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这场疫情,敲响了电影院线的丧钟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OTAyOTEyNw%3D%3D&%3Bmid=2649632663&%3Bidx=1&%3Bsn=6e9dc19e75e1e2ac40b0d7814f839c2c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aY3MJ33.jpg!web

【文末有红包回馈读者】

没想到,今年过年一没有聚餐,二不用串门,大家都像二百五似的,靠数瓜子打发时间。 听说因为疫情不得不在春节档下线的大片《囧妈》,网上免费就能看了 ,就连我这不爱看电影的,也在盯了半天春晚,闲得五脊六兽之时,打开手机快进看了看。

虽然对电影本身不太感冒,这事还是让我兴奋起来:几年前就在讨论的问题,今天猝不及防地有了市场实践。

《计算广告》出版时,我就在前言里,抛出了一个问题:电影会不会走向免费模式?虽然那是启发大家思考的开放式问题,不过在我看来,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免费模式,指的是可以传播信息的商品,按边际成本出售,再通过在内容中加入广告的方式变现。 在今天,几乎所有的信息传播商品,都被免费模式改造过了。于是, 如今多数应用都是免费的,小米手机也仅有5%的销售毛利。 只剩下电影这座最后的马萨达要塞,孤零零地站在那里。

U3QVVjM.jpg!web

且不论 此次活动, 字节拉了多少用户、徐峥涨了多少身价,我们只谈一件事:从商业终局来看,网络发行能否替代传统院线。其实,这是个简单的数学问题——这两种模式相比,哪个市场更大呢?

传统院线的数据很清楚:2019年,中国电影观影人数17.27亿,单场平均票价37元,总票房642亿元。

网络发行因为还很少,只能粗略估计一下:2019年,中国网络视频用户约8亿,假设在网络发行模式下,平均每人每月看两部电影,那么总观影次数是200亿次,每人次有3块5的收入,就能超过院线了。

先来算算广告费,看一次电影挣得到3块5么?假设一场电影前前后后加7个广告,每次得挣0.5元,按现在网络广告水准,这并非遥不可及。仅算这个,网络也迟早能干过院线了。

更何况,上面的观影人次,我是搂着算的。此次《囧妈》的播放量,就远超上述测算,大家等官方的数据吧。

而且,网络发行也能收费啊!可以采用互联网的“Freemium”,即“免费增值”模式:部分内容免费,想看全片的可以充会员,或者单卖。显然,这样线上的转化率,可比引流到影院要高多了。

这虽不是纯粹的免费,本质则没有区别,只不过把商品换成了自家的罢了。 把这个也算上,院线根本就不是对手。

当然,字节这次并不需要这么做:一来, 此役以赢取口碑为主;二来,这需要 成熟的长视频会员体系。

这里的核心支持观点,是 线上发行会带来观影人次的大幅上升,这一方面是因为费用少,一方面是因为门槛低。 对这个观点,有人意见不同。

neqUVnU.gif

他们说,电影就得庄严地坐在影院里,享受声色犬马般的娱乐;在家里支块小屏幕看的新片,那必然是粗制滥造的二流网剧;而捧着手机在被窝里看的,恐怕十有八九是对像素没什么要求的爱情动作片了。

要我说,这样的分析固然有理,可是在人类懒惰的本性面前,对美好的追求是相当无力的。对此,我自己有过切身体验。

有一段时间,为了验证行业内“回归大屏”的提法,我特意不用手机看片,天天正襟危坐在客厅里,以坐床般的仪式感追剧。可是有一天,我正在地铁上,想起昨晚有事落了两集,而剧情又到了精彩之处,百爪挠心不能自己,只好打开手机看了起来。

从那以后,我几乎再没回过大屏,也明白了一个道理: 设备小型化带来的内容消费便捷性与连续性,是真正的降维打击。 别忘了曾子说过: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倒着。

这还是拿电视和手机比,更别说去电影院了:就这十冬腊月的,从被窝里爬出来,顶盔贯甲,罩袍束带,系甲拦裙,乘跨坐骑,到早了,得在大厅站半天,进门前,还得买点爆米花。这份折腾劲儿的,还别说网上免费,就是一样钱,我也宁可躲家里看!

z6JRJ3E.jpg!web

就算追去体验是人类高尚灵魂的本质需要,比起八卦至上的偷窥主义带来的快看多看的需求,它也是无可奈何的。

所以我坚信,由于线上看电影的门槛比去电影院低太多,网络发行将会带来观影人次的数量级上升。既然看的人多了,总有办法挣到比院线更高的收入——毕竟电影这东西,线上线下的消费体验差别有限。

那么,为什么不见网络发行大行其道呢?因为现有的商业模式,即线下院线首发、退档以后上网,已经构成了稳定的博弈平衡,并以行业明暗规则的形式被大家接受了。

新商业模式要成立,有个爬坡过程,在此之前,谁也不敢贸然对抗旧秩序。于是,院线秩序的维护者,只要定个排他性规则,就能不让肥水外流,一片岁月静好了。

而现在网上发行的那些电影,都是院线瞧不上的烂货。拿它们的数据跟电影票房比较,好比让我跟泰森对打,没什么悬念。

所以,这次徐峥携头部大片,放弃线下首映转投网络,院线才会紧张兮兮,怒目而视。如果行业规则就这么定的,人家也没错。只是,如果网络发行的盘子终将更大,那么一切的现行秩序,都会是螳臂当车,这无关乎谁是正义的一方。

我们在《 北冥乘海生在清华大数据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文的探讨中,就曾经设想过今天这一幕: 互联网巨头出手包养头部影片,不计成本地直接在网络发行,一旦用户习惯形成,新的商业秩序也就建立起来了。

令我没想到的是,变局来得这么突然。而且在这样 疫情肆虐的关头,民意让旧秩序维护者也不好大打出手。一旦开了这次先例,后面的事情就没覆水难收了。

2003年的非典肆虐,直接带来了电商的井喷;今年的肺炎疫情,也已经隐隐敲响了电影院线的丧钟——开弓没有回头箭,此次《囧妈》线上发行的成败并不重要,因为大势不可阻挡。不知道下面这张图是不是段子,不过我相信那一天不远了。

jQFJJnr.jpg!web

那么影院就没用了么?当然不是。

其实,影院的价值在于观影体验,商业分工也将回归于此:猎奇求新的吃瓜群众观众,线上直接 看了;而追求极致体验的一小撮人,可以线上组团到电影院租银幕看。大家各取所需,与今天相比毫无损失。

在这样的新秩序下,线上才是 宣传 和发行的主阵地,院线已经沦为出租银幕的场地。 发行方、网站和观众都将得利,唯一的卢瑟就是院线。因此,他们一定会拼命阻止此新秩序的破茧。

当然也有人说,去电影院根本不是为了什么体验,纯粹是男女青年找个暖和地方闷得儿蜜,黑灯瞎火地干点啥都方便。要真是这样的话,那本文所有的分析都不成立了。

感谢大家一年的支持。今后, 我们 陆续把读者打赏和知识星球等所得,以红包形式回馈读者。本次新年红包188个,共888元,请大家戳下面:

感谢大家的转发与在看,点这里抽红包!

另外,每次发文,我们还将抽出《计算广告》新版签名书若干本,大家可以关注我们,在公众号后台输入“签名书”参与。

be63Mfa.jpg!web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