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硅谷封面:对谷歌亚马逊等发动反垄断调查,美国真要大义灭亲?
source link: https://www.tuicool.com/articles/2ARFB3J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魔铁的世界(ID:jiangpeiyu0916) ,作者:蒋培宇,封面:
划重点:
1. 100多年来,还没有一家美国巨头因为自己政府的反垄断调查而倒下。
2. 垄断和反垄断是寡头和监管机构玩的猫鼠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像AT&T那样开放专利或默许竞争对手发展,往往成为“鼠”能否和“猫”达成和解的必要条件。
3. 美国反垄断的逻辑,是通过迫使AT&T和IBM等科技巨头开放专利或让出部分市场作为诉讼和解的条件,给新生企业腾出空间和阳光,从而保持科技创新活力,维持美国科技大国地位。
在欧盟对谷歌接连开出天价反垄断罚单后,美国又对亚马逊、脸书 (Facebook) 、苹果等硅谷科技巨头 (包括谷歌) 挥起反垄断大棒。在《谢尔曼反托拉斯法》诞生之初,美国反垄断是为了“防止消费者被 (寡头) 打劫”,但这四家巨头要么都有各自强劲的对手,算不上寡头地位,要么提供的是免费服务,够不上漫天要价的红线,这次却被反垄断大棒盯上,只因为背后的逻辑已经变了。
以下为文章正文:
进入6月份,亚马逊、脸书 (Facebook) 、苹果和谷歌等硅谷科技巨头的高管们可能迎来不眠之夜。
美国众议院司法机构小组委员会负责人6月4日向媒体证实,亚马逊、谷歌等4家科技公司将面临美国众议院的反垄断调查,公司的最高负责人将被要求配合调查进行作证。
此前,四巨头已相继进入欧盟反垄断准星,其中谷歌已经被击中,2017年以来,被欧盟连开三张反垄断罚单,罚款金额总计高达82.3亿欧元,相当于2018年净利润的1/3。
在自己的头牌企业被欧盟连番棒打的情况下,美国又跟着动刀,难道真的是为了保护市场公平在大义灭亲?
答案还真的没那么简单,因为欧盟是真刀真枪开罚单,美国则是高举轻放,100多年来,还没有一家美国巨头因为自己政府的反垄断调查而倒下。
反垄断大戏接连烂尾
美国的反垄断起点可以上溯到1890年,当年《谢尔曼反托拉斯法》颁布,以法律形式明确禁止垄断协议和市场独占行为。
1914年,《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和《克莱顿法》颁布,明确禁止价格歧视、独家交易、会严重削弱竞争的并购活动等经营行为, 对垄断行为的认定进一步细化,处罚的手段丰富多彩,包括罚款、监禁、赔偿、民事制裁、强制解散、分离等。
以这三部法律为准绳,100多年来,美国出现不少反垄断经典案例,寡头们的势力扩张也得到遏制,但并没有寡头因反垄断破产关门。
洛克菲勒家族的“石油帝国”在1911年被拆分为30多个独立石油公司,但埃克森美孚仍然是世界最大的民营石油天然气生产商,目前市值3132.28亿美元 (按6月13日收盘价计算) ,位列世界500强前十。
AT&T、IBM、微软、英特尔等老牌的企业也曾被美国反垄断调查,但结局却是有惊无险的“大团圆”:
IBM反垄断案始于1969年,当时美国政府控告IBM“企图垄断、并且已经垄断了洲际贸易和商业通用计算机市场”,官司打到1982年,耗时13年,最终美国政府以“没有必要”为由撤消诉讼;
美国司法部1998年对微软发起轰动全球的“世纪审判”,提出6项指控,要求拆分微软,但到2001年,美国司法部又与微软达成和解协议,这出反垄断大戏烂尾得就像《权力的游戏》第八季;
英特尔在2009年被欧盟开出10.6亿欧元罚单后,美国司法部启动了强力反垄断行为,引得市场一度认为英特尔会成为反垄断菜板上的鱼肉,但结果是没有了下文;
AT&T在1984年被拆分为8家小公司,算是美国反垄断名单中运气较差的企业,但并没有因此衰落,反而继续发展,1994年销售收入近700亿美元,还能轻松维持贝尔实验室高额的研发费用。
实际上, 1 00多年来,美国反垄断大棒下,被拆解的公司仅有埃克森美孚和AT&T两家,绝大多数巨头最后都与美国政府达成和解,少部分会交一些罚款 。但这些惩罚措施和欧盟的比起来,简直温和的不要不要。
电话发明人贝尔,贝尔公司创始人,贝尔公司为AT&T前身
