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职场多歧路,这里有几个忠告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tmtpost.com/4221667.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jIFF7nb.jpg!web

图片来源@unsplash

文|薛洪言

前几日,知乎上有位朋友私信问我offer选择问题。他是2020年的应届毕业生,拿到两个银行offer:一个是国有大行职能类管培,base北京,基层锻炼1年通过双选会(定岗时用人部门与员工双向选择,可理解为一次内部招聘)回总行;一个是头部股份制银行公司金融类管培,base深圳,基层锻炼2年回总行,同样要参加双选会。

就这两份工作来看,工资略有差异,但不悬殊;工作地点都是一线城市;国有大行胜在平台大,股份制行胜在业务岗,各有千秋。

第一份工作,是职业生涯的起点,至关重要。但决定offer选择的因素太多,手握几个offer,该怎么选呢?漫漫职场路,坎坷难免、岔路不断,要跑好这场马拉松,又该注意些什么呢?这篇文章,我们聊聊这些。

初入职场,积累三大“燃料”

似水年华,倏忽而过,从初入职场到中年危机,不过一眨眼的功夫。挑选第一份工作,工资重要,积累工作技能更重要。所谓“白天严格遵循计划,才能给夜晚带来开放的选择”,求解职场35岁难题,答案在35岁之前。

在《远见:如何规划职业生涯3大阶段》一书中,赖恩•费瑟斯通豪将职场中需要积累的工作技能分为三类:可迁移技能、有意义的经验和持久的关系,他称之为“职场燃料”。

(1)可迁移技能

主要指一些可以跨平台迁移的基础能力。大家在简历中写的“教育经历”“计算机证书”“英语六级”“熟练使用office软件”“通过CPA考试”等硬技能都有可迁移性,在学校习得,适合做求职敲门砖。

入职以后,还要培养一些“软技能”,如“学习能力”“公文能力”“基本的情商”“团队协作”“高效沟通”等等。

工作前几年,应着重培养可迁移技能,尤其要注意弥补短板;但工作几年后,要及时转变重心,专注积累“有意义的经验”,找到并培养长板,职场是个讲究团队协作的世界。

(2)有意义的经验

在书中,赖恩•费瑟斯通豪建议大家多积累诸如个人旅行、海外工作经验、创业经历、社区志愿者、公开演讲等有意义的经验。

的确有意义,不过这些在中国职场不常见,可能也不适用。我们的节奏太快了,更喜欢直奔主题——培养具有成长性和壁垒性的专业技能。

这些技能通常与特定岗位绑定,如营销推广、风险评估、项目管理、产品运营、研发设计、内容写作等,强调专业性,追求不可替代性。这样,未来某一天,你既不会轻易从新人和实习生那里感受到压力,更不必担心被机器替代。

(3)持久的关系

在国内的语境中,我们更喜欢讲人脉圈子或社交货币。这两个词都是成功学的宠儿,充满了一股激素和大力丸的味道。其实,也不必排斥,在成长过程中,我们要自己努力,也离不开师友同事的帮助提点,有能力后,也会帮助别人,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沉淀出持久的关系。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称中国的社会关系网络是一种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往外推,一圈一圈,像石子入水后的涟漪,越往外越弱。一条路线是血缘,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以孝悌相配;一条路线是师友,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以忠信相配。

现代社会中,还得加一条职业路线,同事、合作伙伴及客户,以协作互信及互利共赢相配。此外,在信息时代,利用社交平台形成行业影响力,于职场关系构建会产生一种杠杆放大效应,事半功倍。

做正确的事,保持专注

积累的职场燃料,要在正确的职业路径上消耗。

什么叫正确的职业路径?战略咨询师巴德·卡德尔把工作分为三类:善于做的、喜欢做的和能赚钱的,所谓“正确”,就存在于三类工作的排列组合中:

(1)如果你喜欢且擅长做某事,却不能以此谋生,那应该学会将技能变现;

(2)如果你擅长某事且可以以之赚钱,但不喜欢它,学会说不;

(3)如果你喜欢做某事且可以以之赚钱,但还不是很擅长,学会把它做好。

u2u6Jfn.jpg!web

要点在于做你喜欢的事,把它做好,把它变成这个世界需要的,以找出赚钱的方法。之后,就是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不过,要在专业领域建立壁垒并不容易,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提出过“一万小时定律”,他举例道:

