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中国资本的好莱坞往事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news.pedaily.cn/201912/449553.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已经77年历史的金球奖,向来是每年奥斯卡最受关注的前哨战。前几天刚公布的提名名单里,来自中国的影业公司博纳投资的《好莱坞往事》拿到了5项提名,包括剧情类最佳影片在内的重磅奖项一个不落,中国观众熟悉的李奥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布拉德·皮特双双入围。

这部成本9000万美元的剧情片,没有超级英雄,没有大片特效,全靠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的鬼才和小李、皮特的明星效应,在全球卖到了3.7亿美元。不出意外,影片还会一路杀入奥斯卡。

好不容易投到一部既叫好又卖座的电影,博纳却面临着不大不小的尴尬。因为片中对李小龙的描绘引起争议,影片在两个月前失去了原定的中国公映档期。

包括《好莱坞往事》在内,《决战中途岛》、《星际探索》——今年三部耗资不菲的好莱坞大片背后全都有博纳的重要投资,其中《决战中途岛》更是让博纳豪掷8000万美元。然而后两部电影如今分别面临着至少几千万美元的亏损,博纳在《好莱坞往事》赚的钱能否补得上,还是个未知数。

在热钱涌入影视行业又退潮的这几年,中国公司投资好莱坞大片却蔚然成风,从投资单片到投资片单,从联手基金到干脆独立收购,玩法不断升级。这当中,既有博纳、华谊、中影、上影等国内屹立多年的老牌电影公司,也有阿里、万达、复星、乐视、 完美世界 这些当年气势汹汹的业外资本,然而一跟精明老道的好莱坞打交道,却总是免不了栽跟头。

负责阿里大文娱国际战略的高晓松,去年被虎嗅采访时就直言不讳:“New money、New player进来都这样,地产公司进来做也一样,不是上来就能做到很好,都得交学费。”

“应该是我们去收购美国电影公司”

中国资本 对好莱坞已经垂涎了很多年。然而在热钱涌向影视行业之初,追捧好莱坞大片的中资公司中,并没有博纳的身影。

2011年,新原野以1000万美元投资了科幻电影《云图》,成为影片第二大投资方,拿到了中国大陆的发行权,开创了中资投入好莱坞大片的先河。第二年,当时还在风口浪尖的乐视大胆以800万美元买了《敢死队2》的投资份额,尽管一度引来股民的骂声,但最后影片全球票房卖过了3亿美元,远远超出预期。

到了2013年,一家名为DMG的中国公司更是成为了漫威大片《钢铁侠3》的重要投资方,甚至差一点就将影片运作成了合拍片。尽管范冰冰出演的中国特供片段引发了轩然大波,影片最后在中国还是收获7.5亿人民币票房,全球更是超过12亿美元。

这一阶段中国资本对好莱坞的兴趣虽然不小,但投资方往往在影视圈内名不见经传。即使投成功,也不过是单个项目一锤子买卖。

此时的博纳,还在继续挖掘深耕多年、更有把握的港片资源。翻看这一阶段博纳的片单会发现,合作的影人几乎全是中国香港导演:徐克、尔冬升、王晶、林超贤、陈木胜、程小东、麦兆辉、庄文强……

随着越来越多资本继续涌入,很快带来了质变。2014年,复星宣布成为好莱坞制片公司Studio 8的第一大股东,这笔上亿美元的投资成为了标志性的事件:中国资本居然有一天成为了好莱坞公司的金主。这家公司投资的第一部电影就是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博纳也投资了这部电影。这一年,博纳掌门人于冬已经开始在上影节现场放言:“为什么要让六大来并购中国公司?应该是我们去收购美国的主流电影公司。”

果不其然,2016年初万达以35亿美金巨资收购了传奇影业,直接将收购价码增加到了十位数,甚至一度传出万达还向派拉蒙、索尼影业两家“六大”递出了橄榄枝。

紧随其后,华人文化入股了想象娱乐(Imagine Entertainment),阿里投资了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公司安培林(Amblin Partners)。

在这一轮抢购风潮中,所有人都唯恐被落下。买不起公司,片单协议也行。

2016年万达收购传奇影业,好莱坞对当时的中国首富王健林充满好奇

原本要跟复星一起入股Studio 8的华谊,转身和另一家好莱坞前高管创办的STX达成了投资协议,华谊三年要投STX的18部电影。游戏业务起家的 完美世界 ,更是宣布要拿出5亿美元,换取环球影业大部分项目的收入分成。

