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特斯拉自造电池,会对国内新能源车造成压力吗?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tmtpost.com/4253567.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Y3Q77fu.jpg!web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智能相对论(aixdlun),作者 | 易牟

近日,特斯拉自造电池的事,传得沸沸扬扬。

消息表明,特斯拉正在弗里蒙特建造一条试点电池生产线,并设计自己的设备生产电池,这也是特斯拉首次生产自己的电池。

2020年1月7日实现了首批国产Model 3的大批量交付,价格降至30万元以下,预计年产量能达到15万辆。“硅谷基因”遇到“中国速度”,特斯拉市值一路突破900亿美元,已经超过美国两大传统汽车巨头通用与福特市值之和。

中国媒体界也普遍开始了一种“特斯拉焦虑”,关于“狼来了”的声音不绝于耳,将特斯拉入华看作是压垮中国本土造车新势力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传统车企转型路上的“野蛮人”。

那么,特斯拉计划自造电池,对它在国内的拥趸们有何影响?

1、不得已的苦衷

其实,早在去年5月,特斯拉就收购了电池公司Maxwell,表现出了自造电池的意图。后在年度股东大会上,马斯克暗示特斯拉自己将生产电池。2019年10月,特斯拉又收购了加拿大电池制造设备和工程技术公司海霸(Hibar)。

在分析之前,我们必须搞清楚它有何“苦衷”,弄清楚它为何要自造电池。

在特斯拉的发展历史上,一直都是以电动化切入、以智能化展开差异化竞争、高度垂直一体化整合,逐步扩大用户群体,同时维持环保、科技、高端的品牌形象。

但其实,特斯拉在新能源车领域的专利数量远不如传统车企,截至2018年也只有408件,还不到丰田(14000多件)的3%。

特斯拉为了避免硬碰硬,所以通过调动有限资源集中攻坚,在新能源车最核心的三电领域(电池、电机、电控)上与传统车企形成了差异化竞争, 在电池系统相关专利占比超过了60%,其中又以电池为主。

qM7bQjf.jpg!web

多年来,特斯拉已经拥有了业界最先进的三电技术,也是它一骑绝尘的护城河所在。

然而多年来,特斯拉却因为成本、产业链、资源、技术等各项原因,只能将电池制造外包给了松下,后者还在内华达州特斯拉的超级工厂为Model 3制造电池。

即便如此,双方也没办法一直“恩爱”下去。

一方面,松下的电池生产没办法满足特斯拉狂飙的需求,马斯克多次在Twitter上发飙,对松下的扯后腿行为极为不满,扬言要自己做电池。

另一方面,特斯拉对电池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势必会降低电池的边际成本,自己开一条电池生产线能节约不少钱,不必再让松下这个代工商赚差价了。

再一方面,纵观全球大型车企,成长起来之后一定会进军到全产业链,汽车服务和能源服务是特斯拉新的增长点,特斯拉已经建立了全球范围的直营店和充电网络,通过OTA不断向用户推送新的软件与功能,也正持续构建线上+线下、汽车+能源的服务闭环。新能源车熬过最初的冲杀阶段后,马斯克这位硅谷钢铁侠是不会将自己的命脉完全交给别人拿捏的。

正由于这些原因,特斯拉不仅发展了LG化学成为电池代工方,也在近日和宁德时代签下供货协议,但这都是无法自给自足情况下的暂时考量,一旦解决了产能问题,增长速度放缓下来,特斯拉将电池完全自产化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2、对国内新能源车企影响几何?

长期以来,国内一直将特斯拉入华看作造车新势力的死敌,更将上海超级工厂的交付当成是造车新势力的末日。

但是,这可能是大家的错觉。

根据中汽协数据,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120.6万辆,同比下降4%,其中纯电动汽车生产完成102万辆,同比增长3.4%。 造车新势力没有一家排进前十,蔚来、威马和小鹏分别排在13、14和15名,相比于比亚迪的21.7万量,造车新势力的三家领头羊都只是一个零头。

q6vEFf6.jpg!web

我们都知道,2015年的那一波互联网造车浪潮之后,目前只有蔚来、威马、云度、小鹏、新特、电咖、合众新能源这7家企业已经实现小规模量产和交付,紧随其后的是爱驰与车和家,均处于量产车型亮相阶段,而其他落后者已经开始陷入困境。

那为什么,大家都习惯性地将这些造车新势力与特斯拉对标呢?

