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大龄程序员的人工智能学习之路[1]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tuicool.com/articles/UF3qMvY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我大学本科学的并非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后在外面工作了三年之后,考研重返校园,专业是计算机应用,算是半个科班出身。硕士毕业之后留在了武汉,然后就一直在武汉工作。在二线城市工作是一件比较尴尬的事情,跳槽选择少,这就需要看个人运气。如果企业发展的好,一直做下去,也有不错的前景。遗憾的是,我工作的第一家公司,主业是中国电信的公用电话。现在大街上已经没有公用电话的影子,在当年可是火热的很,公司也因此成功上市。然而,等我在公司正辉煌的时候进入时,手机开始崛起,开始冲击公用电话市场。等大家都有手机的时候,谁还会用公用电话呢?我算是见证了手机从身份的象征开始走进千家万户,同时也见证了公司的衰落。期间公司虽然尝试转型,但转型哪是那么容易的。这段时间,从后端管理系统到桌面软件,再到嵌入式系统,涉足的技术很多,但不精,公司没发展,个人也谈不上发展,呆了六年多时间,前途无望,离开了这家公司。其后的几个单位,都不是那种发展特别好的企业,活下去没问题,但是也没有大的作为。

就这样一直很平稳的工作着,结婚生子,一晃就迈过了四十大关。在我刚入行的时候,那时流行的说法是程序员30是一个坎,等我30岁的时候,门槛悄然变成35岁,然而等我到了40岁的时候,我依然在处在编程一线。幸亏个人心态比较好,要不真得给焦虑死。

工作生活在二线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要小得多,比如加班少、平时业余时间比较多,工作方面因为做了十几年开发,也算是轻车熟路。收入方面虽然相对于北上广深差很多,但相对当地的收入水平,还算是高薪,再加上买房买车也比较早,以前干一个月,至少可以买两个平方米的房子,所以生活上的压力也不大。

本来平淡的日子可能就会这样延续下去,有一天,我看了一本松浦弥太郎的《给40岁的崭新开始》一书,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作者在书中写道,随着现代医学和营养学的进步,人们健康活到80岁并不是不可能,更有乐观人士估计,我们这代人的平均寿命将达到100岁。 如果从“70岁才是人生巅峰”的角度来思考,以40岁作为人生新的起点,步入中年并不是一件让人悲观的事情

我决定行动起来,做点事情。其实也没啥雄心壮志,只是空闲时间多,总需要做点事情。往哪个方向做,当时并没有想好,只是决定行动起来,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写下了第一篇文章《给40岁的崭新开始》。随后连续写了几篇书评和技术文章,但还没有定下人工智能这个方向。

2016年AlphaGo横空出世,引爆了人工智能这个领域,作为一名围棋爱好者,我也一直关注着。但我一直觉得人工智能太过高深,不是我这种平凡之辈可以驾驭的。然而这段时间,我有几个同事离职之后进入了人工智能这个行业,让我大为吃惊,也让我开始了解人工智能这个行业。在了解这个行业之后,发现人工智能其实和其它行业一样,都有各自的分工,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去研究高深的算法,大部分人还是做工程技术性的工作,这样我可以从具体编程切入这个行业。向同事求证,也坚定了我的想法。

有了想法,需要立即行动起来。考虑到数学理论知识差,在知乎和论坛上也查看了大神们的帖子,决定从《机器学习实战》这本书入手。这本书没有从理论角度来揭示机器学习算法背后的数学原理,而是通过“原理简述+问题实例+实际代码+运行效果”来介绍每个算法。

从事编程这么多年,我还是知道虽然实际中不需要掌握很深的理论知识,但了解一些理论对于算法的理解还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又选择了《机器学习》一书作为补充。

本书被网友亲切的称为西瓜书,也是一本教科书,而且是一本入门的教科书。其宗旨是理清基本概念、了解领域概貌。虽然作者试图尽可能少的使用数学知识,但相比《机器学习实战》,这本书的数学公式还是多了不少,对读者的要求也要高一些,读起来相当吃力。

针对这个选择,当时写了一篇文章《 数学不好,进入机器学习领域还有戏吗? 》,也算是给自己打气。

接下来就是啃这本《机器学习实战》,很辛苦,将书中的代码一行行亲自敲进电脑、运行,看西瓜书,力争透彻理解算法,输出文章谈对算法的理解。虽然说以编程实例为基础,但涉及到的理论还是让我很头疼,学习进展也很慢。特别是读周志华的《机器学习》,更是令我崩溃。一次我将我的苦恼向朋友倾诉,朋友指出,现在的机器学习框架,都有封装好的算法,如果不从事算法优化工作,其实不需要把算法理解得很透彻,只需要掌握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在实际项目中如何运用算法,如何使用框架快速实现并部署。这也点醒了我,我不就是准备从编程入手,怎么学着学着就在那儿死磕算法呢?朋友还建议我看一看吴恩达的《machine learning》的在线课程。

于是,我又转向了吴恩达的《machine learning》在线课程的学习。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将继续讲述我的大龄程序员的人工智能学习之路,敬请关注。

你还可以读: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