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李子柒”必须火?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tmtpost.com/421302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yY7Fvay.jpg!web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钛媒体注: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指北 (ID:hlwzhibei),作者为指北BB组,编辑为蒲凡,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按照常见的市场规律推论,短视频已经是一个极其成熟的产业:产业上游看得见清晰的商业模式、产业下游看得见可行的上升渠道、投资者能够获得直观的价值回报,再加上网络环境的进一步建设、拍摄剪辑技术的进一步下沉、设备和相关人次储备进一步完善等因素,像极了每个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现象级风口。

不过你也很容易发现,在行业语境中几乎很难发现有人用“成熟产业”来定义短视频,并且有两个很难反驳的理由。

首先是所谓的产业下游上升渠道有归有,但却很难做到稳定。

比如最常见的上升渠道“算法”,在短视频平台想要获得热门推荐的前提,是通过算法的初筛成为“待推荐视频”从而进入人工审核阶段,而推荐算法则通常参考作品在初期流量池内(比如前600播放量)的关键数据(点赞、评论、完播、分享等)来完成。

可内容产业是先天与C端充分对接的,甚至某种程度上是由C端主导的,在政策环境、市场环境、行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不断影响下,平台必须以天为单位不断对算法进行优化调整,要求人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透彻。

另一个无法反驳的理由来自于上游的商业模式。

一方面,短视频内容创作者们的确有丰富的商业模式,比如电商带货、内容采买等等,然而这些商业模式也充满了拿来主义的色彩——电商带货是电视购物的新渠道变体、内容采买更多由专业影视团队操盘、内容订阅往往局限于深度垂类——目前并没有任何一种商业模式是基于“短视频”这个内容载体的特性所原生的。

当然并不是说任何产业都必须要有自己原生的商业模式,短视频区别于其他内容载体的新特性,完全有可能放大固有模式的优势。但同样无法否认的是, 无论我们从什么角度去理解,“短视频”始终是被工具化对待的 。它可以加速一个渠道的形成,可以放大一波流量的聚集,可以实现一次有效的推广,但当他独立存在时人们的印象随即就变得刻板而负面:

“短视频不就是拍着玩,难道你还想红吗?”

所以即使舆论已经呈现绝对的“一边倒”,我们也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李子柒在2019年12月的忽然爆火并不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公关传播。 毕竟对于人民、对于产业、对于产业中求生的人民来说,这次爆火真的太及时了。

从Papi酱到李子柒:两轮热潮、两种结果

抛开田园牧歌这样的内容契合了年轻人逃离城市压力的需求,从短视频这个产业行业来看“李子柒”,其实有另一种路径。

如果将这轮“李子柒爆火”的关键词锁定在新媒体、全民认同和影响力出圈,这样的舆情节奏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当年的papi酱。尤其是将成功出圈的核心因素、外部环境进行类比,人们很容易发现这两轮时隔3年的全民狂热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对人们感官造成强烈冲击的“价值创造能力”。

eUfYvye.jpg!web

如上图显示,papi将百度搜索热度的巅峰出现在了2016年3月到5月之间。在这期间papi酱先后完成了首轮的1200万融资、以及成交价2200万的第一支广告位拍卖——要知道当时自媒体(或者新媒体)团队虽然也屡有融资,但基本都维持在百万人民币级别,papi酱直接将这个数字推上了一个新的维度。

李子柒的情况非常类似。虽然在各种采访报道中李子柒都没有表现出过于强烈的商业野心,她的内容自始至今也没有多余的商业植入色彩,但人们也从不吝惜文笔来描写李子柒的收入有多夸张,第三方平台Noxinfluencer估算的“单个视频合作费用高达80万、一年的广告分红预计达4452万元”被大量引用。

q6BJFzu.jpg!web

(你说巧不巧,前一姐“办公室小野”的通稿也爱罗列收入数字)

成长方式就更加重合了。如果将papi酱的内容解构为“收集网友们最热门的那些评论和段子,进行视频化的集中演绎”、将李子柒的内容解构为“寻找符合公众预期的理想生活方式”,不难发现两者成功脱颖而出的背后有着共通的逻辑,即一方面消除了人们长期以来固有的镜头疏离感,将视频能够承载的内容更靠近平民语境,另一方面也找到了全新的公众情绪/互联网文化的集中表达方式,与同类竞品们划出了泾渭分明的界限,也通过这一波新鲜感积累了大量流量。

并且李子柒和papi酱都完成了圈层的突破。虽然从品类上看两人都是短视频创作者,但两人并不依赖于短视频内容平台。当她们进入微博这样更受众面更大、社交属性更重的广角平台后,仍然有出色的生命力,甚至能够有效利用微博的社交资源,进一步完成社交资产的积累。