因为它们和特斯拉最像。

当初,三家公司都是因为想做“中国的特斯拉”,所以纷纷从互联网转型做汽车,经验技术上可谓是一穷二白,几乎是裸考上阵,但是在研发和设计上,却模仿得很细致,科技感十足。

比如,蔚来的一大标签就是走中高端路线,舍得在品牌上砸钱,被人戏称为“有钱人的玩具”;小鹏汽车走性价比路线,拿着雷军的投资,立志要做一款互联网汽车,偌大一块中控屏幕,其实就是一款平板玩转一辆车,被戏称为“小米版汽车”;威马是做低端SUV新能源的,特点暂时还看不出来,把特斯拉各个方面都模仿了一点。

与这三家造车新势力来比较,传统车企做新能源车,基本只实现了电动化,转换了一下能源供给方式,被人笑称“把发动机换成电池,把变速箱换成电机,就可以把蓝牌换成绿牌了”。

传统车企转型之后的普遍特点就是没什么科技感,三电系统的技术积累更是很低,就连比亚迪,都是因为旗下的宁德时代电池业务而加了不少分,这与造车新势力的“新”是完全不同的。

特斯拉是2003年成立的,2004年马斯克收入囊中,并在2006年8月提出贯穿特斯拉发展的路线图“Master Plan”,即“三步走”战略:

1、打造一台昂贵、小众的跑车(Roadster);

2.用挣到的钱,打造一台更便宜、销量中等的车(Model S/X);

3.用挣到的钱,打造一台更具经济性的畅销车型(Model 3);

4.在做到上述各项的同时,还提供零排放发电选项。

如果按照这一套模型来对比,比亚迪、北汽新能源、吉利等车企大多处在第三步,造车新势力由于资金、产业链、基础技术不足,几家领头羊都处于第一步或者第二步。

众所周知,国内的新能源车兴起也就这几年的事,能量产的更是只有几家,其中蔚来和小鹏成立于2014年,威马成立于2015年。

与特斯拉相比,中间有10年的差距。也就是说,现在国内的造车新势力,其实就和10年前的特斯拉差不多。

但是,汽车不是赢者通吃的行业,每个价格区间都有不同的品牌和受众。美国十几年前曾经经历和中国一样的新造车运动,也是有几十家新势力前后创业,特斯拉的成功有三大原因:

1.找到电动这个新市场,这个市场没有竞争,所以它能够活下来。与此同时部分其他造车公司去做油车,做混合动力各种已经有成熟公司在铺量的事情。

2.市场不缺成熟公司,缺少的是创新。特斯拉做得很好,比如直销。

3.高端市场的潜在消费者对新品牌接受度高,对新产品瑕疵容忍度也很高。

而反观特斯拉,有没有把电池业务当成打击对手的手段呢?

2014年6月,特斯拉公司总裁埃隆马斯克宣布开放特斯拉所有专利,免费供竞争对手使用。近日,又公开了一项能够提高锂电池使用寿命的专利,一旦投入使用,或可使电池的使用寿命提高到160万公里。

情怀?商业策略?共同进步?

我们知道,在特斯拉之前是没什么人信电动车的,即使它做起来了,无论是公众消费观念还是基础设施都跟不上来。

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根据中汽协的数据,2019年中国汽车销售2576.9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占比仅仅4.6%,只有燃油车一个零头,这还是在大量补贴和政策支持的情况下。

在一个新的领域,普及和发展是同样重要的事,在一片沙漠中,独木难存,规模化植树育林才是科学发展之道。

举两个例子:白鲟够珍稀够高大上吧?但是它灭绝了。中华穿山甲珍稀吧?也灭绝了。

换句话说,全体新能源车的竞争对手都只有一个,那就是传统燃油车,一起普及新能源车,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共同做大蛋糕才是王道。

