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守、攻、抢”配送机器人市场的“神仙打架”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cyzone.cn/article/565278.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zAZjEnv.png!web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智能相对论(ID:aixdlun),作者佘凯文。

近几日,随着北方天气转凉,网络上一则关于“关怀外卖小哥”的话题再次被谈起。更是发起了一个“恶劣天气,到底要不要点外卖?”的话题,有网友认为,“像这种恶劣天气,就不要点外卖了”或者是“尽量少点”,也有人认为“点不点是用户的自由,送不送是外卖小哥的自由,为什么就成了用户的错了?”

其实,这已不是第一次公开讨论,每年进入冬天都会出现一波相关话题,早在2016年的《奇葩说》就有讨论过相关话题,不过也快过去四年了,除了每年冬天动嘴吵吵,并没有发生什么实质性的改变。

那么谁能终止这个年复一年被拿出来讨论的老话题呢?

战事空前,“这,就是配送机器人”

随着,11月19日京东宣布“配送机器人走出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商用”,也代表着配送机器人行业的竞争程度进一步升级。

此次京东发布配送机器人4.0和室内移动通用平台,分别是针对室外和室内的物流配送场景,并表示将于2020年在开放路段正式运营。

而在今年,关于物流配送机器人领域的竞争,相比往年的只闻雷不见雨,已经明显可以感受到“温度”的变化,今年4月,美团无人配送车“小袋”成功通过了相关测试,获得全国首份服务型电动行驶轮式车测试报告,并成为国内首辆“持证上路”的无人配送车。

10月份,顺丰也首次对外展示适用于写字楼、商圈、社区等场景的配送机器人,且这款楼宇配送机器人已经开始在部分高端写字楼试点应用。

现阶段,除了零售、物流企业,还有不少技术型科技企业也加入到对物流配送机器人市场的争夺,如在今年1月旷视科技发布其首个智能机器人网络协作大脑“河图”,并计划投入20亿与生态伙伴一起完善行业解决方案、加速机器人落地,其中物流配送是其核心场景之一;还有在3月份获得1亿元融资的灵动科技,其创始人兼CEO齐欧表示融资将用于物流和消费机器人的量产出货。

再加上更早之前就已经亮相了的苏宁“卧龙一号”和菜鸟的“小G”,随便一数就有超过一手指数的企业已经在物流配送机器人市场“虎视眈眈”。

并且,配送机器人的热度早已达到全球,最近有报道显示,韩国最大的送餐服务企业Woowa Brother,在引进来自中国餐饮机器人研发企业普渡科技研发的“欢乐送”送餐机器人且获得成功后,已经开始积极布局室外场景配送机器人的测试,试图打造完整的餐饮配送生态链;俄罗斯互联网巨头Yandex公司也已经开始测试自动送货机器人,并称这是公司最新的技术利器,将在2020年6月开始美国测试。

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推动下,配送机器人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的热潮已经显而易见,特别是国内市场的巨大刚需,加上人口红利的消退,人工成本的逐渐上涨,政策层面的倾斜,使国内市场已经成为配送机器人行业发展的绝对中心。

不过,从商业层面来看,各大企业推动配送机器人落地与自身企业发展也息息相关。

一边守一边攻一边抢,神仙打架用户有福

上面提到目前涉及物流配送机器人的行业基本都来自零售、餐饮/本地生活服务及技术型企业,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其实很好理解,既一边是守、一边是攻、一边是抢。

1、菜鸟、顺丰守城压力不小,配送机器人或为关键

作为传统物流业务公司,在各大平台都在积极自建物流体系的背景下,如何守住自身核心业务不受影响对于他们而言就尤为关键。

配送机器人作为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一方面将提高物流配送行业门槛,规范行业监管,为行业建立技术壁垒;另一方面,配送机器人也将有效提高行业服务效率,为市场提供更加个性化服务,也符合市场对于物流配送市场的期待。

特别是对于顺丰而言,并没有像菜鸟一样强大的流量入口,加上近些年来其市场份额一直在被压缩,据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今年上半年顺丰市场份额已经从11.5%降至7.3%,现阶段对于顺丰而言有点“严峻”,所以各大场景都已成为顺丰的必争之地,在其有优势的传统办公文件市场更是重中之重。

例如,许多高端写字楼或社区快递员无法进入,此时楼宇配送机器人对于顺丰的意义就显得格外重要。

2、苏宁、京东、美团欲借物流配送,攻占本地生活服务市场

不同于菜鸟,顺丰,对于苏宁、京东、美团而言,虽然物流也是其基础业务构成的重要一环,但是引入配送机器人更加“别有用心”。

从三家业务线布局来看,苏宁从去年开始积极转型,收购万达百货、收购家乐福、大面积铺设苏宁小店、深入下沉市场,将业务线拓展至家电3C产品之外,这些大幅度的线下动作,都在显示苏宁意在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而作为能够完成本地生活服务商业闭环的最后一环,末端配送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京东和美团同样如此,且一直以来,京东和美团都有着相应的竞争对手,便是阿里系,而阿里系依托支付宝、饿了么口碑、盒马等线上线下场景联动,在本地生活服务方面已经颇有收效,对于末端配送物流的推动也为停歇。

显然,京东和美团不会也不能眼睁睁看着竞争对手高歌猛进而无所作为,在线上和线下其他领域与对手展开全面竞争的同时,相对来说配送机器人还属于“新”的领域,几方算是在同一起跑线,此时谁能率先在末端配送建立优势,或将掌控整个本地生活服务市场。

所以,苏宁、京东、美团们关注配送机器人领域,借此为本地生活服务“添砖加瓦”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3、科技公司抢地盘,同样来势汹汹

在配送机器人方面,这批科技大军显得格格不入,但又理所当然。格格不入是在于他们大多数原本的业务与物流配送没有半毛钱关系。理所当然是因为科技公司往往掌握着技术和成本优势。

但是对于旷视、灵动等科技公司而言,进入物流配送机器人市场的目的并不单纯,一方面配送机器人只是他们的技术肌肉的展示;另一方面拿下物流配送市场只是起点,他们最终视野是在于智能驾驶或更高层级的应用领域。

之所以选择配送机器人,是因为配送机器人目前而言是最具市场需求,应用场景最为成熟,以此为切入点进入机器人硬件市场最“划算”。

所以物流配送机器人就成为他们必须要“抢”的战略高地。

无论如何,“守、攻、抢”三方大战已经开始,作为消费者而言当然是看热闹不嫌事大,毕竟强有力的竞争只会带来更好的服务和体验。

小结

总的来看,现阶段在配送机器人领域,还没有谁一马当先跑在前面,大体上各家水平都很接近,毕竟有实力拉出来遛的也基本遛了个遍。最大的问题在于,现在各家的配送机器人或在楼宇、社区等封闭环境内能够完成作业,但在室外开放式道路还有不小的问题,对于配送机器人而言,能走不算赢,最终还要看谁最先跑起来。

【完】

智能相对论(id:aixdlun)

•AI新媒体;

•今日头条青云计划获奖者TOP10;

•澎湃新闻科技榜单月度top5;

•文章长期“霸占”钛媒体热门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能 十万个为什么》

•【重点关注领域】智能驾驶、AI+医疗、机器人、AI+硬件、物联网、AI+金融、AI+安全、AR/VR、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人机交互等。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