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对方正在输入…」诞生 20 年,我们的聊天情绪也因它而改变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tuicool.com/articles/nMzyMny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看到微信聊天框上的「对方正在输入…」的提示长时间闪动,内心总是五味杂陈,一分钟,两分钟,标识断断续续最终却一句话都没看到,随之席卷而来的便是一阵难以抑制的沮丧和焦虑。

很多人对这样的情绪再熟悉不过了。比起在聊天框中被我们看到的,那些可能已经打出来,却又被删掉的内容更让人好奇得百爪挠心。

jmANbu3.png!web

▲ 漫画 《Jim Is Typing》

文字终归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想法和心境,哪怕是面对面交流时,我们也会不由自主地透过神情及肢体动作,猜测对方的真实意图。而在线上聊天时,一些看似毫无关系的指示,也开始被赋予更多的意味。

但最初这项功能的出现,其实只是为了缩短聊天的隔阂。

它的起源,是为了让我们确认对方还「在线」

和很多喜欢大肆吹捧创新性的技术发明不同,像「对方正在输入…」这类已经有着广泛适用性的功能,很多人会把它当成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

但它确实是有来头的,在美国专利库中,它的编号为 6519639,还拥有一个名为「计算机网络中活动监测和报告的系统方案」的专业名称。

当然,你也可以用一个更通俗的说法来称呼它,比如「聊天提示器」。

「当时的实时聊天软件并不会告诉你,对方是否有对你发出的消息做出相应(如 IRC 和 AIM),要么就是直接显示用户实时键入的字符(如 Unixtalk 和 ICQ),但我们希望在不侵犯用户隐私的同时,兼顾通信效率,提供一个让彼此都能得到反馈的指示。」

这份专利的拥有者, 微软工程师 Danny Galsser 最近在自己的博客文章中如是写道。

另一位负责用户界面设计的 David Auerbach 则表示,「聊天提示器」是为了让人们能够像线下交流一样,维持基本的社交礼仪,而不是互相打断对话。

「当我们面对面交流时,不打断别人的发言是最基本的礼节;但隔着屏幕,你根本猜不到和你聊天的人此时是在思考,还是正在打字准备发言,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提示。」

囿于通信技术的限制,那个年代的拨号上网也经常会遇到掉线的情况,而设计提示也可以用来确认双方的在线状况,避免让你对着空气自说自话。

7BbEriq.jpg!web

▲Danny Galsser 当时用来展示「对方正在输入…」功能的海报模板

1999 年 7 月底,Danny Galsser 完成了「聊天提示器」的网络检测和通信功能,之后就整合到 1.0 版本的 MSN Messenger 中,后者是微软开发的第一代即时通信软件。

别小看这只有几个字的实时提醒,据悉在其上线后,MSN 消息服务中约 95% 的流量都被它所占据,而用户真正发出的消息其实只占 5% 左右。

这项功能也受到了不少用户的认可,还迅速被当时的美国在线(AOL)和雅虎「借鉴」使用。有趣的是,微软从未因这项专利而起诉过任何公司,反而还和不少竞品签署了专利交叉协议。

如今,无论你在用的微信、WhatsApp,还是苹果 iMessage 和 Slack,都可以看到「XXX 正在输入」的字样,要不就是带有省略号的气泡提示,它就像一个自然形成的共有特征,根植于各大聊天软件的交互界面之中。

「聊天指示器」拉近了线上的距离,却也放大了我们的情绪

「对方正在输入…」并不是唯一一个流行起来的「聊天提示器」,你肯定还看到过已读/未读回执、消息已送达、谁看过你的主页、你又看过谁的主页等等设计。

本质上,它们都是记录了用户的痕迹,从而增强在线社交的互动反馈。

不过眼下,「聊天提示器」的存在早已被赋予了微妙的含义,像是停顿时间太长,或是收到消息却视而不见,都会引发「被隐瞒」、「被敷衍」等各种感觉,更严重一点会被解读成「友尽」。