小池塘里长不出大鱼,小众市场里的“鸡头”也是不如大众市场“凤尾”的,在产业变革和爆发中, 企业赚的都是趋势的钱,而不是想办法从竞争对手那里一点点抠钱出来。

这个钱,蔚来、威马、小鹏……任何有志于好好做研发的新能源车企,都可以去赚。

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别人的月薪涨到10万元,和我的月薪涨跌没有直接关系,而间接有可能因为工资水平的普遍提高,我的工资也跟着从3000元涨到3500元了……

同样的道理, 特斯拉的电池是让松下代工也好,是自己造电池也罢,都是处于产业链控制和成本考虑罢了,根本不影响同行们继续从宁德时代那里订货,它们最大的威胁是衰退的车市,以及自身薄弱的现金流,还有成本高昂的产业链。

3、特斯拉自产电池,真正影响的是谁?

在这里,我们不能把特斯拉自产电池看成一个独立的事,而要把它当成特斯拉完善生态闭环的标志。

短期来看,特斯拉自己产的电池还不会在国内销售,如果接下来中国订单大量增加,则有可能在国内投产。

特斯拉入华,本身对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影响有限,因为它们最大的对手从来都不是特斯拉,而是燃油车和逐步退坡的补贴。

特斯拉的入华反而起到了鲶鱼作用,不仅刺激了国内畸形的新能源车市场,而且带来了巨量的零部件订单,长远来看将强化相关产业链,形成“底特律”一样的行业环境,最后受益的将是整个中国汽车行业。

那么,特斯拉生态闭环一旦形成,是冲谁去的?

BBA等高端品牌。

2016年,特斯拉在完成“第一个十年计划”之后,马斯克又提出了新的“Master Plan Part Deux”,包括四方面任务:

一、制造太阳能屋顶并整合储能电池;

二、扩大特斯拉新能源汽车产品线至所有主要细分市场;

三、积极开发无人驾驶技术,通过大规模车队实现快速迭代;

四、推出汽车共享分时租赁。

特斯拉已经是一家全球化车企,随着众多传统巨头入局, 未来特斯拉在电动化领域的领先优势可能被逐步缩小 ,核心竞争力在于智能化、无人驾驶技术、数据和品牌。

对此,ABB等车企在全球内都积极响应,接连宣布重点投入到新能源车研发,奔驰母公司戴姆勒甚至宣布以后不再继续研发燃油发动机了。

在中国,国产新能源都是一堆低端货,中产接受度是比较低的,但是BBA又摇不上号,所以这就尴尬了——高贵的中产阶层,因此宁可终生出门叫滴滴,也不肯去拥有一辆国产新能源车,因为这对于中产而言,实在太栽面儿。

现在,特斯拉把生态构建完成,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梯度就完整了,它就有了硬刚ABB等豪车的资本。

不要小看消费梯度这个东西,这是形成鄙视链的必要条件。任何一个消费门类,必须要有一个高端的品牌摆在那里成为人们永远的追求。在它下面就是给中产贴在脸上用的,中产阶层是形成鄙视链的核心人群。

毫无疑问, 自产电池作为“汽车+能源”生态闭环中的重要一环,就是冲击ABB等豪华车企的尖兵 ,因为目前ABB都没办法自己量产电池,只能和别的低端车共用一种电池,毫无疑问这是一种“自甘堕落”的表现,是特斯拉愿意看到的。

结语

2019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下滑,补贴退坡和车市整体下行,给车企带来了巨大压力,资金短缺的造车新势力也举步维艰。

通常来说,资本对于一个产业的支持最长不超过7年,平均时间大约为4~5年,仅是汽车产品一次完整的迭代周期。从2018年开始,造车新势力融资情况就非常差,资本对于他们的青睐程度远不及5年前。

对于国内的新能源车企来说,盯着特斯拉是否做自产电池是一件舍本逐末的事,他们首要的是摆脱对资本的高度依赖,着力提升自我“造血”能力。

而对于特斯拉来说,自产电池也仅仅是提升协调性和备战的一环,它仍然存在产能、质量、做工、安全、现金流、高层震荡频繁等问题,面对的挑战仍然有很多。

【钛媒体作者介绍:智能相对论(id:aixdlun),AI新媒体;重点关注领域:智能驾驶、AI+医疗、机器人、AI+硬件、物联网、AI+金融、AI+安全、AR/VR、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人机交互等。】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NfANziy.jpg!web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