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网易裁员这事,我只能“远远”谈谈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DMwOTcwMg%3D%3D&%3Bmid=2650007630&%3Bidx=1&%3Bsn=0013c79d6bdce0181d05704f35bc0f08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RniyYbU.jpg!web

2019年,越南岘港

最近网易裁员的事情成了热点,有读者留言说希望我谈谈。 为了不拂大家的好意,我决定勉为其难,远远谈谈。

为什么是“远远”谈谈?

第一,我没有太关注此事,而且如今调查报道缺失,很少像以前那样看到有公信力的媒体和记者去核实各方情况,所谓的报道绝大多数都是观点,而不是事实;

第二,我距离很远,距离事发地超过一万公里,时差七小时,对热点的感受不强烈(最近几天我更关注的是德累斯顿的宝物失窃新闻);

第三,因为不了解情况,我也只能讲讲自己和朋友经历的故事,然后提供某些观点。

故事一

曾经有个朋友毕业就加入了BAT中的某家,那还是在十多年前,大家都在初创期。 当时确实很苦,也确实有成就感,对公司很认可。

对公司的印象发生变化是在一次听老大的讲话。 当时许多人都已经加入公司五年,老大说: “你们来公司都已经五年了,感谢你们对公司的付出,你们已经不欠公司什么了”。 大家正在感动,老大忽然话锋一转,“反过来说,公司也不欠你们什么了”。

后来这位朋友因为长期加班,导致腰椎病,医生嘱咐必须卧床休息一段时间,所以给开了一个月的假条。 胆战心惊把假条交给HR之后,假期很顺利获批了。 又过了几周,发现这次劳动合同到期,公司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续签。 打电话去问HR,得到明确答复是“对,我们不打算跟你续签劳动合同了”。

好在这位朋友不服输,不认命,直接去翻了劳动法,找了援助机构。 在明确得知法律对这种情况的规定之后,再找HR谈,虽然没有获得继续任职的合同,但是拿到了法定的补偿。

故事二

我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以前一样,是很惧怕“打官司”的,更愿意选择朋友圈抱怨,甚至是上网维权。 不过,那只是以前的我。

许多年前,我不情愿,但又不得不参与了一场劳动仲裁。 说“不情愿”,是因为很怕沾染这类事情; 说“不得不”,是因为当事人是我当时的女朋友,我不能不出场去给她打气。 其实我很难想象,平日百般温柔的女孩,为什么不和公司“好好谈”,那么决绝地去申请劳动仲裁——“打官司”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总是太麻烦的一件事。

等到真正去了劳动仲裁庭,才发现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先由双方陈述事件和诉求,然后仲裁庭会核对双方的表述,提出问题要求回答。 当天并没有当场裁决,仲裁庭宣布,下面会按照法定程序,在受到仲裁申请的45天之内办结。

出乎我意料的是,仲裁庭上根本没有剑拔弩张的气氛,甚至大家说话的声音都不大,语气都很平和。 在仲裁庭结束之后,双方还友好握手,交谈了几分钟。 对于“打官司”这件事,公司代表也表示理解: 你的诉求我们听到了,公司的意见你也知道,我们都是尽自己的职责,最后结果怎么样,由仲裁庭决定吧。

最终结果是,仲裁庭支持了劳动者这一方的诉求。 后来我才知道,一旦走到劳动仲裁,一般最终裁决都会偏向劳动者。 不过更重要的是,这次经历让我明白: 走正经渠道“打官司”其实根本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和麻烦,许多时候,它比大叫大嚷的所谓“维权”更有效,更有力。

故事三

前几年,有位朋友和公司闹得不愉快,大家决定一拍两散。 一拍两散的方向是都认可的,唯一的问题是离职的补偿。 这位朋友和我一样,也是做技术的,所以他想的很简单,以不变应万变,看看公司有什么方案,满意就接受,不满意再说。 换了是我,我也这样想。

变数出在他家LD,他家LD听说: 不行,你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谈判时稍微不注意,咱们损失的就可能是真金白银,平时辛苦上班挣钱不容易,这时候千万不能被人坑了。

我们有哪些诉求? 它们的轻重是怎么样的? 哪个应该排前面,哪个应该排后面? 如果对方提出反驳,哪些可以牺牲,哪些必须要坚决主张? 或者,还有什么其它替代方案? …… 分析这些问题,理出逻辑关系来,画一张图,这些是技术人擅长的,所以这位朋友很快就完成了。

但事情还没有结束。 图画完之后,LD问“好,假设我们现在在谈补偿方案,你的诉求你都清楚了,你给我完整表述一遍”。 这个要求真正难住了这位朋友,技术人一般都不太擅长表达,对于这种涉及利益,尤其是“赤裸裸谈钱”的场合,应对起来更是吃力。 让他现场演练,尤其是在LD面前演练,那可真是百般无奈,千般尴尬。

然而LD并没有放过他,“你今晚在家什么别的都不干,就练习要怎么说。 一定要熟练了,到时候显得胸有成竹,有足够底气”。 朋友虽然不愿意,但LD的理由也很充分: “等真正谈的时候稍微分神,损失就不是排练一晚上能挽回的了”。

于是,这位朋友硬着头皮排练了一晚上,把能说的话术都写出来,反复说,反复背。 虽然远远达不到“舌灿莲花”的程度,起码做到了不结巴,不害怕——实在害怕,也能条件反射一般把话说出来。 对很多技术人来说,这已经够了。

