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为什么微信也有做不好社交产品的时候?未来的社交新机会在哪里? | 产品壹佰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chanpin100.com/article/109862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关闭
159298611617776968

为什么微信也有做不好社交产品的时候?未来的社交新机会在哪里?

  • 发布于2019年10月29日
  • 阅读1583
关于未来的社交产品到底会怎样发展?社交产品的龙头还会是微信吗?
 
collect_img15723095364494

社交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基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总是能产生很多的可能。

每天都有几十万PB(1PB=1024TB)的信息量穿梭在人与人的交流之间,以至于专门有一批社交类的产品在为我们服务着。

它们承载着我们的日常交流,负责传递各种各样的信息。好的社交产品总是以“不可战胜”的形象展示在大众面前:

  • 日常使用频次极高

  • 用户迁移成本极高

  • 生活场景覆盖率广

  • 元数据采集范围广

上面的“两高两广”也意味着更大的可能性和机会,几乎在每次技术升级的前期,社交产品都是兵家的必争之地。

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国民的社交应用场景几乎被微信所垄断了,那些几年前与微信正面竞争的对手现在早已销声匿迹,不见踪影。

早年,我们也曾做过社交类和社区类的产品设计,这次,我尝试从非竞争的角度出发,分享一下自己对于社交产品的看法,给过往的产品设计做一个总结。

关于未来的社交产品到底会怎样发展?社交产品的龙头还会是微信吗?我们逐一拆解:

-01-你得分清什么是社交?什么是社区?

社交与社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们的区别如下:

社交是以人为中心的信息交流,前提是我先认识了你这个人,然后再对你所产生的内容和对话有所关注。

就好像在朋友圈里,你说你因为打球崴了脚,我看到了可能会对这个内容感兴趣,我会去评论会去找你,问你伤得严不严重。但前提是我认识你这个人,而不是我真的对所有崴了脚的内容都感兴趣。

所以社交的产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容易形成网络效应,多为工具型的产品。微信、陌陌就是典型社交类的产品。

另一方面,社区则是以内容为中心的信息交流,前提是我先对这个内容感兴趣,然后再对内容的创作者和传播者有所关注。

就像在抖音,一条搞笑的视频吸引了我,我是被内容吸引住了,也许我并不知道这个内容是谁发的,如果我想持续地收到这种类型的搞笑视频,或许我会关注创作者,并慢慢地去了解他。

社区的产品则强调内容信息从生产到分发再到消费的整个过程,社区很容易形成流量聚合,多为资讯类内容类的产品。知乎、抖音和快手之类的就是社区类产品。

社交和社区是两个不同的产品维度,社交看中的是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社区则却取决于所塑造的整体气氛,内容的生产、分发和消费。

-02-微信也会有它做不好、做不到的事

一个社交产品仅对应着一种社交关系,当然这是理想状况。

人和人之间天然就存在着多种关系,我和他是同事、我和他是朋友、他是我的客户、他是我的老师,形形色色的关系关联着不同的使用场景。

现实中,多种的社交关系却只能对应着一个社交产品,这是因为多出来的这些关系,我们无法找到安放和对应的地方,又或者这些关系本来交流的频次不高,被单独安放到某个独立的产品上,成本就显得过于高了。

我们以前会把同事都加在自己的微信里面,很多工作交流的场景都在微信里面完成,每个项目组都拉一个微信群,里面全是密密麻麻读不完的工作信息。

微信的产品定位是熟人社交,内核是用户身边的熟人关系,当用户身边的工作关系无法安放而必须要用微信来代替时,我们看看会产生什么问题?

隐私泄露

很多同事其实和我们只有工作的交集,大部分都是对接完一次工作后,便没有过多深入的交流,私底下也并没有很熟。

但微信里面有着大量私人照片和生活状态,这些信息用户是不希望被陌生人所触及和打扰的,如果我们加了很多这种所谓的“同事”,微信再也达不到熟人社交的目的了。

这不仅会降低用户在微信里面的活跃程度,也模糊了用户对微信熟人这个定位的依赖性。

慢慢的不会再有人发朋友圈,表达生活,慢慢地就算在朋友圈里看到了你的内容,我也想不起来你是谁了。

功能分割

在日常的工作交流下,避免不了对信息的保存、传输、预览以及到达情况的控制,这些在微信里面是很难去把控的。

再比如考勤打卡、日报周报、会议通知这些功能都需要借助外部产品来解决,未能统一管理。微信更不可能去迭代这方面的功能,毕竟它不是为了方便工作而去设计的产品。

可以说长期用微信来做工作交流,会造成永久性的功能分割,你怎么也得用别的产品来解决工作场景下的需求,微信只是个工作交流上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认知模糊

