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再看飞聊:融入一座新城市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coffee.pmcaff.com/article/EeLGwaqzLy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再看飞聊:融入一座新城市

a6d4c3057dc4519dd6d99a503ba89afb-picture

本文供5700字,阅读可能会花15分钟^^。

在520的晚上,我写下了一篇文章《飞聊待飞,多闪不闪》,用了一种传统的社交产品思考方式来去分析飞聊。经过了一周的使用和与各种用户的接触,我打算换一种思路来去看飞聊(这次是看,不分析了,个人感觉这次真没啥能「分析」)。至于为什么这篇文章叫「融入一座新城市」呢?社交产品的核心。

我打算换一种思路,来看飞聊,即「帮助KOL迁移粉丝、维护粉丝、与粉丝互动」的从内容到社交的思路,来分析。

69b6e321d0576dbbed120306da63e3f3-picture

聊飞聊之前先聊一聊头条。头条有今日头条、火山小视频、西瓜视频、抖音短视频、皮皮虾、懂球帝等一众资讯内容产品。以及在这内容生态里活跃的一批内容创作者(我们俗称的大V是其中一个子集),我今天读的一篇文章里涉及到了一些头条的相关数据(文章末尾有附)。

飞聊是头条内容体系里关系的沉淀,这点大家都认可。(好了,一些什么头条的目标、梦想、渴望什么的我不说了 -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些商业故事,文章末尾有推荐)

终于进入正题了(不太喜欢写铺垫,但又怕读不懂...),一共有五部分(我个人认为第三部分是重点)。

一、微信和头条

说起社交,肯定得说一句微信了。微信的社交生态思路是「先关系,后内容/服务/工具」,头条当前的打法(或者说可能也是唯一的打法)是「先内容,后关系」(服务/工具是建立在关系之上)。

微信当前产品组合都是基于关系的社交平台。其中媒体指订阅号、看一看;服务指服务号为主的产品;生活指朋友圈等、工具指九宫格里的产品服务。

7b62d61e9735e730e3f1404aa0619b95-picture

头条当前所有产品都是基于内容的媒体平台。从今日头条、抖音、西瓜、火山 到其他众多小众内容产品。而当前产品里的「关系」也都是基于媒体而有的1:N的关注关系。在服务、生活、工具等方面,其分发能力无法与微信提高的IM好友关系相比。

1b4d01e678e8f62a251525f009824d6f-picture

头条为了提供 服务、生活、工具。需要来沉淀类似于微信好友的IM关系。这种关系是非1:N的,带有圈子属性。

微信当前的关系是每个人都有一群自己的朋友,如下图绿框所示的网络连接样式。而网络的演化将会使得连接变成最后的「圈子化」形态。(那网络到底是否会真的演化为「圈子化」形态,我们无法去判断真伪,但从目前的趋势,Facebook突出Group、Amino的兴起、即刻倡导的年轻人社交、以及美篇、B站、discord等各色产品的社区社交氛围,都有圈子化趋势)。如果圈子化是趋势,那头条必须有产品形态。

16b3fd5092dcfe9417e709941b484013-picture

如果相信行为学和社会学,以及横向对比同类产品的迭代趋势,表面圈子化是趋势的话,那么需要去建造一个「圈子」产品。

二、头条的飞聊

接前面的思路,圈子关系链的核心可以理解为每一个圈子需要有一个核心的人,圈子与圈子之间需要有一些核心连接(强纽带、弱求带、企业家节点等专业知识我就不讲了,感兴趣可以去了解)。同时,前面也说了,头条需要IM产品来沉淀关系链。

那飞聊的使命很简单,帮助头条建立自己的用户关系链(宜居的城市),进而可以完成「服务/工具」的产品服务和扩张。而因为头条本身的媒体属性,沉淀了一大批各个垂直领域的个人大V(非官方或机构账号),他们本身就是最好的圈子里的「核心」人。