欧盟则是真刀真枪干。2004年至2008年,欧盟累计对微软开出16.8亿欧元罚单,单笔8.99亿欧元,一年后被英特尔的单笔10.6亿欧元罚单刷新记录,2017年后谷歌从欧盟领到的罚单,无论是单笔还是总额,均再次刷新记录。
不过,由此说美国的反垄断是在作秀也并不准确。
反垄断大棒砸出硅谷
1953年8月的一天,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的代表走进AT&T下属的美国西部电气公司。他此行的目的,是购买贝尔实验室发明的晶体三极管专利授权。一年前,这个日本人的同事就联系西部电气公司,要求购买晶体三极管的专利授权,但对方没把他当回事,以事务繁忙为由拒绝了。
这次来,已经是这个日本人托了很多关系的结果。
花费2.5万美元后,西部电气公司签订了晶体三极管的专利授权协议。两年后,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制造出晶体管收音机,为方便收音机打开美国市场,公司改了个很美国化的名字“Sony”。那个日本人就是Sony的创始人盛田昭夫。
索尼(Sony)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公司发家产品是晶体管收音机,采用的晶体三极管,专利授权就购自贝尔实验室
以晶体管收音机为起点,Sony公司后来渐渐成长为全球消费电子巨头。
晶体管收音机并不是Sony的独创,一年前的1954年10月,德州仪器就发布了全球第一款晶体管收音机TR-1。也就是说,德州仪器也购买了贝尔实验室的晶体三极管专利授权。
实际上,当时只要愿意花2.5万美元,谁都可以购买AT&T的专利授权生产晶体三极管。正因为晶体三极管的发明没有被AT&T独占,才会出现仙童公司、英特尔、AMD等芯片企业,最终成就了硅谷,出现今天连接全球的信息社会。
当然,不是AT&T多么伟大,愿意开放重大发明专利授权,而是因为它当时正面临反垄断诉讼的麻烦,开放晶体三极管专利是美国政府推动的结果。
1949年,美国司法部对AT&T提起反垄断诉讼。为了应对诉讼,AT&T制定了一项披露和相互特约经销的政策,便于向外转让贝尔实验室的专利技术。
根据1956年双方签署的和解协议内容,其中有专门条款要求AT&T开放适用广泛的半导体技术专利授权,这其中就包括晶体三极管专利。这就说明,此前AT&T的开放授权行为属于被迫为之。
美国司法部这么做也是有考虑的。体积庞大、能耗高、寿命短的真空管难以适应当时正在发展的导弹和计算机技术,而完全避免了真空管缺点的晶体三极管看起来是个不错的选择,可以推动美国尖端军事技术发展,但AT&T垄断这一技术显然不利于晶体三极管技术的推广和发展,最终会束缚美国在军事技术上的领先 (当时美国军方是晶体管等先进技术的最大客户) 态势。
当然,最后的结果有点出乎意料,晶体三极管在民用领域大放异彩,硅谷也由此形成,一个改变人类社会的芯片产业就此诞生。
猫鼠游戏逻辑
垄断和反垄断是寡头和监管机构玩的猫鼠游戏, 在这个游戏中,像AT&T那样开放专利或默许竞争对手发展,往往成为“鼠”能否和“猫”达成和解的必要条件 。
1971年,IBM在小沃森时代即将结束时,被美国司法部盯上了,反垄断官司打了10年,直到1982年双方才和解。而和解的条件之一,就是IBM必须开放一些技术,让对手们也有饭吃。
当时IBM生金蛋的母鸡是大型机业务,一份销售合同价值上百万美元,每年还能收取10万美元左右的服务费。相比之下,IBM PC虽然大受市场欢迎,但开始的销售额只占整个公司收入的1%左右。
于是,IBM选择开放看起来没啥钱途的PC技术和标准,允许市场销售IBM PC兼容机。结果就是英特尔和微软分别成为微处理器和操作系统的霸主,康柏、戴尔等个人电脑厂商做大。硅谷继半导体存储芯片之后,再次凭借个人电脑引领全球,使得美国依然占据科技创新高点。
硅谷地图
1997年乔布斯回归苹果公司后,做了三件让外界炫目的事:结束和微软10年诉讼;让微软投入现金为苹果输血;让微软再次为麦金塔电脑编写软件。比尔·盖茨之所以痛快地答应乔布斯的要求,不是被他的“现实扭曲场”魅力打动,而是微软陷在了反垄断泥潭里,帮助苹果就等于帮助微软自己。
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反垄断的逻辑,是通过迫使AT&T和IBM等科技巨头开放专利或让出部分市场作为诉讼和解的条件,给新生企业腾出空间和阳光,从而保持科技创新活力,维持美国科技大国地位。
结局可能“大团圆”
