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世道变坏是从嘲笑专家开始的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tuicool.com/articles/VZRJJvZ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文 | 波波夫

封面 | 视觉中国

今天,嘲笑、蔑视专家已经成为一股世界潮流。

记者入门必读书《华尔街是如何讲故事的》就告诉年轻记者, 如果想吓跑读者,有两种办法来得最快:一是在一段话里加上三组数据,另一个就安排专家出场。 在这本经典的新闻写作教材里,专家几乎是作为现场事实对立面而存在,枯燥而无用。

尽管专家并不能直接与知识、专业划上等号,但在文凭社会,专家几乎就是它们的同义词。

高等教育普及把专家从精英蜕变为一种职业。据《自然》杂志统计,21世纪的头十年,主要的OECD国家博士授予数量年均增长超过5%,更是达到年均20%的增长率。在OECD国家中,每一百个人中就有1.7个拥有博士学位,中国最近十年每年授予的博士稳定在5.5万人。

针对大学沦为文凭工厂的现象,汤姆·尼科尔斯在《专家之死》中更是辛辣地讽刺道:

高等教育本应该纠正我们的一个错误观念,即认为大家都是一样聪明的。 可惜,21世纪高等教育的普及却适得其反……..最糟糕的情况是,文凭既不能证明你接受了教育,也不能证明你接受了培训,最多只是证明你出席了,按时支付了学费。”

塔夫茨大学教授丹·德勒兹内的观点则更为极端,他认为:“大学的目标之一就是用愚蠢的方式阐述愚蠢的观点,然后通过与同学和教授的互动,知道自己有多蠢。”

但专家或专家之间的意见确实经常前后矛盾,导致大众无所适从,才是压垮人们对其信任的那根稻草。

以我们每天都要进行的刷牙为例,伦敦大学学院 (UCL) 牙科公共卫生专业荣誉教授Aubrey Sheiham针对十多个国家的研发发现,这些国家的牙科器械制造商、牙科护理宣传手册、教科书以及牙医协会对于正确刷牙的方法的建议通常完全不同。有的甚至互相矛盾,背后的原因是由于尚无科学依据证明某种特定的刷牙方法优于其它的刷牙方法。

健康卫生领域是专家露脸最频繁的领域,而打脸的频率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通过对1990年至2003年间发表在医学科技刊物上的45篇医学论文进行研究分析,希腊约阿尼纳大学的研究员约翰·约阿尼迪斯博士发现: 在一些情况下,许多健康研究的“不确定性”需要多次证实,约有1/3是自相矛盾的,或者被后来的研究证明不那么准确。

互联网也让普通人觉得自己无所不知,谷歌一下,世界尽在眼前,常常把搜索知识和掌握知识混为一谈,产生一种“对于知识的幻觉”。导致这种情况发生,主要是因为元认知 (metacognitive) 能力的缺失,这种能力使得个体在表现不佳时能退一步思考,看清自己表得怎样,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互联网可能加剧了元认知能力在人群中的流失速度。《哈佛商业评论》原执行主编尼古拉斯·卡尔曾经公开发问:互联网会让我们变得更愚蠢吗?他在《浅薄》一书中,延伸了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理论,更为深刻地指出媒介不但塑造了信息,更直接塑造了人们大脑的思考方式。

“互联网多媒体技术融多种不同类型的信息于一屏,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内容的碎片化。”互联网的信息呈现方式,无疑增强了用户手眼协调、反射反应、视觉信号处理等能力,但由于快速地切换页面中,注意力不断被分散,妨碍了深度思考,进而削弱了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互联网打破了信息的垄断,但并未铲平知识的门槛,比较可怕是,它还放大了“达克效应”,这是一种个体认知偏差性——“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错误地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加优秀。” 简单地说就是,越愚蠢的人,越会高估自己。

“达克效应”在人群中的扩撒,进一步加剧了专家声誉的节节败退,直接引发了反智主义的回潮。

美国是全球反智主义文化的故乡,清教徒文化和实用主义哲学影响下,长期以来,美国人对专家和知识分子都抱有一种想法,认为他们不仅在操控普通人的生活,而且还做得很差劲,特朗普在推特里每日对专家冷嘲热讽便是明证。这种反智主义的种子也借着好莱坞电影、美剧、音乐,一并飘散到世界各地,影响了无数的人。

1962年,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伦纳德·霍夫斯塔特注意到这一现象,发表的《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开启了反智主义研究的先河。在霍夫斯塔特看来, 反智主义是“一种对精神生活 (life of mind) 以及被认为代表这种生活 的人的不满和怀疑;一种持续地贬低这种生活的价值的倾向”,更多是政治或社会意义上的,表现为社会公众对理智和知识分 子的怀疑和否定

汤姆·尼科尔斯认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愚蠢的标准在美国文化中越来越低......当今抵制专业知识和学习的现象,使普通民众相信没有人比别人懂得更多,这使民主机构面临堕落为民粹主义 (平民主义) 或技术专家治国的危险,而最糟糕的是二者的结合。”

“四十年来,在一种半自觉的新型反理性主义影响下,美国特有的反智主义倾向大大加剧,这种反理性主义与由视频图像和无休止噪声构成的无知的流行文化互相促进。”小布什当选总统时,专栏作家苏珊·雅各比在《反智时代:谎言中的美国文化》一书感叹:

“它 (反智主义) 不但与这个国家十八世纪启蒙理性的遗产相矛盾,也有悖现代科学知识,由此激起的一轮反智主义大潮将给美国文化与政治带来以往的反智潮流所不能及的巨大危害。确实,普遍的反理性主义和反智主义如今已经成了同义词。”

如果专家的声誉继续溃败、反智主义成为全球主流,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那大概是和全球变暖相似的另一个预言。

波波夫,科技商业专栏作者,关注被科技改变的世界。微信公号:波波夫同学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