基于这个前提,即飞聊作为头条系资讯媒体产品的关系链沉淀(KOL沉淀粉丝),可以帮助头条从当前「纯平台分发」,到过渡期的「平台+关系分发」,到最终形态的「关系分发」,当达到最终形态,也就是与微信的好友关系相同形态,但是是另一种基于「兴趣」产生连接的去中心的IM产品(好绕啊 - - )。

飞聊现在目前承担「局部1:N → 好友关系」的「过渡」使命。所以飞聊当前是KOL沉淀粉丝、个人小V自生成长的地方。而且基于微信的现有现实熟人关系链的阻挡,基于头条现有媒体产品里存在的关注关系链,KOL化 是其实现「过渡」使命的最好方式。

上图中不同关系链的描述:

全局1:N,平台分发(头条系):平台一定会有马太效应,虽然有不同的垂直领域,但设置垂直领域更多是为了用户和企业本身运转而考虑,创作者在各自的垂直领域里依然是在被算法分发,基于算法要求的一些衡量指标,大V一定会有赢家输家,这里消费者的注意力就这么多,即时精细化分发(平台在反复告诉创作者),但也无法让创作者放心,内容创作者会拼命把粉丝导到微信公众号产品上(私域)。

局部1:N,平台+关系分发(微博):已经基本类似于关系分发,但是由于形态不成熟,为了保证消费者能看到内容,平台还是会针对性做一些算法分发,类似于微博和抖音(你的粉丝不一定能看到你的内容)。

好友关系,关系分发(微信):微信公众号里,只要你发内容,一定会被你的粉丝看到(内容能不能被消费,只取决于TA会不会点开文章)平台不会去调控分发(当然看一看不算啊),创作者也会建群来维护粉丝。

上面这些都有相应的产品形态。

私域:内容能不能被粉丝看到,规自己管(完全取决于粉丝)

公域:内容能不能被粉丝看到,规平台管(要交过路费)

↑ 被平台管控,曝光率不受控制,创作者对未来收益无预期,肯定不放心。

基于上述前提,下面我将以 KOL的产生(大V的来源) → 成长(积累粉丝)→ 维护(维护粉丝数量)→ 活跃(粉丝的质量)作为主线来讲飞聊「好友」关系链的建立(也就是题目说的,让新用户融入飞聊这座新城市)。

三、飞聊的「KOL」关系建立模式

首先,把飞聊放到整个头条系产品矩阵里看,我画了一张图:

飞聊里KOL的来源:

外部导入、自生两种。外部导入即从头条当前矩阵产品里把核心创作者KOL用户导入。自生即帮助一批飞聊的用户成长为飞聊里的大V。导入只导入垂直领域的个人KOL,尤其是技能、手艺类、行业类等粉丝粘度高的大V需要优先导入。自生即找出这样一波用户(更准确的说是小组),这类用户是各个领域里比较专业/懂行/超级感兴趣的用户,他们有意愿和有能力来建立和运营「圈子」(小组)。这是「去中心化的圈子社交」的基础,而技能、手艺、行业等是「兴趣社交」的基础。

当然,飞聊当前应该会重点放在「自生大V」的培养和扶植上。外部导入是头条系其他产品的任务。

大V的成长:

外部导入的大V在飞聊里涉及「成长」的不多。他们已经在各自的产品里完成了成长,即粉丝的原始积累。飞聊需要用他们的内容,让飞聊用户成为他们的粉丝,来完成上图中第一行的流程。外部产品(如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等可以通过在大V主页、直播页展示和鼓励大V展示飞聊里的公共主页,来完成其在飞聊里的「成长」。

247ed0b87d4fa9f2198c013b0d378153-picture

自生大V的成长是飞聊更关心的。由于潜在的自生大V是通过运用小组(圈子)来吸引粉丝,故飞聊需要:1、帮助用户的圈子成长(即被更多潜在用户看到,更快积累粉丝);2、帮助大V更好地运营圈子(如 大V在自己的小组里,内容优先曝光,确保粉丝的体验和大V的曝光预期)。这些是头条(的算法)最擅长的「给用户推荐内容」。当前我们也看到了一些趋势。即优质小组的认证、飞聊小组的推荐。