国资背景的也都纷纷出动了。 湖南电广传媒 找到了狮门签下合约,声称双方要投15亿美元拍50部影片。上影集团也和一家名为华桦传媒的公司联手,要向派拉蒙的片单投10亿美元。

相比同行,博纳的动作并不慢,但投资谨慎了很多。2015年底,博纳宣布将拿出2.35亿美元,通过合作多年的基金TSG娱乐投向了20世纪福克斯的6部大片,包括了《独立日》、《X战警》、《异形》等IP的续作。

密集的资金输出,在表面上是立竿见影的。

从2015年开始,熟悉的中文厂标扎堆出现在各类好莱坞影片的片头:《碟中谍》5和6、《星际迷航3》片头出现了 阿里影业 ,《惊天魔盗团2》、《爱乐之城》片头出现了 电广传媒 ,博纳在《比利林恩》和福克斯的六部大片片头亮相,万达更是在《魔兽》、《环太平洋》系列、《哥斯拉》系列、《神奇女侠》等一大批影片开头刷足了存在感。于冬、王中军、王中磊、郭广昌……一批中方公司老板的名字也开始出现在制片人名单里。

所谓全球通吃,为何亏多赚少?

然而,形势很快就变了。

2017年,证监会点名要求排查万达等多家公司的并购交易,加上2016年股灾的后遗症,国内资本投资好莱坞的热潮迅速降温。除了一些原定的续投,只剩下在海外有融资渠道的公司还有一些零星的新增投资。

很多中国公司这时回过神来一算才发现,明明说好全球通吃的好莱坞电影,为什么自己投的时候总是亏多赚少?

2016年《好莱坞报道者》总结的14部全年赔得最惨的影片中,有中国资本投资的就占了9席:奥飞才靠小李的《荒野猎人》在内地赚到钱,转眼就在《刺客信条》身上赔了出去;李安大玩新技术的《比利·林恩》最终亏损了几千万美元,博纳、复星都没能逃掉;《深海浩劫》、《神战:权力之眼》、《分歧者3》让电广传媒更是一年连中三刀,次年其投资的《超凡战队》又再度上榜。

博纳透过基金投给福克斯的六部大片也是喜忧参半。除了《火星救援》大获成功全球票房超过6.3亿美元,《猩球崛起:终极之战》、《X战警:天启》都严重低于预期,《佩小姐的奇幻城堡》、《独立日:卷土重来》、《异形:契约》更是面临了不同程度的亏损。

即便是不差钱的阿里也吃过大亏。2016年阿里影业投资斯皮尔伯格的安培林后,这位大导演亲自执导的《圆梦巨人》一上来就亏得惨不忍睹:投资高达1.4亿美元,全球票房1.8亿美元,也是全年亏损最惨重的好莱坞影片之一。近亿美元的亏损只有落到 迪士尼 、安培林以及阿里头上。

同一年,阿里还参与了《忍者神龟2》、《星际迷航3》的全球分账。前者1.35亿美元成本仅收回了2.45亿美元票房,亏了几千万美元,后者1.85亿美元的投资只换来了3.43亿美元的全球票房,直接让这个IP停摆至今。一直到后来的《碟中谍》5和6、《一条狗的使命》、《绿皮书》才给阿里带来了实打实的盈利。

一些热切招揽中国资本的项目,本身往往不乏风险。

2017年,派拉蒙的《攻壳机动队》,就引来了包括华桦传媒、上影集团、 光大控股微影时代 等中国公司的追捧。这部改编自日本经典动画的作品,对于大部分电影观众来说故事是完全陌生的。影片算上宣发成本高达1.8亿美元,然而全球票房最终仅有1.7亿美元不到,蜂拥而入的中国投资方不仅没分到钱,还要替派拉蒙分摊至少几千万美元的亏损。

于是,很多前一年还声势浩大的片单投资计划,第二年就不了了之。上影、华桦宣称要投给派拉蒙的10亿美元片单投资,不到一年就告吹。电广传媒号称要投15亿美元给狮门的50部电影,最后执行了多少、盈亏情况如何都没了下文。