“一旦音乐家拥有足够跻身顶级音乐院校的能力,他们就只能靠努力来与其他同学拉开差距了。事实就是如此。那些最卓越的人不仅比别人努力或勤勉,而且非常勤奋刻苦……成就等于天赋加上练习。练习并不是在熟练之后才做的事情,而是不断练习之后才能变得熟练。”

反过来,为了确保一直努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发自内心地喜欢。20多岁或30多岁时,我们年轻、充满活力,我们的满足感主要来源于工作之外——如升职加薪,但只要你不是真心喜欢这份工作,40岁后,各种困扰就会出现。

此时,升职加薪空间越来越小,来自身体、家庭的挑战越来越多,除非真的喜欢,否则不足以支撑你持续投入,于是,你开始走下坡路,遭遇中年危机。

“没有什么精通或力量能离开热情”,做喜欢的事,是做正确的事的前提。

培养几个好习惯

职场漫漫,需以好习惯为伴。

(1)读书

2019年初,我写过一篇《我劝你不要急着读书》的文章,强调读书要有节奏感,反对拿读书营造学习的假象,自我感动、自欺欺人。现在做一下修正: 不必追求节奏感,读就是了。

强调读书与实践的节奏感,过于理想主义,读书与实践,一个是“学”,一个是“习”,割裂开就不叫“学习”了。何谓学习?如费孝通先生所说,

“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炼,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

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反对把知、行分作两件,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强调“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工夫,乃有益。若止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诚然如斯。

学习能力,是大自然给人类最好的馈赠。动物不会向别的动物学习,只能通过自身不断试错得到个别的经验;而人类依靠文字,可以实现经验和文化的跨时空传承,站在前人和历史的肩膀上,不断进化。

前人丰硕的成果就在那里,不要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索,去读书吧,保持底层思维的开放和连接。

(2)付出

在《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思维课》一书中,亚当•格兰特把职场人分为三类:索取者、付出者和互利者。所谓付出者,指付出比得到要多,愿意为他人提供无偿帮助;其反面,就是索取者;介于之间,则是互利者。

格兰特认为,索取者总能在短期内获利,但长期来看,付出者往往走得更高、更远,因为帮助他人能给自己带来养分和新鲜度,提供职业生涯必需的维生素和营养物质。

听上去有点“好人有好报”的论调,年轻人不信这个,我们换个视角。

自利利他者,为何走得更远呢?在我看来,有利他心的人,支配心要弱一些,不担心暴露自己的弱点会削弱自己的权威,能以开放心态保持进步;索取者,得失心重,也许才华卓著,但通常听不得别人批评,容易在故步自封中落后于时代。

此外,“团队会奖励个人的牺牲”,相比索取者,付出者提出挑战常规的想法时,更容易被团队认可,在这个飞速变动的时代,这一点至关重要。

不过据格兰特观察,职场中,效率最高的是付出者,效率最低的也是付出者。前者秉持自利利他原则,先把自己的事做好,行有余力,也愿意帮助他人;后者只是单纯付出,忙于完成别人的托付而忽略了自己的工作,在考核中垫底。

所以,去做一个付出者,但不要做一个不懂拒绝的老好人。

(3)锻炼

美国作家A·J·雅各布斯说,“做出有益决定的关键是尊重未来的自己”。什么叫尊重未来的自己呢?我想,坚持锻炼肯定算一条。

我们的余生在未来度过,请善待今天的自己,给未来留有余地。

避免几个成长误区

“有因必有果”,你在一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在之后的阶段,要么帮助你,要么损害你。培养好习惯固然重要,避免成长误区同样不可或缺。

职场远非尽善尽美之地,管理不善、沟通不畅比比皆是,黑灰色地带更是无法杜绝,很多人会因此沾染一些坏习惯,为长期发展埋下隐患。

(1)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职场中存在普遍的信息不对称。明明每家企业都青睐于有能力、有潜力的员工,但很多时候,加薪升职等有限的资源被引向了“会哭的孩子”——那些擅长做表面功夫的人。

前些天,一个朋友调侃他们办公室里一年一度的年末大戏开演了。临近年末评优,原来19点就空荡荡的办公室,现在20点都还满满的,一个个都很“戏精”,希望被领导看到自己“勤奋刻苦”的样子,为年底拿A添把柴。