从对AT&T的反垄断开始,防止“消费者被 (寡头) 抢劫”的目标,已经切换为如何保证美国继续占领科技创新的前沿高点,因此,防范市场独占、价格操纵等垄断行为,已经让位于防范专利技术垄断,所以才会有:欧盟反垄断,真刀真枪罚巨款;美国反垄断,最后大都和解。
但美国这种有条件和解的反垄断,一方面使美国的科技公司很少通过资源驱动 (圈人头) 来建立市场优势,而是通过技术驱动来提高市场门槛;另一方面,完美引领半导体芯片、个人电脑和互联网革命等浪潮。
回到开头所说的谷歌、脸书、亚马逊和苹果等头牌企业。
按照构成垄断的标准,这四家公司其实多少都有点冤枉。在互联网广告市场,谷歌和脸书其实互为对手,亚马逊绕不过阿里巴巴这个强劲对手,苹果在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连第一都算不上,正为如何保住前三的位置焦头烂额。
那么,它们这次为何会被自家政府的反垄断大棒盯上?不排除美国政府想要用对待AT&T、IBM、微软等巨头的手段,在它们身上如法炮制一遍。
毕竟,以谷歌、脸书、亚马逊和苹果当前的市场地位,以及各自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积累的专利拥有量,在反垄断调查的威慑下,也可能让出部分市场空间/开放部分技术,争取与政府和解,从而激发市场创新活力,促使美国像过去一样,在5G、人工智能等未来赛道上保持领头羊地位。
乔布斯回归苹果公司之初,能说动多年冤家微软投资苹果,是因为抓住微软正被反垄断调查的契机。
但这场反垄断能否取得如AT&T那样的砸出一个硅谷的成果,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美国不会像欧盟那样开出天价罚单,结局很可能又是有惊无险的“大团圆”。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本文由魔铁的世界© 授权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虎嗅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304011.html未来面前,你我还都是孩子,还不去下载虎嗅App猛嗅创新!
Recommend
-
42
癌细胞对人体的利用,简直到了极致。它们可以让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为癌细胞供能、解毒,以应对肿瘤里面的恶劣环境;它们还会利用巨噬细胞,帮助癌细胞发生超早期的转移;有些癌细胞在转移的时候,会带上具核梭杆菌等微生物一起走,而这些细菌会帮助癌细胞在体内其...
-
47
[ 摘要 ]针对亚马逊可能利用数据取代其Marketplace平台上规模较小网店的早期调查“已经取得相当大进展”,欧盟今年可能会“采取更果断的措施”。
-
38
本文来自: 腾讯新闻 ,编辑:陈桦...
-
24
划重点 1、马斯克和女友格莱...
-
10
本文编译者一介庶民,在雪球设有个人专栏,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进入21世纪第一个十年以来,...
-
1
美国司法部批准针对亚马逊、谷歌、苹果的反垄断法案-跨境头条-AMZ123亚马逊导航-跨境电商出海门户 美国司法部批准针对亚马逊、谷歌、苹果的反垄断法案...
-
5
Win11再次上演“大义灭亲”:智能应用控制功能拦截自家文件 2 今年年初,微软为Win11加入了“智能应用控制”功能,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拦截可能有恶意的...
-
6
硅谷法院批准Meta并购?反垄断鏖战才刚刚开始 社交巨头Meta赢了第一场小战斗,但更艰苦的鏖战还在后面。 互联网巨头vs反垄断机构,一场焦点反垄断诉讼案,社交巨头Meta赢了第一场小战斗,但更艰苦的鏖战还在后面。Meta只是初...
-
10
2024-01-15 05:16 揭秘硅谷巨头AI初创公司投资布局!英伟达ALL IN,微软-OpenAI式关系引反垄断调查 原文来源:新智元
-
7
AI让硅谷裁员潮新年继续,谷歌、亚马逊、Instagram卷入创头条·2024-01-15 23:07据统计,目前已有近30家公司在今年宣布了裁员。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