以后可能也会推出类似微信公众号助手类似的功能/产品也不是不可能:)

大V与粉丝的关系维护:

这个可以从大V和粉丝两方面诉求来分析。

对于大V,积累了粉丝,需要有一个地方来可以向粉丝曝光内容和服务,控制粉丝注意力。对于粉丝,满足其消费的预期,以及与大V保持一定程度互动的需求。可以方便查看大V的历史内容,关注大V的动态。

而这些最好的就是「个人主页」。而基于飞聊的去中心化社交产品定位,故不能有全局明显的「粉丝-关注」形态的个人主页(不同于即刻),类似于微信公众号是更好地选择,这里提供内容(当前的动态)、服务(资料和推荐的群/小组/公共主页)。

粉丝的活跃/大V与粉丝的互动:

群是承担这个工作的最好产品载体。在群里及时性的互动场景下,大V的「形象」更加逼真,同时粉丝之间可以互相沟通。在这里建立基于「兴趣」的关系链。群与小组一样,都是认识同好的地方,只不过小组是认识「同好里的牛人」,群是认识「同好里和自己一样的普通人」,基于社交「平等」的互动前提而言,群是一个更好交朋友的地方,小组不是(小组是这段「基于兴趣而建立好友关系」流程中的「筛选、接触了解」的地方,这也是我一直坚持的观点)。

基于上述群的定位,群友严格的规定,尤其是大V(头条其他产品里的大V)的群,如下图所示:

大V的变现:

在建立了这样的产品形态和关系网络后,大V的变现、对变现的预期将大大提高,通过广告/电商/服务来变现,都是很乐观且有已经被验证过的方式。当然前提是建立在消费者用户活跃的基础上。

而用户活跃的基础是有足够多感兴趣的小组(圈子)内容,有足够铁的同好好友。这是一个需要维护「大V - 粉丝」和「粉丝 - 粉丝」双重关系的产品。头条运营加油。

四、一座新城市的繁荣

当此流程跑通,需要头条的运营来维护飞聊。这里需要有「PGC运营」和「UGC运营」双能力的运营来维护这座新城市的繁荣。严格且清晰的法律,对「坏人」的严惩最重要。

拉远一点,我想讲一讲社交产品里的「人人平等」。以及在此基础上再拉远一点,讲一讲「为什么快手是社交产品,抖音是媒体产品」,来辅证我的观点:一座城市的繁荣需要一部严格的法律。

社交的基础是平等。掺杂了金钱交易、颜值、社会地位的所谓社交产品都不算严格意义上的社交产品,这些都是「匹配的渠道」。社交的基础是平等,平等到双方在此刻无法(也忽略了)各自的社会地位、各个优势,有的只是基于经验和兴趣而建立的谈资和审美趣味(微信摇一摇 算社交产品)。

人人平等意味着双方可以仅仅基于兴趣或缘分来开始交流(当然也存在门槛),人人平等还意味着当公民收到伤害,或作出伤害别人的事情时,应该给予严格的惩罚。这里「伤害」的基础除了现实的法律要求外,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重伤其他用户,无论对错。社交的前提是平等,所以连指责别人的权利也没有(指责的前提是一方与另一方不平等,不平等可能是客观物质财富/管制地位/道德导致的,这里正确做法是举报内容或用户,由官方/法庭来判别)。

快手是社交、抖音是媒体。基于人人平等,我们来可以区分内容平台的产品倾向。

快手里人人都可以成功,且别人的成功不阻碍我的成功,抖音则不会。一个最贱的例子,快手里 一个海滩别捕鱼的渔民拍快手,他们十几个人都可以获得粉丝,一个人的成功不会对周围产生虹吸效应(这是区别社交还是媒体的最关键点),即同类型内容不会出现创作者的马太效应。而反观抖音,内容在进入初始内容池时,初始曝光就考虑到了创作者当前的身份(官方认可、粉丝等),给予不同的曝光。