一年一度,说明“临时抱佛脚”的把戏是有用的,老板吃这套,难怪员工爱演戏了。如果你入职的单位不幸就是这种风格,升职加薪全靠领导印象,作为员工,向上沟通的确至关重要,要让领导知道你做了什么。但是,千万不能醉心于“向上管理”。

一旦你把重心放在“把表面功夫做好”上,你就不可能真正把事做好。届时,工作作风陷于浮夸和油腻,积重难返,说什么都晚了。

(2)等价交换原则

企业喜欢强调“无私奉献”精神,希望员工主动打扫KPI覆盖不到的角落;员工却信奉“等价交换”原则,拿一分工资出一分力。

如果把工作看成出卖劳动力的交易,等价交换原则没有错,如外卖小哥,跑一单挣一单的钱,无可厚非;但如果认同工作是为自己的简历打工,把自己的成长放在天平一端,天平另一端付出多少才够分量呢?自然是多多益善,这一端付出越大,另一端成长越多。

不时有人抱怨,“付出大于回报,就像穿着黑裤子尿裤子,你感到一阵温暖,但是没人会注意到。”其实,那又怎样呢?把眼光放长一些,小树苗长高2厘米,可能无人注意;一旦长成大树,总会被人看到。

(3)职场“快闪”族

步入职场前几年,要保持开放,也要有耐心。发现新机会是有益的,盲目换工作则是有害的。如果你常有裸辞的冲动,不妨听听《思考,快与慢》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的劝诫:

“遇到问题,你应该首先在公司内部寻找解决的办法,敢于在老板面前表达你的野心。你必须要厘清自己的理想、技能和选择,并完全确定自己对目前状况的推论、假设都是正确的。……除了职位,你更需要考虑的是工作内容和学习曲线。”

谨慎做决定吧。

如果还是打算离开,做好承受压力和承担风险的准备,然后,优雅地离开。人们常说“后会有期”,在职场中,这不是一句客套话。

拥抱不确定性

洋洋洒洒一大篇,其实还要回到起点:挑选第一份工作。工作并无绝对好与坏,但就我而言,还是建议大家拥抱成长空间更大的机会,这种机会,通常意味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关于挑选工作,天使投资人奥朗·霍夫曼给了三个建议,很有启发性:

一是和聪明的人成为同事。找到一家至少有30%的人都比你聪明的公司,因为你通过向周围的人学习而获得的成长速度是最快的。

二是拥抱不确定性。当你有33%~66%的概率失败时,成长的速度也是最快的。要想精进,就得主动站在可能失败的立场上。

三是责任越大,成长越快。寻找愿意提拔年轻人且自身高速增长的公司,在这里,你通常会被付以重任,也更容易获得晋升。

我们恰恰厌恶不确定性。行为经济学家克里斯·格雷夫斯曾评论道,

“相比好的一面,人们对风险看得更清楚。我们的美梦很模糊,但噩梦却很清晰”,结果,“我们都不愿意用当前的痛苦,如更辛苦的工作、更低的薪水、更低的声望等去换取未来更丰厚的回报,我们总会低估在未来才能兑换的好处”。

这种“损失厌恶型”心态,会阻碍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让我们为了所谓的眼前安稳而忽略了长期的成长性。很多毕业生在挑offer时,挑来挑去,总会挑最保底、最安稳的那个,可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哪有真正的“安稳”。

未来很长,在你长达40年(65岁退休)的职业生涯中,变化层出不穷,你的人生目标也会不断调整。

真正重要的不是管理你的职业生涯,你无法管理它;要管理你的学习曲线,让它变陡峭,时刻保持探索和学习的状态。

此外,“梦想要大,但前进的步子要小”,任何时候都要踏实、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做好每一件事,持续向前。时间,是你唯一的人生货币,用好它。

最后,不要怕迷路,最好的旅途总是发生在迷路时。职场多歧路,祝你一路走好!

参考资料:

1、布赖恩·费瑟斯通豪[美],《远见:如何规划职业生涯3大阶段》,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

2、亚当·格兰特[美],《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思维课》,中信出版社,2018.

3、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钛媒体作者介绍:本文由“洪言微语”原创,作者系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  薛洪言】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NfANziy.jpg!web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