵盖了前者的内容,同时还要考虑市场接受程度和推广渠道等等。

正如条条大路通罗马,提高杠杆率的道路也并非就这一条。再比如下面这些方法:

  • 识别那些高杠杆率的人,并影响他们。
    • 这是典型的借力打力的思路,跟市场人员识别决策路径关键人物的方法一模一样。只是由于程序员习惯于通过技术手段死磕问题,导致出现思维盲区,几乎不会想到这类非技术手段。
  • 找对市场。这里可以有两层解释:
    • 物以稀为贵。在这里你可能是普通人,换个地方可能就是香馍馍。
    • 江南为橘,江北为枳。同样的技术跟不同的场景结合,取得的效果也不一样。
  • 转战杠杆率高的行业或环境。
    • 一线城市总是人口净流入,非科班出身的人转战 IT 行业,BAT 和 TMD 成为本行业中向往的打工场所,都是这个道理。在起点高的地方即使你的杠杆率低点,绝对值还是会不错的。

以上方法大都属巧劲(是 working smart,不是“投机取巧”),但要真正取得长治久安,构建自己的护城河还得再结合“笨办法”:日积月累地不断学习和总结,最终实现量变到质变。只是在方向上,我建议结合两个维度:技术 + 行业。

不懂行业的技术人只是单纯的“工具人”,可以随时被替换。即便你在某个技术领域已经天下第一,但真正“”有你出马才能解决的高难度问题并不多。结合行业视角看技术,则可以避免机械主义和僵化思维,带来 1+1>2 的效果。同时,缺少行业视角,要实现产品化几乎是不可能任务,甚至可能连工具化都做不到。

对于技术,相信不需要我再絮叨。对于行业,请容我啰嗦几句:

  • 了解你所在公司属于的行业,而不要单单将其视为所谓的“技术公司”。
  • 了解所属行业的关键流程和环节,识别出来效率瓶颈,因为那里往往是创新的发生地。
  • 不要狭隘地将行业仅仅理解为工业(如制造业)和商业(如电商零售)。外包和咨询算不算是一个行业?那些开发方法论(如敏捷)和开发工具(如 IDE 、 Jenkins 、GitLab 等)诞生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它们解决的问题算不算行业(业务)问题?

好了,总结时间到了:

  • 关注杠杆率,并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它。
  • 杠杆率是你的变现能力,了解自己的杠杆率,也是你跟老板谈判的筹码。

在冲动型消费(被贩卖了焦虑)和养生型消费(寻求安全感)之前,考虑一下自己当前杠杆率提高的瓶颈,看所消费的东西是不是有助于提高它。毕竟这年头谁賺钱都不容易嘛,咱们应该尽可能花小钱办大事,:)

另外关于本文提到的那篇文章请看这里:程序员的商业思维:解决问题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