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焦点分析 | 面对刷数据的假网红,微博进退维谷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36kr.com/p/5256700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焦点分析 | 注水网红的话题硝烟又起,为什么数据造假总是集中在微博?_36氪

焦点分析 | 注水网红的话题硝烟又起,为什么数据造假总是集中在微博?

史圣园 · 2019-10-18
一个产品看起来并不可靠的甲方,找到了一个刷数据的博主,给一个审核不负责任的MCN交了一笔费用

继KOL、KOC的概念之后,营销圈里激烈的口水战再一次刷屏到圈外。核心的问题还是甲方乙方那点事儿。跟KOC还停留在概念之争不同,这回的争论焦点,实实在在跟金钱往来相关,因此更显得拳拳到肉。在某个层面上,因为涉及微博这个超级App和数据造假问题,它也跟所有人都相关。

流量造假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但《一场新媒体巨头导演的“僵尸舞台剧”,真实还原现场,导火线:一条一夜爆红的视频,我们流量却为0!》凭借其泼辣的文风,还是刷屏了。

发布文章的公众号为“创业途中的奇闻趣事”。文章作者自称“深圳的创业青年”,在为公司产品“e飞暖宫宝”做广告投放时,接触到蜂群传媒,选了一位粉丝380万的时尚博主“张雨晗YuHan”,以往的视频和图文浏览量在100万左右,正面评论数也能上千。

该文章控诉,“e飞暖宫宝”广告播放出来49分钟后,观看量达到12.1万,点赞上千,评论和转发过百,但其产品的销售数据增长为零,进店数停留在个位数,广告费打了水漂。

此事发酵后,微博和蜂群传媒都做出了回应。10月17日上午11时许,微博管理员发布公告称,现已暂停“张雨晗YuHan”的商业接单功能。公告还称,该帐号在微博平台原发推广该条商业内容的报价为3070元。

焦点分析 | 注水网红的话题硝烟又起,为什么数据造假总是集中在微博?

随后,蜂群文化公众号也对此事进行回复,称与粤苏公司的合作款项为47500元,其中包含直接费用微任务成本3070元,拍摄制作及内容原创成本28500元。蜂群传媒并未对转化率做出承诺,粤苏科技的文章是“恶意诋毁、恶意诽谤”。

但最最关键的刷量问题,蜂群传媒的声明里没有正面回应。

互联网刷量,老生常谈

在新媒体圈,对数据造假从业者早就心知肚明,甚至可以说是个相当“复古”的话题。

“所谓的新媒体,就是博主、MCN公司、平台以及甲方市场部,一起用各种手段骗老板钱的故事。”公众号“雷叔电影”针对此事如是评论。

水多的地方鱼也多,刷量已成为庞大的产业。据财新网此前估算,国内目前刷量平台至少有1000多家,其中头部的100家每月流水超过200万元,从业者累计达900多万。

第三方监测平台秒针系统《互联网广告异常流量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互联网异常流量的占比为30.2%,品牌广告因异常流量造成的损失超过260亿元。其中,垂直媒体中的母婴、汽车、时尚资讯类别是异常流量的重灾区。

焦点分析 | 注水网红的话题硝烟又起,为什么数据造假总是集中在微博?

数据来源:互联网广告异常流量报告

焦点分析 | 注水网红的话题硝烟又起,为什么数据造假总是集中在微博?

数据来源:互联网广告异常流量报告

其实,品牌方不像刷量从业者想象的那般“人傻钱多”:早在2017年,宝洁全球CBO(首席品牌官) Marc Pritchard就指出,“在一个不透明的媒体供应链中,我们的广告投入存在极大浪费,存在着虚假流量、广告欺诈的情况。”宝洁大中华区媒体及品牌运营总裁、电子商务总裁许敏也提到过,2016年中国数字广告市场全年无效流量超过30%。

“这种现象跟一些国际大品牌的决策流程有关系。”专注博主数据研究的阿尚叔对36氪表示。据他介绍,一些跨国时尚奢侈品强调“高大上”的调性,亲和力欠佳,本身在社交媒体的互动性并不强;但品牌又希望有高曝光、高互动,因此市场部的人员存在对刷量行为视而不见的现象。

而对于预算有限的企业来说,黎贝卡、李佳琦的广告费望尘莫及,但对高曝光又十分渴望,那么假粉丝多、价格便宜的“注水博主”就成了最合情理的选择。

“至于真假博主,有的人不会分辨,有的人懒得分辨,有的人装作不会分辨,有的人与造假者联合。”阿尚叔说。

尴尬微博,投鼠忌器

数据失真对平台方来说也是损失:微博的商业价值受到影响,Q1广告增长仅为12.6%,比去年同期下滑了66.3%;Q2广告同比增长仅为0.2%,是微博上市以来的增长最低速度。而这一阶段,微博的日活用户却同比增长了13%。这意味着,微博单个用户的商业价值越来越低。

但在处理流量泡沫这件事上,微博却进退维谷。微博上聚集了3万娱乐明星,40多万KOL,在商业变现上微博非常依赖他们。这与微博的盈利模式有关——博主发布广告要通过微博官方的“微任务”系统,收益与微博进行分成。

焦点分析 | 注水网红的话题硝烟又起,为什么数据造假总是集中在微博?