以下是我从《文化与社会的媒介化》里截取的一张图,大众媒介和新闻媒体对政治形态的影响,众人参与和平等互动,使得政客和民众能保持正常互动,且能使得选民了解真实情况。

图出自《文化与社会的媒介化》p.60

五、建设并维护FL

我喜欢飞聊,这是一款似乎可以看到未来社交产品形态的App,我不希望它go die,祝好,以下是我对飞聊未来产品迭代的一些看法。分为5步:

1.关系来源

  • 内容推荐(推荐头条矩阵里的垂直领域的个人大V)

  • 好友推荐(推荐自生的大V)

  • 二度人脉(建立关系分发的基础,混沌)

2.大V成长

  • 帮助小组成长

  • 筛选好的小组:促进自生小V的成长和曝光(优质小组和优质内容的推荐)。

3.大V和粉丝关系的维护

  • 重点是公共主页。

    • 头条产品矩阵里开始加入公共主页的导流方式

    • 飞聊里公共主页的基础完善(服务的分发场所)。

4.粉丝的活跃

  • 重点是群,帮助用户更好地互动,不排除slack的thread分叉形态,discord里的群聊分叉、等级形态。

5.IM产品(产品的定位和目标)

  • 如何维护多个人设?

  • 基于「兴趣爱好」的更好地互动交流(一罐的在内容下群聊可能是一种参考方式?)。

当然,不管做什么,都是让我们这些外地人更好地融入这座新城市。

这也是「飞机」logo的含义吧,换个地方,开始新的生活,建立一段全新的关系,留下美好的回忆。

end,希望我的观点能帮助你更好地了解飞聊,本文只是一个观点,不一定对(当然,产品观点也无对错之分,看完一乐就好^^)

最后,末尾要说的一些话^^

最后附带这么多内容,本来可以揉进正文,但为了提高阅读文章的连续性,防止大家点击链接进了其他文章,没办法,把相关内容都放到了最后:

·关于题目:

我之前读过关于chaos老师分享小红书产品的一篇文章,将”城市“引入了社区产品和内容社交产品,我觉得题目应该也算借鉴了一些吧。之前也买了chaos老师推荐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可惜没读完,涉及建筑涉及专业,外行有点困难 :(。

社交产品本就在强调用户关系链,新的产品想迁移用户过来,本就是「新城市吸引大家前来生活工作」的一种方式,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融入。

·关于「分析」和「看」的理解:

「分析」应当是内容带给读者一种全新的认知产品或事物的方式。

「看」只是单纯个人观点,帮助读者在理解产品或事物时多了一种参考。

·关于「KOL带粉丝」的社交产品模式:

这里面涉及到了 一带多、KOL、团体 等一些我之前嗤之以鼻的非「平等社交」的方式,我打算改进和抛弃传统思路,重新用一种新的分析框架去理解:)。

·头条矩阵里关于内容生产者的一些数据:

《字节跳动的飞聊大猜想》

·读互联网商业故事,看懂江湖

1.「互联网翻车指南」→ 瑞幸咖啡的最后底牌:一位高人,两个徒弟,三段空城计

2.「三声」→ 字节跳动补「心」

↑ 以上两篇文章的作者都令我佩服。

·网络的演化

网络为什么会演化为「圈子形态」,可以看《行为经济学》里的严密的推演证明。

·一些想推荐给你的书

1.《行为经济学》汪丁丁教授

2.《有限与无限的游戏》詹姆斯·卡斯

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

4.《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就我没读完的那一本书 - -)

5.《文化与社会的媒介化》施蒂格·夏瓦

6.《你需要多少朋友》罗宾·邓巴 (提出了「150人」定律)

·一些想推荐给你的关于社交和社区产品的文章

《80篇高质量文章:理解社交网络和社区产品》

·我坚持的观点:小组不是建立关系链的地方

我是Jory,PM+小喷壶,下面是我的飞聊:),嗯,我希望成为上文里说到的飞聊自生的小小小V。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