INBZR3R.jpg!web

毕竟,我们不能再像以前聊 QQ 那样,用「隐身」或「请勿打扰」的方式来为自己制造「不在线」的理由,在这个机不离身、人人都把微信当通讯录用的「永远在线」时代,「对方正在输入…」与其说是用来「确认在线」的工具,倒不如说是体现对方和你关系好坏的证明。

哪怕是看到消息的人此时并不想强行 social,又或是打算在一个空闲时间里再回复,但对发出消息的人来说,「秒回」显然才是最期待看到的结果,除非你直接一字一句打上「我现在有点忙」这样的老套理由。

AVvAv2y.jpg!web

David Auerbach 也坦言,说「对方正在输入…」这个设计仍然有不足之处,它依旧无法解决在线聊天的即时性问题。

「它只是预告了一件即将发生的事情,但却又给我们留下了猜测和思考的空间;它会让你不可避免地建立起一种心里预期,但你总是会感到失望,因为别人给出的回答不一定就是你想要的。」

但一些专家也表示,提供预期反馈,对于缓和某些人际沟通仍有一定帮助,怎么看待这些指示器的意义,关键在于你和聊天人之间的关系。

美国华盛顿大学语言学教授 Naomi S.Baron 就称,对父母来说,他们和自己孩子聊天时会更喜欢看到闪动的提示,这意味着孩子已经阅读了自己的消息并开始回应,之后只需耐心等待即可。

但如果没有这些指示器,人们可能会更加不知所措。

即使不被提示,社交中的焦虑也难以消弭

面对面说话,人们会倾向于收获即时的回应,但使用聊天软件,你完全可以先花时间整理思绪,再选择在某个恰当的时间点回应对方。

这本是社交网络带来的便利性,如今却变成了需要我们花更多时间去应对的问题。

《The New Republic》 杂志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对方正在输入…」的存在,正变相加快了我们的聊天节奏,本身书面语和口语就需要一个转换过程,而提示器则带来了一种不必要的焦虑情绪,况且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将自己所想的全都写出来。

提示是双向的,聊天的对方也会不由自主地根据「对方正在输入…」的闪动时长来设立预期,预判你可能发出内容的长短,然而很多时候,这也许只是打了一堆字然后又反复按删除键的体现,仿佛能够看到对方想好了长篇大论却欲言又止,最后只清冷地回复两个字「好的」。

77NVnuA.png!web

▲ 图片来自: uxdesign

今天,即时通讯工具的发展已经足够成熟,依靠智能手机,它们肆无忌惮地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琐碎时间,聊天的载体也开始有更多的选择,或语音,或视频通话,甚至是纯表情符号。

但聊天本质上还是为了对话,大部分人在这件事上,终归还是喜欢文字所映射的某种情调,况且它最简单,也最不会让人感到有压力。

而「对方正在输入…」,或许和手机 App 泛滥的小红点一样:它既提供了我们所需要的功能,同时也逐渐变成了一个极具迷惑性的标记。

MZjiimN.gif

▲ Google Wave 发布后三年便被关停。

事实上,在聊天工具刚刚兴起的时代,曾经出现过一个叫「Unixtalk」的聊天应用。它和今天我们需要打完一句话再再按下发送按钮不同,这个软件可以让对方实时看到自己正在输入的内容,自然也包括了你已经打出来然后又删掉的部分。

之后,Google 开发的多功能沟通工具Google Wave 也尝试过这种呈现形式。开发者认为这能更好地还原出线下面对面沟通的感觉,而且你完全可以在别人打出一整句话前,就立即开始回复,让对话或协作变得更加高效,也就是所谓的「即时性」。

然而这种尝试失败了,不少人体验后反而说,这会让自己在聊天时变得更加谨慎和克制,更重要的是,又有谁愿意在线上抱以绝对开放的心态,让他人看到自己的全部心思呢?

题图来源: Buzzfee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