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从一个PhD视角聊聊《禅与摩托车维修的艺术》 - 知乎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zhuanlan.zhihu.com/p/86026116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很早之前就有很多朋友推荐这本书,也被很多人奉为程序员的"神书"(我们校招宣讲会的礼品里也有这本书哦)。十一趁着在家休息,终于完完整整读完了一遍。这本书本身包罗万象,在读的过程中经常有感同身受的一些点,所以把随手做的一些笔记整理出来和大家分享。我在网上也看了很多书评,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我倒是觉得讲的很多东西和我在读PhD中的感悟高度契合,所以这也就可以算是一个PhD视角下的书评吧。

理性与感性的矛盾

正如书中标题所述,禅与摩托车维修是感性与理性的两个极端。理性与感性这似乎是二元论视角下不可调和的两个方面。对于我们而言,在高中文理分班之后,这两者就更渐行渐远。理性使用逻辑作为武器,认为世界都是可以通过归纳和推理演绎出来。而感性恰恰相反,更多相信人才是构建整个世界的中心,人自身的感受最为重要。尤其是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似乎一切都已经是理性当道,追求理性似乎已成为理所当然的一件事情。但是理性的世界真的是完美无缺的吗?作者从两个角度去解释理性的缺失。第一点是理性自身也常有解释不清的源头,例如所有逻辑系统都会基于一些公理出发,演绎出整个世界。但是最为核心的一个问题是这些公理是唯一正确的吗?为什么我们就可以假设这些公理是显然的呢?在历史上,非欧几何的诞生也证明过上述观点确实有可能是合理的。第二点是,理性的创新经常会源于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灵感”,但是这些灵感又是什么?从何而来?至今仍没有人能给出一个解释。这两点似乎正中理性的要害,原本以为完全是冷冰冰的客观的理性中居然根源来着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性假设。似乎所有的这一切都表明着理性与感性之间冥冥之中有着一种剪不断的联系,标题中是通过"艺术"这个词沟通起了理性与感性。本书中也是从这个问题入手,对“艺术”这个概念提出了更准确的一个表述:“良质”。作者认为恰恰是独立于理性和感性之外的存在,认为无论理性与感性,均起源自良质这个概念。

何谓良质?

我想这是本书中后半部分想着重探讨的一个重点。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你并不能给良质下一个定义,任何定义都是不准确而片面的。然而这个词无论是英文Quality是中文良质而言都是比较模糊不清的。跟随着作者对这个概念不断的剖析,我自己对这个概念的认知也不断地变化,每个视角都是片面,然而连在一起也许就是一个完整的picture,所以下面用一些更口语化的文字记录下在不同时候的不同理解和胡思乱想。

良质是一种品味(Taste)

Research Taste,这是在文中作者第一次提到在修辞课上进行的打分实验之后在我脑海里马上迸出的第一个词。我一直认为对一个科研工作者最高的评价就是同行认可你的Research Taste,就算现在产出的工作不那么亮眼,但是同行会认可你锚定的方向。Taste其实代表了一个人对于自己关心的某个领域最顶层的认知和发展趋势。Taste也会反应在每个人的每个工作里,这也是为什么大佬的工作,我们能评价“这是一个很典型的XXX风格的工作”。像Kaiming的工作,往往都是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本质的问题,没有花里胡哨刻意包装的痕迹,但是都很扎实。其实有了好的Taste之后的工作产出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之前也在别的回答里提到过,一个优秀的研究组,一个优秀的导师,最终的不是传授多少具体的知识,而是将什么是一个好的有影响力的工作的评判标准潜移默化地传递给自己的学生。这也是我觉得一个好的学校和平台最大的价值所在。

良质是一种优良的直觉(Sense)

我们每个人总会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有过“开窍了”的这种体验。我们评价一个人很聪明的时候也经常会说他对这个领域的感觉或者Sense很好。我觉得这样的Sense恰恰是良质的一方面体现。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去请教高手,高手往往虽然不会第一时间给出准确的解答,但是仍然可以指明一个大的方向和可能相关的工作。高手总是有如神助一般。但是这样的Sense从何而来呢?冥冥之中又是理性还是感性在指引着高手给出这样的回答呢?如果说是理性,那我们无法准确用定义和逻辑讲清楚;如果说是感性,这样的Sense又不因人的意愿而转移。这其实就是在书中引出良质的引子。