微博“管理中心—营销推广—微任务”页面截图

“微博很大一部分收益来源于微任务。微任务其实就是从达人身上赚钱,达人的报价越高挣的钱越多,微任务的收入就越高,他们利益本质上是一体的。”公众号“姜茶茶”则给出了这样的数据:博主广告收入的30%会流入微博官方的口袋。

虽然微博官方声称“坚决打击各类刷数据行为”,但目前,它也只做到了关闭、禁言发布垃圾信息的账号,将转发、评论量显示上限设置为100万+来抑制刷量行为。这无异于扬汤止沸:如果不加大力度推行实名制,虚拟运营商号段便可以轻而易举地被用于非实名注册,一大波僵尸号随时可以卷土重来。

阿尚叔也认为,由于利益上的绑定,假流量横行、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微博难辞其咎。“如果平台只喊打假,不转变盈利模式,不完善举报机制,那和‘嘴上不要,内心欢喜’没啥区别,难免会在半推半就之间让黑产团队占尽便宜。”

微博上优质的博主不在少数,但在广告主看来,成本收益比不划算。如果一个拥有2万真实粉丝的博主广告报价为2000元,而数据注水的200万粉丝博主也是相同的广告报价,品牌方大概率会选择后者。虽然也明白数据存在水分,但水分之高还是令人震惊。“他们不会想到,可能真粉丝连200万的零头都不到。”阿尚叔告诉36氪,曾有一位拥有100万粉丝的时尚博主向他证实,她的真粉不到5万,而且每条微博都要买转评赞、做高数据。

随机截取一部分“张雨晗YuHan”的评论,可以看到,其铁粉很少、互动内容雷同。“据我的观察,价值不高,应该还不如一个真粉10万博主的带货能力。”阿尚叔说。

焦点分析 | 注水网红的话题硝烟又起,为什么数据造假总是集中在微博?

而代理公司青睐假博主,原因有二:一是便宜,二是可控。对于为品牌做投放的代理公司来说,假博主利润高、收益好,且在沟通执行的时候,假博主比真博主“听话多了”。这也正如爆料文章所说,时尚博主“张雨晗YuHan”在前期沟通过程中态度很好、相当配合。

这样一来,大量商业化的资源都会流入到数据造假的博主手中,微博也能从中赚上一笔。

微博大V@一只蹦蹦跳跳的尤物曾发博称,一些MCN老板把这些快速发育、注水流量的博主叫做“肉鸡”,很多MCN也并不关心这些博主的未来发展,只要能够在短期内捞上一笔就好。

“这种广告都接的,MCN的审核能力不会好。”一名从业者表示。

被坑的甲方,并不简单

公众号“创业途中的奇闻趣事”此次振臂一呼,为天下所有饱受数据造假折磨的甲方说出了长久来的心声,文章阅读量很快达到十万+。但就像所有热点事件总有后续反转一样,这件事在各方后续扒皮中,很快又演变成一个产品看起来并不可靠的甲方,找到了一个刷数据的博主,给一个审核不负责任的MCN交了一笔费用。

“张雨晗YuHan”推广微博下的链接,指向了一款“e飞养宫宝”的产品,宣称可以“改善体质,减少痛经”。该淘宝店铺名为“e飞的世界”,有三个宝贝链接,但仅售卖这一款产品,截至发稿前,本月总销量为325件。

焦点分析 | 注水网红的话题硝烟又起,为什么数据造假总是集中在微博?

“e飞的世界”于2014年开店,掌柜为何昊霖。何昊霖也正是蜂群传媒声明中所提及的深圳市粤苏科技有限公司、深圳依飞特科技有限公司的法人。值得注意的是,深圳依飞特科技有限公司不到20天前刚刚成立。

焦点分析 | 注水网红的话题硝烟又起,为什么数据造假总是集中在微博?

来源:天眼查

而在淘宝搜索“e飞养宫宝”,可以看到另一家“eefit官方企业店”,该店铺首页与“e飞的世界”一模一样,但产品更为丰富,还在售卖“养宫内裤”“e飞神笔”等产品。但除了月销超过2000件的养宫宝外,其他产品均处于断货状态。

该店铺为企业店铺,主体为“香港锦南科技有限公司”。天眼查信息显示,该公司目前已告解散。而其内地全资子公司锦南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仍在存续状态,其企业法人为温灵锋。在天眼查上,36氪并未发现何昊霖和温灵锋之间存在合作伙伴关系。

焦点分析 | 注水网红的话题硝烟又起,为什么数据造假总是集中在微博?

来源:天眼查

发布《一场新媒体巨头导演的“僵尸舞台剧”》的公众号中,留下了联系方式。添加微信后可发现,联系人名为“e飞”,朋友圈中也在宣传这款产品。36氪询问其对蜂群的声明如何回应,对方并未回复,并随后在朋友圈发文:“感谢关注!信息太多晚点统一回复大家。”

焦点分析 | 注水网红的话题硝烟又起,为什么数据造假总是集中在微博?

也有网友猜测,甲方是在做反向营销,通过打假博主来获得关注,顺便为自己的产品吸引一波关注度。无论如何,普通消费者和普通用户,是这场闹剧的最终受害者。不靠谱的产品、注水的转评赞,会干扰大家做出错误的消费决策。

略显讽刺的是,虽然《一场新媒体巨头导演的“僵尸舞台剧”》这篇文章收获了10w+阅读量,但从淘宝店铺的销量上看,这次消费者并不买账。

本文头图来自pexels

原创文章,作者:史圣园。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寻求报道,请 点击这里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