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明明拼智力的编程,为何还要拼年龄?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tuicool.com/articles/eeu2ieb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Mz22yU.jpg!web

题图: 来自pixabay

今年算是与魔都结缘,又来魔都出差。魔都码农的工作热情完全不输帝都码农,弄的我也只好入乡随俗。每天回到酒店已经很晚,洗洗就只想躺下睡觉,真的没啥时间研究新技术。有句话说的好,比你聪明的人,比你还拼,北上广深能领跑全国,也是必然。

在上一篇文章《 为啥你身边没有40+的程序员 》中,我聊到了40+程序员的问题。有朋友说,理论上40岁可以做程序员,但是现在很多公司招聘程序员,年龄要求在35岁以下,为啥?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虽然程序员喜欢以码农自黑,但不可否认的是,软件编程还是脑力密集型行业。在工作中,可能我们也会依靠复制、粘贴来完成开发任务,但这毕竟不用体力,需要动点脑筋,搜寻代码、把代码放在合适的地方、调试代码。拼智力的行业很多,比如科研,白发苍苍的教授、研究员并不少见。也没有科学理论根据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会下降。那为何软件行业招聘还有年龄要求呢?

在讨论IT行业之前,我们来看另一个职业,很明显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那就是围棋。关注围棋的朋友可能知道,现在围棋是九零后的天下,零零后开始展露头角。但如果将时间回拨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那时围棋还是日本棋手的天下,四五十岁的棋手还是棋坛的主力。比如日本的六大超一流(林海峰、大竹英雄、加藤正夫、赵治勋、小林光一、武宫正树),在四、五十岁都还能争夺各种冠军。到了曹熏铉时代,50岁还能勇夺三星杯冠军。然而二十世纪之后,三十岁都被视为大龄棋手,能在三十岁之后夺冠的棋手很少。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我最近关注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其作者是国手胡耀宇,里面有很多精彩的对局分析。他的棋评并非仅仅从技术方面探讨,还加入了对战双方心理的分析,非常精彩。在分析一些棋为什么那么下的时候,作者多次提到了由于时间有限。比如,耀宇围棋曾写过一篇文章 围棋对弈时,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如果顺着这个脉络分析,我们也许能找到围棋棋手年轻化的根源。

自围棋发明起,并没有限定时间,毕竟围棋在古人看来,更多的只是开发智力、怡情养性的一种工具而已,没必要搞得那么紧张激烈。但我们一下子就能看出这种规则的缺陷,陶冶情操可以,如果想比赛,一定会有人钻规则的空子。事实上,正是因为近代日本棋界由于吃够了不限时的苦头,被逼产生了围棋限时制。1921年,日本棋界率先推出了限时制,规定正式比赛对局每方限时16小时。后来进一步完善,又加上了“读秒法”。

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16小时的限时仍嫌太长。后来日本将棋圣、名人、本因坊三大赛事的限时改为每方9小时(两日制),其余比赛为一日制(每方限时3至6小时)、快棋赛或超快棋赛。目前,除日本的大三冠比赛仍旧采用传统的两日制限时规定外,目前中日韩国内比赛乃至大部分国际比赛大多采用一日制,限时也越来越短,另外还有一些适合电视转播的快棋赛,如“阿含·桐山杯”、“CCTV杯”、“NHK杯”等,一局在2个半小时左右结束。

近些年来,日本棋手在国际大赛中战绩不佳,除了中韩两国年轻棋手的崛起之外,有人分析与日本国内围棋赛事仍然采用比较长的时间有关。缩短用时对棋手的影响很大,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对棋手的反应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要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智力不会下降,但反应能力会下降不少,思路不会那么敏捷。以往,如果时间足够,还可以通过经验来弥补,碰到复杂的变化,可以慢慢推算。加上了时间限制后,经验的重要性就低于反应敏捷的重要性。

回到IT行业,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IT行业的打法变得完全不同。现在大多数互联网公司采取小步快跑的开发模式,频繁迭代,尽早交付新的版本,与用户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及时反馈,不断地完善和提高产品的用户体验。相对应的,对开发人员的开发需求也就不同,能够快速完成功能第一重要,至于能否经的住时间的考验,用上十年八年就不那么重要。毕竟对于许多互联网公司来说,能存活几年都存疑问,所以公司需要的是能快速完成功能、修复BUG的程序员,至于稳定性、健壮性就排在第二位了。

使用手机app的朋友可能会有这种感觉,每隔几天就会提示有新版本升级,有的是功能升级,更多时候升级说明就简单写一句修复BUG。所以现在很多app都是在做过简单测试就上线,有bug就通过升级来解决,现在的升级也比较方便,不太会给用户带来很多困扰。

不管我们是否接受,现在移动互联网的玩法就是这样,那对于大龄码农来说,是不是只有沮丧呢?也不完全是,只要我们能够扬长避短,职业前景也不是那么灰暗。

首先,编程不像围棋,围棋属于高强度的竞技项目,只有顶级的棋手才能走向职业之道。毕竟每年的比赛就那么些,前几名才有奖金。而编程行业的从业人员如此之广,别说不用成为top 100的编程好手,只要能够在某些领域稍微出众一些,可能会被膜拜为大神。虽然年龄大了,编程能力有所下降,但比起那些刚入职场的小白,还是要厉害很多。就比如现在聂卫平已经没法去争夺各种比赛,但仍然可以吊打业余和低阶专业棋手。即使是退役的乒乓球国手,水平也会比各省队、市队的专业运动员高。另外有一个疑问,就是年龄大了,学习新东西就慢了。这个更多是心理作用,不管何种新技术,都不是凭空出现的,一定是从某个旧技术传承过去。有了老的知识经验,学习新技术应该会更快。当然,这也需要大龄码农不时磨一磨手中的刀,如果长时间不写代码,整天耍耍嘴皮子,手中刀都锈住了,那真有可能被淘汰。

其次,如果我们觉得年龄大了,实在不想学习新知识,还可以转换赛道。大批年轻人涌入IT行业,同时催生了一个新的行业,对,就是IT培训。除了当培训师之外,录制网课、培训教程,写写文章,都可以尝试。我看极客时间上的课程,很多都有几万人订阅,即使每个人只付99元,也是好几百万。当然这条路径走起来也比较有难度,去培训机构当培训师要求就低很多,收入相对也会少一些,这个并不要求你技术水平有多高。像围棋培训,并不需要老师多专业,一般有个业余四五段就可以去开培训班。这个时候,可能表达能力、亲和能力更重要,专业反而不那么重要。

最后,你也不要总盯着移动互联网,比如商业应用软件、传统软件、系统软件,对于这些行业来说,稳定性是第一重要的,对于升级慎之又慎,他们可不相信什么小步快跑。比如银行的系统,那可是涉及到钱的问题,会隔个两周去升级?再说,即使是互联网公司,像京东、阿里,后台系统会频繁修改吗?更多的是要求健壮性、可伸缩、可扩展性吧。程序员的选择有多种,不一定非要往互联网圈子里凑。如果觉得适应不了移动互联网的快速节奏,就不要羡慕人家的高薪。

参考:

  1. 从“考你没商量”到“逼你超时负”——趣话围棋的计时规则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