而那些铁定赚钱的项目,往往不会出现在中方公司的合约里。完美世界花5亿美元投的环球影业片单,就不包括《侏罗纪世界》、《速度与激情》以及“小黄人”系列等大IP。迪士尼的漫威、星战大片一年卷走几十亿美元的票房,但都没有中国投资方的份。

事实上,无论是投资单片、片单还是基金,大部分时候中国投资方扮演的角色都是被动的。很多影片从开发、拍摄、制作再到最终定剪都是好莱坞团队在主导,中方的空间很有限。

一些以对标好莱坞大片“讲故事”的公司,慢慢显出了原形。因为《钢铁侠3》被推到风口浪尖的DMG,后来连续推出了《极盗者》、《超验骇客》、《极速之巅》等好莱坞主创打造的英语片,然而流水线式的作品没有一部票房大卖,很多官宣的项目也只停留在了PPT里。其上市公司印纪传媒盈利连年下滑,直到上个月从深交所彻底摘牌退市。

“凭运气赚来的钱,不要凭本事赔回去”

为了摆脱被动局面,一些中国公司开始提出要主投主控项目,希望借此提升掌控力。

华人文化旗下的引力影视去年与 华纳兄弟 推出了怪兽片《巨齿鲨》,中方占到了50%份额,介入了项目开发过程。在事前外界并不看好的情况下,《巨齿鲨》最后在全球拿下了5.3亿美元票房,成为史上票房最高的中美合拍片。

但还有更多项目失败了。2016年传奇影业打造的《长城》耗资1.5亿美元,不仅有张艺谋掌舵,还请来一打中美明星,被万达寄予了中式大片进军国际市场的厚望。

然而影片最终亏损了几千万美元,就连王健林后来也毫不掩饰失望:“它无论是从内容还是票房都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

传奇去年和环球合作的《摩天营救》又找到了好莱坞最当红的“巨石”强森挑大梁。然而影片在全球大部分国家都表现平平,如果不是有中国市场保底,原本会严重亏本。

今年的《决战中途岛》也是博纳第一次真正掌控好莱坞大片,被于冬视为博纳从“财务投资”到“主投主控”的关键转型,其两年前在戛纳就高调宣布为影片投资了8000万美元,换来除北美以外全球市场的权益。然而上映一个多月来,影片在全球票房仅有1亿美元出头,已经肯定将会面临亏损。

即便是收购了制作公司,也保证不了最终结果。复星投资的Studio 8,至今没有拿出一部商业上大获成功的作品。此前甚至一度传出复星想要出售部分股权。

事实上,早在传奇影业被收购后,好莱坞就有不少人怀疑万达是不是买贵了。因为传奇影业尽管能投资“六大”的顶级大片,但很多时候也只是一个被动的财务投资方,对电影的开发、制作并没有那么大的话语权,版权更不一定在手上。

做内容、投资电影就像做“赌博”,无论是代表互联网资本入局的高晓松,还是在业内摸爬滚打多年的 光线传媒 王长田,都曾有过这样的感叹。一部国产大片动辄投资两三亿,好莱坞大片成本更是翻上好几倍,然而真正赚钱的周期不过一两个月,甚至是亏是赚,上映第一个周末三天就能见分晓。

正因如此,不少公司都低调谨慎了起来,重新回到了自己更熟悉、风险相对更可控的国产片上。

港片资源丰富的博纳,这时的优势反而突显了出来。通过《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中国机长》的连续尝试,港式类型片创作经验和主旋律诉求的融合越来越如鱼得水,商业表现一次次远超好莱坞大片。

这样的趋势随着《流浪地球》、《哪吒》的大爆得到了反复证明:尽管工业化程度仍然被好莱坞大片甩在身后,国产片只要稍在类型化故事和制作水平上下了苦功,观众就会给出热烈响应。

只是时不时,那颗追求好莱坞的心还会痒。面对依旧占据半壁江山的好莱坞大片,中国资本调整了自己的定位,有的依靠中国的线上渠道资源,有的则是依靠自己在国内的发行资源、经验,扮演好内地宣发方的角色,不再一味追求全球分账。

前不久在北京的娱乐产业年会上,于冬向同行们分享了他的经验体会,其中一条是告诫同行们要谨慎投资,要建立专业绿灯委员会,剧本一定要看。

“凭运气赚来的钱,不要凭本事赔回去。”他说。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