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防治“病毒疫情”的同时,也要守住这场“信息疫情”战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freebuf.com/articles/neopoints/22666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自新冠病毒疫情传播以来,网络上就出现了很多防疫谣言:民间偏方大蒜水、麻油滴鼻法;独家秘方盐水漱口能防病毒;吸烟、喝酒能够抵抗病毒;开空调暖气能杀死病毒……新闻报道,官方辟谣也是数不胜数,然而这些谣言却依旧此起彼伏,难以消停。

疫情信息过度泛滥,未知的真相仍然很多。

2月3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通知,强调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工作。2月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已采取措施防止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引发的虚假信息泛滥,防止社交媒体出现“信息疫情”。由此可见,对于疫情相关的网络虚假信息的防控打击工作亦是至关重要。

多类虚假信息甚嚣尘上

防疫谣言造成物价哄抬,形成抢购风波。1月30日各大媒体广泛报道的一则消息:“上海药物所、武汉病毒所联合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双黄连口服液因此遭到疯抢,各大药店卖到断货。在这场抢购风波中,网上连兽用双黄连也被人买到下架。回想之前SARS期间的板蓝根、白醋抢购风波,这种手法似乎如出一辙。对于此次抢购的双黄连的实际效果,专家表示,双黄连是否抑毒没有检验程序,药效无从谈起。由此可见,网络虚假信息容易引发市场混乱,极具危害性。

6nIRJnJ.jpg!web

谣传疫情严重程度,造成民众恐慌。在此次新冠病毒疫情期间,这类谣言案件公安打击的较多,各省市都有,处理方式多为教育训诫、行政拘留为主。谣传的内容多为新增死亡病例、染病病例等,这类虚假信息容更容易造成恐慌,扰乱社会秩序。

以口罩为饵,趁火打劫,进行金钱诈骗。比如,2月5日,公安局查获的一起涉嫌通过网络虚假贩卖口罩案件,诈骗分子利用手机微信,说自己有大量口罩现货可以贩卖。当受害人一转钱后,便拉黑受害人,涉嫌诈骗金额1.2万元。在严峻的疫情面前,以稀缺的物资为饵,利用人们恐惧的心理,进行诈骗,谣言变现的案例数不胜数。

7NFNJzz.jpg!web

依法防控虚假信息

打击谣言,法律不可缺席。传谣、造谣除了教育训诫、行政拘留,造成后果严重者也可构成刑事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91条之一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此外,国家网信办、卫健委、各地公安部门等对于网络信息安全也高度重视,各地公安机构严控造谣者、传谣者,可谓“打地鼠”式地守卫这场“信息疫情”,出现一例打击一例。2月6日,国家网信办指导有关地方网信办,依法查处“皮皮搞笑”、百度、“网易财经”等违法违规网站平台及账号。政府部门和网络平台携手共同打击网络虚假信息,维护疫情之下的舆论净土。

社交媒体把关“信息疫情”

社交媒体也对新冠病毒虚假信息“宣战”。据清博舆情平台数据显示,辟谣平台分布为微信舆情信息占比34.69%,微博舆情信息占比22.52%;其次是APP和网页,分别占比17.74%、10.67%。

6RrYfqN.jpg!web

开展谣言治理工作势在必行。比如,抖音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谣言的清理专项,对涉及传播虚假疫情信息、野生动物保护、各类病毒谣言等内容进行清理,同时,依据社区规则分别对这些视频和账号,进行下架、禁言和封禁等不同程度处罚。

不仅仅是国内媒体,自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来,国外社交媒体也开始打击疫情谣言。比如,Facebook宣布将删除包含“与疫情相关的不实信息”的帖子。TikTok也表示将删除与疫情事实不符的短视频。一个推特账号也因散播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谣言被封号。

各大社交媒体开始辟谣,引导网民访问可靠的信息来源。但是,要挖出每一条虚假信息并不容易,视频等内容也更容易被忽略。因此,这场新冠病毒“信息疫情”战仍需各个平台、组织的努力。

若谣言是病毒,疫苗则是教育

严峻的疫情形势是虚假信息产生的温床,而网络的便捷助长了虚假信息的传播气焰。人们对疫情的恐惧、疫情信息的不对称、互联网的传播速度是网络虚假信息泛滥的原因。

疫情相关的网络虚假信息的独特之处在于,恐惧中的人们会更快地相信虚假信息,减少求证的过程。在这个各种信息轰炸的时代,人们无法一一求证各类信息。心理学家认为,对于大脑来说,提取最近呈现的材料更加省力,而进一步批判性地分析所见内容则麻烦得多。况且,个体的学识、思维、面对突发疫情的反应等差异也在影响着虚假信息的传播,而恐惧只会加剧传播速度。

一面是人们对于虚假信息的判断能力不足,另一面则是真实信息的缺席,或者说是赶不上虚假信息传播的速度。面对疫情,当两种信息失衡,就会造成信息不对称,相信虚假信息的人群多于相信官方报道的人群,而以“沉默的螺旋”理论来说,容易造成的后果就是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虚假信息。

任何社会事件都无法跳脱大环境、大背景,网络时代、社交媒体的性质无一不影响着虚假信息的传播,网络的便捷降低了传播的门槛,时间成本、金钱成本等已然不再是阻碍。而社交媒体的优势更在于个体发声,微博、微信等媒体的传播范围、效率、互动等都会更强,但是真假难辨,传统媒介用来核实真相的时间,社交媒体早已“炸开了锅”。

新冠病毒的防治措施是让人们少出门、少聚会、延迟复工、延迟开学等,切断一切蔓延的可能性,然而,网络上的病毒却仍在盛行,网络虚假信息切断传播源却无从下手。政府、媒体对于虚假信息的打击和把控十分重要,但是根源还在于对公众的教育,提高公众不传谣、不信谣的意识,主动地判断信息的真实性以及注意传播源。对于身边的信息更要提高警惕,注意辨别。此次疫情各省或多或少都会传出谣言,或死亡病例或防疫偏方,人们在面对这一类的信息时,不应该轻易相信并传播,而是提高警惕,做好病毒防护措施。

*本文作者:Sandra1432,转载请注明来自FreeBuf.COM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