736zY3Q.jpg!web

(“周一放送”显然在结构语言上不太“短视频社区”)

所以李子柒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发展,理论上我们已经可以根据papi酱的发展轨迹来进行一个大概率预测。比如将个人升级为品牌再提炼成方法论、搞个“ziqitube”全媒体内容平台什么的,看上去只是个时间问题。

但这轮全民李子柒狂热仅仅是重复了papi酱3年前的轨迹吗?显然不是。翻看两者爆火之后的舆论走势,又不难发现“papi酱爆火”与“李子柒爆火”表面上都成功地将公众注意力聚焦在了短视频上,客观刺激了产业向前发展, 但在输出结果上却有着非常微妙的差异,并直观体现在舆论环境给予两者的待遇上。

肉眼可见的是,papi酱在2016年的爆火也随之迎来了一轮全方面的质疑。比如在投资人层面,蓝港在线总裁兼CEO王峰在papi酱3月完成首轮融资后曾经在朋友圈说道“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创业者,最好别迷失在所谓网红的鬼探中,那些眼球都是浮云”,充分表明了其“不看好”的态度;而到了4月,papi酱又因频繁出现粗口低俗内容,在“ 群众举报和专家评审结果 ”推动下被广电总局勒令下架修改。

而人们对待李子柒的认同不仅是全方位的,更是以由内而外的姿态展现。除了来自资本市场和产业端的肯定,自媒体的“议程设置”在整个舆情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自媒体发起话题、自媒体参与讨论、自媒体再将这种热论热度充分地表现出来,最终吸引来自官媒的认同—— 换句话说,“李子柒能成功”基本已经成为了专业领域内的共识

JJvqqaY.jpg!web

当然理论上两者之间形成这样的差异是一种必然,毕竟papi酱和李子柒分属两个不同的内容品类,受众不同也自然决定了她们面临的舆论环境会有所不同。但也正如郭德纲所说的那样“只有同行之间才有赤裸裸的仇恨”——能够让自媒体等内容产业从业者,尤其是被短视频大量分流注意力的图文类自媒体认同,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很难实现的事。

再考虑到李子柒的最大“黑点”,即“过于田园牧歌式的内容策略”,本质上是帮助人们在精神上实现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离——其现实意义仅仅局限在一次发泄压力的心灵马杀鸡,远不及papi对公共情绪的即时反馈——似乎与许多自媒体所坚持的价值底线相悖,这样的集体认同更增添上一层魔幻的色彩,也更值得我们去继续发问:

从papi酱到李子柒,人们到底需不需要短视频? 如果需要,人们又想通过这种全产业生态式的集体认同,对外界传递出什么样的信号呢?

短视频时代的身份认同、产业分工和成长

首先我们可以明确人们肯定需要短视频。最起码从非常功利的角度来讲,大环境越是信息过载就越强调传播路径的重要性,当短视频实现了低门槛、短路径和直观表达,人们没有理由去拒绝这种更符合当下传播环境的内容载体。

而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我们开头所提到的“短视频工具化”其实也无可厚非,至少短视频在这样的设定里有明确的产业分工,能够为整个产业的繁荣程度提供一个稳定的下限。

那为什么整个产业还需要为一个产业分工已经明确的内容载体,掀起新的一轮狂欢呢?这个问题我们或许可以从短视频产业的发展简史谈起。

根据公开的资料显示,国内最早的一批短视频产品出现在2013年前后。比如快手成功GIF制作工具到短视频内容平台的转型,就发生在2012年11月;还有如今被重启并且砸入重金的微视,其初代产品的雏形可以追溯到2013年;美拍是稍晚一些的产品,最早的版本出现在2014年上半年。

这种时间点高度集中的现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很容易在相关的行业报道中,看到这个时间区间的另一个称呼,即国内手机市场的“第二轮换机潮”——智能手机成为主流、4G流量资费进一步降低、网络环境得到充分改善、手机在供应链充分保证的情况下实现成功下沉,推动移动互联网用户开始超过PC用户。

VNFVrma.jpg!web

(中华酷联的最后巅峰出现在2012年)

所以当你将这两个发生在相同时间点的大趋势结合起来看时,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如今大量的网民是原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短视频作为同样原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内容载体,是他们最重要也最主流的互联网场景之一,并定义了他们的互联网画像。

当然,如今我们站在上帝视角来看,正是这样的背景拓宽了互联网产业的赛道,让人们看到了许多新产业发展的契机(例如新媒体)。但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至少有三个问题影响着人们对于新趋势的判断: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到底能不能带来一条新的生长路径?

-新的内容载体到底有怎样的产业分工?