最终的结果当然是皆大欢喜,他很好地保住了自己最核心的几项诉求,对于可以让步的选项,也给出方案争取到了合适的补偿。 后来跟我谈起这件事的时候,这位朋友感叹: “必须承认,世界太大了,技术真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大”。

故事四

我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曾经遇到过这么一回事,我想也值得一说。

当时我团队的一个骨干员工要离职,因为他掌握了比较多的公司核心秘密,提离职又比较突然,整个公司从上到下都比较紧张。按照一般规律,既然提出离职,往往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所以挽回的可能性很小。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表达公司的担忧和诉求,和他签订协议,避免公司利益遭受损失。

那段时间我和HR密切交流,终于定出了一份协议草案。既表达了公司的考虑,也照顾了员工的利益,我们认为是还算良心的了。然后我们又与这名员工持续交流,做了大量的了解、说服工作,终于谈定了整件事。

然而,就在要在离职协议上签字的前半天,这名员工忽然跑来要找我“单独谈”。我自己一头雾水,他却怒气冲冲:“我之前说的都不算数了,你们也不要开什么条件了。这是什么公司?流氓公司!”

我好不容易劝他冷静下来慢慢说,才知道他接到一个匿名威胁电话,口气听起来就很流氓,而且说了一些很不客气的话。偏生这哥们来自民风彪悍的地区,本不是怕事的主,所以威胁根本不起作用,反而激发了他的“鱼死网破”搏斗意志。

老实说,这事不但我不知道,HR也不知道,猜测只能是某些人在幕后安排,大概是想恩威并用,黑白道齐上阵,但我们也没法核实。无论如何,这种做法只起到了相反的效果,不但没有威胁到员工,还让直接领导和HR产生“被卖了”的感觉。

结果我们“好说歹说”的对象不只是向下,还得向上。又费了很多周折和口舌,终于把此事圆了回来,总算没出大事。

总结

“暴力裁员”这类事情当然很不幸,但真的遇上了,我们也只能直面。 下面是我能给出的几点建议:

第一,平时在公司做好自己的工作之外,不要忽视经营关系。

虽然这听起来有点“俗气”,但也是现实。 关系好了,有什么风向可以提前听到风声,有所准备。 而且,公司裁员之前往往都会有预案,能给出的“方案”往往有好几套,或者有多个选项,根据员工情况不同可以调整…… 退一万步说,日常和HR熟悉的话,起码谈起来不会剑拔弩张,比较容易达成共识。

第二,如果真的遇到裁员,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

除非是大规模的系统性暴力裁员,其它许多情况下,补偿方案许多都是谈出来的,准备越充分,就越容易为自己争取到利益。 对员工来说,事先把自己能接受的情况都想清楚,写下来,多练习,到最后谈判的时候有备无患,终归是没有错的。 要知道,大部分人都做不到这点,所以你只需要稍微努点力,就已经胜出很多了。

第三,不要畏惧打官司,不要畏惧走法律途径。

如果你确认自己的合法权益真的受到了侵害,通过正经的救济渠道往往是最有效、最有用的选择。 不要对法庭、对劳动仲裁庭有任何畏惧,除非企业真的能量巨大又决心拼个鱼死网破,否则真的到了这些场合,裁决大半都是偏向劳动者的——前提是你要相信法律法规。

第四,人在职场要守规矩,也要讲良心。

我是第四个故事的当事人,虽然此事已经过去多年,但给我印象特别深刻。我经常看到许多HR喊“人在职场,身不由己”,我觉得没有那么简单。如果公司做的事明显是错误的,你仍然毫无判断去执行,而没有任何的判断,这就是在协助作恶。

许多人总是说,“闹”的员工别想找到下一份工作了。但是反过来,助纣为虐,丝毫不尊重员工的HR,难道就很容易找到下一份工作?就不怕把恶名带到新公司?

要知道,公司的待遇大概不可能永远持续,良心的罪孽却可能陪伴你一生。许多年后,我和当时提离职的那位员工仍然可以举杯畅聊,相谈甚欢。对我来说,这就是最让人开心和放心的。

第五,选择上网“闹”一定要谨慎。

不少人可能觉得,上网“闹”才真正有用。 我必须要指出,这种印象是错误的。 许多帖子都带有很深重的情绪,或许能引起观众的同情,但也很容易偏离事实。 而且网络舆论场很复杂,一旦帖子里有偏离事实的部分,就很容易被找出纰漏,被“反转”。 一旦“反转”几次,公信力就会大跌,关注度也大不如前。 一旦公信力和关注度大跌,上网维权就基本没希望了。 还有不少公司会设下陷阱,最后让维权者坐实“收钱删帖”(敲诈)的罪名——如果你留意过,会发现这类情况并不罕见。

总的来说,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能“超越自己的利益去照顾他人”,所以常见的做法都是自己的利益自己维护。 为了维护好自己的利益,当然需要有日常的积累、清醒的头脑、足够的重视、正确的方法。

最后,必须承认,鉴于现实环境,上面说的这些都只能“小胜”而不能“大胜”。 第一个故事里的朋友后来在社会上闯荡,经历了许多之后不得不承认,最开始那家公司尽管分手并不愉快,但回想起来还是最让人怀念的。  

bueqEja.jpg!web

如果您认为本文有意思,欢迎长按识别上面的二维码订阅。

“余晟以为”虽是个人号,但只用心做原创,不虚张声势,不故弄玄虚,不带节奏,力求定期更新,只为和你一同探索世界,分享致中平和的观点。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