微信里面会有你最近聊天的好友,朋友圈中会有不断更新的好友状态,这些都是吞噬用户注意力和时间的地方,慢慢地你会把聊天当成是工作的一部分,效率一去不复返。

对于对接频率高,强度大的工作,大量的工作群将会充斥着你的微信,每天都有几十条未读的工作信息折叠起来。

也许你对微信会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在聊天的时候就是工作,工作的时候也像在聊天,你根本不知道生活和工作的边界在哪里,慢慢地你对微信的认知也就模糊起来,既不是工作,也不是生活。

一天中有八个小时是属于工作的,和同事对接工作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频次极高的场景,但我们无法把这类关系强加在微信上,毕竟这会引起太多的问题。

2015年1月,阿里旗下的一款专门用于工作交流的产品应运而生,解决了用户另一个八小时内信息交流的问题。

直至现在,微信依然有自己的局限性,阿里亦是。

-03-未来社交产品的发展空间在哪里?

当用户之间某个特定场景下的交流趋向高频,这种关系就应该对应着一个线上的社交产品,且无法与其他产品重叠覆盖,交叉使用。

我们似乎能通过对这种“新关系”的研究,来探索未来社交产品的发展空间:

到底人是为了什么而去社交?

人需要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人天生是害怕孤独的,生活又是那么的极度不确定,这导致很多东西都无法准确预估:

你不清楚自己的职业规划将走向哪里?你不知道工作上每天瞎忙的意义是什么?你不知道为什么我感情上付出了这么多却完全没有什么收获?

不知道就是一种不确定,大部分的不确定都是对长期状态的迷茫。

而确定性十足的东西就包括:这个时候我需要发泄、我需要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我需要一个真正懂我的人、我需要父母的认同。

需要是一种确定性十足的行为,大部分的确定性都建立在短暂的情感满足上。

人会对不确定的东西存在恐惧,对确定性的东西感到无比向往。每当你在确定和不确定的事中做选择时,人会自然而然地选择依赖那个确定性十足的东西。

这时候的你需要被认同、被在乎、被关心,需要别人懂你,基于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我们需要去社交,去结识新的朋友。

此时的社交就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是一种情感驱动的行为。

人需要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而你的成本(价值)只能由别人来决定。

这句话怎么理解?

假如你自认开车的技术十分了得,已经达到了世界的顶尖水平,无意中被法拉利车队的经理看中,他甚至认为你能为他在下一个世界锦标赛中夺得冠军。

为此,他愿意付给你100万美元的年薪,让你成为他车队里的车手。这个时候你的成本(价值)就是100万美元。

如果你执意要去做其他的事情而不去当车手,那么做这些事情的成本就是100万美元。

但如果你找不到看好你的车队经理人,只是被某个企业的HR看中,认为你只是适合来这里为老板开开车,月薪4500元。这个时候你的成本(价值)就只有4500元。

但这期间,你的能力没有发生任何的变化,你的成本却有了巨大的落差。

这是因为你的成本只能由别人来决定,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你需要找到那个看好你的人。

也许在一度的人脉里,我还只能是个司机,四度甚至更多的人脉里,我有可能成为一名车手,说白了就是一种简单的资源配对行为。

此时的社交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更多是一种利益驱动的行为。

-04-写在最后,想在未来

到底人是为了什么而去社交?从人性出发,在我看来有下面两个本质的原因:

人性是不会变的,变的只是满足人性的方式。

我们能预测,未来人与人之间所能产生的关系,都将归属于这两种类型,而不是那些被定义为所谓的陌生人、熟人、职场社交等。

针对上面两个本质的原因,不妨试想一下:

情感的满足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重点是交流的本身而不是交流的方式;打字、语音、视频、写信、见面、眼神和表情,这都是交流的方式而已。

能真实、同步地还原人类情感的交流方式,会是情感类社交产品寻求突破和探索的方向。目前市面上的社交产品仅能起到传达内容本身的作用,而非情感交流。

在未能真实、同步地还原情感交流场景之前,我们只能追求着内容传达的高效和便捷,这只是无奈之举。

而利益的追逐来源于人与人之间共同目标的达成。重点是快速地达成目标,交流只是为了加快达到目标的过程,可以说,交流只是一种催化作用。

这个时候的社交产品=交流+X

X代表的是后续任务的协作流程,可能是工作任务系统、可能是约会系统、可能是教学系统、更有可能是决策系统。

前面的交流都是具有共性的,而后面的各类协作流程,都是具有目的性、个性化的。

趋向高效的交流方式、能支持后续任务协作流程接入的高拓展性,才是利益追逐类社交产品的探索方向。

现在,尽管微信日益强大,但依然是用一种交流方式同时处理着用户两种不同的需求,可见在社交日后的发展市场里,并不能完完全全做到一家独大。

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是它写在官网上对产品定位的描述,无疑日后的社交产品不应只停留在用户交流场景下的设计,更重要的是对人类真实社交场景的还原。

原创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雅格布(ID:jacoblab)

喜欢 0 收藏 0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