-移动互联网用户仅仅是技术下沉的普惠者,还是能够重新定义未来的产业环境?

这些问题显然决定了这个即将到来的新趋势的上限与下限,而原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短视频创作者们显然是最合适的回答者,甚至没有之一。

papi酱并没有很好地替人们找到这些答案。在她之前,草根内容创作者们(比如胡戈、叫兽、卢正雨)虽然也能够得到价值认同,但背后总是有“正规军收编”的影子(比如叫兽之于正统形态的影视公司万合天宜、万合天宜之于优酷),并没有跳出传统产业模式所设置的成长框架。

因此当papi酱以草根创作者的形态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同,能够顺利进入产业的上游时,人们自然会用足够的热度来匹配这样的尝试:至少我们看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新可能性——而遗憾的地方也在这里,随着papitube的建立以及经纪公司的签约,人们原本期望的“新可能性”再次妥协于传统产业模式所设置的成长框架——人民需要“papi酱”还是一个名为“papi酱”的娱乐明星,答案不言而喻。

“李子柒”这个账号的成长过程显然更接近答案。比如在内容构成上,或许你会觉得李子柒“田园牧歌”式的内容节奏过慢,不如同类型账号“野食小哥”那样带来冲击感,不如“办公室小野”充实,甚至不如美食类综艺那样有绝对的注意力焦点(比如明星),但新内容载体的特性却也在这个过程中被发挥得到了一种极限:

-画幅更小,意味着人们的注意力更聚焦,更强调对细节的把控;

-时间更短,意味着人们需要鲜明的主题,更强调内容的完整性与延续性;

-观看场景更随机,意味着人们的需求更直观: 将时间交给你,你来替人们进行更好的规划……

甚至在我们传统概念里互相孤立、品类不同的内容平台,也在李子柒的成长过程中被串联起来,以不同的分工组成了一个“极有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征”的成长路径,比如微博。

在人们的印象里,微博更像是一个进阶式的平台,代表着一个人的热度高低。比如双11到双12期间基本从热搜下不去的李佳琦,在通常的逻辑判断中,这就意味着“李佳琦红出圈了”。

但实际上微博显然不仅仅是一个流量集散地。一方面,微博能够成为“出圈标志”的前提,是它囊括了容量足够大并且维度足够丰富的用户样本——这是其他任何平台所无法提供的,也意味着创作者面对着更大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微博近乎于全品类的内容展示方式,也给创作者提供了与市场充分交互的手段。

也就是说, 如何真正意义上的激活“微博”平台的潜力,是每个内容创作者都必须处理好的问题 。而李子柒的成长过程则提供了一组理想的答案。

uyIjMbJ.jpg!web

理论上微博并不是李子柒最主要的内容发布渠道,但拉通她的成长经历你很容易发现, 李子柒的每个重要节点几乎都有一个“微博盖章”的过程 。以2017年5月爆发的舆论危机为例(主要集中在李子柒是否为团队操作的成品、怒吃独立制作者人设的争议上),其最终是以李子柒在微博上官宣“停更”为最终节点。

当然类似的例子也有很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年早些时候“办公室小野”所引发的舆论危机,从爆发到解决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是以“微博”作为节点进行扩散的,但考虑到不同内容载体的职能明确,和成长路径的完整性,“李子柒”毫无疑问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模板了。

总之我们完全可以将“李子柒热”进行这样的提炼: 人们想通过对于李子柒的共同认可,为这个时代的发展方式寻找一个参考答案。 这个答案或许并不是最好的,但至少是它充分探索了这个时代的所有特性,并这些特性的优势尽可能地发挥了出来。

李子柒必须火,但时间已经不多了

现在的“李子柒”就像一个框,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从文化输出到现代人的理想生活,李子柒在不同的通稿中不断更换着头衔,以不同形式满足着人们的想象,支撑起了一篇又一篇10W+。

当然李子柒值得这样的褒奖,但可怕的地方在于,当这种集体认可上升到足够的规模时,无论李子柒的初心是否如此,她都很难在“寻找人们理想生活”的需求上选择独善其身,人们也很快忘记了当初追捧“李子柒”的真正意义,开始符号化地对其进行改造,然后又一个一地鸡毛的故事。

所以李子柒必须火,也有充分火的理由,但如果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找到“李子柒火”背后的真实诉求,那么随着“李子柒爆火”带动了行业的大量复制生产,当“李子柒热”的规模影响了产业的规划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当李子柒的意义被媒体当大到了社会问题的思考层面,这个本来可以很完美的模板的解读全,也将肉眼可见地失去实际意义,最终被遗忘在了不断的迭代过程中。

“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NfANziy.jpg!web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