再具体一些,举个我熟悉的例子。在训练一个CNN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非预期的状况,比如loss会突然炸掉。这时候有Sense的同学可能会去有一个直觉,很快评估出可能问题的原因,比如是不是Learning rate没设置好啊,是不是有一些数据本身存在一些问题啊,但是没有Sense的同学可能会不知所措。对于没有Sense的同学而言看到的只是一个NaN,然而对于有Sense的同学来说,可以更快地看穿在NaN背后的本质。这恰恰对应在书中作者所讲,对于John这样对于摩托车无感的人来说吗,摩托车就是一个枯燥的科技产物,每一本手册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是约束的条条框框;但是对于作者而言,看到的却不仅仅是这些繁琐的细节,而是有着庖丁解牛一般的魔力,透过这些枯燥的细节,读到的是设计师的想法和理念,从而可以用正确的方法和原则解决那些不在标准手册里的问题。

除此之外,我们在思考一些困难的问题的时候经常会“卡住”。集中精力,努力思索,但最终无疾而终。最终,我们很多是在散步的时候,洗澡的时候有一种突然被击中的感觉。灵感的到来似乎也是一个玄学,但这偶然中其实又蕴藏着必然。在书中作者把这件事情归功于良质。作者认为正是良质的指引,才会使得人们在探求真理的路上突破这些障碍。

良质是一种自我追求

这一点可能相对于前两点来说没有这么直观。这里我想聊一聊职业与专业之间的区别。我们每个人生而在世都会有一份赖以求生的职业,我们通过工作来换取我们生存所需要的资源。但是每一个职业从事某项工作的人一定就是专业的吗?这一点我觉得并非如此。我觉得如果可以称之为专业,那除了本身技能方面的达标之外,还应该有最重要的一点特质,那就是对这件事情的热爱以及对追求卓越的渴望。这也就是近几年来经常会提到的“工匠精神”。这一点虽然很抽象,但是会反应和蔓延在整个工作中的每一方面。尤其是在遇到困难和不如意的时候,具有自我追求的人会爆发出惊人的能量。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专业的不一定非得是职业的,而职业的也并非一定是专业的。

良质从何而来?

这个问题作者在书中也做了非常多的探讨,但是我觉得仍然不可一概而论。我姑且将良质分为两部分,一种是基础的普世的,另一种是针对一些特定问题的。我认为这两部分的来源是截然不同的。

对于前者,它是与生俱来的,是刻画在我们的基因中的,例如全世界的人们无论文化背景,无论种族语言都可以欣赏对称之美。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说,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认同恰恰是对于人类在生存环境中最优的选择。最初的对称之美可能只是具象的,但是随着抽象思维的发展和演化,抽象的对称可能就成为了良质中的一部分。也正是对这样基础的美感的追求,物理学家通过对称性原理(a.k.a 相对性)否认了以太的存在,启迪了相对论的诞生。

对于后者,我则认为更多是来源于后天刻意的训练,或者是社会文化施加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一些现代和抽象艺术,如果没有合适的讲解甚至是对于创作背景深入的了解,普罗百姓是根本无法理解其价值的。例如,对于毕加索和蒙德里安的作品,如果只是片面地去看他们最著名的作品,就会得出“我也能行”这样的错觉。但实际上,要去真正理解这些作品的价值需要完整地了解艺术家整个的创作心路,以及当时所处的大环境。这样的过程恰恰就是我们去对齐价值观,重塑良质的过程。

良质一定是独立于物与我,理性与感性的存在吗?

这个问题是我读到后期的时候常常会问自己的一个问题。虽然作者在书中十分笃定地认为良质一定不是属于二元论的框架,但是我个人倒是觉得这问题的答案本身就是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演化的。很多之前认为是玄学,或者没法用理性解释清楚的东西随着科技的发展都慢慢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例如,古时候人们会认为月食是天狗吃月亮,为了给自然现象一个合理的解释,就臆造除了天狗这个并不存在的事物。然后随着天文学的发展,月食原理甚至日期都可以被精确的预测。再比如一个近代一点的例子,在相对论提出之前,人们需要以太这个玄学来解释光传播,但是狭义相对论的提出又让这一切回归理性。那良质也会如此吗?或者至少良质的一部分是否可以用理性的方式来描述呢?当然目前是肯定不能,否则这本书也就不存在了。但是在将来是否可以建立起一个计算模型来解释这一切呢?至少是上面提到的来源于先验的部分?如果有一天我们可以建立起一个微缩的世界的计算模型,那是不是我们用类似于Reinforcement Learning的方式就可以探索出良质的理性表达,甚至是意识的起源呢?我似乎也想不到一个方式来证伪这件事情。所以这一切关于良质的体系,独立于理性的存在也许也只是现在生产力和科技发展之下我们的一个局限认知。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点看法和记录,纵观全书仍然觉得有很多看得不够透彻,或者没有什么感同身受的地方。这一方面可能源于对哲学的了解不够深入,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阅历还不足,也许再过个五年十年之后再来读又会有新的感触。一本好书就应该是如此常读常新的吧。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